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禅的金钱礼法 心怀喜舍,轻松生活

轻松生活之禅式金钱礼法 作者:(日)枡野俊明


第一章
禅的金钱礼法
心怀喜舍,轻松生活

“喜舍”还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舍弃自己内心深处的执着心念。

以足够的状态,过轻松的生活

自知满足,内心便可轻松而自由

在禅语中,“知足”是一个非常著名的词汇。所谓“知足”,即“自知满足”。禅借用这个词向每个人的内心发问:你是否清晰地知晓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对于已经拥有的一切,你是否觉得足够,是否感到满意。人的内心状态,常常因知足心的有无而发生很大的变化。

然而,由于欲望的存在,想要的东西哪有足够的时候呢?生活过得稳当顺心,不知为何总觉得缺点什么;明明已经足够了,却总是想要越多越好;甚至根本不需要的,也希望有则更好。

欲望就是这么麻烦的东西。我们经常会忘记已经足够的状态,只把目光投向尚显不足的事物。未达到满足状态的东西只消在眼前一闪,就会勾起人的欲望。不足而求之,求之却不得。小小的不满渐渐积累起来,最终会像洪水一般决堤而出。这些不满除了会滋生欲望,没有任何积极作用。

打个比方,假如你每个月有二十万日元的工资收入。如果你是一个人生活,那么每月十万应该足够。也许无法生活得太过奢侈,但是也绝对不至于为钱所困。也就是说,你已经处在一种“足够”的状态。而这种足够的状态,会让你的生活变得轻松、自由。

可是,当你习惯了二十万的金额,就会开始觉得不满足。你也许会想,如果可能的话,最好再多五万日元。不,如果有三十万的话,就能够生活得更加富足。当你有了三十万的欲望,二十万便显得不再够用,你也会渐渐发现,以前的那种轻松感慢慢在消失,自己陷入了一种纠结的生活状态。

何不问问自己,想将增加出来的五万日元用于何处?“想去高级餐厅享受一下”“想买个新手袋”“想买一件昂贵的衣服”……对这五万日元,你会考虑很多种用途吧?在考虑的同时,想必也是能感觉到快乐的。

那么再请问,用五万日元去高级餐厅吃饭,可以为你带来幸福吗?新的手袋中会装着幸福带给你吗?穿上昂贵的衣服,就可以获得漂亮的人生吗?

少许奢侈有时确实可以带来满足和快乐。但是请不要忘记,它们都只是暂时的。

不可否认,第一次踏进高级餐厅,是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感的。但是如果它成为日常,那种新鲜的幸福感就会荡然无存,你只会想着去更加高级的餐厅;新买的手袋,不出三个月就会变成旧货。不是说手袋本身变旧,而是你对手袋的喜爱之情会变得陈旧;即便再贵的衣服,一旦过时,或不喜欢了,就摆脱不了收进衣柜暗无天日的命运。当新鲜感消失,人会渴求新的东西。尽管你曾努力填补过“不足”的缺憾,但是更多新的“不足”又涌现出来。如果这种情况不断反复,心灵将永远得不到满足。

多余的欲望是轻松生活的大敌。二十万日元就足够了的生活,多出来的五万便是“不必要的金钱”。金钱是一种有用的东西,但是,只有在你觉得知足的时候,它才会带给你快乐,否则的话,除了给你烦恼和妒忌,它毫无任何积极的意义。

珍惜善用,生活方能丰富而充实

人需常怀一种知足心态,生活才会变得轻松。

好想再多五万日元;再多十万日元就好了……如果这种话说出来就能得到,那尽管说就是。但是你要知道,愿望不是嘴上说说就能实现的东西。而经常把这些不能实现的愿望挂在嘴边,人的内心会越发变得贫穷乏味。

“我很穷,我没钱”,这句话已经成了当下一些人的口头禅。这样的话其实只是对自己并不富裕的生活的一种调侃,若真要说穷到什么程度,那也未必。往往,这些人的生活并不贫穷,没有借款也没有债务,可是每次见面都会嚷嚷着“没钱”,听得多了,也不免觉得厌烦。

我想,把“没钱”“穷”常挂嘴边的人,即便是得到了足够多的钱财,也不会感到满足吧。相反,只会胃口更大,想得到更多,欲望像无底洞一样扩张,这样的人究竟有多少钱才会满意呢?

