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耶律楚材

元明清诗文 作者:朱惠国


元明清诗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辽东丹王耶律突欲八世孙,金尚书右丞耶律履之子。初仕金,官至尚书省左右司员外郎。元太祖铁木真取燕后,被召用,很受信任。太宗朝,官至中书令。元代立国规制,多由其奠定。工诗,也能词,有《湛然居士集》。

西域河中十咏(选三)

寂寞河中府,临流结草庐[1]。开尊倾美酒[2],掷网得新鱼。有客同联句,无人独看书。天涯获此乐,终老又何如。

寂寞河中府,颓垣绕故城[3]。园林无尽处,花木不知名。南岸独垂钓,西畴自省耕[4]。为人但知足,何处不安生。

寂寞河中府,西流绿水倾。冲风磨旧麦[5],悬碓杵新粳[6]。春月花浑谢[7],冬天草再生。优游聊卒岁[8],更不忘归程。

说明

河中府原为西辽西都寻思干城,即今乌兹别克撒马尔罕。公元1219年秋,成吉思汗率大军西征,攻克此城。耶律楚材当时扈驾西行,诗当作于此时。诗采用白描手法,一一表现西域特有的山川风光和民族风情,质朴自然,清新可喜,宛如一幅幅优美生动的西域风俗画。

集评

顾嗣立曰:“(耶律楚材)雄篇秀句散落人间,为一代词臣倡始。”

——顾嗣立《元诗选》

早行

马驼残梦过寒塘[9],低转银河夜已央[10]。雁迹印开沙岸月,马蹄踏破板桥霜[11]。汤寒卯酒两三盏[12],引睡新诗四五章[13]。古道迟迟四十里[14],千山清晓日苍凉。

说明

全诗扣住“早”字。开头用残梦、夜尽,结尾行四十里方见晓日,均突出“早”,中间两联选用岸月、板桥霜的意象和人饮卯酒、做诗引睡的动作也无不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早行之人的所见、所感、所为。诗刻画细致,意境清峻,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戴表元

戴表元(1244—1310),字帅初,一字曾伯,庆元奉化(今浙江奉化)人。宋度宗咸淳年间进士。官建宁府教授。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除信州教授,后辞官隐居。以文章大家著称于时,诗多为伤时悯乱、悲忧感愤之作。有《剡源集》。

苕溪[15]

六月苕溪路,人言似若邪[16]。渔罾挂棕树[17],酒舫出荷花。碧水千塍共[18],青山一道斜。人间无限事,不厌是桑麻[19]

说明

该诗描写苕溪六月的景色,清新自然,韵味淳厚。中间两联写景由近而远,突出渔罾和酒舫两意象,表现出诗人恬淡、洒脱而又豪逸的生活意趣。尾联点题,抒发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仇远

仇远(1247—1326),字仁近,一字仁父,号山村民,又号近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末即以诗名。元大德年间为溧阳州学教授,以杭州知事至仕。晚居余杭溪上之仇山。工诗善画、亦能词。有《金渊集》、《山村遗稿》、《无弦琴谱》等。

湖上值雨

波痕新绿草新青,有约寻芳苦不晴。莎径泥深双燕湿[20],柳桥烟淡一莺鸣。山围故苑春常锁[21],泉落低畦暖未耕[22]。十载旧踪时入梦[23],画船多处看倾城[24]

说明

该诗写西湖雨景。“莎径”一联,选用莎径、双燕、烟柳、鸣莺等富有春日特征的意象,表现春天西湖烟雨朦胧的清丽与空濛,形象生动,又具大自然的生气。“山围”以下情调一变,落到心中的故国之思,尾联以忆南宋西湖盛时景象而收,语意含蓄,尤为沉痛。

集评

陶玉禾曰:“不减唐人。”

——顾奎光《元诗选》

刘因

刘因(1249—1293),字梦吉,号静修,又号樵庵、雷溪真隐,保定容城(今河北容城)人。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征拜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以母疾辞归。二十八年(1291)再征为集贤学士,固辞不就。仁宗延佑中追赠翰林学士、容城郡公,谥文靖。工诗文,多反映元初遗民思想。有《静修集》。

白沟[25]

宝符藏山自可攻[26],儿孙谁是出群雄。幽燕不照中天月[27],丰沛空歌海内风[28]。赵普元无四方志[29],澶渊堪笑百年功[30]。白沟移向江淮去[31],止罪宣和恐未公[32]

说明

这是一首咏史诗,通过宋太祖与其无一“出群雄”的后代的对比,对宋亡的历史教训作了深沉的思索。尾联两句将宋亡原因从表象向深层挖掘,尤为警策。全诗纵横捭阖,笔力精深,堪称大家手笔。

集评

顾嗣立曰:“静修诗才超卓,多豪迈不羁之气。”

——顾嗣立《元诗选》

赵孟

赵孟(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宋太祖子秦王赵德芳之后,因赐第湖州,遂为湖州(今属浙江)人。年十四,以父荫补官。入元后,以程巨夫荐,授刑部主事,迁集贤直学士。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卒追封魏国公,谥文敏。书、画兼工,书法流转遒丽,人称“赵体”,画亦开元代画风,为一代大家。能诗词。有《松雪斋集》。

岳鄂王墓[33]

鄂王墓上草离离[34],秋日荒凉石兽危[35]。南渡君臣轻社稷[36],中原父老望旌旗[37]。英雄已死嗟何及[38],天下中分遂不支[39]。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说明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2),抗金名将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于杭州,葬于西湖边的栖霞岭下。百多年以后,赵孟路过岳飞墓,看到墓前秋草离离、石兽高踞的荒凉而又肃穆景象,想到岳飞当年的冤死和南宋的亡灭,心中感慨顿生,写下此诗。诗追悼英雄,感怀历史,表现对英雄的崇敬和对南宋统治者误国的激愤,境界苍凉,风格沉郁,语言精深,历来为人称道。

集评

陶宗仪曰:“岳王墓诗,不下数百篇,其脍炙人口者,莫如赵魏公作。”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瞿佑曰:“岳王墓诗,赵子昂‘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世皆称诵。”

——瞿佑《归田诗话》

绝句

溪头月色如白沙,近水楼头一万家。谁向夜深吹玉笛?伤心莫听《后庭花[40]》。

说明

诗纯用杜牧《泊秦淮》诗意,但境界清丽朦胧,情思幽深高远,别具一种妙处。若联系赵孟身为宋皇室子孙,在南宋灭亡后又变节仕元的独特经历,则诗中似又有一种淡淡的故国之思与亡国之痛。

集评

胡应麟曰:“元绝妙境。”

——胡应麟《诗薮》

杨载

杨载(1271—1323),字仲弘,浦城(今属福建)人,后迁居杭州。博览群书,年四十而不仕,以布衣召为国史院编修官,与修武宗实录。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进士,官至宁国路总管府推官。与虞集、范梈、揭傒斯齐名,为元中期著名文学家。有《杨仲弘集》。

到京师

城雪初消荠菜生[41],角门深巷少人行[42]。柳梢听得黄鹂语,此是春来第一声。

说明

该诗选用雪初消、荠菜生、少人行、黄鹂语等富有早春特色的意象,渲染早春的清寒和大地已开始显露的勃勃生机,从中透露出人的欣喜之情。值得注意的是,诗题作“到京师”,是诗人年过四十以布衣召为国史院编修官,开始踏上仕途时的抒怀之作。因此,诗中描绘的初春景象,其实也象征着诗人此时心中孕育着的无限希望。

