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为人好名可耻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 作者:唐浩明


为人好名可耻

原文

早起,作《忆九弟》五律二首。饭后,读《夬卦》、《姤卦》。读书时,心外驰,总是不敬之咎,一早清明之气,乃以之汩溺于诗句之小技,至日间仍尔昏昧。文辞溺心最害事。朱子云,平淡自摄,岂不较胜思量诗句耶!艮峰。巳正会客一次。申初进城看房子,便拜客三家,灯时始归。车上有游思。归,乏甚。夜读《夬》、《姤》二卦,颇入。记《茶余偶谈》一则。日内不敬不静,常致劳乏,以后须从“心正气顺”四字上体验。谨记谨记!又每日游思,多半是要人说好。为人好名,可耻!而好名之意,又自谓比他人高一层,此名心之症结于隐微者深也。何时能拔此根株?天头:此心断不可有。(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日)

评点

在理学家看来,读圣贤书,穷理尽性,方为正务,而吟诗作赋乃末技。倭仁是个彻头彻尾的理学家,所以他要正告曾氏“文辞溺心最害事”,但曾氏从骨髓深处里爱好诗词文章。以今天的语境来说,他的本色是个作家,是个文人。我们且来读读他给家人写的几段话:“余于诗亦有功夫,恨当世无韩昌黎及苏黄一辈人可与吾发狂言者。”“惟古文与诗二者用力颇深,探索颇苦,而未能介然用之,独辟康庄,古文尤确有依据,若遽先朝露,则寸心所得遂成广陵之散。”“余所好者,尤在陶之五古、杜之五律、陆之七绝,以为人生具此高淡胸襟,虽南面王不以易其乐也。”这些话足以看出曾氏的心之所向,志之所在。于此我们便不难理解,何以曾氏被称为理学名家,而他却没有一篇专门研究理学的学术论文,更无论专著的缘故了。王闿运在挽曾氏联中说了直话:经学在纪河间阮仪征之上,致身何太早,龙蛇遗憾礼堂书。但王为他开脱,说曾氏是因为死得太早了,来不及写。其实,真正的原因不在这里。要说年寿,曾氏活过花甲,也不算太短;要说他长年忙于军务,那他为什么可以在军营中编《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写作如许多的文章呢?

在笔者看来,曾氏沉溺文辞是好事,不然,文学史上便没有湘乡文派了。但在当时修身养性的曾氏看来,一再督促自己要专心专意以《朱子全书》为功课,而又心有旁骛,这是不敬、不主一的体现,故而要不得,必须严加纠正。

日记中两次说到“游思”。游思,应是指脱离主旨的一些游移的思想活动。曾氏检讨自己游思中的主要内容,是想如何博取别人对他说好话,是想求得一个好名声。一个人,若想求得权力,求得财产,求得地位,常常会被人认为是贪婪;若是想求得好名声,受到的指责是少些,说不定还会常常受到鼓励。其实,名与权、位、财是一样的东西,本质上并没有大的区别,贪权贪钱不好,贪名同样不好。再说,做事时老想得名,这本身就是不诚了,不主一了,事情也就会做不好,更难做到出神入化、精妙绝伦的地步。

这一天,曾氏作了两首忆九弟的五律诗。为什么四个弟弟,独忆九弟呢?原来九弟国荃,道光二十年随父亲、大嫂、侄儿来到北京后,便一直住在大哥家。三个月前,离京回湘,大哥亲送至卢沟桥,此刻或许还在归途中,故专门写诗来忆念他。这两首诗,其一为:别汝经三月,音书何太难!夜长魂梦苦,人少屋庐寒。骨肉成漂泊,云霄悔羽翰。朝朝乌鹊噪,物性固欺谩。其二为:尚余词赋好,随众颂康哉。报国羌无力,擎天别有才。寒云迷雁影,远道望龙媒。百尺金台矗,看君躞蹀来。

对于四个弟弟,曾氏都有很深的骨肉情怀,但对这个九弟,其情似更深些,期望也似更大些,一句“擎天别有才”,足已表达大哥的此情此意。曾氏此时还是希望九弟能通过科第之路来到北京,他当然不可能料到日后老九的飞黄腾达,却是靠的另一条道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