正文

国语

先秦文选 作者:郭丹 等 著


国语

《国语》为我国最早之国别体史籍,全书共二十一卷,分别记述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史事,上起周穆王十二年西征犬戎(约前967),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包括了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故事。关于《国语》的作者,自古至今学界多有争论,尚无定论。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到:“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故有些人认为《国语》为左丘明所作,于是,有人将《左传》称为“春秋内传”,《国语》称为“春秋外传”。

《国语》文辞向以优美著称,“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不已”(柳宗元《非国语》),其记言精练、生动、真切,且能在记言中刻画人物形象,在先秦史籍中独树一帜,别具特色,其文学价值虽略逊于《左传》,但对后代散文亦有很大的影响。阅读《国语》,可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国语》(三国吴韦昭注)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邬国义、胡果文、李晓路撰《国语译注》。

邵公谏厉王弭谤[1]

厉王虐[2],国人谤王[3]。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4]!”王怒,得卫巫[5],使监谤者[6],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7]。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8],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9]。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10],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11],为民者宣之使言[12]。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13],瞽献曲,史献书[14],师箴,瞍赋[15],矇诵,百工谏[16],庶人传语,近臣尽规[17],亲戚补察[18],瞽、史教诲[19],耆、艾修之[20],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21]。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22];犹其有原隰衍沃也[23],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24]。行善而备败[25],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26]。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27]?”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28],乃流王于彘[29]

《国语》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重耳自狄适齐[30]

文公在狄十二年[31],狐偃曰[32]:“日,吾来此也[33],非以狄为荣,可以成事也[34]。吾曰[35]:‘奔而易达[36],困而有资[37],休以择利[38],可以戾也[39]。’今戾久矣,戾久将底[40]。底著滞淫[41],谁能兴之。盍速行乎[42]!吾不适齐、楚[43],避其远也。蓄力一纪,可以远矣[44]。齐侯长矣[45],而欲亲晋。管仲殁矣[46],多谗在侧[47]。谋而无正[48],衷而思始[49]。夫必追择前言,求善以终[50],餍迩逐远[51]。远人入服,不为邮矣[52]。会其季年可也,兹可以亲[53]。”皆以为然。

乃行,过五鹿[54],乞食于野人[55]。野人举块以与之[56],公子怒,将鞭之。子犯曰:“天赐也。民以土服,又何求焉[57]!天事必象[58],十有二年,必获此土。二三子志之。岁在寿星及鹑尾[59],其有此土乎[60]!天以命矣,复于寿星,必获诸侯[61]。天之道也,由是始之[62]。有此,其以戊申乎[63]!所以申土也[64]。”再拜稽首[65],受而载之。遂适齐。

《国语》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齐姜劝重耳勿怀安[66]

齐侯妻之[67],甚善焉[68]。有马二十乘[69],将死于齐而已矣[70]。曰:“民生安乐,谁知其他[71]?”

桓公卒,孝公即位。诸侯叛齐。子犯知齐之不可以动[72],而知文公之安齐而有终焉之志也[73],欲行,而患之[74],与从者谋于桑下。蚕妾在焉[75],莫知其在也。妾告姜氏[76],姜氏杀之,而言于公子曰:“从者将以子行,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77]。子必从之,不可以贰[78],贰无成命[79]。《诗》云:‘上帝临女,无贰尔心[80]。’先王其知之矣,贰将可乎[81]?子去晋难而极于此[82]。自子之行,晋无宁岁,民无成君[83]。天未丧晋,无异公子[84],有晋国者,非子而谁?子其勉之[85]!上帝临子,贰必有咎[86]。”

公子曰:“吾不动矣[87],必死于此。”姜曰:“不然。《周诗》曰:‘莘莘征夫,每怀靡及[88]。’夙夜征行[89]。不遑启处[90],犹惧无及。况其顺身纵欲怀安[91],将何及矣!人不求及,其能及乎[92]?日月不处,人谁获安[93]?西方之书有之曰[94]:‘怀与安,实疚大事[95]。’《郑诗》云[96]:‘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97]。’昔管敬仲有言[98],小妾闻之,曰:‘畏威如疾,民之上也[99]。从怀如流[100],民之下也。见怀思威[101],民之中也。畏威如疾,乃能威民[102]。威民在上,弗畏有刑[103]。从怀如流,去威远矣,故谓之下。其在辟也,吾从中也[104]。《郑诗》之言,吾其从之。’此大夫管仲之所以纪纲齐国[105],裨辅先君而成霸者也[106]。子而弃之,不亦难乎?齐国之政败矣,晋之无道久矣,从者之谋忠矣[107],时日及矣[108],公子几矣[109]。君国可以济百姓[110],而释之者,非人也[111]。败不可处[112],时不可失,忠不可弃,怀不可从,子必速行。吾闻晋之始封也[113],岁在大火[114],阏伯之星也[115],实纪商人[116]。商之飨国三十一王[117]。瞽史之纪曰[118]:‘唐叔之世,将如商数[119]。’今未半也[120]。乱不长世[121],公子唯子[122],子必有晋。若何怀安?”公子弗听。