集评

陶玉禾曰:“可拟‘天街小雨’之什。”

——顾奎光《元诗选》

宗阳宫望月[43]

老君台上凉如水,坐看冰轮转二更[44]。大地山河微有影,九天风露寂无声。蛟龙并起承金榜[45],鸾凤双飞载玉笙。不信弱流三万里[46],此身今夕到蓬瀛[47]

说明

该诗写老君台望月,词采清丽、想象丰富,被叹为绝唱。首联擒题,并烘染气氛;颔联实写,状物绘景极为工丽;颈联虚写,设想天上景象;尾联抒发感想,表现对理想境界的向往。诗清幽高华,思致奇妙,韵味悠然。

集评

瞿佑曰:“杨仲宏(弘)以《宗阳宫望月》诗得名。”

——瞿佑《归田诗话》

陶玉禾曰:“高华吰亮,即在唐音中亦是高调。昔人称仲宏(弘)诗,亦以此作为第一。”

——顾奎光《元诗选》

虞集

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祖籍仁寿(今属四川),迁崇仁(今属江西)。成宗大德初,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历国子助教,累迁秘书少监,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奎章阁侍书学士,曾修《经世大典》。卒赠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仁寿郡公,谥文清。诗文均负盛名。朝廷典册,公聊碑版,一时多出其手。诗与杨载、范梈、揭傒斯齐名。有《道园学古录》。

挽文丞相

徒把金戈挽落晖[48],南冠无奈北风吹[49]。子房本为韩仇出[50],诸葛安知汉祚移[51]。云暗鼎湖龙去远[52],月明华表鹤归迟[53]。不须更上新亭望[54],大不如前洒泪时。

说明

该诗追悼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表现对英雄的崇敬以及对宋室气数已尽,文天祥回天无力,终归失败的惋惜之情。第三联用“鼎湖”、“鹤归”两典,既流露对宋亡的感伤,又表达了对文天祥忠魂化鹤归来的企盼,语意遥深,反映诗人心底难以泯灭的民族感情。诗笔力劲健,风格沉郁,虽用典较多,却大都贴切自然,并无堆砌之感。

集评

陶玉禾曰:“意到、气到、神到、挽文山诗,此为第一。”

——顾奎光《元诗选》

揭傒斯

揭傒斯(1274—1344),字曼硕,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人。元仁宗延祐初,荐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应奉翰林文字,后官至翰林侍讲学士,同知经筵事。曾总修宋、辽、金三史。卒赠豫章郡公,谥文安。其诗与虞集、杨载、范梈齐名。亦善书,行书尤工。有《揭文安公全集》。

高邮城[55]

高邮城,城何长,城上种麦,城下种桑。昔日铁不如[56],今为耕种场。但愿千万年,尽四海外为封疆[57]。桑阴阴,麦茫茫,终古不用城与隍[58]

说明

该诗通过高邮城的今昔变迁,以极明白的语言,表达了希望和平,永不要战争的美好愿望。诗以杂言形式写成,质朴自然,变化灵活,别有一种风味。

寒夜作

疏星冻霜空,流月湿林薄[59]。虚馆人不眠[60],时闻一叶落。

说明

该诗寥寥二十字,传神地描画出一幅秋夜清寒,客舍难眠的诗人客旅图,从中传达出诗人心中的孤寂之情。诗前两句选用疏星、白霜、流月、林木四种意象,渲染秋夜的空旷、静寂和清寒,句中“冻”、“湿”两字十分讲究,很见其锤炼之功。下两句落到抒情主体,著一“虚”字,表现环境凄寥;时闻叶落,一是表现四野的静谧,二是突出人的不眠,由此,人的愁绪也就在其中了。全诗凄清静幽,含蓄绵邈,韵味十分悠长。

集评

陶玉禾曰:“幽寂。”

——顾奎光《元诗选》

王冕

王冕(1287—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饭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等,诸暨(今属浙江)人。出身农家,刻苦自学,后从韩性受教。应进士举不第,遂下东吴、入淮楚。曾北游大都,荐官不就,归隐九里山。工画,为元代著名画家,尤以画“没骨梅”著名。诗亦有名。有《竹斋集》。

墨梅[61]

我家洗砚池头树[62],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63]

说明

王冕“平生嗜画梅,画成未尝无诗也”(《七修类稿》),此诗即其中较好的一首。诗通过对梅花的歌颂,婉转地表达了诗人洁身自守、不求闻达的志趣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艺术上采用比兴手法,取喻自然,语言朴素,寓意深刻。

杨维桢

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别号东维子,铁笛道人,诸暨(今属浙江)人。泰定四年(1327)进士。历任天台县尹、钱清场盐司、建德路总管府推官等。元末遇兵乱,隐居富春山、钱塘、松江等地。诗在当时有较大影响,时称“铁崖体”。有《铁崖古乐府》、《复古诗集》、《丽则遗音》等。

庐山瀑布谣

甲申秋八月十六夜,予梦与酸斋仙客游庐山,各赋诗,酸斋赋《彭郎词》,予赋《瀑布谣》[64]

银河忽如瓠子决[65],泻诸五老之峰前[66]。我疑天孙织素练[67],素练脱轴垂青天[68]。便欲手把并州剪[69],剪取一幅玻璃烟[70]。相逢云石子[71],有似捉月仙[72]。酒喉无耐夜渴甚,骑鲸吸海枯桑田[73]。居然化作十万丈,玉虹倒挂清冷渊[74]

说明

该诗写庐山瀑布,以超人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尽情展示了庐山瀑布的壮丽、雄奇、险峻,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听到瀑布飞流直下三千丈的轰然声响,感受到瀑布飞珠溅玉形成的丝丝雾气。全诗境界阔大,气势奔放。

集评

陶玉禾曰:“老横。铁崖笔力横处,无人可及。”

——顾奎光《元诗选》

顾嗣立曰:“廉夫古乐府上法汉魏而出入于少陵、二李。”

——顾嗣立《寒厅诗话》

萨都剌

萨都剌(约1300—?),字天锡,号直斋,回族。祖父萨拉布哈(一译思兰不花)以武功镇守晋北,萨都剌生于代州(今山西代县),即古之雁门,故萨都剌自称雁门人。早年贫寒,曾到吴、楚等地经商谋生。泰定四年(1327)进士,授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官应奉翰林文字,后因弹劾权贵,出为淮西江北道廉访司经历。晚年居武林(今杭州市),流连山水间。工诗词,亦擅书画。有《雁门集》。

七夕后一日登乐陵台倚梧桐望月有怀李御史公艺[75]

凉风吹堕梧桐月,泻下泠泠露华白。乐陵台上悄无人,独倚梧桐看秋月。月高当午桐阴直[76],不觉衣沾露华湿。此时却忆金陵人[77],酒醒红楼夜吹笛。

说明

月的意象在中国古诗词里往往和人的离别联系在一起,如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和苏东坡《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借月抒怀,表达对离别之人的深深怀念。萨都剌这首诗也同样通过月夜景象的描写,表达对友人李公艺的思念之情,境界清丽静幽,感情真切自然,结尾以月夜笛声收束,韵味显得更为悠长。

集评

顾嗣立曰:“(萨都剌诗)清而不佻,丽而不缛,于虞、杨、范、揭之外,别开生面。”

