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家族

朱棣文:捕捉原子的诺贝尔奖得主 作者:李剑君


二、家族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江苏省太仓县城厢镇东门街17-19号,住着一户朱姓人家,这家的男主人叫朱筑岩,号钦傅,生于1882年3月20日,卒于1950年。

朱筑岩在当地很有名望,是一位思想极端开明、有主见、极具民族气节的人物。他去世时,在美国出生的孙子朱棣文才两岁,祖孙从未谋过面。

朱筑岩曾娶二室,王氏夫人过世后,又娶了丁氏夫人(丁氏夫人于1973年过世),先后育有12名子女。

王氏夫人生有四女一子:汝昭(女)、汝华(女)、汝蓉(女)、汝棣(女)、汝瑾(子)。丁氏夫人生有四女三子:汝寰(女)、汝瑜(男)、汝宇(女,现名金灼章)、汝宙(女)、汝全(女)、汝玮(男)、汝琛(男)。丁氏夫人任劳任怨,勤俭持家,家中吃的菜大都由她自己来种,12个子女都是由她带大的。

朱棣文的祖父朱筑岩(1882—1950)(朱棣文的叔叔朱汝琛提供)

朱筑岩一生以诗书治家,对子女十分重视智力开发与能力的培养,他亲书“耕读世家”四个大字在朱家的大门上,以告示子孙要勤奋读书。朱筑岩的家教甚严,但他从不打骂孩子,这在太仓是远近闻名的。每当子女们从学校回来,他都要亲自检查他们的功课,并教他们读“四书五经”。每到放寒暑假时,朱筑岩就让哥哥姐姐辅导弟弟妹妹们的功课,所以朱家每个孩子的知识功底都很扎实。朱棣文的姑妈朱汝宇回忆说,小时候她家中藏的古书很多,兄弟姐妹们放学回家就读这些课外书,像《诗经》等书直至今天她还保留着一本。“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一古训,影响着朱家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金灼章保存朱家仅存的一部《诗经》(李剑君摄于苏州)

朱筑岩就是著名的美籍华裔科学家——朱棣文教授的祖父。

朱筑岩老先生及丁氏夫人极具民族气节。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占领太仓后,曾利用各种手段威逼朱老先生充当他们的统治工具,遭到朱老先生的严词拒绝。恼羞成怒的日本兵烧了朱老先生家的大部分房屋,并将老先生抓去做苦工。老先生每天做完苦工回家后都悲愤地说,“今天我又做了一天亡国奴!”为了躲避日本侵略者的迫害,朱老先生愤然举家搬到乡下,来到太仓东郊龙泾村岩家宅种田、办私塾,免费教农家子弟读书。朱老先生尤其喜欢古文,农家子弟从他那里学到不少古文知识。当时朱棣文的叔叔朱汝瑜帮助朱老先生教书,孩子们称朱老先生为“老先生”,称朱汝瑜为“小先生”。虽然那时他们家有田种,朱老先生不教书也可以养家,但他非常喜欢教孩子们念书,认为这样孩子们就可以不去赌博,可以不用像父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苦种田。那时,朱老先生对日本人非常反感,他看不起那些在日本兵面前卑躬屈膝的人,看不起那些在日本人面前没有骨气的人。有一次他甚至气愤地将孩子们养的蚕宝宝全部倒掉,并指着蚕宝宝说:“不要养那些无骨虫,不要做没骨头的虫!”在日本人占领太仓时,朱家的祖宅大部分被烧,那时太仓城厢镇东门街两边都是日本兵,每次丁氏夫人回城看自家房子时都要向日本人鞠躬,丁氏夫人对子女们说,“每当这时,心里真不是滋味”。

