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

理论、历史、都市:中西比较文学的跨学科视野 作者:张英进 著


自序

《理论、历史、都市:中西比较文学的跨学科视野》代表我在美国大学任教二十多年来的学术观察,重点是书名中的三个关键词。“理论”涉及文学、电影、文化研究等相关人文学科的理论发展及其背后的学术机制,注重跨学科视野,以求相互印证,整体描绘。“历史”仍以学科史为框架,以文学史为主要切入点,通过文学争论探讨文典(亦称“经典”)建构及范式变迁等话题,并介绍新颖的文学史理论与实践。“都市”从文化史角度考察城市空间、视觉文化、主体经验等方面的互动,既关注晚清的印刷媒体、民国的电影,也思考后现代的模拟视觉,分析作为客体和主体的女性形象,揭示都市想象背后的性别建构,同时探索消费文化与都市空间重建过程中的资本逻辑和历史记忆等问题。对跨学科视野的强调一方面体现我个人长期的学术兴趣;另一方面也见证西方比较文学三十多年来的转型与拓展。因为北京大学出版社即出版我的《电影研究的新领域》一书,本书选辑时就有意减少电影方面的论文。以下简要介绍本书文章的内容。

第一辑“学科史:理论互动”包括三篇短评和四篇论文。短评分别强调比较文学、电影研究和视觉文化的跨学科特征,论文则全面概述西方文学、电影领域的发展,并通过莎士比亚和张爱玲两个作家例证,具体阐释文学、戏剧和电影的互动。

《比较文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指出比较文学本质上是一种跨语言的研究,然而其百年多来的发展早已跨越其他的边界:跨国别、跨媒体、跨学科。时至20世纪末期,欧洲不再是世界的中心,文学本身也不再是文学研究的唯一中心。作为跨学科的学科,比较文学的学科意识应该是开放的,其研究范式必然是多元的,其比较方法可以是跨语言、跨国别、跨媒体的。

《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美国比较文学研究趋势》整体描述美国比较文学界的机构化历史。如果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1993年的“多元文化”报告偏重传统的比较文学与新兴的文化研究之间的互动关系,2003年的报告则更重视对比较文学学科史的回顾和对比较文学“跨学科性”之利弊的思考。通过观察本人任教的不同高校的比较文学学科建制,我认为重整传统区域、国别研究的成果之一是文学系中“文学”范畴的扩大,电影、媒体进入文化研究早已大势所趋、理所当然,全球化“跨国”研究更包括政治修辞、经济政策、资源分配等传统上不属于“文化”的层面。文章最后从三方面反思中国比较文学的前景:学科体制的建构与调整、文学理论与文本研究的互动、研究生培养的灵活性和前瞻性。

《电影理论、学术机制与跨学科研究方法:兼论视觉文化》从分析“后理论”的立场开始,指出学术机制可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学者组成、机构设置及理论方法。文章选择三种与视觉研究相关的20世纪70年代电影理论略加阐述——电影“机制论”、观影“缝合论”、女性主义批评,然后介绍视觉文化方面的发展,尤其是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及其对跨学科研究的影响。

《电影研究的跨学科特性》指出电影研究并不是一个完全独立于其他学科的学科,而是一个开放型的跨学科研究领域。电影研究的跨学科性质表现在学科本身的发展历史,其理论体系的建立,以及近几十年来人文、社会科学的多学科、跨学科的互动倾向。

《改编和翻译中的跨学科实践:从莎士比亚戏剧到早期中国电影》提出翻译是一种文化改编,而改编本身也是一种翻译。莎士比亚的喜剧《维洛那二绅士》早就质疑了权威与作者身份的问题,由这部剧作改编的电影为研究跨语言、跨文化、跨媒体的文本与意识形态的交流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一剪梅》(1931)是由莎剧改编的早期中国电影,对这部电影的人物塑造、场景调度和双语字幕的分析,不仅揭示出民族现代性在中国的发明过程中的技术创新,而且突出近20年来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与改编研究中的社会学转向所强调的主体位置。在重新思考跨文化的生产和接受中的权威与作者身份问题时,我们必须重视文化权力关系的“非零合博弈”观点。

《穿越文字与影像的边界:张爱玲电影剧本中的性别、类型与表演》从整体上比照张爱玲文学文本和电影剧本的创作,考察她在跨越文字与影像边界的过程中,如何处理性别、类型和表演方面的区别和联系。张爱玲后期的剧本创作彰显出电影媒介和喜剧类型的独特性,这种从文字到影像创作上的跨越,并不意味着作家艺术生命的消逝,相反却极大地拓展了她的艺术世界。女性依然在其间表演她们的人生,不过作者选择了新的艺术类型,传达出了新的性别观念。总之,她的电影世界是对文学世界的延续与再生,两者同异互现。张爱玲自信地选择她所钟爱的方式往返于文字与影像的艺境之中。

