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3 我和“星火班”的故事

星火闪耀时:“科技创新,星火燎原”清华大学学生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十周年纪念文集 作者:《星火文集》编委会 编


1.3 我和“星火班”的故事

刘宇(共青团清华大学委员会副书记)

【作者简介】

027-02

刘宇,2003年入读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现任共青团清华大学委员会副书记。曾于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任共青团清华大学委员会科创中心主任、2015年4月至今任共青团清华大学委员会副书记,分管科技创新,在此期间指导“星火班”工作。

一提到给“星火”十年文集写一篇稿子,我就开始犯难,“星火班”早已融入了我大半部分的研究生生活和整个工作后的阶段,形如一个老朋友,有太多的话要写,但每每想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从“星火二期”到“星火十期”,相伴成长,因为“星火”,我也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自己。

初识“星火班”,是我在院系做团委书记的时候,我们把系内做科技做得最好的学生叫做“科技小天才”,当时系里为了准备“星火”学员推荐,还开了不少选拔会,年级主任、学生组都非常重视,最后选的标准就是“科技小天才”,以至于我到现在,想到“星火班”的第一印象还是“科技小天才”。倏忽间,十年时光,“星火”成长出一大批优秀的学术科技骨干,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大批优秀的青年学者,在广阔的学术星空中发出了耀眼光辉。

2009年2月开始,我到团委科创中心做辅导员,当时正在进行第三期学员的选拔招募。从这一期起,团委对招募过程进行了调整,从原先以学习成绩和面试作为主要考量标准,转变为通过让学生开展一个半年期的学术项目来考察其学术志趣和科研素养,这也就是现在我们提的选拔中培养。同学根据兴趣提出项目并参加初审,初审通过后的同学成为候选人,进入考察培养期,一方面继续完善项目,一方面按要求参加“星火班”的系列讲座及集体活动,并在半年后再参加终审,确定最终人选。这一改变也吸引了一大批有学术梦想的同学加入,“星火三期”报名人数163人,初审后的129名同学大多数都坚持到了最后的终审。

从“星火四期”选拔开始,这个机制又往前迈进了一步,首先是,这一年我们推动设立了SRT挑战杯专项,一定程度上为申请“星火班”的学员解决了前期做项目的经费;更为重要的是,明确了“星火班”的五个专业类别,并称之为小班,根据小班设计了单独的培养方案,在全校招募各小班的带班辅导员,以兴趣为导向推动项目与研究的深入。在当时的计划里,每个小班设立单独的指导资源,并为每个小班引入支持企业,让同学们更直接地与最前沿的技术对接。记得在2009年年底我在工作总结中写道:“‘星火班’探索总结出‘培养兴趣、过程选拔’的思路,并扩展兴趣团队的建班形式,为拔尖人才提供成长的活跃舞台。”这里有个题外话,“星火班”的这个设计,客观上催生了兴趣团队的产生。随着对“星火班”定位的更加深入,“星火班”和兴趣团队的定位在2010年年初有了一个明确划分,兴趣团队也正式于2010年3月启动招募,“星火班”旨在培养未来学术大师的定位也更加明晰起来。

“星火班”的头三年,整体还是在摸索中前进,一系列好的制度也逐渐成为后续“星火”发展的基石,随着个人学业的需要,我也暂时离开了“科创”,及至2013年5月,第三次回到科创中心,“星火班”已经到了欢送“星火五期”学员和“星火七期”学员的“红毯礼”了。因为我也毕业,所以对当时五期学员那首毕业歌《启程》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离别的不舍和彼此对未来的坚定,温暖了我,也让我迅速回归到“星火”这个大家庭,与之前不同,这次感觉更像一个家人,相伴成长。

从“星火四期”起,“星火人”根据入期的时间,给自己贴上了一个独特的标签,“星火寺”“星火舞”“星火路”“星火旗”不同的名字也带来不一样的文化,从产业调研开始积累的情感,随着成长愈加醇厚。于是,“星火”的旅途中,有了大家一起或有组织或自发的集体出行,有了旅行路上仍然在聊学术的点滴片段,有了互帮互助、志同道合、难舍难分的人生旅伴。

“星火班”这个群体也时刻让我们充满惊喜,也是在2014年,我们第一次尝试了以清华大学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对外发布“星火班”成立七周年的建设情况,到了2014年年末,邴浩老师把“星火班”总结提炼为“三性”,即示范性、竞争性和辐射性,既肯定了“星火班”的既有表现,又对“星火班”学员提出了要求:在不断竞争中展现优势,为学校人才培养贡献更多经验。

2015年,“星火九期”的第一次班会,学校科创类资源也更加丰富,如何调动学员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积极性,同时发挥“星火”、科创资源优势,实现动态匹配,我们展开了深入思考。按照“五环节育人”,我们提出了五项细化方案:“星火”新生俱乐部、从游计划,让想加入“星火班”的同学找到了方向、找到目标;制度化、品牌化运作的Spark Talk,让学术交流成为常态,让“聊学术”更加轻松;产业调研,全程自主联系,寒暑假+国内外,让组织安排变为自己想去;海外研修plus,“闯世界”加“星火”支持,额度提前规划,国际会议、寒暑假研修,根据自己的研究计划随时安排出访计划;大学生学术研究推进计划,特别是未来学者计划,主动参与学校项目评比,在全校平台展现“星火”实力,获取项目支持。

这一年,我跟随“星火班”学员一起参与了“星火九期”赴日本产业调研、“星火八期”九期赴台湾联合产业调研,也跟随兴趣团队的小伙伴们到美国东西海岸开展了创新创业学习,每到一个地方,都有“星火人”的周到安排,甚至在美国高校的几次偶遇,都能感受到“星火”的力量。

除了阳春白雪,与“星火”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一起睡过东京的胶囊旅馆,一起在大雪纷飞的新竹大通铺上聊学术、聊理想,一起在居酒屋里预言潘济安、许弘智“大挑”必定夺冠……我们一起疯过、一起笑过、一起在青春的画卷上书写下属于我们的青春记忆。

最后,作为一名不太严格意义上的“星火人”,衷心感谢所有关心过、帮助过、支持过我们的老师和学长学姐们,“星火班”也必不辜负大家的期待,星星之火,必将燎原。共同期待《星火闪耀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