不是去追求不足之物,而是善用自己身边所拥有的一切,珍惜它们。

花森安治先生说:美好之物与金钱和闲暇无关。创造出最美之物的,总是那些经过打磨的感知力,注视日常生活的慧眼,还有不懈努力的双手。

所拥有的东西,运用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其发挥到最好的状态。在物尽其用的同时,生活也会因为不用奢求太多而备感轻松,心中也不再萦绕“这个不够,那个不足”的多余情绪,徒生不满和烦恼。比起追求无有之物,将现有之物用到极致,才是更加美好的生活方式,不是吗?

这样的生活方式才称得上美妙多姿,不是吗?

一直在身边,融入日常生活的事物,最美。

知足,满足,珍惜,善用。

心怀喜舍过生活

舍弃内心深处的执着心念

我担任住持的建功寺,从两年前开始实施正殿的重建工程。建功寺拥有四百五十年的历史,在这四百五十年当中,正殿曾经有过一次重建经历。如今又因为关东大地震的摧残,损坏相当严重。我想尽力去实现重建正殿的愿望。这也是我的曾祖父,即上溯三代时就开始有的愿望。

重建正殿,并非是为寺院自身考虑,不是为了能骄傲地炫耀而特为将正殿修建得豪华气派。我们寺院有义务守护世人与其先祖之间的亲缘。世人之先祖长眠于寺院的墓地中,如果寺院消失不再,那么人们与先祖之间的缘分也将随之消失。我们不会让这样的情况发生。将先祖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之间延续至今的亲缘继续下去,是寺院肩负着的一个很重要的使命。

重建正殿的愿望,从三代之前的住持就开始有,作为第十八代住持,我终于决定实现它。但是,实现这个愿望并非易事。

建功寺的正殿建在一座小高丘上,那里林木四合,葱茏蓊郁。虽然上佳的环境深得大家赞赏,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也为建筑工程增加了不少难度。周围很多树木如果不移植的话,重型机械就无法运进来。与那些位于平地上的正殿相比,这里的重建要耗费多出数倍的时间以及劳力。

而最令人感到为难的是重建所需的资金问题。因为数额庞大,远非寺院自身的积蓄所能承担。而且,也不能从各位檀越那里强制征收。最后,我们只有采取募捐的方法,仰赖有心捐助之人的奉纳·喜舍(捐赠)。从决定重建那年起,在建功寺里也开始了请求捐赠的活动,还贴出了告示,恳请大家为了正殿的重建给予协助。

在这里,“奉纳”或“喜舍”这些看起来比较难懂的词汇自会出现。“奉纳”是指向供奉自家祖灵的菩提寺舍献净财,“喜舍”是指虽然并无自家祖灵供奉,但是因为有缘参拜而向该佛寺舍献净财。

向寺庙奉香资,在佛教中被称为“喜舍”,意为“欢喜舍弃”,这就是香资的意义所在。它是与人们常说的“寄付”捐赠略有区别的一种行为。

香资要投入功德箱。为什么呢?当然是怀有“请给有困难的人使用”“请用来修缮寺庙”“请拿去为僧侣们添些生活必需品”等想法。

某位施主看到了告示。

那是一位年长的女士,每个月都会到寺中扫墓祭祖。她找到我,诚恳地表达捐款意愿。

“听说你们要重建正殿,我想奉纳一些钱款。”

这位女施主提出的金额,对个人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那一刻,我以为她一定是个有钱人。但是她接着说道:“不过,我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所以请允许我分期奉纳。从现在开始,两年的时间里,我会每个月都带一笔钱过来。”

听闻此言,我马上对她说:“不,请千万不要勉强。如果为了奉纳而影响到您本人的生活,对我来说将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您没有义务这样做。本寺在此郑重接受您的一番心意,仅此便足矣。”

但是,女施主仍然依时依季到访本寺,每次在祭扫墓地之后,便向寺院奉纳一定数额的资金。

每次面对她,我都会心存感激,双手合十。不是因为金额的多寡,而是为了她的善意而合掌相向。

这位女施主为什么愿为寺院做出如此大的奉献?本来,那些定期奉纳的钱,她可以随心所欲地用来买糕点,也可以含饴弄孙,尽享天伦。我一边收下她的奉纳,一边却总会不自觉地思考这些问题。我想,这位女施主无意个人享乐而坚持不懈地持净财供奉寺院,一定是缘于她内心深处坚定的喜舍精神。