《视觉性与主体性:反思当代文化新趋势》作为第一部分的最后一篇短文,重申都市视觉文化、新媒体与视觉美学、身体与视觉感知等都是目前值得学界关注的新领域。文章聚焦视觉人类学及与其相关的纪录片研究,强调在追寻真实和现实理念之外,我们必须对自我、主体和他者、客体等概念进行伦理层面的探索。

第二辑“文学史:文典内外”包括五篇论文,既描述西方文学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发展,又分析现代中国文学史中文典的建构,尤其是对非主流作家(如张爱玲、金庸)的重新评判问题。

《历史整体性的消失与重构:中西方文学史的编撰与现当代中国文学》一方面追溯在文学史研究领域里中国向心的学术趋势和北美离心的学术倾向的不同,另一方面介绍近二十多年来欧美文学史编撰的几种实验性方法及其对重建中国文学史的启示。通过把中国和欧美不同的学术走向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文章探求文学史的另类视野与实践(譬如跨国族的、跨区域的、跨地方的),即那些由于过度强调整体性消失及其再度想象时可能遭到忽略的视野和实践。文学史作者的主体性意识对重新审视文学史学的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重新评价在文化、意识形态和学术生产等不同领域中得到承认或得以继续、抑或遭到否认或遗弃的主体位置。

《鲁迅……张爱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流变》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讨论有关“从鲁迅到张爱玲”表述背后的文学史观问题,通过分析夏志清与刘再复的争论,指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意识形态和文学价值的流变。第二部分进一步回顾现代文学学科史中被人忽视的1961—1962年间普实克与夏志清的争论,展现“张学”发展的历史背景与学科转型。第三部分列举鲁迅与张爱玲研究中的一些二元对立的思维惯例,揭示两者其实都可能超越二元的特性,由此重新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些课题。文章标题中用省略号联结鲁迅与张爱玲:目的之一是质疑“从鲁迅到张爱玲”这一表述背后的单向历时性发展逻辑;目的之二是提醒我们注意克服二元思维的盲点,更清楚地意识到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的多元性。

《从反文典到后文典时期的超文典:作为文本和神话的张爱玲》继续以张爱玲为例,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文典建构的历史,探讨张爱玲现象所代表的文学史学的复杂性及其困境。张爱玲从反文典到超文典的命运变化不仅说明文本生产和批评判断的美学机制,也揭示出文学批评的不确定性和盛衰过程,以及批评概念和价值中定期出现的自我重构。同时作为文本和神话,奇观的“张爱玲现象”要求我们面对文典、学科和教学法之间错综交接的问题。

《从文学争论看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范式变迁》回顾海外不同时期(20世纪60年代、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开始以来)的三次文学争论所显现的学术研究的范式变迁,指出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来就不只是一种声音或谱系,而有着与欧美人文研究界整体范式转型类似的机构发展轨迹。正如各种中外理论此起彼伏,中国经验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早已复数化与复杂化,要求多元甚至变动的视角进行审视。

《游戏于历史之外:第三空间的理论与金庸武侠小说的意义》作为第二部分的最后一篇论文,首先介绍西方第三空间的社会理论,然后探讨中国现代武侠小说与电影如何通过营造新的江湖概念,追寻一种变异性的第三空间,以求超越现实世界中的二元对立,并实现一种游戏于历史之外的超然姿态。第三空间的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新派武侠小说与武侠电影对另类空间与价值的探求,也加深我们认识金庸小说的现代性建构及其文学史,乃至文化史意义

第三辑“文化史:都市想象”包括五篇论文,考察不同媒体、文类、场域(画报、电影、小说、商场、游乐园)对城市空间与消费文化的表现。

《中国早期画报对女性身体的表现与消费》指出,现代中国画报对女性身体的表现与消费集中体现了公共性、隐私性与现代性之间相互矛盾、相互牵连的复杂关系。文章研究晚清、民初都市画报中对女性身体的三种相互联系的表现与消费方式:作为艺术品、作为商品、作为重要文化事件的象征。分析的女性形象主要来源于《点石斋画报》等,讨论问题涉及视点、视觉性、都市文化、性别差异等,将女性身体的表现与消费方式放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文化与现代性的语境中加以研究,论证现代中国画报中的女性身体既被建构成提供视觉享受的奇观,又是文化消费和话语形成的场域,也是表达私人幻想、公众焦虑、难解矛盾的文本空间。

《娼妓文化、都市想象与中国电影》继续研究都市文化对女体的青睐,指出在20世纪中国电影的作品中,妓女通常是城市现象的焦点。对“无法表现”的事件的公众表现,给电影开辟了非常具争议性的空间,在这一空间中,知识分子的道德伦理认知观往往遭到大众及时行乐倾向的挑战。文章进而分析一个颇有意味的现象:电影表现妓女的倾向,从20世纪20—40年代对其悲惨生涯的同情性描述,到20世纪80—90年代对妓女生涯辉煌一面的强调,其背后的价值变化显现无遗。