在朱老先生的严格管教下,朱棣文的父辈们大都学业有成。

朱棣文的大姑妈朱汝昭曾东渡日本留学,是一位才女。

朱棣文的二姑妈朱汝华,才貌双全。就读南京中央大学,早年留学美国,1936年获化学博士学位,曾任芝加哥大学化学工程教授,是我国第一代著名化学家。她在化工领域有出色的建树,发明了维生素K和复合维生素B,曾当选美国全美化学协会主席。朱汝华的同乡好友、南京中央大学的同学吴健雄教授,那时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长。两位太仓才女同时当选美国化学协会主席及物理协会会长,一时传为佳话,成了华人的骄傲,也成了太仓人的骄傲。

2002年8月8日作者夫妇在太仓市明德中学吴健雄父亲亲手所栽的紫薇树前(左明摄)

吴健雄的嫂子是朱棣文五姑夫的姐姐,这样算来,朱吴两家还是亲戚。

1912年吴健雄生于太仓浏河镇,是美籍华人物理学家。她早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物理系。30年代只身赴美国留学,后曾参与“曼哈顿计划”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共事;她率先用实验证明了杨振宁、李政道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轰动物理学界。她打破普林斯顿大学百年传统而成为首位获得荣誉博士的女性,也是美国物理学会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性会长;她获得了除诺贝尔奖以外的几乎所有大奖,是诸多诺贝尔奖得主推崇的传奇人物。1997年2月16日在美国纽约逝世,遵照遗愿,骨灰送归故里,安葬在家乡太仓明德中学。

吴健雄的墓园位于明德“艺芳园”旧址内一株百年紫薇花树旁。这棵紫薇树是吴健雄的父亲亲手所裁,启今已逾百年历史。吴健雄小时候很喜欢紫薇花,其父为她取小名“薇薇”。

吴健雄墓是由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经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审定,于1998年5月底建成。墓园占地1372平方米,整个墓园处于草坪、古木和花卉的怀抱之中。墓园由三部分组成。墓园的西部是主体部分。主体为9米直径的水池,墓穴矗立在水池中央,墓穴为呈一斜面的圆柱体,斜面上镌刻着由江才健先生题写的墓志铭,中英文对照的铭文写道:“这里安葬着,世界最杰出女性物理学家——吴健雄;她一生绵长深刻的科学工作,展现了深思力作和真知洞见;她的意志力和对工作的投入,使人联想到居里夫人;她的入世、优雅和聪慧,辉映着诚挚爱心和坚毅睿智;她是卓越的世界公民,和一个永远的中国人。”墓穴前的水池中有两个石球,每个重达300多公斤,当接通电源,石球会随着水流分别顺向和逆向缓缓转动,球顶上分别喷出高低不同的水柱,它们象征着吴健雄教授在美国华盛顿低温实验室,通过钴60-β衰变实验来验正杨振宁、李政道“宇称不守恒定律”的实验原理模型。这一实验原理模型的设计设想是由李政道教授提出的,并亲笔题写设计解释。这一设计不仅使墓园动静相映,而且使墓园设计更具有浓烈的科学色彩。

太仓市明德中学吴健雄墓(李剑君摄)

墓园的中间是一个圆形的瞻仰平台,平台东侧有一环形花坛,墓穴面向花坛,象征着吴教授永远生活在明德中学中间。

墓园的东部是一环形照壁,照壁由八垛自低而高的照墙组成,象征着吴健雄教授享年85岁,照壁上由杨振宁教授亲自题写的“吴健雄墓园”五个绿色大字,熠熠生辉。墙上镶嵌着六幅巨型汉白玉浮雕:“浏河的童年”、“伯克利深造”、“曼哈顿计划”、“对称性革命”、“核物理女皇”、“永恒的情怀”。这六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记载了吴健雄一生主要的活动足迹,也记载了她为科学做出的巨大贡献。

墓园东侧是吴健雄科技楼,墓园与它呵成一体,相互辉映。

二姑妈朱汝华女士大约1993年于美国病逝,二姑夫朱振钧也是化学家,其女儿朱文琪是留学法国的生物学博士。

三姑妈朱汝蓉,是位卓有成就的化学教授,曾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执教。三姑夫罗剑本也是教授。