“喜舍”还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舍弃自己内心深处的执着心念。将自己执着于金钱的心念放进功德箱,将人只为己的邪念随香资一起投入箱中。通过舍弃执念,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洗涤。唯有如此,才可称为“欢喜舍弃”。

若能做到对金钱“喜舍”,自然也能看淡这尘世间的种种他物,获得轻松、安然的生活。

卸下多余的心灵负担

“喜舍”一词,来源跟钱有关。但我认为,“喜舍”之心,不该仅仅囿于金钱。

那些令我们惶恐不安的事物,阻碍我们内心清净的事物,让我们陷入困扰的事物,迷惑我们做出错误选择的事物,阻止我们生活得更好的事物,难道不都应该欢喜舍弃吗?

在日常生活当中,人要不断舍弃附着于自己心中的执念。目光不要一味投向渴求获得的欲望,要不时地试着舍弃这种欲望。不是抱着“有即是好”的想法度日,而是要不断追问自己的内心。抱持这种“喜舍”之心过生活,心灵就会变得丰盈而充实,生活也会越来越轻松。

依时依季怀揣钱款来到寺院的那位老妇人,也许每次进寺参拜,都是来洗涤自己的心灵的,又或者是为了舍弃自己心中涌出的烦恼而来。

正如我们喜欢和让自己开心的物品在一起,物品也喜欢来到知足而快乐的人身边。

不妨试一试。

每月一次,最好是一周一次,找出一天让自己实践“喜舍”之心。断舍离也好,做家事也好,出去旅行放松也好,总之,在这一天,让自己卸下负担,轻松地饮茶吃饭,跳跃行走。

当然,生活在这炎炎浊世,无时无刻不被各种诱惑袭击包围。做到没有欲望,也是不可能之事。那么,我希望,在每个人心中,抱持着、谨记着“喜舍”之念,拥有轻松生活、舒适生活之心,拥有为他人奉献之心,以及不为自己的得失所困、为他人着想而生活的喜悦。此心此念人人都应具有。

心内常怀“舍弃之喜”,要记得去创造心持此意的机会,拥有心向此意的时间。然后,自己去思考和决定应该舍弃什么。单纯往功德箱里投入金钱并不是真正的“喜舍”,若问清心应舍何物?去思考这些问题才是关键。

卸下多余的心灵负担,感受身体的轻盈和每一次呼吸的轻松。此刻,你会感到另一种富足。

简朴生活,而不是节俭生活

挑剔地买,认真地用

节俭,生活节省,有节制。

简朴,生活朴素而简单。

这两个词,一般会被当成同一种意思来理解。但我认为,它们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比如,有的人因为没有钱,所以生活尽可能节俭。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恐怕是要尽量捡便宜的东西买,秉持便宜至上的金钱价值观,进行生活上的选择。

那么,过着节俭生活的人,就完全不会浪费吗?绝对不是。比如,他们在商店里看到茶杯,标价五百日元五只。算下来平均一只只要一百日元。看到这么便宜的价格,他们会不自觉地买下来。尽管家里的茶杯还能用,也会因为便宜而购买。

或许是为了家里来客人的时候用,或许是为了不小心打碎旧茶杯时可以替换。可是实际看来,那些茶杯真的能用上吗?恐怕会在柜子的角落里长眠吧。

而另一种简朴生活,是一种朴素而简单的生活。只买必要的物品,并精心挑选。茶杯是每天都要使用的物件,所以必须要有一只。如果家中有两口人,就需要两只。因为每天使用,当然是以自己的喜好为准,哪怕价格贵一点,也要选择质量好的,自己真心喜爱的,能用很久很久。

因为是自己心爱的茶杯,用起来也会珍惜。爱惜地用,一只茶杯可以用上十年。那么,就算一只茶杯要五千日元,但能够用上十年,也已经物有所值了。更何况,这还是“刻着自己的名字”,越用越像自己的东西。

简朴的生活便是如此。简朴不代表不花钱,或是花很少的钱,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态度,一种追求简单而舒服的生活方式。与金钱无关。

所以,挑剔地买,认真地用,好的物品,能让你成为更好的人。

简朴是一种生活方式

节俭与简朴的饮食生活有什么区别呢?