——顾嗣立《寒厅诗话》

倪瓒

倪瓒(1301—1374),字元镇,自号云林居士,又号风月主人,无锡(今属江苏)人。生性孤傲,终生不仕。元至正初年,卖尽田产,扁舟来往于太湖、泖湖间。擅长山水画,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合称“元四家”;亦工诗,以咏景、题画之作较有艺术特色;词曲亦佳。有《清閟阁集》。

题郑所南兰[78]

秋风兰蕙化为茅[79],南国凄凉气已消[80]。只有所南心不变,泪泉和墨写离骚[81]

说明

这是一首题画诗,歌颂了南宋遗民郑思肖对故国的一片深情和对南宋政权的忠贞不二,也表达出作者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艺术上采用比兴手法:以化茅之兰暗讽某些人的变节仕元,并以之反衬郑所南的不变之心,含蓄委婉,笔力深长。

集评

顾起纶曰:“倪隐君元镇,高风洁行,为我明逸人之宗。”

——顾起纶《国雅品》

刘基

刘基(1311—1375),字伯温,青田(今属浙江)人。元至顺年间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浙江儒学副提举,不久弃官归隐。后又出任浙东行省都事,因事而被革职。元至正二十年(1360)至金陵,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协助其夺取天下。明初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洪武四年(1371),辞官归里。后为胡惟庸所谮,受太祖猜疑,忧愤而死;一说被胡惟庸毒死。正德中,追谥文成。其散文奔放,诗歌雄浑,自成一家。有《诚意伯集》。

梁甫吟

谁谓秋月明,蔽之往往由纤翳[82];谁谓江水清,淆之往往随沙泥。人情旦暮有反覆,平地倏忽成山溪。君不见桓公相仲父,竖刁终乱齐[83]。秦穆信逢孙,遂违百里奚[84]。赤符天子明见万里外,乃以薏苡为文犀[85]。停婚仆碑何愤怒[86],青天白日生虹蜺。明良际会有如此[87],而况童角不辨粟与稊[88]。外间皇父中艳妻,马角突兀连牝鸡[89]。以聪为聋狂作圣,颠倒衣裳行蒺藜。屈原怀沙子胥弃[90],魑魅叫啸风凄凄[91]。梁甫吟,悲以凄,岐山竹实日稀少[92],凤凰憔悴将安栖?

说明

诗以《梁甫吟》古乐府旧题抒发忠而见谤,信而见疑,良臣遭陷的不平之鸣,悲凉激越,感慨颇深。诗怀古感今,用了两组典故:其一为管仲之于齐桓公,百里奚之于秦穆公,马援之于光武帝,魏征之于唐太宗,他们均为历史上有名的哲王良臣,即所谓“明良际会”,但彼此还是生出许多不白之冤,何况像唐肃宗那样昏聩无能,重用奸佞的昏君;第二组为屈原和伍子胥,两人忠心为国,反遭陷害,最终连性命都难以保全,怎不令人唏嘘悲叹。全诗沉痛郁勃,笔力千钧,写出“悲士不遇”的千年古调。

集评

沈德潜曰:“拉杂成文,极烦冤瞆乱之致,此《离骚》遗音也。”

——沈德潜《明诗别裁》

感怀

结发事远游[93],逍遥观四方。天地一何阔[94],山川杳茫茫[95]。众鸟各自飞,乔木空苍凉。登高见万里,怀古使心伤。伫立望浮云,安得凌凤翔。

说明

这是一首述志诗。诗人登高远望,抚今追昔,于广袤的空间和悠长的时间中领悟到生命有限,不能虚度的积极想法,从而抒发了何时能一展宏图的凌云壮志。诗以五言的形式写,前八句写结发远游的经历和面对河山的感慨,主要起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后两句点题,托出自己的远大志向。全诗立意高远,景象阔大,具有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集评

沈德潜曰:“元季诗都尚辞华,文成独标高格,时欲追逐杜、韩,故超然独胜,允为一代之冠。”

——沈德潜《明诗别裁》

袁凯

袁凯(1316?—1385?),字景文,号海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元末为府吏。洪武三年(1370)由举人授御史。因事为太祖朱元璋所恶,惧,佯狂谢病,得归故里。少时曾在杨维桢座上赋《白燕》诗,以此得名,号称“袁白燕”。有《海叟集》。

白燕

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96]。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97]。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98]。赵家姊妹多相忌[99],莫向昭阳殿里飞。

说明

这是一首咏物诗,结合用典,以明月满地、柳絮飞舞、梨花冷衣等景象暗喻白燕的轻盈和白洁,自然而贴切。结尾用赵飞燕之典,既扣合一“燕”字,又暗寓诗人的感慨,使诗的容量增大。全诗秀丽流畅,构思巧妙,确为咏物之佳作。

集评

杨仪曰:“时大本赋《白燕》诗,呈杨铁崖,铁崖极称‘殊帘十二中间卷,玉剪一双高下飞’。景文在座,曰:‘诗虽佳,未尽体物之妙。’廉夫不以为然。景文归作诗,翌日呈之,铁崖击节叹赞,连书数纸,尽散座客。一时呼为‘袁白燕’。”

——杨仪《骊珠杂录》

杨基

杨基(1326—1378),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嘉定(今四川乐山),生长于吴县(今属江苏)。元末曾为张士诚幕宾。洪武初,任荥阳知县,擢兵部员外郎,迁山西按察使,后削职,谪戍辽东,卒于工所。能诗擅词,与高启、张羽、徐贲称“吴中四杰”。有《眉庵集》。

岳阳楼

春色醉巴陵[100],阑干落洞庭[101]。水吞三楚白[102],山接九疑青[103]。空阔鱼龙气[104],婵娟帝子灵[105]。何人夜吹笛,风急雨冥冥[106]

说明

诗咏岳阳楼。首联总写洞庭春色;颔联具体描绘眼前之景,“吞”、“接”两字尤妙,形象地表现出洞庭湖浩浩渺渺,无边无际的雄伟气势;颈联由实转虚,联想起舜之二妃投湘水而为湘水之灵的传说,使美丽的洞庭湖更添一层神秘色彩,似真似幻,更为迷人;尾联声色渲染,用笔空灵,反映出洞庭湖风雨凄迷,烟雾蒙蒙的春夜之景。诗虚实结合,形神兼具,堪称力作。

集评

胡应麟曰:“《岳阳》一首,壮丽欲亚孟浩然。其末句‘何人夜吹笛,风急雨冥冥’,尤为脍炙。”

——胡应麟《诗薮》

沈德潜曰:“应推五言射雕手,起结尤入神境。”

——沈德潜《明诗别裁》

天平山中[107]

细雨茸茸湿楝花[108],南风树树熟枇杷。徐行不计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说明

该诗前两句侧重客观之景,后两句侧重主观感受,前两句重视觉,后两句重听觉,清新自然,野趣盎然,十分真切生动地刻画出天平山的春光和诗人欣喜自适之情。情景交融,韵味悠然。

集评

顾起纶曰:“(杨基诗)才长逸荡,兴多隽永,且格高韵胜,浑然无迹。”

——顾起纶《国雅品》

高启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明洪武初年,召修《元史》,为翰林院国史编修。拜户部右侍郎,不受,赐金放还。后被太祖借故腰斩。博学工诗,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有《高太史大全集》。

青丘子歌

江上有青丘,予徙家其南,因自号青丘子。闲居无事,终日苦吟。闲作《青丘子歌》言其志,以解诗淫之嘲[109]