朱棣文的小叔叔朱汝琛先生,曾在上海塑料模具厂工作,虽因种种原因没上大学,但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刻苦钻研技术,凭着他的聪明和勤奋做出了突出贡献,曾两次当选上海市劳动模范。朱汝琛的子女也都学有所成,个个优秀。儿子朱卫国是美国生物医学博士,现就职于美国洛杉矶一家医院,是一位很热情的人。朱汝琛先生的女儿朱文静小姐任美国统益国际旅游公司总经理。

朱棣文的父亲朱汝瑾先生,是一位成绩卓著的化学家。

1918年,朱汝瑾生于江苏省太仓县。作为朱家的长子,他从小勤奋读书,很得父亲的钟爱。朱筑岩老先生专门给朱汝瑾设有书房,使朱汝谨从幼年起就养成了潜心读书的习惯。放学回家做完功课后,朱汝瑾会带领弟弟妹妹们在院子里玩“捉迷藏”和“摸瞎”,或用竹竿当标枪,用石头当铁饼。每当这时,弟弟妹妹们就像跟屁虫,高兴地跟着大哥在院子里跑来跑去,争抢着给大哥当助手。时至今日,朱汝瑾的妹妹朱汝宇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兴奋不已。1940年朱汝瑾获清华大学化学学士学位,后到西南联大继续学业。1943年在二姐朱汝华的资助下赴美国留学,在麻省理工学院继续攻读化学专业,并在这里认识了朱棣文的母亲李静贞女士,1945年他们结为伉俪。1946年,朱汝瑾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博士学位。当时中国正处于战乱状态,他们回国比较困难,于是就决定留在美国,开始了异域他乡的生活。1946—1949年,朱汝瑾任华盛顿大学化学工程助理教授、教授;1949—1955年,任纽约技术工程学院副教授;1955—1957年,任美国华人工程师协会主席;1955—1966年,任纽约技术工程学院教授。1961年,作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推进器专题小组的美国代表,朱汝瑾参加了巴黎会议,1963年参加伦敦会议。1963年获比利时皇家大学荣誉奖章。1964年当选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院士”。1966—1970年,历任美国洛克威尔公司技术顾问、美国中国技术者协会理事、南加州华人工程师及科学协会主席。1969—1970年,任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化学工程教授,从事教育和研究工作。1972年起,任美国技术资源顾问工程公司董事会主席兼董事长。历任美国及欧洲60多家石油、化学、武器、飞弹及太空公司的顾问,是国际知名的化学工程专家。朱汝瑾先生著述颇丰,公开发表过80余篇研究论文并出版一些著作,其中有关固体转化方面的论文在科学界有着广泛应用。

朱汝瑾先生把自己的热诚和健康都贡献给了科学事业,他的中国情怀、他的勤奋、他治学的严谨及对科学的热忱,极大地影响着三个儿子的成长。早年离家的朱汝瑾始终对家乡怀有一种浓浓的思念之情,回家乡探亲、祭祖是他多年的心愿。1986—1987年间,其弟朱汝琛先生曾邀请他回国看看祖国的巨大变化,朱汝瑾先生愉快地答应了,但因为工作繁忙及其他种种原因未能成行。后因前列腺手术住院,加之其二姐朱汝华病逝的打击,身体一下子就跨了下来,返乡之行未能如愿。朱汝瑾与朱汝华的关系相当密切,朱汝瑾视这位二姐如慈母,朱汝华对朱汝瑾一直关爱有加。2000年11月,怀着深深的遗憾,朱汝瑾先生在美国病逝。

朱棣文家餐厅的门旁挂有一幅“浩志长存”条幅,朱棣文的夫人吉恩将横幅竖挂,说这样更有艺术性。这是朱棣文父亲故去,友人为朱汝瑾题写的(曹慧摄)

朱棣文的母亲李静贞,端庄娴淑,出生于天津一个教育世家,清华大学经济系毕业。1945年,赴美国留学,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工商管理,是一位颇有才华的经济学家。