因为没钱,所以只买便宜的东西吃。只要能吃饱肚子就行,眼睛只盯着分量足价格又便宜的食物,饮食追求节俭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在如今的日本,有太多既便宜又能吃饱的食物。花上五百日元,就能吃到搭配大量油炸食品的定食。如果遇到米饭可以无限量添加的餐馆,花很少的钱就能吃个肚圆。但是,这种吃法对身体没什么好处。

节俭地饮食,看似省钱,实则对身体产生的负担是无形的忧患和损失。

简朴的饮食却不是这样。

我们僧侣的饮食生活就非常简朴,基本上是一菜一汤,几乎不吃肉。当然不像以前要求得那般严格,也可以吃些其他的东西。

与家人一起吃晚饭的时候,我会尽量与他们吃同样的饭菜。我也很喜欢吃有肉的咖喱饭。如果遇到工作方面的应酬聚餐,我也会和大家吃同样的食物。因为我不能要求大家只照顾我自己的一菜一汤。

但是,在平常日子里,我会尽量遵守简朴饮食的原则—以当季吃的蔬菜为主,饭量控制在最低限度。也许在大家看来,这种饮食非常节俭,未免寒酸,我却不这样认为。首先,每个季节,我都会选择新鲜的应季蔬菜来吃,没有比这更奢侈的事情了。另外,我不会吃得很饱,只吃身体需要的分量,绝不超出身体能够负担的量。

我已年过花甲,却经常被人称赞肌肤状态极佳。偶尔上电视节目时,化妆师总是说:“枡野住持的皮肤真的太好了。怎样才能把肌肤保养得如此通透呢?”

我对自己的皮肤没做过任何特殊护理。如果我的肤质真有那么好,我想是得益于自己长年坚持的饮食生活习惯:基本上以蔬菜为主的饮食生活;吃应季食材,保持八分饱。一定是这种习惯带来的结果。

我每天都过得很忙碌。除了做建功寺住持的分内工作,还要去美术大学授课。只要时间允许,来自世界各地的“禅庭”的设计委托我也会接下来。多的时候一个月要出三趟国。工作如此繁重,我的身体健康状况却一直保持得很好。偶尔感冒,基本上靠自身的免疫力就可自愈。拥有如此健康的体魄,我想也是得益于自己的简朴生活。

要节俭度日还是简朴生活,实际上与有没有钱无关。并不是说没钱就只能节俭度日。如果没钱,请试着过简朴的生活。反而言之,如果有钱,也应该记住,尽可能让自己的生活过得简单而朴素。

房间里不要堆满物品,而是尽量简洁;仔细甄选真正需要的东西,精心使用,等等。这些就是为简朴生活能做的努力,一点也不难。

用这种方式生活,心中自然而然会变得清静起来。内心清净了,才能让更多的美好注入生活。

金钱须流转,己处莫滞留

我们在各种联结中生存

佛教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叫作“诸法无我”。这也是构成佛教之根本的一种思想。所谓“诸法”,代表世间发生的所有事物。而“无我”,是指自我的存在不能代表一切。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所有有生命的物质,都是在相互的关联之中生存。

即使是开在路边的一朵花,也是如此。乍看之下,它似乎是凭借一己之力在绽放,但是,花朵仅靠自身的力量绝对不可能盛开。种子要依靠鸟儿或其他介质来运送,被送到某处的种子又与土壤和雨水结缘,才能够开出花朵。正是有了与周围的联系,才会有美丽的绽放。

所有的动物以及昆虫都是如此,它们依靠相互之间生命的分享才能够存活。大动物从小动物那里获得生命,小动物又从花草昆虫那里获得生命。所有的生物,都不是孤立存活在这个世界上,它们都要借助其他力量才能够生存下去。

我们人类也是一样。人在年轻时总会有一种错觉,觉得自己是凭借个人的力量生存下来的。能够过上现在的生活,完全是靠自身的努力。不依赖任何人,自己也照样可以活下去。

如果你真的有这样的想法,那么请问,你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我们不是凭借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诞生于世间,而是依靠父亲和母亲结下的缘分获得生命,并且在很多人的照拂之下,才成长到现在。正因为有了人与人之间温暖的牵绊,我们才得以存活至今。