青丘子,臞而清[110],本是五云阁下之仙卿[111]。何年降谪在世间,向人不道姓与名。蹑厌远游[112],荷锄懒躬耕[113],有剑任锈涩,有书任纵横。不肯折腰为五斗米[114],不肯掉舌下七十城[115]。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赓[116]。田间曳杖复带索[117],旁人不识笑且轻,谓是鲁迂儒、楚狂生[118]。青丘子闻之不介意,吟声出吻不绝咿咿鸣[119]。朝吟忘其饥,暮吟散不平[120]。当其苦吟时,兀兀如被酲[121]。头发不暇栉[122],家事不及营。儿啼不知怜,客至不果迎。不忧回也空[123],不慕猗氏盈[124]。不惭被宽褐[125],不羡垂华缨[126]。不问龙虎苦战斗[127],不管乌兔忙奔倾[128]。向水中独坐,林中独行,斫元气[129],搜元精[130],造化万物难隐情[131]。冥茫八极游心兵[132],坐令无象作有声[133]。微如破悬虱[134],壮若屠长鲸[135]。清同吸沆瀣[136],险比排峥嵘[137]。霭霭晴云披[138],轧轧冻草萌[139]。高攀天根探月窟[140],犀照牛渚万怪呈[141]。妙意俄同鬼神会,佳景每与江山争。星虹助光气,烟露滋华英[142]。听音谐韶乐[143],咀味得大羹[144]。世间无物为我娱,自出金石相轰铿。江边茅屋风雨晴,闭门睡足诗初成。叩壶自高歌[145],不顾俗耳惊。欲呼君山父老,携诸仙所弄之长笛,和我此歌吹月明。但愁歘忽波浪起,鸟兽骇叫山摇崩[146]。天帝闻之怒,下遣白鹤迎,不容在世作狡狯[147],复结飞佩还瑶京[148]

说明

此诗作于高启二十三岁时,带有很重的自传性质。诗以流畅形象的笔法,表现了作者不慕功名,鄙薄富贵的高洁品格和追求艺术如痴如醉的不俗志趣,同时又通过不同诗歌创作境界的展示,表现了作者的文艺观念和审美情趣。诗以杂言的歌行形式写,长短错落,笔法自由,文酣墨畅,一气流转,其浩大气势正与其自由不羁的个性特征相一致,极富艺术感染力。

集评

沈德潜曰:“侍郎(高启)诗上自汉魏、盛唐,下自宋、元诸家,靡不出入其间,一时推大作手。”

——沈德潜《明诗别裁》

陈田曰:“季迪诸体并工,天才绝特,允为明三百年诗人称首,不止冠绝一时也。”

——陈田《明诗纪事》

王世贞曰:“高季迪如射雕胡儿,伉健急利,往往命中;又如燕姬靓妆,巧笑便辟。”

——王世贞《艺苑卮言》

与刘将军杜文学晚登西城

木落悲南国[149],城高见北辰[150]。飘零犹有客,经济岂无人[151]。鸟过风生翼,归龙雨在鳞。相期俱努力[152],天地正烽尘[153]

说明

元末明初,群雄并起,天下纷乱,给社会和百姓带来深重灾难,这种现实,促使高启写下一系列反映社会动荡,渴望天下安定的感乱诗,这首《与刘将军杜文学晚登西城》正是其中较好的一首。诗为登高远望所感,既是勉友,也是自勉,表现出“平息烽尘,舍我辈其谁”的气概。诗采用五律形式,语言平实,境界开阔,格调高迈。

集评

沈德潜曰:“悲壮。”

——沈德潜《明诗别裁》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154]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钟山如龙独西上[155],欲破巨浪乘长风[156]。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秦皇空此瘗黄金[157],佳气葱葱至今王。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158]。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石头城下涛声怒[159],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160],铁锁横江未为固[161]。前三国,后六朝[162],草生宫阙何萧萧。英雄来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163],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164],不用长江限南北[165]

说明

该诗作于明洪武二年(1369),是时明朝初立,万象更新,生气勃勃,呈现出一种蒸蒸日上的气势,这种气势与诗人登上雨花台所见长江咆哮万里、奔腾不绝的气势相一致,深深地感染了诗人。因此,这首诗一反前人金陵怀古的凄幽苍凉,雄浑壮阔,大笔挥洒,表现出对历史的深沉思索与对国家统一的热烈歌颂。全诗分写景、怀古、议论三部分,由实到虚,环环相扣,既层次分明又一气贯注,其神情笔力真可逼近李青莲。

集评

赵翼曰:“李青莲诗,从未有能学之者,惟青丘与之相上下,不惟形似,而且神似。”

——赵翼《瓯北诗话》

李调元曰:“明诗一洗宋、元纤腐之习,逼近唐人。高、杨、张、徐四杰开其风,而季迪究为有明冠冕。”

——李调元《雨村诗话》

高棅

高棅(1350—1423),一名廷礼,字彦恢,号漫士,长乐(今属福建)人。永乐初以布衣召为翰林待诏,迁典籍。擅诗,亦工书画。与林鸿、王偁、陈亮、王恭、唐泰、郑定、王褒、周玄、黄玄号称“闽中十子”。论诗主唐音,编《唐诗品汇》,主宋严羽之说,分唐诗为初、盛、中、晚四期。有《啸台集》、《木天清气集》。

峤屿春潮[166]

瀛洲见海色[167],潮来如风雨。初日照寒涛,春声在孤屿。飞帆落镜中[168],望入桃花去[169]

说明

该诗以白描手法,从不同侧面描写峤屿春潮:先写春潮之势,如风雨骤至;次写春潮之色,初阳下缤纷闪耀;再写春潮之色,孤屿上轰鸣回响;最后写春潮过后,海面碧波白帆,分外平静。全诗清峻壮丽,声色兼到,充满画意。

杨士奇

杨士奇(1365—1444),初名寓,以字行,泰和(今属江西)人。建文初,入翰林院,与修《太祖实录》,累官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学士。宣德、正统间,与杨荣、杨溥同执国政,号称“三杨”。诗多歌功颂德之作,为“台阁体”诗派重要人物。有《东里全集》。

发淮安[170]

岸蓼疏红水荇青[171],茨菰花白小如萍[172]。双鬟短袖惭人见,背立船头自采菱。

说明

该诗写淮安水乡的一个生活小景,清新可喜,天趣盎然。前两句是背景描写,选取红蓼、青荇、茨菰三组意象,极富水乡风貌特征。后两句写人的背立采菱,极为生动。“惭人见”三字极富表现力,活画出采菱少女的娇羞之态。诗活泼、自然、欢快,宛如一段流畅、清亮的乡间小唱。

于谦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宣德初授御史,以才迁兵部右侍郎。“土木堡”之役,英宗被俘,瓦刺军兵逼北京,于谦于危难之际出任兵部尚书,反对南迁,拥立景帝,击退敌军。英宗复辟后,以“大逆不道,迎立外藩”之罪被杀害。后赠太傅,谥肃愍,又谥忠肃。有《于忠肃》集。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173],烈火焚烧若等闲[174]。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说明

这是首咏物诗,据说为诗人十九岁(一说十二岁)时作。诗人以石灰自喻,表达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和不入流俗、永志清白的高尚节操。诗文字明畅,取喻自然,寓意深刻。

咏煤炭

凿开混沌得乌金[175],藏蓄阳和意最深[176]。爝火燃回春浩浩[177],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178],铁石犹存死后心[179]。但愿苍生俱饱暖[180],不辞辛苦出山林。

说明

该诗通过对煤炭不辞辛苦,为人类发光发热的精神的歌颂,婉转地表达自己为国为民,不遗余力的坚定信念。诗明写煤炭,实喻自己,用的是比兴手法;但以煤炭自拟,在古诗词中又不多见,令人耳目一新。

