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地质大学岁月

飞天揽月:欧阳自远传 作者:澜涛,陈昕 著


第二章 地质大学岁月

1.报国,报国

1952年,欧阳自远高中毕业。

一直以来,从未让父母操过心的欧阳自远,第一次让父母眉头锁起。

欧阳自远的祖父、父母,乃至叔叔等人一直认为,无论是国民党坐天下,还是共产党打天下,哪怕是日本兵打来逃难他乡,什么情况下都需要有人悬壶济世,做医生是最稳当的职业。而且,欧阳自远一家几乎都以开药房为生,曾经的九州大药房也曾无人不晓,他们迫切期望家族中能出来一个科班出身的医生,以扬家风族望。

然而,欧阳自远却第一次对他们说了“不”。

家人在震惊之余,都十分失望。欧阳自远却十分清楚,早在当年推开家门,看到躺睡一街的解放军官兵时,他就把志向和新中国的命运与发展连在了一起,他要为新中国的兴盛、腾飞奉献自己的青春、生命,乃至一切。

当一个人的理想和志愿超越了个人一己得失、荣辱时,迈出的脚步也常常会更加坚定。

建国初期的新中国,百业待兴,最缺乏的是各种金属矿产资源和石油。矿产资源严重匮乏,石油产量只有24万吨。就是这样微薄的石油产量,却支撑着新中国刚刚启动的工业化建设,以及硝烟滚滚的朝鲜战场上的军事用油。石油的匮乏,直接影响着新中国发展的步伐。毛泽东为此忧心如焚,多次召见李四光:“找,要把960万平方千米的地下摸个清楚。”

“找矿去,到野外去”,成为那个时代最迫切、最响亮的声音。欧阳自远在此起彼伏“唤醒沉睡的高山,寻找祖国的宝藏”的声浪中,渐渐清晰并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如果说,此前,欧阳自远那个报效祖国的雄心只是一种情感上的冲动,此时,则多了一份责任。祖国的发展与富强导引了他人生梦想的坐标,他没有听从父母与家人的建议与期望,而将大学志愿定位为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报效祖国。

第一志愿:北京地质学院矿产资源勘探系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勘探专业;

第二志愿:南京大学天文系;

第三志愿:北京大学化学系。

欧阳自远所报的学校和专业,都是这个学科里全国最好的。

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地质部。同年,趁着全国性的院系调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的相关学科抽调的精英们组成了北京地质学院。作为当时国内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北京地质学院吸引着无数热血青年。欧阳自远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第一志愿锁定了北京地质学院矿产资源勘探系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勘探专业,一方面是因为他报效祖国的雄心,还因为他对地理知识的喜爱。

而南京大学天文系之所以能够成为欧阳自远的第二个志愿,缘自伴随着他成长,始终让他魂牵梦萦的对宇宙奥秘的向往。当时的南京大学天文系的前身是中华民国时期的中央大学,其基础是全国最好的。

选择北京大学化学系,是因为欧阳自远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1952年,全国首次实行高等院校招生统一考试。吉安地区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全部集中到吉安市白鹭洲中(前身是文天祥就读过的白鹭洲书院)考试。

那时的高考,还有些像秀才赶考。因为从永新到吉安有94千米,欧阳自远将书本、学习用具等装进一个箱子,将生活用品、行李等装进另一个箱子,用一个扁担挑着,告别了父母家人,上路了。那是欧阳自远第一次一个人走出永新,远赴他乡。当时正值夏季,丰饶的吉泰盆地,稻浪滚滚,瓜果飘香。欧阳自远清楚,这一次的远走他乡,将决定着他未来人生的走向,这让他心中充满兴奋和憧憬。以至于一天30千米走下来,入住在公路旁的旅店时,他丝毫感觉不到疲惫。当如他一般赶考的学子疲倦地揉搓双脚时,他则边看书,边拿出箱子里的干粮和咸菜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奔向梦想的心,将疲惫远远甩在身后。

旧时赶考“交头卷”的习俗还没能从思维中退远,考生们仍旧视能够交头卷为一种骄傲。几科考下来,欧阳自远居然抢交了两次头卷。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他的成绩,他如愿考取了北京地质学院。

“慷慨自古英雄色,甘洒热血写青春。”

1952年8月末,17岁的欧阳自远带着对人生的遐想,背起行李,告别亲人,走出了永新。这一次,欧阳自远将走向北京,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一路颠簸,汽车终于自永新抵达吉安,欧阳自远立刻马不停蹄地搭乘小船,顺赣江而下赶到樟树镇。

在樟树镇,欧阳自远第一次看到火车。那时的火车还是蒸汽火车,欧阳自远的第一印象是,火车宛如一条大铁龙。因为那时候武汉还没有铁路桥,火车到达武汉后,全体乘客都要下车,火车被一节车厢、一节车厢地拆开,用船摆渡到对岸后,重新组合在一起,乘客们重新上车,继续前行。大多数乘客在这样的折腾中都安然无恙,然而,欧阳自远却因为晕车,一路上吐得人仰马翻,肝胆欲出。为了减少呕吐,大多时候,他只能禁食禁水,躺在火车座椅上。有一段时间,欧阳自远感觉自己仿佛一条被人提出水域的鱼儿,随时都可能干涸而亡。这急坏了和欧阳自远结伴同行的金荣华、胡育农、尹祥楚、尹怀邦等几名同学。金荣华等人都是欧阳自远的高中同班同学,他们分别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录取,所以一路同行去北京。看到欧阳自远吐成那样,同样的青涩年华,都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的这几个人虽然心情急切,却不知道该怎么办。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询问欧阳自远的感受,安慰他,并祈祷欧阳自远能够平安到达北京。

几乎是躺了三天三夜后,火车终于抵达北京,几个青年兴奋地下了火车。随着人流走出北京站,当欧阳自远在站前迎接新生的众多红旗和条幅中,看到由毛主席亲自书写的“北京地质学院”六个雄健又飘逸的大字后,他仿佛重回大海的鱼儿,煞白的脸色立刻红润起来,萎靡的精神立刻昂扬起来。结伴进京的同学纷纷惊叹“奇迹”,欧阳自远却用鲁迅的话自嘲般解答:“创造奇迹是青年的使命。”

欧阳自远由此开始了迈向书写奇迹的人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