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粗通文史的人,对晏婴和晏殊这两个历史文化名人多少会有所了解。
谁不知道“两桃杀三士”的故事?谁会忘记“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样的千古名句呢?
也许有人说:“我真不知道耶。”
那也没关系,听晓春慢慢道来。
晓春念小学时,主要的课外读物是连环画,《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增广贤文》等蒙学著作一概不曾接触。若干年后,从鲁迅《华盖集续编》中读到《两个桃子杀死了三个读书人》,才知道可爱的人间曾经发生过那么多不可思议而又特别好玩的事情。心想,这个晏婴咋这么聪明呢?可又想,这个点子是不是太阴太损了?恐怕不是侠义所为吧。长大了才明白,人家是政治家,要的是结果,侠义人士算什么!谁是胜利者,谁就有权力书写历史。董狐、太史季虽然确有其人,可那是千年一出的超级大咖,不能以常理而论。也就是说,我们读的二十四史,大多是在“政治优先”基础上的筛选和记载。因此,很难保证其中没有刻意的抹杀、歪曲甚至虚构。
从正史上看,晏婴是一个气场强大、光彩夺目的人物。
他足智多谋,他能言善辩,他平和朴素。太史公司马迁将他与管仲并列,名标青史。
但历史长河滚滚向前,推陈出新,晏氏一族自晏婴公元前500年去世后,日渐式微,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在此后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舞台上,再也没有出现大腕。
这种局面必须改变了,否则在九泉之下的晏子也会努力睁开那双睿智的眼睛。
终于,在北宋景德二年(1005),来自江西临川的草根小子晏殊举神童名满天下,逐渐重振家声,再续辉煌,让人口不多的晏氏重新为世人所关注。
一 天皇巨星晏婴
中国人素来讲究认祖归宗,落魄如阿Q尚且口口声声祖上如何如何阔,况乎那些身居高位或富可敌国的贵人。刘备早年为“织席贩履之辈”,可走到哪里也不曾忘记表明自己“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的身份。
在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度,攀龙附凤,尤其借一借老祖宗的光环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这也是人们热衷于修家谱的原因之一,得定期盘点一下,家族中又有谁发达了,谁给家族长脸了。
那晏殊家族到底来自哪里呢?
晏殊家的老八、著名词人晏几道曾经组织人员重修家谱《东齐世家》,拍着胸脯说:“我们家的老祖宗是千古名相晏婴。”
凭什么?咋不说是百家宗师姜子牙呢?
有不少人投来质疑的目光,甚至有人嘿嘿一笑,问道:“是因为你老爸晏殊做过宰相还是因为你会写词、泡妞?”
晏几道嗫嚅道:“我说的是真的。”
“蒸的?煮的吧!还真的,你以为你是祥林嫂啊?!”那人越发放肆地调侃起来。
晏几道一脸通红,气呼呼地说:“你等着,我要写一阕词来砸死你。”
那人呵呵一笑:“砸死我?!凭你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还是‘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哈哈哈……”
见晏几道一脸窘态,气氛紧张,当朝宰相文彦博缓缓站了出来:“你们要相信几道嘛,我作证,几道说的话实事求是。”
“当然是真话,我也可以担保!”国防部长宋庠也站到前台,说。
看着吃瓜群众还迟迟不肯散去,文彦博伸出手捋了捋花白的胡须,说:“大家知道,我是一个负责任的人,绝对不会胡诌。我仔细看了,这本家谱考据很详细,源流次序很清晰,没有牵强附会。否则,我也不会亲自为家谱作序。”
既然如此,那我们就信了吧。SGS认证就在宰相手里,人家说话权威啊!
事实上,文彦博和宋庠讲了负责任的话。晏氏的源流关系是这样的,晏殊的高祖是晏墉,晏墉为五胡十六国时期南燕尚书晏谟的八世孙,而晏谟是晏婴的后代。
考证到此结束,结论是:晏殊家的老祖宗就是晏婴。
好,下面且听晓春娓娓道来,看一看晏婴到底混得怎么样。
晏婴太牛了,是那个时代的天皇巨星!
历史上关于晏婴的记载很多,这么多年过去了,传奇故事还在口口相传。看看标签就让你肃然起敬,什么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什么忠心辅政、节俭朴素。一言以蔽之,德才兼备、名臣典范。
我们且看权威具体怎么说。
《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那太史公怎么看他呢?
司马迁在《管晏列传》中说得很诚恳,原话是:“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呵!堂堂史界太祖,竟然屈尊做车夫也在所不惜,敬慕之情溢于言表,铁杆晏粉一枚!三皇五帝以来,有几人能让太史公如此折服?
很多人听过郑板桥甘愿做“徐青藤门下走狗”的逸事,可有几人注意到司马迁甘愿为晏婴持鞭驾车的心声呢?
在崇拜晏婴的人群中,司马迁还不算老大。晓春再给你列举一位。
是谁?真的比司马迁还牛吗?