《国语》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齐姜与子犯谋遣重耳[123]

姜与子犯谋,醉而载之以行[124]。醒,以戈逐子犯[125],曰:“若无所济[126],吾食舅氏之肉,其知餍乎[127]!”舅犯走[128],且对曰:“若无所济,余未知死所,谁能与豺狼争食[129]?若克有成[130],公子无亦晋之柔嘉,是以甘食[131]。偃之肉腥臊,将焉用之[132]?”遂行。

《国语》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师旷论乐[133]

平公说新声[134],师旷曰[135]:“公室其将卑乎[136]!君之明兆于衰矣[137]。夫乐以开山川之风也[138],以耀德于广远也[139]。风德以广之[140],风山川以远之[141],风物以听之[142],修诗以咏之[143],修礼以节之[144]。夫德广远而有时节[145],是以远服而迩不迁[146]。”

《国语》卷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叔向谏杀竖襄[147]

平公射[148],不死,使竖襄搏之[149],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闻之[150],夕[151],君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152],殪[153],以为大甲[154],以封于晋[155]。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156]。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远闻。”君忸怩[157],乃趣赦之[158]

《国语》卷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勾践灭吴[159]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160],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161],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162]。”大夫种进对曰[163]:“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164],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16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166]。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167]?”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168],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169],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170],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171],私于下执事曰[172]: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173];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174]。请勾践女女于王[175],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176]!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177]。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178],沈金玉于江[179];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180],乃必有偶[181],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182]?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183]:“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184];三江环之[185],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186]!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187],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188]。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189],纳之太宰嚭[190],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191];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192]:“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193],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194],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195]!”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196];送往者,迎来者[197];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198],宦士三百人于吴[199],其身亲为夫差前马[200]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201],北至于御儿[202],东至于鄞[203],西至于姑蔑[204],广运百里[205],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206],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207]。”令壮者无取老妇[208],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209],公令医守之。生丈夫[210],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211];生三人,公与之母[212];生二人,公与之饩[213]。当室者死[214],三年释其政[215];支子死[216],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217]。其达士[218],絜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219]。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220]。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221]。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也,无不歠也[222],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223],十年不收于国[224],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225],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226]?请姑无庸战[227]!”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228],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229],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230]。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231],欲其旅进旅退也[232]。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233]。进不用命,退则无耻[234];如此,则有常刑。”

果行,国人皆劝[235]。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236]?”是故败吴于囿[237],又败之没[238],又郊败之[239]

夫差行成,曰:“寡人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请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240]!”勾践对曰:“昔天以越予吴,而吴不受命;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命而听君之令乎?吾请达王甬、句东[241],吾与君为二君乎!”夫差对曰:“寡人礼先壹饭矣[242]。君若不忘周室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243]。君若曰:‘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寡人请死!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244]?越君其次也[245]!”遂灭吴。

《国语》卷二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1] 本篇选自《国语·周语上》。西周末年厉王暴虐,残政害民,本文为邵穆公劝谏厉王修政止谤的一番言说之辞,文中邵公所提出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至今仍有其重要的积极意义,而《国语》一书以记言为主的叙事特点于此篇文章亦可见一斑。本篇即为《国语》中之佳作。邵公之谏辞说理严密、层层推进、精辟而透彻,其中以川喻民之口,以川之不可壅,喻民言之不可堵,语言精炼简洁,比喻贴切生动,两百多字之中,将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谏厉王、厉王不听、国人流王等一系列史实叙述清楚,要言不烦、言简意赅,聊聊数笔即勾勒出厉王凶残暴虐的昏君形象。邵公:亦作“召公”,名虎,当时担任朝廷卿士之职,西周初召公奭之后代,因封于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

[2] 厉王:周厉王,名胡,夷王之子,公元前878年即位,在位三十七年,后被流放。厉,为其谥号。

[3] 国人:西周、春秋时将居住于国都中人称为国人,其馀散居各地之人称为野人,国人大多具有议论国政之权利。谤:责备。

[4] 堪:忍受。

[5] 卫巫:卫地来的巫师。

[6] 监:监视。韦昭注:“以巫有神灵,有谤必知之。”

