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虽是距今最近的一个时代,转瞬也快七十年过去,民国已在有意无意的遗忘或忽略中变得陌生。随着思想的解放,文化记忆的复苏,更兼诸多史料的公开和披露,一个曾经零乱和模糊的民国逐渐在历史的激荡后沉静下来,显现它清澈的容颜。我们忽然发现,那竟然是一个不失文雅甚至不乏宽容的时代,仍不能不说是近代以来文化史、学术史和教育史上的黄金时代!
在新旧文化冲突和并存的四十年间,白话新文学和文言传统文学各自都以固有的生命力竞争、生长,在新文学高飏的旗帜下,旧文学仍以其醇厚的底蕴维持着改朝换代后世家大族不变的雍容。民国间出版的新式诗学著作不过五六十种,而传统诗话的数量却是它的两三倍。只因新中国成立以来,简单地套用近代—现代或新—旧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来看清、民文学的嬗变,民国间的传统文学、文论遂被排斥在学术视野之外。直到九十年代以后,张寅彭和我分别搜讨清代到民国间的传统诗学文献,做出民国诗话的见存书目,后来寅彭兄又编纂了《民国诗话丛编》,民国间诗话和诗学著述才受到学界关注。随着胡晓明撰著《近代上海诗学系年初编》,傅宇斌编纂民国间报刊所载诗话目录,民国诗学的研究蔚然兴起。
潘君静如师从夏晓虹教授,研究晚近文学,鉴于近现代报刊文献缺乏整理的现实,从细致考索报刊所载诗学资料入手,编成《近代期刊杂志所载诗话目考略》,收录民国间报刊所载诗话凡439种,又在此基础上陆续写出陈衍、汪辟疆、钱仲联(卷上)、钱锺书、黄葆年、吴宓、吴芳吉、范罕、王闿运、李慈铭、刘咸炘、章太炎、冯振、李炳南、连横、傅锡祺、陈诵洛、杨钟羲、徐世昌、郭则沄、宗威(卷下)21位诗论家的诗论评述,对民国间的传统诗学著述做了一番考论。这些人物,既有名重一时且为今人所重视的,如陈衍、钱仲联、钱锺书、王闿运、李慈铭等,也有黄葆年、傅锡祺、李炳南、宗威等淡出当代学术视野之外的。全书以人为纲,以书为目,文字介乎提要和综论之间,体例非常独特,像是用文言写成的民国诗学论纲。对每个人物,或以叙一书而述其学(如钱仲联《梦苕庵诗话》附论当时清代诗学),或以述其学而及一时之事(如傅锡祺《栎社沿革志略》附述台湾社事),或以述一时之事而附录相关文献(如孙雄《诗史阁诗话》附录“清遗民唱和集书目偶存”)。全书涉及的问题,已远远超出书目叙录的范围,而隐然具有一代诗学纲要的品格,足征作者的知识和见识。
清代诗学文献浩繁,近代诗学苦无头绪,都需要付出很大精力去搜讨、阅读原始资料,方得门径而入。静如此书披沙拣金,已为民国诗学清理出一个头绪,将来推而广之,更与王国维、刘大白、朱光潜、梁宗岱等新派诗学参观发明,旁及傅东华、鲁迅、孙俍工、曹葆华等所译介的外洋诗学,整个民国时代的诗学源流乃至中国诗学的现代化进程不难期望得到较为清晰的呈现,这也是我心目中一直期待有人从事研究的宏大课题。静如天资颖悟而勤奋好学,挟卓荦不群之才而能下笃实功夫,今后的学术道路相信会走得很稳实。
丁酉开岁,静如书稿杀青,以前言见嘱。欣然快读一过,重添许多后生可畏之感,不得不更自奋励。遂略记以上读后感,与静如共勉。
蒋寅
2017年2月27日于华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