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还乡
李白在长安时,曾受知于贺知章,称之为谪仙人,并向唐玄宗延誉。他的谪仙名称,最早就是贺知章叫出来的,所以李白引为生平第一知己。后来李白到江东,想去访问贺知章,他却已死了,故而李白在《重忆一首》中有“稽山无贺老,却棹酒船回”之句,和他《哭宣城善酿纪叟》的“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的作意有同工处。
贺知章的诗,《全唐诗》共收十九首,《外编》增收一首。在唐人中数量要算少的。这二十首中,大部分是庸俗无聊的“奉和御制”之类作品,如“青阳布王道,玄览陶真性。欣若天下春,高逾域中圣”和“西学垂玄览,东堂发圣谟。天光烛武殿,时宰集鸿都”等。这些诗本来没有引的必要却又必须引。
可是他在天宝三载(744)八十六岁回乡时,却写出了这样两首《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据《旧唐书》本传记载,他当时已“因病恍惚,乃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实是说,他的神智已不很健全,从年龄说,是正常现象。可是奇怪,他在写这两首诗时,思绪何等灵活,审美水平又何等高超。总之,他又从皇家的清客回到诗人位置上来了。贺知章如果没有留下这两首诗,历代诗坛上恐怕不会提到他,即使再多写几百首“奉和圣制”诗,最多只能当作研究资料而不会拿来欣赏。一万只蚊子的哄叫抵不上一头夜莺的歌唱。“人间要好诗”,他应该感激玄宗能让他返乡,要是老死帝城,就没有机会看到乡童的笑容,镜湖的春波,“奉和圣制”诗便非继续写下去不可。每一个有才华的诗人自己都明白,这些诗并非好作品,却又不能不写,后人应当体谅他们的苦衷。还乡诗呢,一踏上离别多年的故乡泥土,又面对儿童的笑语,情随景生,促使他非写不可;不过出于被动与主动的两种力量,两种动机。并非说任何歌功颂德的作品都不应该写,像唐人某些“早朝”诗还是可以读读的,因此它们本身必须是有艺术价值的诗,而且只能偶一为之。诗人真要把诗写成诗,只有到那些能使个性归来、灵魂入窍的艺术沃土里,他的诗境,才能像暮鸦欲归,张开双翅时那样自然地敞开。诗人固然有对周围自然景物审美上的特殊敏感,但如果这些景物不能诱发他的真情实感,不是能使他的才情随心所欲地表现的对象,那么,即使用了许多美丽堂皇的辞藻,仍像纸花一样,尽管好看,却无生命。
长安和皇宫中何尝没有青山绿水,春风何尝不是年年吹来呢?
第一首里的儿童非虚构,是实指,却又具有偶然性:刚巧最先碰到的就是儿童。黄发垂髫,更是鲜明的有趣对照。一个即将走到人生的尽头了,一个正在起步。故乡原是熟悉的地方,但从儿童的不相识中,他仿佛也感到陌生起来,他已经成为一个“客”了。从熟悉变成陌生,对诗人等于是一个发现,又开始获得一种新的意义。儿童的不相识是认识上的表现,笑问是这种认识在行为上的预期的、积极的反应。诗人用这两个字时,自己同时也富有感情色彩。在这两句诗里,视觉和听觉的审美作用都被巧妙而和谐地调动起来,安置在前后层次上。视觉把握了整个形象,带有时间性,听觉补充了它的空间性。诗的末句本来是全诗的终点,却又是起点。诗人没有将他回答的话写下来。
接触过儿童之后,诗人终于回到了自己家里。
杜甫在《遣兴五首》之四中说:“贺公雅吴语。”也即贺诗中“乡音未改”的注脚。人的乡音是很难改变的,往往与生命相终始。想起来,他和讲四川话的李白,讲河南话的杜甫以及长安人谈话,一定很吃力。杜甫又在《饮中八仙歌》中说:“知章骑马似乘船。”因为南人习惯于乘船,所以他连骑马时还像乘船一样,带些调侃意味,也说明他在长安时还保持南方人的生活习惯,他因此曾被人戏称为“吴儿”,所以写过一首《答朝士》诗:“钑镂银盘盛蛤蜊,镜湖莼菜乱如丝。乡曲近来佳此味,遮渠不道是吴儿。”意思是说,只要吃到故乡的蛤蜊莼菜,不管他们料到或料不到我是个“吴儿”。现在却能用满口家乡话和乡亲交接,家乡的土产,尽可以任他吃了。他是“饮中八仙”之一,那么,不论在家里或上酒馆,都可以喝到绍酒了。但由于离乡过久,人事上已有很大变化,尤其是一个八六高龄的老人,这感觉自然更加显著些。可是门前的镜湖之水,却还在春风中泛着波纹,这波纹却像他的故交一样。诗里没有流露出过多的感伤或激动情绪,而是不多不少、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一个老人的今昔之感。在长安时,只能从怀念中,梦境中萦绕的故乡的一堆山土、一条游鱼,现在都重新回到了眼前。尽管时间已从他脚下脉脉地流过了几十年,他却还能拾起时间的残片,让过去和现在连缀着;尽管时间已经改变了故乡的许多事物,这些事物却永远不会在老人记忆中消失。
就在回乡这一年,老人终于和镜湖的水色诀别了。
- 李白自己则在《玉壶吟》中称东方朔为谪仙。——作者注
- 贺知章的原籍是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终老在会稽,即今绍兴。——作者注
- 他还有一首“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咏柳》诗,写仲春时柳叶像剪刀的形状,也很能表现他的想象力。——作者注
-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三,引卢象《还家》诗“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以为知章“儿童”两句是脱胎于卢诗。恐是偶合。卢象的年龄似也小于知章。又引严坦叔(严粲)《还家》中“旧时巷陌浑忘记,却问新移来住人”句,说是“颇得知章之遗意”。其实两诗作意也全不相涉。——作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