[7] 道路以目:人们相遇于道路,只能用眼睛相互示意。此言意为国人皆敢怒不敢言。

[8] 弭(mǐ 米):消除。

[9] 是障之也:这是堵塞人民的嘴啊。障,原意为堤坝,引申为阻碍堵塞。此处召公之意谓厉王此种作为只是堵住人民的嘴罢了,并没有真正将谤言消除。

[10] 川壅(yōnɡ 雍)而溃:河流堵塞不通,必定冲毁堤坝。壅,堵塞。溃,决堤泛滥。

[11] 为川者:治理河流之人。决之使导:排除障碍,使河流通畅。决,排除。导,通畅。

[12] “为民者”句:治理百姓之人必要宣导人民,让其畅所欲言。

[13] 公卿:三公九卿,周朝之执政大臣。唐杜佑《通典·职官一》:“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列士:低级贵族,清人汪远孙《国语发正》:“列士,统上士、中士、下士言之,位有三等,故曰列。” 献诗:由公卿列士将民间收集来的讽谏之诗,进献于王,使统治者了解民间之疾苦。诗,此处即指采自民间之歌谣讽谏之诗。

[14] 瞽(ɡǔ古):盲乐师,古时乐师多由盲人充当。曲:乐曲。史:史官。书:史籍。《周礼·春官·外史》:“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史官进献古之史籍,使统治者可以以古为鉴。

[15] 师箴:少师进箴言于王,规劝王之得失过错。师,此处指少师,是低于太师的乐官。箴,具有劝诫意义的文辞。瞍(sǒu叟):盲人。韦昭注:“无眸子曰瞍。”赋:朗诵。

[16] 矇(ménɡ蒙):盲人。韦昭注:“有眸子而不见曰矇。”诵:朗读,即指无特殊音调之普通朗读。百工:指乐工。谏:进谏。《左传》襄公十四年:“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西晋杜预注:“工,乐人也。”

[17] 庶人:普通人。传语:上呈其进谏之语。普通百姓地位卑微,故只能靠官员间接传达其建议。近臣:国君左右侍从之臣。尽:通“进”,进谏之意。请俞樾《群经平议》:“尽者,进也。”规:规谏、规劝。近人吴曾祺《国语韦解补正》:“‘规’训规谏,较顺。”

[18] 亲:指国君同宗的大臣。戚:国君王后姻亲。补:弥补国君之过错。察:监察国君之举措。

[19] 史:太史,掌礼之官。《周礼·春官·太史》:“太史掌国之六典,正岁时以序事”。

[20] 耆:六十岁老人名为耆。艾:五十岁老人称为艾。此处耆艾指国君之师。修:戒斥、警告。

[21] “是以”句:因此国君施政行事不会与情理相违背。悖,违背。

[22] “财用”句:人民的吃穿用度皆从山川土地中产生。

[23] 犹:像。其:此处指土地。原:宽广平坦之地。隰(xí席):低洼潮湿之地。衍:低下平坦之地。沃:水流浇灌之地。

[24] “口之宣言”句:由于人民有嘴发表言论,国政之好坏才能体现出来。宣言,发言。

[25] “行善”句:推行人民所认为好的,防范人民所认为错误的。备,防备。

[26] 阜:增多。此句顺承上句而来,意为只有听取民众之意见,才能丰衣足食。

[27] 其与能几何:那么帮助你的人能有多少呢?与,帮助。

[28] 三年:过了三年。

[29] 流王于彘:将周厉王流放到彘地。彘,在今山西豁县境内。

[30] 本篇选自《国语·晋语四》。本文叙述晋文公重耳出亡,自狄国至齐国之事,可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重耳之亡”相参看,两篇在内容上所记大体相似,但《国语》以记言为主,在人物对话上,较之《左传》显得更为生动具体,用简练的语言,将重耳逃亡前期,贵族公子骄横之性格刻画得惟妙惟肖。狄:或作“翟”,春秋时期中国北方之部族。

[31] 文公:晋文公重耳。十二年,据近人徐元诰《国语集解》曰:“鲁僖五年,岁在大火,自蒲奔翟,至十六年,岁在寿星,故在翟十二年。”

[32] 狐偃:晋国大夫,晋文公重耳之舅父,字子犯。

[33] 日:当初、往日。

[34] “非以”句:并非为了享乐,也并非可以依靠此地成就返国之事。此处“以狄为荣”与“可以成事”为并列关系。荣,享乐。韦昭注:“荣,乐也。”事,此处即指返国即位之事。

