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转学地学

就恋这把黄土:刘东生传 作者:白晶 著


4、转学地学

刘东生的父亲多次叮嘱他一定要学机械,刘东生刚入学时也就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机械专业。父亲之所以让他这样选择,与他多年从事的工作有关。他长年在铁路上工作,后来又在飞机场工作,成天与火车、飞机打交道,自然知道机械知识的重要性。

刘东生听老同学黄振威说,原南开来的同学大都转到地质地理气象系去了,这让刘东生很感兴趣。当时黄振威已是大二的学生,他给刘东生大谈地质学,讲述矿物结晶学的美妙、结晶体及对称轴等概念,刘东生虽听得似懂非懂,但又像一个充满魅力的神奇世界,激发起刘东生走近它的欲望。只是,他还有些犹豫,因为他已辜负了父亲要他去美国学习的心愿,再辜负父亲一心想让他学机械的心愿,那真是大不孝了!

为动员刘东生改学地质专业,黄振威还给刘东生讲了个故事:在昆明附近有个易门铁矿,但是谁也没有把握它能不能开采,后来一位地质系的叫谭锡畴的教授去看了半天,根据地质学的理论,拍板说可以开采。果然,矿脉开采得很好。

但是,最终改变他对自己专业的定位是刘东生读到的刊登在《益世报》上的一篇有关《论抗战和乡土的研究》的文章,以及听说的另外一个故事。

文章是他后来的老师、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专家杨钟健写的。文章说,只有了解自己的家乡,才能谈得上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家乡才有抗战热情,爱国就是爱自己的家乡。这篇文章给刘东生启发很大。他想,自己从沦陷区跑到大后方,便是出于爱国,爱自己的家乡。家乡的山山水水必须认识它,你通过什么认识呢?那就是地质学。通过地质学才能去认识家乡的美好,山是怎么形成的,水是怎么变化的。而云南秀丽的风光使刘东生更是对地质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自然不但美丽,而且有许多探寻不尽的奥秘!

听说的那个故事是发生在孙常龄身上的,他曾是刘东生的同学。孙常龄在生物系实习时,从显微镜下得到了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他的教授对此非常重视,要他24小时不间断地观察其变化,好像是草履虫的新现象,神秘得令人震惊。不是吗?一个小小的大学生,竟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到了前人所没有发现的大秘密,而使世界为之震惊。好像在中学老师那里所讲的那些大发现、大发明,那些大科学家所做的大事,到了大学就可以实现了。这也许就是科学的神奇之处吧!虽然孙常龄发现的仅是一种少见的现象,还未构成一个生物科学上的新发现。但在探索中发现新事物的奥妙,这种神奇最终打开了刘东生思想的大门。

刘东生决定转系,并极力说服父亲,给他讲地质专业于国于民有多么重要,于己也有怎样发展的远景。不待父亲同意,他便找到专管一年级新生的一位教授说:“老师,现在昆明连墨水都不能造,牙膏、肥皂也没有,学机械暂且还没有用,所以我想转到地质系去!”

这位老师好心地告诉他:“现在学机械没用,但以后有用。以后会有工厂,还要造飞机呢!再说,现在开矿很麻烦。而眼前修公路有很多筑路机械,公路修好后又有很多汽车跑运输,所以学习机械专业能马上用到,而地质专业却不行,所以我建议你还是不要转。”

刘东生并没有气馁,他去找另一位兼管的教授,表达要转系的心情。这位教授也说:“地质专业可是个艰苦的工作,你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但是,我们国家很需要这方面的人才,你若转系也行,但一定要好好努力!”

刘东生听后,高兴地一下子跳了起来:“我是个开弓就没有回头箭的人,除非我没有认准这件事,或者这件事于己于国并没有太多意义。否则,不管多艰苦,我都会坚持下去。”

这位教授听后满意地点点头,为他办理了转系的手续,并祝愿他学有所成。

刘东生手里握着决定自己一生的那张表格,除了点头,除了满腔汹涌澎湃的壮志和对未来的憧憬,激动得竟说不出一句话来。

孙常龄得知刘东生转到了地质系,专门跑到城里商务印书馆买来一本地质矿物学大辞典赠给他以示祝贺,勉励他地质科学虽然很艰苦,但它带给人的乐趣却是无穷的。刘东生捧着这本书,就像捧着一把打开地质科学的钥匙。其实他知道,更多的是孙常龄在科学中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励了他,而以后他也有了去努力的机会。

西南联大的校训是“坚、毅、刚、卓”,这短短的几个字,激励着全校师生,同时也激励着刘东生:要严格要求自己,认真读书,认真做人,坚持进步,坚持革命。坚持就是胜利!因而,在西南联大学习的4年中,他除了在书本上学习理论知识外,更积极地参与野外地质考查,增加实际经验的积累,让自己尽量像海绵一样汲取知识的营养。

地质系里,有位袁复礼教授,刘东生很敬仰他。袁教授不仅会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实地考察结合起来讲,还把自己亲身经历的考察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有一次,袁老师与中国和外国专家组成的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去绥远、宁夏、甘肃和新疆等地工作时,他们拉着骆驼,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步行了几千里。当他们走到一个小村落时,望着半天都滴不到半囊的泉水,他们决定用掌握的地质知识,为当地百姓找水。能找到水源的人,是被当地人奉为神明的,因为有水就有生命。当地质学家们打出一眼泛着清波的水井时,百姓们都哭着给他们跪下,说是神灵现身了。袁教授说,地质工作其实就是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为百姓造福。刘东生把这些话铭记在心,决心日后要做袁教授这样的人。

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一有时间他便和同学们往野外跑。对一个地质系的学生来说,这是必要的准备和经验的积累。他与同学们一起作野外考察地图,找化石,打岩石标本,分析构成并写成文章等等。以后真的就这样要跑一辈子山路,一辈子与石头打交道,甘着它的甘苦着它的苦吗?那时刘东生还真的没想太多。

刘东生还喜欢泡在图书馆中,翻阅大量的文献,尤其是国外科学家的探险经历是他最感兴趣的。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我国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探险,在严重缺水、面临生命危险时,仍坚持不懈地四处找水,终于找到一处泉水,用皮靴装水救活了一同探险的同伴和向导。

刘东生心里明白,地质工作,其实就是一种探险事业。别人不去的地方你去,别人不上的地方你上,别人不走的地方你走,风景与危险永远并存。当你克服了困难,回首来路时,便有了一种征服困难、超越自我的成就感,反倒成了难得的乐趣,这是你在舒适的环境中无法体验到的人生经历。在地质工作中,还要发扬团队精神,只要大家心向一处使,许多困难都可以克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