郭登

郭登(?—1472),字元登,临淮(今安徽凤阳)人。武定侯郭英之孙。正统中,擢锦衣卫指挥佥事。“土木堡”之难,以都督佥事守大同,以功封定襄伯。英宗复辟,谪戍甘肃。成化初复爵,卒赠侯,谥忠武。有《联珠集》。

保定途中偶成[181]

白璧何从摘旧瑕[182],才开罗网向天涯[183]。寒窗儿女灯前泪,客路风霜梦里家。岂有鸩人羊叔子[184],可怜忧国贾长沙[185]。独醒空和骚人咏[186],满耳斜阳噪晚鸦。

说明

明正统十四年(1449),明英宗御驾亲征瓦剌,失利被俘。瓦剌军兵临大同城下,以英宗相要挟,镇守大同的郭登以民族大义为重,拒绝了瓦剌军的要挟,声言:“臣奉命守城,不知其他。”(事见《明史·本传》)他虽保住了城池,却也得罪了英宗。英宗复辟后,罗织罪名,将郭登贬谪甘肃。诗即迁谪途中经保定时所作。诗人以羊叔子、贾长沙、屈原自比,抒发自己蒙受不白之冤的无比怨愤,又表现对家人儿女的深深眷恋,诗感情沉郁,笔力雄博,足以感动人心。

集评

李东阳曰:“国朝武将能诗者,莫过定襄伯郭元登。”

——李东阳《怀麓堂诗话》

朱彝尊曰:“(郭登诗)直兼张、王、韩、杜之长,岂惟武臣?一时台阁诸公,孰出其右?”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

李东阳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茶陵(今属湖南)人。天顺八年(1464)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加少傅,再加少师。卒后赠太师,谥文正。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以他为首的茶陵诗派,为明代一大诗家。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

九日渡江

秋风江口听鸣榔[187],远客归心正渺茫。万古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188]。烟中树色浮瓜步[189],城上山形绕建康[190]。直过真州更东下[191],夜深灯火宿维扬[192]

说明

明成化十六年(1480),李东阳出为应天乡试考官,公干完后,由南京渡江经扬州北上,时逢重阳,家家团圆,一种思亲之情从心上升起,遂写下此诗。诗从归途所见落笔,景中寓情,其中“万里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两句将江水的奔流不息同生命的悄悄流逝结合起来,慨叹岁月无情,人生短暂,由此进一步衬出亲情的可贵和佳节的难遇。全诗清丽流畅,辞情兼美,确为佳构。

寄彭民望[193]

斫地哀歌兴未阑[194],归来长铗尚须弹[195]。秋风布褐衣犹短[196],夜雨江湖梦亦寒。木叶下时惊岁晚[197],人情阅尽见交难。长安旅食淹留地[198],惭愧先生苜蓿盘[199]

说明

彭民望为作者友人,曾以举人官应天通判,后落魄归乡。李东阳感叹彭民望满腹才华而不被所用的不幸遭际,又设想他穷愁潦倒,生计艰难的处境,写了这首饱含朋友深情的诗寄给他。诗用了冯谖弹铗之典,既扣合人物身份,又寄寓诗人的不平与同情,含蓄而又深沉。全诗起句突兀,结句悠长,结构严谨,文字老到,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技巧。

集评

李东阳曰:“彭民望失志归湘,得予所寄诗,乃潸然泪下,为之悲歌数十遍不休。”

——李东阳《怀麓堂诗话》

祝允明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号枝山,自号枝指生,枝指山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弘治五年(1492)举人,官广东兴宁知县,迁应天府通判。能诗,工书法。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子”。有《怀星堂集》。

山窗昼睡

身在云房梦亦闲[200],松头鹤影枕屏间。一声隔谷鸣华雉[201],信手推窗满眼山。

说明

该诗首句扣住题面中“昼睡”两字,而“梦亦闲”更可见人的闲适、淡泊;结句扣住题面“山窗”两字,随手推窗,即见青山满眼,不仅是写环境,照应前面的“松头”、“鹤影”、“华雉”,而且还十分形象地表现出诗人情与境合,悠然自得的心态,颇有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风致。

唐寅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吴县(今属江苏)人。弘治十一年(1498)举乡试第一名,深得詹事程敏政所赏,次年入京会试,敏政为考官,被劾,唐亦株连下狱。放归,遂佯狂纵酒,筑室桃花坞,与客日饮其中,自置“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工诗、善书,尤长于绘画。有《六如居士全集》。

把酒对月歌

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李白如今已仙去[202],月在青天几圆缺。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我学李白对明月[203],白与明月安能知?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204]。姑苏城外一茅屋[205],万树梅花月满天。

说明

唐寅晚李白出生七百年,且才情也远不如李白,但两人在性格与人生追求上却有某种程度的相似,他敬佩李白,仰慕李白,并常常以李白自比。这首《把酒对月歌》扣住酒、月这两个李白诗中常出现的意象,将自己与李白联系在一起,表达出自己效法李白,蔑视世俗,狂放不羁的豪逸旷达之情。诗歌九次出现李白,六次出现我,反复回环,一气流转,将对李白的崇拜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李梦阳

李梦阳(1473—1530),字天赐,更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弘治六年(1493)进士。授户部主事。因代尚书韩文拟疏弹刘瑾,被下狱,几至死。瑾死,起官江西提学副使,又以事夺职家居。卒后,弟子私谥文毅,天启初,追谥景文。在明代首倡诗文复古运动,与何景明等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在“前七子”中最为著名。有《空同集》。

石将军战场歌[206]

清风店南逢父老[207],告我己巳年间事[208]。店北犹存古战场,遗镞尚带勤王字[209]。忆昔蒙尘实惨怛[210],反覆势如风雨至。紫荆关头昼吹角[211],杀气军声满幽朔[212]。胡儿饮马彰义门[213],烽火夜照燕山云[214]。内有于尚书[215],外有石将军。石家官军若雷电,天清野旷来酣战。朝廷既失紫荆关,吾民岂保清风店?牵爷负子无处逃,哭声震天风怒号。儿女床头伏鼓角,野人屋上看旌旄。将军此时挺戈出,杀敌不异草与蒿。追北归来血洗刀,白日不动苍天高。万里烟尘一剑扫,父子英雄古来少[216]。单于痛哭倒马关[217],羯奴半死飞狐道[218]。处处欢声鼓噪旗;家家牛酒犒王师[219]。应追汉室骠姚将[220],还忆唐家郭子仪[221]。沉吟此事六十春[222],此地经过泪满巾。黄云落日古骨白,砂砾惨淡愁行人。行人来折战场柳,下马坐望居庸口[223]。却忆千官迎驾初,千乘万骑下皇都[224]。乾坤得见中兴主,杀伐重开载造图[225]。姓名应列云台上[226],如此战功天下无。呜呼战功今已无,安得再生此辈西备胡。

说明

石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诗人以之为歌咏对象,其意并不在于对其一生作出历史评价,而是只就其前半生的战功进行表彰,从中托出自己的爱国情怀。诗末尾“呜呼战功今已无,安得再生此辈西备胡”当有感而发,诗人作此诗时,蒙古瓦剌部虽已告衰,但代之而起的鞑靼又对我国北方及西北边境构成一定威胁,诗人希望有石亨这样的神威武将出现,保卫边关,其意与“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相仿佛。此诗为李梦阳七言歌行的主要代表之一,全诗腾挪转折,大开大合,跳荡变化,一气贯注,写得极有气势。