[35] 吾:我,狐偃自称。

[36] 奔而易达:出奔之时易于到达。因翟距离晋国较近,故有此言。

[37] 困而有资:在困境之中可以得到资助。

[38] 休以择利:暂时休息一下以便选择有利的环境。

[39] 可以戾也:所以定居下来。以上狐偃所言种种,意为当初逃到狄国,皆为权宜之计,非长久定居之意。戾,安定、定居。

[40] 戾久将底(zhǐ 止):安定久了的话,一切都不免停顿不前了。底,停止、停顿。

[41] 底著滞淫:意谓如果停顿不前,苟安懈怠,自暴自弃的心理就产生了。著,依附。滞淫,懈怠、荒废。

[42] 盍(hé 何):相当于“何不”,表反问语气。

[43] 适:去、到、前往。

[44] “蓄力”二句:积蓄力量十二年了,可以远行了。此句狐偃承上句“不适齐、楚,避其远也”而来,表示如今力量充沛,可以远行,故应当离开狄国,前去齐国或楚国了。一纪,古人以十二年为一纪。

[45] 齐侯:齐桓公。长:年老。

[46] 管仲: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他曾辅佐齐桓公创立霸业,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殁(mò 墨):死亡。

[47] 多谗在侧:众多谄媚奸臣在齐桓公之左右。此处意指管仲死后,齐桓公宠信奸谄小臣易牙、竖貂等。

[48] 谋而无正:谋划却无人能够加以匡正。

[49] 衷而思始:一切政事推行到中途,却无所适从,想要回到最初之时。此句意为管仲死后,齐桓公遇事无法决断。衷,通“中”,中途半道。

[50] “夫必”二句:齐桓公一定追想着从前管仲所说过的话,希望有个好的结果。夫,彼,此处指齐桓公。择,采用。前言,管仲生前所说之言。

[51] 餍迩(yàn ěr厌耳)逐远:此句意为齐国与相邻诸国相安无事,齐桓公将寻求与远方诸侯交好。餍,安。迩,近,此处指与齐国临近的诸国。逐,追求。远,此处指远方诸侯国。《国语·齐语》:“管子对曰:‘……君欲从事于天下诸侯,则亲邻国。’”可知“餍迩逐远”为管仲之遗意,故狐偃此言是承上文“衷而思始”一句而来。

[52] “远人”二句:我们现在前去归服,不会有什么过错啊。远人,此处即指重耳一行人。服,归服。邮,通“尤”,过错。

[53] 会:正直。季年:晚年。兹:这。亲:亲近。

[54] 五鹿:卫国之邑,在今河南濮阳南。

[55] 野人:一作鄙人。古时称四郊以外地区为“野”或“鄙”,“野人”是指在“野”的农业生产者。《孟子·滕文公上》:“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56] 块:土块。

[57] “民以”二句:人民献上土地,表示臣服,还要索求什么呢?此处狐偃将野人献上土块解释为百姓臣服于重耳、献上土地的象征。

[58] 天事必象:上天注定的事情,必定有所预兆。

[59] 岁:木星。此处使用岁星纪年法。木星一年经过黄道带中某个部位,十二年而运行一周,称为一纪,周而复始。而古人又将黄道附近的一周天按由西向东的方向划分为十二等分,其名称依次为星纪、玄枵(xiāo 消)、诹訾(zōu zī 邹姿)、降娄、大梁、实沉、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此处所提到的寿星、鹑尾都是其中的一部分。

[60] 其有此土乎:大概会拥有这块土地吧。《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正月戊申,取五鹿。”鲁僖公二十七年岁星再次回到鹑尾,而此处周之正月,正式夏之十一月,故恰是鲁僖公二十七年岁在鹑尾之时,史实与狐偃之预言相符。

[61] “复于”二句:当岁星再一次回复到寿星这一位置上时,必定会获得诸侯的拥戴。《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王谓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僖公二十八年即岁在寿星,周天子策名重耳为侯伯,为得诸侯。亦与狐偃之预言相符。

[62] 是:此,指前述野人捧上土块之事。

[63] “有此”二句:拥有这块土地,大概就在戊申这一天吧。

[64] 所以申土也:因为戊申这天是扩张土地的意思啊!戊,五行属土;申,狐偃解释为扩张之意。

[65]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拜中最重者。《周礼·春官·大祝》:一曰稽首…… 唐贾公彦疏:“一曰稽首,其稽,稽留之字;头至地多时,则为稽首也。此三者(空首、顿首、稽首)正拜也。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