朱棣文妈妈李静贞年轻时(朱棣文提供)

朱棣文的外祖父李书田先生,字耕砚,生于1900年,河北省秦皇岛卢龙县新房子村人,在中国的科技教育界贡献显著。

李书田自幼资质聪颖,发奋读书,从小学到大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与江南才子顾毓琇是清华大学的同学。1923年,李书田考取清华大学官费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就读。1926年,李书田获土木工程博士学位后,赴英国、法国、比利时等9国研究院游学考察。这次考察,开阔了视野,掌握了当时世界土木工程界的最新信息,旋回北洋工学院(今天津大学)任教。

李书田在学术研究上极富成就,是中国著名的土木工程学家、水利学家。由于饱览典籍,学识渊博,重视独立钻研,在学术上极富成就,因而1929年他代表国民政府与中国工程学会赴东京出席万国工业会议及世界动力会议,宣读了《铁道工程与运用》等4篇论文,这4篇论文都被收集到《万国工业会议论文集》中。1931年,李书田先生与同仁共同努力,创立了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中国水利协会的前身),任副会长;创办了会刊《水利杂志》;编写了1949年前中国水利方面的权威著作——《中国水利问题》;创设了天津第一个水工实验所等。

李书田曾被国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聘为黄河水利委员会副委员长、华北水利委员会秘书长、北方大港(今天津港)筹备处主任等职,对华北平原的水利开发、利用,黄河、海河洪患的根治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很多真知灼见,至今仍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李书田先生一生热爱教育事业,对教书育人情有独钟。这是因为他脑海中具有浓厚的科技救国思想,极其重视科技在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一个国家只有拥有数以万计、百万计的高素质科技人才,国家才能实现现代化。其字耕砚,即寓意以书为田,投身科研教育;以砚台来笔耕,实现国家富强。他以教育为天职,终年辛勤耕耘在教育的园圃里,培养出大批的优秀人才,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其杰出教育家的名声享誉中外。1930年,李书田被聘为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工程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院长,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高校领导人之一。此后,他又任北洋工学院及北洋大学工学院院长,并创办了西北工学院、西昌技艺专科学校、贵州农学院(今贵州大学),分别任院长及校长职务,是令人钦佩的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拓荒者与奠基人。

在学界,李书田素以治学严谨闻名。无论在哪所学校任职,他始终以“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12个字为办学宗旨。从聘任教师到招收学生,从教学制度到学生管理,他都是严格按照制度和纪律办事,不徇私情,始终坚持“宁缺毋滥、重质不重量、贵精不贵多”的方针。在他的严格管理下,教师们潜心于教学,学生们专心于治学,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后来都成为新中国各条战线上的栋梁、国家建设的先驱、科技教育的带头人。如叶培大、史绍熙等。当然也有不少人成为蜚声世界的泰斗大师,如林同炎、林同桦等,可谓桃李耀神州。除了教学之外,李书田本人一生精研学术,在崎岖的科学之路上奋力攀登,硕果累累。至今共有17部专著,800余篇论文在17个国家的有关刊物上发表,堪称为一代科技巨擘。

李老先生还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爱国民主人士,他一生热爱祖国,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通。抗战时期,他不辞辛苦,远赴祖国大西北、大西南地区,为积蓄抗日资源、造就经济建设人才,四处奔波,贡献了一名知识分子力所能及的力量。中年之后,李老先生虽然移居大洋彼岸,但爱国之心,始终不移,即使在古稀之年仍然壮心不已,他联络了120名驰名世界的精英,其中大都以华人学者为主,创办了世界开明大学与李氏研究所,并将它办成了世界知名的学术机构。李书田晚年仍然关注着祖国的发展和变化,关心着祖国的改革开放,在给国内的子女写信中,屡屡赞颂中国的伟大,教导后人要做一名有用人才。1985年与他分别40年的女儿李淑贞从国内来美国探望他时,父女见面后的第一句话不是嘘寒问暖,询问国内亲友状况,而是问“邓小平好吗?”“邓颖超好吗?”话语虽出人意料之外,却字字在至情至理之中,爱国痴心令在场的每一个人深为感动。李老先生在耄耋之年,有一桩心事未能了结,那就是他一生的心血结晶——开明大学与李氏研究所的今后接班人。他专门致函中共中央组织部,请求派一名学界名流接管开明大学与李氏科研所。这是一位炎黄子孙对祖国母亲的眷恋之情与拳拳爱国之心。老先生的精神对其后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们均能以老先生为榜样,献身科研事业,有15人次在欧美相继获得博士学位,并各有所成。