集评

沈德潜曰:“‘追北归来’二语,扪之字字俱起洼棱。”

又曰:“石亨跋扈伏法,臣节有亏,要之战功不可埋没,此特表其战功也。上皇返国,实由尚书之守,将军之战,作者特为表出。中云‘还忆唐家郭子仪’,以不失臣节愧之也。此作者微意。”

——沈德潜《明诗别裁》

秋望

黄河水绕汉边墙[227],河上秋风雁几行。客子过壕追野马[228],将军韬箭射天狼[229]。黄尘古渡迷飞挽[230],白月横空冷战场。闻道朔方多勇略[231],只今谁是郭汾阳[232]

说明

这是一首边塞诗,从诗人清秋季节远望黄河一带边塞旷野时所产生的一系列联想落笔,借景抒情,怀古感今,意在盼望有郭子仪这样的人物镇守边防,平定西北外族的侵扰。诗慷慨悲凉,雄浑劲健,备受称赞。

集评

王世贞曰:“雄浑流丽。”

——王世贞《艺苑卮言》

边贡

边贡(1476—1532),字廷实,号华泉,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弘治九年(1496)进士。嘉靖中历官至南京刑部侍郎、户部尚书。后都御史劾其纵酒废事,遂罢归。参与李梦阳等倡导的文学复古运动,为前七子之一。有《华泉集》。

谒文山祠[233]

丞相英灵迥未消[234],绛帷灯火飒寒飚[235]。黄冠日月胡云断[236],碧血山河龙驭遥[237]。花外子规燕市月[238],水边精卫浙江潮[239]。祠堂亦有西湖树[240],不遣南枝向北朝。

说明

这是首凭吊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诗。诗从文山祠周围气氛落笔,三、四两句,仅用十四字,高度概括文天祥的光辉业绩,用笔极为精练。下半首展开想象,句子富于主观色彩。尾联回到祠堂,用祠中之树遣枝向南描写文天祥魂魄不散,誓向南宋的一片忠诚。全诗用典妥切,属对工整,精致细密,笔神俱到。

集评

沈德潜曰:“后半神到,吊信国诗此为第一。”

——沈德潜《明诗别裁》

徐祯卿

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吴县(今属江苏)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授大理寺左寺副,以过失降为国子监博士。与唐寅、祝永明、文徵明号“吴中四子”。后与李梦阳等并称前七子,倡导文学复古运动。有《迪功集》、《谈艺录》。

在武昌作

洞庭叶未下[241],潇湘秋欲生[242]。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重以桑梓念[243],凄其江汉情[244]。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

说明

该诗表达的只是一种思念家乡之情与倦于漂泊之意,但笔法、句法上较有特点,颔联当对不对,首联不对而对,故意造成古朴气象;意境上则刻意追求高远、清逸的风格。全诗古澹拙朴,气韵高浑,别具一格。

集评

李舒章曰:“八句竟不可断。”

——沈德潜《明诗别裁》引

沈德潜曰:“五言律皆孟襄阳遗法,纯以气格胜人。”

——沈德潜《明诗别裁》

何景明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大复山人,信阳(今属河南)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因得罪刘瑾而落职,正德五年(1510),刘瑾事败,复起用,累官吏部员外郎,陕西提学副使。与李梦阳齐名,为前七子之一。有《大复集》。

秋江词

烟渺渺[245],碧波远。白露晞[246],翠莎晚[247]。泛绿漪[248],蒹葭浅[249],浦风吹帽寒发短[250]。美人立,江中流。暮雨帆樯江上舟,夕阳帘栊江上楼[251]。舟中采莲红藕香,楼前踏翠芳草愁。芳草愁,西风起。芙蓉花[252],落秋水。江白如练月如洗[253],醉下烟波千万里。

说明

诗以时间为线索,描画秋江晨景、暮景和月夜之景,清丽、疏淡,韵味悠然;景中又寓情,除芳草遥远的思乡之情和芙蓉渐老的悲秋之意外,还含有诗人对自我人格的肯定。艺术上多用前人句意,提炼熔铸,浑化无痕;句法上以三字句和七字句为主,错落有致,变化自如,较好地表现了秋景在不同时空中的不同美感。

集评

沈德潜曰:“‘美人娟娟隔秋水’,风度似之,温飞卿乐府过于旖旎,诗格转不逮也。一本节去末二语,更有余韵。”

——沈德潜《明诗别裁》

易水行[254]

寒风夕吹易水波,渐离击筑荆卿歌[255]。白衣洒泪当祖路[256],日落登车去不顾。秦皇殿上开地图[257],舞阳色沮那敢呼[258]!手持匕首摘铜柱[259],事已不成空骂倨[260]。吁嗟乎!燕丹寡谋当灭身[261],田光自吻何足云[262]?惜哉枉杀樊将军[263]

说明

这是首咏史诗,取材于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虽是前人写滥的题材,却也能翻出新意,别具一格。诗分三部分:先写易水送别,悲壮激越,次写秦庭谋刺,惊心动魄,末以议论而结,对燕丹、田光、樊於期三人一一予以评价,表现出诗人独到的眼光和精深的笔力。全诗悲凉慷慨,气韵沉雄,读之令人扼腕。

集评

沈德潜曰:“三语千古断案。”

——沈德潜《明诗别裁》

杨慎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人。太子太师杨廷和之子。正德六年(1511)中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世宗时,以直言报谏被谪戍云南永昌。诗于“七子”之外,自成一家。又能文、词、曲,对民间文学也颇重视。著作多达一百余种,后人辑有《升庵集》。

吊毛用成[264](二首选一)

阙下苍茫别[265],泉台汗漫游[266]。丹心君事毕,白发我生浮。四海英雄泪[267],三年魑魅愁[268]。临风谁与问,天道信悠悠?

说明

明正德十六年(1521)武宗死,无子嗣,阁臣杨廷和等议立兴献王之子朱厚熜(武宗从弟),是为世宗。世宗即位六天,下诏礼部,命廷臣集议自己生父兴献王的主祀和尊号,其意在“继统不继嗣”,尊称生父为兴献皇帝,以图新建宗系。进士张璁迎合帝意,上疏主张加兴献尊号,而杨廷和、毛澄为首的府部群臣一致反对,世宗勉从众议,称孝宗皇考,本生父母为兴献帝后,不称“皇”。嘉靖三年(1524),首辅杨廷和等致仕,世宗重新集议大礼,欲“伯孝宗,考兴献”。七月十二日正式下诏,定“大礼”。群臣争议不从,相持对立,杨慎挺身而出,曰“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于是九卿、翰林等二百二十九人跪伏左顺门请愿。自辰至午,不肯退散。世宗派锦衣卫镇压,捉走领头八人。杨慎等“撼门大哭,众皆哭,声震阙廷”。又收囚一百三十四人下锦衣卫狱。十七日廷杖杨慎等一百六十余人,二十七日再杖带头聚众伏哭的杨慎等七人。先后有毛用成等十七人死于酷刑之下。最后杨慎谪戍永昌,“永远充军”。

杨慎与毛用成本为世交,毛卒后,对其给予极高评价,撰《毛给谏遗像赞》,称其“抗疏清节,直节劲气。奋弗顾身,独立不惧。仁成一朝,名香百祀”。此词作于云南流放之地,诗人缅怀朋友,感叹世事,同时抒发自己胸中清正刚直之气,笔力十分凝重。

宿金沙江[269]