我们仅凭单个人的力量绝对不能存活延续。人类在相互之间互相关联的同时,也与大自然以及其他动植物因缘和合才能够生存下去。人绝对不会走出这些因缘之外。如果失去所有的关联,我们无异于将自身变成一种透明的存在。

我们是在各种关联中生存,要珍惜这种温暖的关联,不能忽视它们的存在。

对于金钱,我们也可以这样说。

自古以来,寺院都是作为某个地域中心而存在。村民们遇事都会聚集在寺院,久而久之,相互之间的联系也逐渐加深。孩子们会在寺院内玩耍直到日暮。人们如果遇到烦心事,会找寺院的住持倾诉。如果家逢喜事,也会不忘向寺院报喜。村民以寺院为中心,构建出较深的人际往来。

村民来到寺院里,会进香火钱。金额不论多寡,哪怕只有一点点也会投入功德箱。但是这些钱并不属于寺院。当然,在修葺佛堂正殿或修理佛具时会用到,但是大部分都会再次用于村民。

在村子里,有为钱所困的人,有因病不能劳动或者遭受了意想不到的灾难的人。这时,寺院就会将钱用在这些受苦的人身上。金钱绝对不会停留在寺院中,而是为遇到困难的人流动周转。

纵观历史,佛祖释迦总是会让金钱流动起来。那些仰慕和爱戴佛祖释迦牟尼的人,每天都会布施财物,供奉佛祖。但佛祖不曾将这些财物留在自己身边一刻,而是全部奉献给了困苦的人。从不让金钱滞留在自己身边,而是让它像河水一般流动起来,这才是“诸法无我”的思想境界。这样,自然内心也就不会纠结,达到一种轻松的状态。

我们活在众多的因缘中,拥有的金钱、物品都随我们一起在这因缘中流转,将它们流转起来,总有一天它们也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到你的手中。

轻松生活之流转金钱观

我们设想一个普通人,为了保证往后余生不为生活所迫,需要一千万日元。

为了达到一千万存款的目标,他就会努力攒钱。可是,人性往往是贪婪的,当存款终于达到一千万的时候,他会觉得这些积蓄还是不够,必须要有两千万才说得过去。就这样,被两千万的诱惑牵引,一心只想着攒钱存钱,就连生活之需也想着省钱,本该拥有轻松舒适的生活,却让自己落入苦苦追寻的境地。

要有多少储蓄才好呢?究竟拥有多少才会感到满足呢?结论大概会因人而异。有人认为积蓄多多益善,也有人觉得不够多也没关系。

为自己划出一条底线吧。在未达到之前,努力上进,向着目标奋进;到达之后,卸下重负,学会关注生活本身。

要拥有达到标准便会知足的心态,这才是我需要你为自己设定底线的意义。知足是轻松的前提。当然,达到标准之后究竟是否足够并不可知,也许曾经认为够用,到最后却捉襟见肘。但是未来的事情本来就是不可预知的,如果总是因为尚未到来的事情而担忧,这一辈子也不可能过上轻松的生活。

与其吭哧吭哧存钱,不如让钱流转起来。

从禅的角度来说,金钱的流转也就是缘分的流转。如果把所有的金钱都留在自己身边,新的缘分就无从诞生。

没有新的缘分出现,其结果就是金钱也不再会流转到自己身边。

试想一下,你能够获得金钱,皆因缘分使然。因为你与公司有缘,才会为它工作,从它那里得到工资;如果你在做生意,只有与客户之间的缘分,才会直接关系到你的销售业绩。

由此看来,金钱亦可说是结缘之果。缘分所及之处,金钱会自然而然地流动循环。世间之事莫不如此。

不为赚钱、存钱之事所左右,而是有意识地使金钱流转起来,这才是轻松生活的金钱观。

金钱价值观体现生活态度

金钱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

人们看待金钱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金钱价值观也直接影响着金钱的支配方式。

这种价值观是怎样形成的呢?最关键还是受家庭的影响,父母双亲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父母大手大脚,从不存钱,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也会同样浪费成性;如果父母小气,把钱看得很重,孩子也会吝啬,并且认为钱是最重要的东西。金钱的价值观和消费方式不在言传而在身教,通常是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自然形成的。