朱棣文很喜欢外公,对外公有深刻的印象。小时候妈妈常常带他们去外公家,那时外公李书田也住在纽约的长岛,离朱棣文家不远。后来朱棣文家搬到美国西部,外公也到了西部,他们还是经常见面。在朱棣文眼里,他的外公是一个很成功的人,是一个慈善的、博学的老人。他说他的外公到了美国后,一下子没有职位了,外公就重新开始学习,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当谈到外公办了一所函授大学,朱棣文深情地说,那是外公去世前5年办的,当时外公已过了80岁了,外公当时还想让朱棣文到这所函授大学去做教授。对于外公的为人,朱棣文更是敬佩。朱棣文说,外公去世前,将他的所有遗产都捐赠给了大学,朱棣文的妈妈一分也没有得到。外公李书田的哥哥李书华也是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院士”。

朱棣文及其兄弟就是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从小耳濡目染,受益自然匪浅,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有所建树,而且人品卓著。

朱棣文兄弟三人是父母的骄傲,他们学业优秀,事业有成。哥哥朱筑文是世界名牌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拥有物理学、生物化学、医学3个博士学位,现为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教授,专长DNA方面的研究。弟弟朱钦文18岁就从大学毕业,21岁就获得了政治学博士学位,后又进入美国最负盛名的大学——哈佛大学法学院深造。他目前是洛杉矶一家著名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是美国100位最有名的律师之一,专长知识产权。朱棣文十分看重自己的弟弟,他说,弟弟朱钦文是他们三兄弟中最聪明的一个。

任何一个家长,只要能培养出像朱棣文三兄弟中的一个,就足可以引为自豪,而朱棣文的父母却培养出三个出类拔萃的儿子,这引来不少外人羡慕的目光,他们不明白,怎么朱家三兄弟都是这样优秀?他们的父母是怎样培养他们的?

1997年,当朱棣文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时,一位朋友给朱棣文的弟弟发来这样一封有意思的电子邮件,内容是:“你父母是用什么食物喂养出了你们这些天才的?”

  1. 江才健.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吴健雄.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2. http://www.cas.cn/asp/s/ListPic.asp?ColumnCode=S41A147.叶培大,微波通信及光纤通信专家,1938年毕业于北洋工学院。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3. http://scz.czedu.com.cn:81/congratulation/fengcai/91.htm.史绍熙,工程热物理学家,燃烧学家。1939年毕业于北洋工学院。天津大学校长。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00年病故。
  4. http://www.csonline.com.cn/news/guoji/t20031121_57970.htm.林同炎,19岁从唐山交通大学毕业。21岁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硕士学位。获美国国家科学奖,其“预应力混凝土理论”,开创了世界工程建筑新的里程碑,他是国际公认的同时代最伟大的结构工程师。从美国旧金山的玛斯孔会议中心到中国台湾地区的关渡大桥,以及世界最大的莫斯科地下展览厅,林同炎的杰作为世界增添了无尽的丰富色彩。2003年11月25日病逝美国。
  5. www.hnby.com.cn∕papers∕dhb∕…∕204015.html13k2004-5-6.林同桦,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6. 董荫乔,胡秀贤,王英春.斯人虽作古,风范犹长存.人民政协报,1999-04-16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