[66] 本篇选自《国语·晋语四》,接《重耳自狄适齐》,叙述晋文公重耳出亡至齐之后,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妻子齐姜劝谏其当奋发努力一事。全文着力塑造齐姜的形象,通过齐姜与重耳之间的对话,使一位识大体、明大义、有远见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而立杀蚕妾之举,更见齐姜果敢杀伐的魄力。时至今日,齐姜仍作为女性形象之代表,为大众所传诵。故汉代刘向《列女传》中赞曰:“公正果断,言行不怠,劝勉晋文,返回无疑。公子不听,强与谋议,醉而载之,卒成霸基。”

[67] 妻(qì 气):作动词,意即以女嫁之。

[68] 甚善焉:对重耳非常亲善。善,此处指齐桓公优待重耳。

[69] 乘:四匹马为一乘。

[70] “将死”句:打算死在齐国算了,意即在齐国安心生活下去。

[71] “民生”二句:人生只求安乐,哪里还知道其他的事。民生,即人生。

[72] 动:打动、说服。此句意为子犯已知难以打动齐国助重耳返国。故有下文去齐至秦的打算。

[73] 安齐:安居于齐国。终焉之志:终老于齐国的打算。

[74] 患之:担心公子重耳不肯离开。之,此处指代重耳。

[75] 蚕妾:采桑养蚕之女奴。

[76] 姜氏:齐桓公女儿,嫁给重耳,因齐姓姜,故称姜氏。

[77] 以:同“已”。

[78] 贰:三心二意、犹豫不决。

[79] 贰无成命:犹豫不决就不会有好的结果。成命,圆满的结果。

[80] “《诗》云”二句:意谓上天正照看着你,心中切莫犹豫不决。引诗见《诗经·大雅·大明》。

[81] “先王”二句:武王知道天命,故能成大事,你又怎么能犹豫不决呢?此处“先王”指武王。

[82] 去:逃离。极:至、来到。

[83] 宁岁:安宁太平的日子。成君:稳定的国君。

[84] 无异公子:没有其他公子了。异,其他。此时晋献公所生诸公子中,唯重耳一人尚存。

[85] 勉:努力。

[86] 临:照临,此处意为保佑。咎:祸殃。

[87] 吾不动矣:我不会被人说服的。动,说服、打动。

[88] “《周诗》”二句:此诗见于《诗经·小雅·皇皇者华》,谓路上那些辛苦的征人呐,心中时常想着要做之事,唯恐来不及。今本《诗经》“莘莘”作“”。《小雅》为周朝之诗,故曰周诗。

[89] 夙夜:早晚。

[90] 不遑启处:没有空闲安居休息。遑,空闲。

[91] 顺身纵欲怀安:随意放纵嗜欲,贪念安逸。

[92] “人不”二句:人不求及时(建立功业),何以能达到目的呢?求及,求及时。

[93] “日月”二句:时光是不停留的,人怎么能只想着获得安乐呢?此处日月指代时光,处,停留。

[94] 西方之书:周朝典籍。西周发源于岐山,故此处称周朝之典籍为西方之书。

[95] “怀与”二句:贪图享受与安逸,是要败坏大事的。此句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所载“怀与安,实败名”,意义相似。疚,病,败坏。

[96] 郑诗:指《诗经·郑风·将仲子》。

[97] “仲可”三句:仲子令我怀念,外人的闲话也真令人害怕啊。此诗出自《诗经·郑风·将仲子》,原意指男女间之私情,此处齐姜引用此诗,劝勉重耳不可因为私情而不顾人言之可畏。仲,老二。古人兄弟多以伯、仲、叔、季排行。

[98] 管敬仲:即管仲,敬是管仲之谥号。

[99] “畏威”二句:敬畏天命就像畏惧疾病一般,此是上等(品德)之人。威,此处指天威。上文齐姜以天命赐晋国于重耳相劝,故此处再以天威加以劝诫。

[100] 从怀如流:只顺从对私欲的眷恋。

[101] 见怀思威:见到可眷恋的就想起了天威之可畏,从而重新振奋向上。

[102] 威民:树立威权、治理百姓。此处之威,与上文不同,此作动词,谓树立威权。

[103] “威民”二句:有威权才能居于民上,若不畏惧天威,则将受到惩罚。

[104] “其在”二句:照上面所引的话来看,我愿意做中等人。辟,譬喻。《墨子·小取篇》:“辟也者,举物而以明之者也。”《说文解字·辟部》:“辟,谕也”。此处即指上文齐姜所举管仲所谓三类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