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登姜女庙望夫石

走读知味 作者:王少杰 著


登姜女庙望夫石

据说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孟姜女》,我不曾看过,想必很多人也没有看过。但有一副极著名的楹联,我亲眼见到了,想必更多的人不但见到,而且读之了然: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因古代“朝”与“潮”、“长”与“涨”可以通用,于是这副楹联便读做: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这就是位于万里长城第一关——山海关东北约六公里处的孟姜女庙姜女殿前的一副对联。到秦皇岛,不能不登山海关、不游北戴河、不看老龙头长城。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将山海关和老龙头“一笔带过”,而抽出大半天时间专程去看了孟姜女庙。

姜女庙坐落在一名曰“望夫石村”的石岭之巅,岭脚至庙门有石磴108级。内有山门、前殿、后殿、镜楼、钟亭、振衣亭等。殿后有一石耸起,上刻“望夫石”三字。石间有相传当年姜女登石望夫时留下的足迹。站在望夫石上遥望,万里长城如同一条白练,飘落蜿蜒在崇山峻岭之间;南面大海上烟波浩淼,水天一色,确实给人一种雄浑旷达的大气之势和跨越时空的无限联想。

姜女庙又叫“贞女祠”,庙内主供孟姜女及两童男童女彩塑。庙宇不大,但庙内庙外到处可见历代封建帝王、文人绅士的题颂,仅清代就有乾隆、嘉庆、道光、光绪诸帝的诗词多篇。一个小小的偏远祠庙,如何竟有此等风光魅力?再一思索,非也!这些金匾题诗之类,不过是一堆历代封建统治者施行愚民政策的物证罢了。

孟姜女何许人?说白了,无非是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中的主人公,一位封建礼教中堪为楷模的“贞女”。在中国,绝大多数上了年纪的人,特别那些不识一字的农村妇女,提到孟姜女,恐怕没有几个不会如忆往事般地跟你说起:那孟姜女啊,真是个了不起的女子哩!秦始皇把她的丈夫抓去修筑长城,久去不归,孟姜女便发誓一定要为丈夫送去寒衣。她历尽千辛万苦,来到长城脚下,四处打听,都不见丈夫下落。她便坐在长城边大哭了三天三夜,终于哭倒八百里长城,露出了她丈夫的尸骨。孟姜女悲痛欲绝,就跳海自尽了……

这一段民间传说,对于到此一游的人来说,自然可以增添几分异趣,发发思古之幽情。但如果当真起来,问题就来了——

据记载,姜女庙始建于宋代,明代又作了重修。而秦始皇修筑长城,则早在两千多年之前,那中间的一千多年哪里去了?那一千多年里,民间到底有没有“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如果有,为什么非要等上一千多年才去修庙纪念呢?

答案实际上很简单。由秦至宋的一千余年间,不管民间有没有这一传说,但自宋明以后,封建统治者需要这样一个“孟姜女”,即使没有,也要树一个造一个“贞女”出来供奉的。因为两宋开始以至明清,程朱理学一直占据思想界的统治地位,“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成为当权者维护封建秩序的教条,尤其对于广大妇女,更是一整串套在脖子上不得违抗的精神桎梏。散落在民间各地那么多大大小小的所谓“贞节牌坊”,实际上就是大大小小的姜女庙、姜女坟。

或曰:孟姜女哭长城,不也可以看作是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么?要是没有看到姜女庙那么多帝王将相、文人绅士的题颂,此言我还有点儿信,看了之后,我反而一点不信了。

那些题诗赐匾的皇帝老倌,哪一个后宫里不养着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而实际上皇帝妃嫔侍妾的名目、数量远过于此。成百上千从民间选召入宫的女子,即使身为“国之母仪”的皇后,哪一个不是皇帝享乐的玩物、传宗接代的工具?有几个一生不形同衣着锦绣的苦闷的囚徒?可是,又有哪一个皇帝为她们的“忠贞不渝”题过诗、赐过匾!《红楼梦》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身为皇妃的贾元春回家探亲,说皇宫是“见不得人的去处”,确实是发自内心的真话、实话。

宫闱之外,那些个达官世宦、财主富绅,又有几家没有三妻四妾、五姨六太?“爱情”二字,在民间倒不敢说没有(其实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绝对占据主导),但对于帝王显贵们,实在是不屑讲,也是不配讲的。他们大肆颂扬“贞女”,真正的目的或者思维深处,无非是要天下所有妇女效法和遵循“从一而终”的伦理规范,以维护其封建正统秩序。

游姜女庙归来,心生“一叹三愿”:

一叹中国妇女几千年来的命真苦,身在苦海而不知其苦,知其苦而不知苦从何来!

一愿姜女庙的诗词题颂到此永远结束;二愿普天之下所有“贞节牌坊”,都能成为文物保护单位,让它们成为铭记历史、供后人阅读的特殊教科书;三愿姜女庙更好地成为长城脚下的一处旅游名胜,登上望夫石,游人欣赏关外自然风光的兴趣,远胜于对庙内题咏的探究……

1993年5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