《批评的漫游性:上海现代派的空间实践与视觉追寻》从批评的角度重新审视“漫游者”,将其同时理解成一种社会人物、一种修辞比喻、一种研究现代性的概念,而这一切不只限于19世纪的法国。文章关注黑婴、刘呐鸥、穆时英和叶灵凤等“新感觉派”作家,突出他们表达都市新经验的奇特的方法,指出他们像漫游者一样步行上海街头、穿越异国情调十足的都市风景,寻找新的感觉(惊讶、过度刺激)、新的空间(经验方面的与文本方面的)、新的风格(写作上的与生活上的)。

《动感摹拟凝视:都市消费与视觉文化》继续关注都市视觉性,重点论证“动感摹拟凝视”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型。从波德莱尔19世纪的男性漫游者到20世纪初的女性漫游者(消费者),视觉动感机制不可忽视。然而,从拱廊街井到百货商店和全景景观,资产阶级男性漫游者的经典形象(艺术家)消失了,但都市漫游性却更普遍,其参与程度更民主,视觉感更强烈,动态更明显,大众消费性也更突出。文章转而分析《点石斋画报》,强调其新闻的奇异以及图画的“奇观”凸显了视觉消费中的幻象、幻想及其潜在的欲望等因素。在讨论民国时期上海电影中以男性视角为主的都市叙事,以及迪斯尼乐园、环球影城的仿象的世界和当代商场购物的摹拟性后,文章认为我们应该注意的不是视觉文化的无所不在或都市消费的即时快感,而是日益技术化的动感摹拟凝视背后日益贫乏的历史记忆与现实参与感。

《城市空间,文化消费,历史重建》指出“城市”与“消费”这两个概念长期以来就紧紧联系在一起。后现代的城市风景突出文化与权力,让我们看到资本的创造性的破坏及动态的“风景”意义:资本、利润的获取意味着占有更大的空间、更好的风景。正如迪斯尼世界为游客创造一个躲避现实、遗忘历史、沉醉幻想的“人间乐园”,上海“新天地”已成为一个小资青睐的休闲地点,一个游客必须光顾的景观,一个渗透着跨国资本的消费场所,一个失去历史记忆的文化遗产。文章最后强调个人的经历和个人的记忆是城市历史重建不可缺少的要素,也是我们城市研究应该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书中的12篇文章为中文首发,其余源自英文稿,但翻译成中文后我都仔细校对才出版。本书每章的最后我列出英文版和中文版的原刊及转载出处,供读者查询。为保持原刊风貌,本书编辑时我只在体例和译名方面尽量统稿,其余不作太多修正,因此部分观点在不同章节时有重述,译名或有不同,望读者谅解。

我在此感谢多年来定期向我约稿的刊物和编辑,尤其是《当代作家评论》的林建法、《文艺理论研究》的朱国华、《文艺研究》的戴阿宝,还有多次转载我发表在这些刊物上的文章的《影视艺术》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感谢十多年来热诚邀请我到众多大学演讲和参加学术会议——尤其是文学和美学领域——的教授:北京大学的陈平原和陈晓明、暨南大学的蒋述卓、南京大学的周宪和吴俊、上海大学的王晓明和王鸿生、上海交通大学的王杰、同济大学的张生、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查明建、深圳大学的李凤亮、首都师范大学的陶东风、四川大学的曹顺庆、苏州大学的王尧和季进、中国人民大学的程光炜,以及澳门大学的朱寿桐、台湾“中研院”的彭小妍和巫仁恕、台湾中兴大学的邱贵芬。当然还有许多此处未列名的海内外同仁(尤其是电影研究界的),在此也一并致意。感谢近年来帮助我进行中文翻译的诸多年轻有为的学者,尤其是北京大学的秦立彦、河海大学的易前良、旅美作家西飏、香港浸会大学的林源。感谢上海交通大学聘我为人文学院访问讲席教授、武汉大学艺术学系聘我为兼职教授、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所聘我为学术顾问、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聘我为兼职研究员。最后感谢陈思和、谢天振、宋炳辉邀请我加盟他们主编的“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为此书和文库出版所做的辛勤努力。

  1. 我此前的中文书籍包括张英进:《审视中国:从学科史的角度观察中国电影与文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张英进:《多元中国:电影与文化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有关文学与都市的论述,参阅张英进:《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空间、时间与性别构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2. 张英进:《电影研究的新领域》,北京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参阅张英进:《影像中国:当代中国电影的批评重构及跨国想象》,三联书店,2008年;张英进编:《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张英进、胡敏娜合编:《华语电影明星:表演,语境,类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3. 有关第三空间理论的进一步阐释,见Yingjin Zhang, “Third Space Between Flows and Places:Chinese Independent Documentary and Social Theories of Space and Locality,”in Carlos Rojas and Eileen Chow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hinese Cinema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pp.320342.有关游戏理论与现代中国文化的关系的详尽论述,见Yingjin Zhang, “Witness outside History:Play for Alteration in Modern Chinese Culture,”Modernism/Modernity 20.2, April 2013, pp.349-369.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