当然不只是来自父母的影响,还有成年之后的人生经验。有的人尽管在大手大脚的父母的养育下成长起来,但是因为成年以后吃过苦头,便自我修正了自己的价值观和消费方式。这种情况并不常见,因为人对金钱的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它几乎就是自身生活态度的体现。换言之,如果自己的金钱价值观遭到否定,与自身被否定是一样的感觉。所以,如何看待金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以婚姻为例来说明金钱价值观的重要性。

在婚姻生活当中,如果双方在金钱的价值准则上有很大分歧,就会相处得非常艰难。一个是勤俭克己的节约派,存钱会使自己感到快乐。而另一个大手大脚地浪费钱,为了享受人生,从不吝惜花钱。如果两个人分别处在单身时代还好,但是一旦结婚,涉及共同财产的管理和家庭支出的消费,关于金钱的争吵就会越来越多。

恋爱时为了给对方留下好印象,会尽力克制自己的一些行为,掩盖自己的一些真实想法,去配合对方的行动。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方拥有怎样的金钱价值观和消费观,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看出来的。一旦结了婚,才发现对方跟自己并不是合拍的那个人,就有点晚了。

我听说过很多因为金钱观念不和而离婚的夫妻,也知道有不少因为金钱观念不同而分道扬镳的合作伙伴。这个世界上,因为金钱而反目成仇的至亲、好友,大有人在。如何看待金钱,是一件非常值得一再强调的事。

无论如何,请一定要和与自己合拍的人在一起。

任何事情都应有底线,金钱也是如此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对恋人,男的很大方,约会的时候总是会主动付账。不仅如此,在和晚辈以及朋友一起出去的时候,他也会很痛快地把大家的账一起结掉。女方非常欣赏他这一点,觉得他“花钱干脆豪爽”。

于是,两个人很顺利地交往,并且结了婚。此前都是太平无事,但是现实生活终于开始了。婚后,女方发现对方的工资收入比自己想象得要少。但是,他在外面依然如故,花钱爽快,从不吝惜。谈恋爱的时候觉得很帅气的行为,一旦进入婚姻生活,就成了家庭开支的大敌。

如果请他“花钱稍微控制一下”,他就会回答说,“最年长的人当然应该买单,我父亲就是这样告诉我的。在我的家乡,人们都是这样做的”。在他心里,一点都没觉得自己有任何浪费的行为,他认为自己只是做着应该做的事情。

这种情况,共同生活下去的难度会很大。因为双方都没有恶意,却依然造成了彼此的困扰。所谓没有恶意,指的是双方都不存在需要反省和改正的地方。改变消费方式,就等同于改变生活方式。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结果,很遗憾地听说,这对夫妻在一起生活了三年之后,最终分道扬镳了。

在没有是非对错的情况下不得不离婚,为了避免这种不幸的发生,在婚前有必要认清楚各自的金钱观、价值观。当然,不可能完全达到一致,就算是亲兄弟都不一定会相同。

但是即便不会完全一致,至少要保持百分之六十的相同才行。而且,最好划定一个自己可以接受和认可的范围,保证相互在彼此适应的范围内活动才最明智。

无论是谁,都有一条不能退让的底线,无论如何也必须守住的那条底线。自己应该最清楚自己的底线。看待金钱的价值观可谓是一个人的内在核心,要将它拿出来,与对方的价值观认真比较。你有不能让步的底线,对方同样也有。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也有绝对不能融合,完全走不到一起去的情况发生。

如果在交往的过程中,很清晰地看到了相互的底线,大概就表明两个人无缘在一起。特别是金钱方面的分歧,是很难修正的东西,绝非勉为其难地做出让步就可以改变。

成长环境,是不能够改变和修正的。如果强求改变,只会出现更大的麻烦。在走到那一步之前,双方应该尽量向对方亮出自己不能让步的底线。

真正的幸福绝不是一人独赢

幸福诞生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结

有一个词语叫作“独赢”。它所呈现出的状态表示,只有你自己从周围的人群之中脱颖而出。虽然周围的人全部受损,自己却独自受益。

拿工作来说,假使你取得了优异的成果,周围的同事完全没有拿出任何业绩,只有你独树一帜地取得了成功。公司当然会给你高度评价,还会给你升职加薪;又或者说,假使只有你的公司获得了巨大的盈利,你的公司利润在不断累积,大获其利,对手公司受损,下游企业度日维艰。