往年曾向嘉陵宿[270],驿楼东畔阑干曲。江声彻夜搅离愁,月色中天照幽独[271]。岂意飘零瘴海头[272],嘉陵回首转悠悠。江声月色那堪说[273],肠断金沙万里楼。

说明

杨慎因“议大礼”事件被谪戍云南,直至老死。其间曾也因病获准回家乡四川,不料行至半途又被追回,憾恨终身。此诗即于川滇途中宿金沙江有感而作。前四句回忆早年嘉陵之宿,其时离愁满怀,已觉天涯,不料如今飘零“瘴海头”,想嘉陵而不可得,更令人愁苦肠断。诗以嘉陵之宿反衬金沙江之宿,是翻进一层写法,感情沉痛,笔力深致,足以撼动千古迁客逐臣之心。

集评

沈德潜曰:“杨用修负高明伉爽之才,沉博绝丽之学,随物赋形,空所依傍。读《宿金沙江》、《锦津舟中》诸篇,令人对此茫茫,百端交集。”

——沈德潜《说诗晬语》

谢榛

谢榛(1495—1575),字茂秦,号四溟山人,临清(今属山东)人。未尝仕进。与李攀龙、王世贞一同倡导文学复古运动,后因与李不合而遭到排挤。后七子之一。有《四溟集》、《四溟诗话》等。

榆河晓发[274]

朝晖开众山,遥见居庸关[275]。云出三边外[276],风生万马间。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还?忽忆弃者[277],空惭旅鬓斑。

说明

诗首联述行,颔联写景,颈联抒情,尾联感慨,由实到虚,层层深入,抒发了诗人感叹边尘的国事之忧和空惭前贤的身世之慨。值得一提的是颔联的写景,境界开阔,气势宏大,历来受到赞誉。

集评

沈德潜曰:“读‘风生万马间’,纸上有声。若衍成二语,气味便薄。”

——沈德潜《明诗别裁》

大梁冬夜[278]

坐啸南楼夜[279],孤灯客思长。人吹五更笛[280],月照万家霜[281]。归计身多病,生涯鬓易苍。征鸿向何许?春意遍湖湘。

说明

“客思”两字为一篇之主。首联总写,突出诗人因客思而孤灯独坐,南楼坐啸的自身形象;颔联选用笛声、月色两意象,虚实并用,声色渲染,突出客思;颈联客中叹老,隐约有凄苦之怀;尾联借征鸿而寄托归思之心。全诗情景相生,格调高远,浑然有唐人之意。

集评

沈德潜曰:“(谢榛)五言律句烹字炼,气逸调高。”又曰:“集中‘人吹五更笛,月照万家霜’……高、岑遇之,行当把臂。”

——沈德潜《说诗晬语》

潘德舆曰:“谢茂秦五律,坚整如城,宛然唐调。”

——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李攀龙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授刑部主事。累官至河南按察使。与王世贞同为后七子首领,倡导复古,所作诗文也有拟古倾向。有《沧溟集》。

广阳山道中

出峡还何地?松杉郁不开。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地胜纡王事[282],年饥损吏才[283]。难将忧国泪,涕泣向蒿莱[284]

说明

诗前四句写景,扣住广阳山道所见落笔,其中“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一联,声色兼到,气势宏大,形象地反映了山中雷雨骤至时的景象。下四句抒情,表现了诗人忧世伤时的感慨。全诗境界雄阔,情思沉郁,语言精深。

塞上曲送元美[285](四首选一)

白羽如霜出塞寒[286],胡烽不断接长安[287]。城头一片西山月[288],多少征人马上看。

说明

这是首送别诗。前两句选用白羽、寒塞、胡烽、长安四组意象,强调军情的紧急,为王世贞的出行渲染气氛。下两句以西山之月连接征人与京城,既表现征人不恋京城,竭力守边,又希望王世贞能勉力边务,不辱使命。诗苍劲雄阔,意境深幽,颇有唐代边塞诗风格。

集评

沈德潜曰:“送元美、寄元美诸诗,可使乐人歌之。”

——沈德潜《明诗别裁》

胡应麟曰:“(李攀龙)七言律绝,高华杰起,一代宗风,而用字多同,十篇而外,不耐多读。”

——胡应麟《诗薮》

钱谦益曰:“(李攀龙)七言今体,三百年来推为冠冕,然举其字则三十余字尽之矣,举其句则数十句尽之矣。”

——钱谦益《列朝诗集》

王世贞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与李攀龙同为后七子首领,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晚年阅世日深,读书渐细,复古主张稍有变化。有《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战城南[289]

战城南,城南壁[290],黑云压我城北[291]。伏兵捣我东,游骑抄我西,使我不得休息。黄尘合匝[292],日为青,天模糊。钲鼓发[293],乱欢呼。胡骑敛[294],飚迅驱[295]。树若荠[296],草为枯。啼者何?父收子,妻问夫。戈甲委积[297],血淹头颅。家家招魂入,队队自哀呼。告主将,主将若不知。生为边陲士,野葬复何悲!釜中食,午未炊。惜其仓皇遂长诀,焉得一饱为?野风骚屑魂依之[298]。曷不睹主将,高牙大纛坐城中[299]。生当封彻侯[300],死当庙食无穷[301]

说明

本诗采用对比手法,将战士殊死搏斗,最后战死沙场的悲惨场面与主将生封彻侯,死享庙食的荣华显贵作对比,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己亥岁》)的古老主题。本诗用古乐府的形式写,直质,古朴,别具一种美感。

集评

沈德潜曰:“‘黄尘合匝’三语,写出古战场。末即‘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意,特变化无迹。”

——沈德潜《明诗别裁》

登太白楼[302]

昔闻李供奉[303],长啸独登楼[304]。此地一垂顾[305],高名百代留。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306]。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307]

说明

该诗为登临山东济宁太白酒楼时所作。诗人登楼怀古,百感交集:李白遗迹尚存,李白遗风荡然,欲重觅李白这样洒脱不羁、蔑视权贵的人物,已很困难了。诗最后以景作结,表现对李白的缅怀之情和对当今世风的深深感叹。诗境界开阔,气势不凡,颇能体现李白的胸襟和气魄。

集评

沈德潜曰:“天空海阔。有此眼界笔力,才许作《登太白楼》诗。”

——沈德潜《明诗别裁》

高攀龙

高攀龙(1562—1626),字存之,又字云从、景逸,无锡(今属江苏)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熹宗时历官光禄丞,刑部侍郎,左都御史,以反对魏忠贤被革职。与顾宪成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时称“高顾”,为东林党领袖人物。后魏忠贤派缇骑搜捕,高投水而死。崇祯初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忠宪。著有《高子遗书》。

夜步

幽人夜未眠[308],月出每孤往。繁林乱萤照,村屋人语响。宿鸟一时鸣[309],草径微露上。欣然意有会[310],谁与共心赏。

说明

诗写夜步所见、所闻、所感,突出表现了夜晚幽林静中有动,静中有声,静中充满生机的自然之趣。这种趣味只有摆脱俗念,幽居乡野时方能悠然神会,产生“欣然意有会”的境界。全诗清幽静谥,韵味悠然。

集评

沈德潜曰:“忠宪诗无心学陶,天趣自会。”

——沈德潜《明诗别裁》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除吴县知县、改顺天教授,历国子博士,吏部员外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合称“三袁”。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强调抒写“性灵”。有《袁中郎全集》。

