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节 黄石老人赠张良:人生态度还是兵法奇书?

一口气读懂十大名著悬疑 作者:钟厚涛 著


第四节 黄石老人赠张良:人生态度还是兵法奇书?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这句话可能很多人都熟悉,但这句话是赞扬谁的,估计很少有人能说清楚,或者会有人误以为是赞扬诸葛亮的。其实,这句话是汉高祖刘邦夸赞自己名将张良的。

张良据传很有计谋,任何事情都考虑得很细致、很周密。他帮助刘邦打了许多胜仗,建立了汉王朝。张良,字子房,传为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人。他的祖父与父亲均在韩国朝廷任远相,先后辅佐韩国五代君王。张良年少,未及做官报效朝廷,韩国便被秦国灭掉了。而这恰恰也就为他凭借自己的才华智慧,成就一生霸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刘邦打下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

那么,张良为何能有如此神机妙算的本领呢?是先天聪慧过人,还是后天得到高人指点?

张良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在一座石桥上遇到一位穿着粗布衣裳的老人。当张良走到他跟前的时候,老人一甩脚,把一只鞋子甩到桥下去了。老人向张良望了一眼,大模大样地说:“小伙子,替我去把鞋子捡回来!”

张良心里很不痛快,心想哪有这样随便支使人的。但是转念一想,这是个老人,身体也不好,应该帮助他,就忍住气,不声不响地走到桥下把鞋子捡回来,递给老人。哪想到老人又伸出脚来,命令道:“给我穿上。”

“我既然把鞋给你拿回来了,就索性替你穿上吧!”张良想着,就蹲下身去,捧住老人的脚,给他穿上了鞋。

张良看着老人的背影,心里非常奇怪,觉得这个老人有点儿不寻常,就跟在后面走着。老人走了一里多路,才回过头来说:“你这个年轻人倒还不错,我可以教教你。好吧,从今天算起,到第五天天明的时候,你在刚才那座桥上等我。”张良想老人一定有些来历,就恭敬地答应了。

到第五天,张良一清早就来到桥上,谁知老人早已站在那里了,一见他来,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自然应该先来等着,怎么可以迟到呢?你过五天再来吧!”说完就走了。

又过了五天,窗户上刚有些发亮,张良赶紧起床,急忙赶到桥边去,可是那老人又已经在那儿等他了。老人责备张良道:“你又来迟了,回去吧。再过五天,早点来。”

张良两次都碰了钉子,决心下一次一定要比老人早到桥上。等到第五天,他半夜就起来了,早早地站在桥头上等着。过了一会,老人也来了,他看见张良,高兴地笑道:“好,好,今天你来得很早。”说着,拿出一部书来,交给张良,并且嘱咐说:“你把这部书拿回去,好好地学习,将来你是能够成为一个出色的军事家的。”老人说完,掉头就走,一会儿就无影无踪了。

原来张良遇到的是黄石老人,得到的是一部名叫《太公兵法》的兵书。张良回到家里,日夜攻读,把书上的兵法研究得十分透彻,终于成了一个很有智谋的军事家,成为了一代“奇士”。用学者马云山的话来说,则是“如果说萧何是豪杰,那么张良就是奇士。虽然陈平曾对刘邦自称是奇士,但是张良之奇,显然更在陈平之上。奇士之奇,首先有奇异、奇特、特异、神奇、非同寻常的意思。张良的事迹笼罩着一股浓厚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气息;张良的行踪是突然而来、突然而去,神出鬼没”。(《群文天地》2011年第19期)

成功只给有准备的人。

现在看来,黄石老人赐予给张良的不仅仅是一部兵法,而是一种态度,一种人生哲学。黄石老人在不断的“有意刁难”中,磨砺了张良的意志,增长了张良的智慧,关于这一点,宋代著名大文豪苏轼在其《留侯论》(留侯即张良——引者按)中也有明确的说明:“夫子房受书於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这里的“警戒之义”显然就是一种人生态度。

最终张良凭借自己的智谋和坚定的毅力,为刘氏江山的创立,立下了赫赫战功,并被赞誉为“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之一。司马迁在他的《史记·留侯世家》中说:“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此留侯(即张良——引者按)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由此可见,在汉高祖面临绝境,即将功亏一篑的时候,是张良通过自己的努力,力挽狂澜,这才有了大汉帝国以后的兴旺发达。

或许,用“秦汉风云的幕后总导演”这句话来形容张良的功绩,也并不为过。

而这一切都与他在黄石老人那里受益到的人生态度,有着密切关联。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