这种独赢的情况时有发生。从某些方面来看,它也具有无法控制的一面。但是问题就从这里开始产生。只有自己得到了公司的肯定,并不值得暗自得意;而自己的公司利润如果上涨,不要忘记也应将利润回报给客户以及下游企业。

“独赢”,听上去清脆悦耳,看上去荣耀加身。独赢的人,确实获得了很多。然而,这些获得都是暂时的,幸福感也是一时的。需要知道,当木秀于林时,风必摧之。

在佛教世界里,没有“一人独赢”的说法。不是说一人独赢的情况不存在,而是说佛教认为,一人独赢是无法获得幸福的。

只有自己一个人感到幸福,这种事情可能吗?幸福是在相互关联之中诞生出来的感觉,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里才会出现。离你最近的例子就是家人。在家人当中,哪怕只有一个人感觉到不幸,那么这个家庭就无幸福可言。

你会认为在家人当中只要自己幸福就可以吗?只要自己幸福,父母过得怎样都无所谓;只要自己快乐,孩子境况如何都没关系;只要自己能吃到美味佳肴,丈夫粗茶淡饭也无不可。大概没人会这样想。

自己觉得好吃的东西,一定会想让丈夫和孩子们也尝到;自己体验到的种种喜悦,都想跟家人一起分享,家人的悲伤和痛苦,大家也会共同承担。正是因为有着这种温暖的牵绊,家人才会成为生命中值得珍惜的存在。

人不可能一个人独自生存下去。人不能只祈祷自己的幸福,而应在对他人幸福的祈祷中生活。一个人独居的同时,也为生活在远方的孩子祈祷幸福。只有感觉到心有牵挂,人才可以活下去。

与自己的事情相比,你有更想优先考虑的人。与自己的快乐相比,你更渴望看到那个人的笑容。怀抱这份情,珍惜这颗心,比什么都重要。

给予他人幸福,自己也会快乐

假如现在有一件东西你很想得到,新手袋也好,新衣服也罢,总之是很早以前就想要的东西。用自己的零花钱,使使劲就能买得起。好,你下定决心,准备去买来。正在这时,你突然想起下个月是孩子的生日。

孩子一直特别想要某个玩具,你很想买给他做礼物。但是如果给孩子买了玩具,就不能买自己想要的手袋了。二者只能选其一。

那么,你会怎么做呢?一个是优先考虑自己,先买手袋。得到想要的东西,你一定会感到很开心。再一个就是放下自己心中的欲望,为孩子买玩具。孩子一定会非常高兴,他会喜笑颜开地对你说“谢谢”。

自己的满足感和自己所爱的人的笑容,哪一个能够使你感觉幸福呢?这当然没有任何强求你倾向某一方的意思。哪一种能让你感觉幸福,由你自己来判断,遵从自己的内心就好。无论做何选择,都是没有错的。

我只是想说一点,如果给予他人幸福,那幸福一定会回到你自己身上。给予他人幸福,最后都会为自己带来快乐。这是禅的教喻。

这不是要求你放弃自己的欲望,全心全意为他人奉献、为他人而活。

我不过是在告诉你,获取幸福的另一种方式。幸福是一种内心的愉悦、安详、平和、满足。

你有过去寺庙中祈祷的经历吗?虔诚地跪在佛祖面前,你都曾许下过什么愿望呢?

人们到寺庙去,在正殿前双手合十,在心中默默祈祷,“请让我更加幸福”“请让我工作顺利”。愿望种种,大概都是为了“自己”而祈求。

可是,祈祷原本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人而做的事情。“请让孩子的病好起来”“请让父母健康地生活”,与自己的事情相比,人们更多是为了他人而双手合十,发愿祈求。其实,这才是参拜祈祷的本来意义。

祈祷自己幸福亦非不可。人当然会希望自己幸福,但是在那之后,请默默合掌,也为他人祈祷幸福。不是只为自己的事情倾注心力,而是心怀众生,为他人祈福。有这种心意,人与人之间才会形成温暖的牵绊。

我一直相信,爱,只有流转起来才有意义。哪怕是付出了爱而没有得到回报,但是你付出的那份爱依然是流转到了某一个人身上。如此牵绊流转,爱才会存在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幸福也是一样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