感事

湘山晴色远微微[311],尽日江边取醉归。不见两关传露布[312],尚闻三殿未垂衣[313]。边筹自古无中下[314],朝论于今有是非[315]。日暮平沙秋草乱,一双白鸟避人飞。

说明

该诗为感事而作,不仅反映当时南北边患严重,朝内意见不一的社会现实,还表现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诗采用七律形式,中间两联以议为主,属对工巧,用字妥切;首尾两联以写景为主,也恰到好处地烘染了诗人忧虑国事,内心难以平静的思想情怀。

钟惺

钟惺(1574—1624),字伯敬,号退谷,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累官至福建提学佥事。与谭元春同为竟陵派创始人,在抒写性灵方面与公安派一致,但又以为公安派肤浅俚俗,倡导幽深孤峭,追求形式上的险僻。有《隐秀轩集》。

夜归

落月下山径,草堂人未归。砌虫泣凉露[316],篱犬吠残晖。霜静月逾皎,烟生墟更微。入秋知几日,邻杵数声稀[317]

说明

该诗以时间为线索,写夜归途中所见。首联一句一意,落实题面“夜”、“归”两字;颔联以声衬静,描写秋日农村黄昏景象;颈联已是入夜,霜静月皎,村落朦胧,万籁俱寂;尾联静中有声,以邻家传来断续的捣衣声而收,使清幽宁静的诗境又带上淡淡的秋的凄凉。

陈子龙

陈子龙(1608—1647),字卧子,号大樽,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1637)进士,选绍兴推官,升兵科给事中。见朝政腐败,辞职归乡。清兵破南京,联络松江水师抗清,兵败,避匿山中。又结太湖兵抗清,事泄露,在苏州被捕,乘隙投水而死。崇祯间,曾与同乡夏允彝等组织“几社”,与“复社”呼应。其文学主张继承后七子传统,复古倾向。工诗词。有《陈忠裕公全集》。

小车行[318]

小车班班黄尘晚[319],夫为推,妇为挽[320]。出门何所之?青青者榆疗吾饥[321],愿得乐土共哺糜[322]。风吹黄蒿[323],望见墙宇,中有主人当饲汝[324]。叩门无人室无釜,踯躅空巷泪如雨[325]

说明

崇祯十年(1637),陈子龙中进士,被派往南方任职。时两畿大旱,山东蝗灾严重,诗人离京赴任途中目击灾民流离失所惨状,深有感触,写下此诗。诗通过一对灾民夫妇推小车流浪情景,生动地勾勒了一幅悲惨的明末流民图,表现诗人对灾民的深切关注和同情。诗采用新题乐府形式,以白描手法真实而简练地刻画了一对灾民夫妇形象,悲切凄惨,哀哀动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集评

沈德潜曰:“写流人情事,恐郑监门亦不能绘。”

——沈德潜《明诗别裁》

秋日杂感(十首选一)

行吟坐啸独悲秋[326],海雾江云引暮愁[327]。不信有天常似醉[328],最怜无地可埋忧[329]。荒荒葵井多新鬼[330],寂寂瓜田识故侯[331]。见说五湖供饮马[332],沧浪何处着渔舟[333]

说明

这首诗约作于清世祖顺治三年(1646)秋天,时陈子龙抗清兵败,避居于嘉兴武塘一带。诗从萧索秋景落笔,情景交融,形象地反映了清兵入侵给江南带来的深重灾难和诗人怀念故国、哀悼亡友的沉痛心情以及不甘屈服、谋求复国的斗争精神。由于诗作于兵败不久,字里行间笼罩着悲凉之气,但深入体味,更有抗清复国、战斗到底的深层力量。全诗笔力凝重,沉郁苍劲,读之令人荡气回肠。

辽事杂诗[334](八首选一)

卢龙雄塞倚天开[335],十载三逢敌骑来[336],碛里角声摇日月[337],回中烽色动楼台[338]。陵园白露年年满[339],城郭青燐夜夜哀[340]。共道安危任樽俎[341],即今谁是出雄才。

说明

诗作于崇祯十年(1637)前后。诗人有感于边境时局,表达了对朝廷御敌救亡无策的不满和对国家前途的深深忧虑。诗前三联具体描写敌骑的入侵和严重的后果,向人们呈现了一幅哀切凄凉的悲惨图像。末联以议论而收,感叹朝中无人能力挽狂澜,扭转危局。全诗苍劲悲凉,充满激愤之情。

集评

胡应麟曰:“(陈子龙诗)格高气逸,韵远思深。”

——胡应麟《诗薮》

吴伟业曰:“(陈子龙诗)高华雄浑,睥睨一世。”

——吴伟业《梅村诗话》

夏完淳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十四岁即随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夏允彝兵败自杀后,夏完淳与陈子龙联络太湖义军起兵抗清。任鲁王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昜军事,吴昜败,仍为抗清奔走。兵败被俘,在南京痛斥明朝降将洪承畴,不屈而死,年仅十七岁。诗词多抒写政治抱负和国破家亡悲痛,激昂慷慨,很有特色。有《夏节愍公集》、《南冠草》等。

鱼服[342]

投笔新从定远侯[343],登坛誓饮月支头[344]。莲花剑淬胡霜重[345],柳叶衣轻汉月秋[346]。励志鸡鸣思击楫[347],惊心鱼服愧同舟。一身湖海茫茫恨,缟素秦庭矢报仇[348]

说明

该诗以“鱼服”为题,点出作诗的特定背景,也反映出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深深忧虑。诗用典较多,但都妥切稳当,尤其是两处用了祖逖故事,以精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以古代志士为榜样,矢志灭清复明的坚定决心。诗语言华美,气势昂扬,洋溢着一个少年英雄的爱国思想与文学才气。

集评

沈德潜曰:“存古十五从军,十七授命,生为才人,死为鬼雄,汪锜不足多也。诗格亦高古罕匹。”

——沈德潜《明诗别裁》

别云间[349]

三年羁旅客[350],今日又南冠[351]。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352],欲明故乡难。毅魄归来日[353],灵旗空际看[354]

说明

这首诗是作者被捕后押往南京,告别故乡、亲人时所作,抒发了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自由生活的热爱,也表达了抗清失败的悲愤和至死不屈的斗志。前三联回顾三年来艰苦的斗争生涯,抒写悲恨之情,末联设想死后化魂也要返乡,坚持作抗清斗争,诗于高潮中戛然而止,显得铿锵而有余韵。全词昂扬激越,感情深挚,真实地表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

钱谦益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尚湖,又号牧斋,又自称牧翁、蒙叟、东涧遗老、绛云老人、敬他老人等,常熟(今属江苏)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官礼部侍郎,为温体仁所陷,被革职。南明弘光时,出为礼部尚书。清兵南下时降清,任礼部右侍郎管秘书院事、明史副总裁。半年后,称疾归里。诗文皆工,为一时文宗。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等。

后秋兴之十三(选一)

海角崖山一线斜[355],从今也不属中华。更无鱼腹捐躯地[356],况有龙涎泛海槎[357]。望断关河非汉帜[358],吹残日月是胡笳[359]。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360]

说明

此诗原有作者自注,曰:“自壬寅七月至癸卯五月,讹言繁兴,鼠忧泣血,感恸而作,犹冀其言之或诬也。”此处“讹言”,即桂王被杀的消息。可见诗是感于南明桂王被杀而作,表达诗人对南明政治势力最后消失的悲愤之情。诗感情真挚,表达含蓄,其重要特点就是大量用典,这些典故不仅贴切稳妥,而且还使诗的感情增大,显得深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