当然,他是万世师表孔圣人。
孔子比晏婴小二十多岁,但算起来同属一个时代。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晏婴曾在齐景公面前进言,阻断了孔子在齐国大展拳脚之路。
晏婴怎么编派孔子的?晓春的感觉是:够狠!这个梁子结得不小。
晏婴几乎把孔子说得一无是处:
儒者圆滑善辩,不能用法来约束他们;高傲而自以为是,很难把他们作为臣子来驾驭;推崇丧事,尽表哀伤,不惜破产以求厚葬,不能放任成风;四处游说乞取官禄,不能让他们治国理政。自从大圣大贤去世以后,周室衰微,礼乐制度残缺毁坏很久了。如今孔子过分讲究仪容服饰,制定烦琐的上朝下朝礼仪,刻意追求行止合乎规矩,这些繁文缛节几代人都学不完,一辈子都弄不清楚。国君想用孔子这些东西来改变齐国的风俗,这不是引导百姓的好办法。
可即使晏婴在齐景公面前毫不留情地说了一大堆孔子的不是,坏了孔圣人的大事,孔圣人仍对晏婴以直报怨,评价极高。
譬如,孔子说:“晏子善于与人相交,他和人处久了,仍然能够对那个人敬意不衰。”
又如,孔子说:“晏子在君主面前是一个忠臣,为人谦恭,做事勤勉。我把他当作我的兄长看待,爱敬有加。”
晓春此刻想起一句话:“纵你虐我千百遍,我仍待你如初恋。”
孔子是人不是神,有七情六欲,能这样不计前嫌再三为晏婴说好话,除了孔子本身的道德操守之外,也反映了晏婴异乎寻常的人格魅力。
在记载晏婴言行的历史典籍《晏子春秋》中,有很多关于晏婴的逸事典故,譬如“折冲樽俎”、“纪国金壶”、“两桃杀三士”、“死马杀人”、“烛邹养鸟”等。
其中以“两桃杀三士”流传最广,从中可以看出晏婴出类拔萃的足智多谋。
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个人都是武功高强、英勇盖世的著名勇士,凭勇力搏杀猛虎而闻名,在齐景公帐下效力。
晏子在他们面前经过时,小步快走,表示敬意。
可人家压根儿不领情,你小步走关我什么事?没有起身回礼。
这样,可让晏大人不高兴了。
晏大人不爽,问题很严重。
他逮住一个机会,对齐景公说:“老大,我听说贤明的君主所豢养的勇士,对上有君臣之义,对下懂得尊敬长者、为人表率的道理;对内可以制止暴乱,对外足以威慑敌人;君主从他们的功劳中得利,在下的臣民敬服他们的勇力。所以,让他们有尊贵的地位,有丰厚的俸禄。如今,您所豢养的勇士,对上无君臣之义,对下不懂得尊敬长者、为人表率之理,对内不能制止暴乱,对外不能威慑敌人。这种危害国家的人,留着干啥?不如把他们干掉。”
齐景公说:“老晏,你说的有理。可这三个人不简单,搏杀他们恐怕不能成功,刺杀他们恐怕不能击中。很棘手啊!”
晏子说:“甭怕。这些人靠力气攻打强敌,哪里会懂得敬爱谦让之礼?”
于是,请齐景公派人只给他们两个桃子,说:“桃子只有两个,你们三个人论功吃桃子吧。”
公孙接仰天长叹:“晏子太聪明了!他让君王给我们论功,谁没有得到桃子,谁就是无勇之人。人多而桃少,为什么不论功吃桃呢?我一次搏杀野公猪,一次搏杀母老虎,像我这样的功夫,可以吃桃子而不必和别人共吃一个了。”
说罢,抓起一个桃子站了起来。
田开疆说:“我手持兵器两次打退敌方三军将士,像我这样的功夫,也可以吃桃子而不必和别人共吃一个了。”
说罢,把剩下的一个桃子拿到手里,站了起来。
看到两个桃子被抢光了,古冶子说:“哥们儿我曾跟随君王渡过黄河,有车子左边的马,被巨鳖拖入砥柱山前的激流中。那时候,我不怎么会游泳,但我潜入水中行走,逆流百步,顺流九里,抓住巨鳖,并杀了它。左手抓住马尾巴,右手提着巨鳖的头,像鹤一样飞跃而出。渡口边的老百姓说:这是河神啊!仔细一看,原来是巨鳖的头。像我这样的功夫,也可以吃桃子而不必与别人共吃一个了。你们两个怎么还不把桃子放回去?!”
说罢,拔剑而起。
公孙接、田开疆听罢,表示心悦诚服,说:“我们勇力不如你,功夫不如你,取桃不谦让,这是贪心。这样而不去死,是没有勇气。”
说罢,两人把桃子放了回去,拔出剑,猛地把颈脖子上的动脉划拉开了。
看到两个勇士躺在地上,古冶子说:“他们都因此而死,唯独我还活着,这是不仁;以言语羞辱别人而夸耀自己,这是不义。为自己的行为感到遗憾,却不去死,这是无勇。尽管如此,他们两人共吃一个桃子很合适,我独吃一个桃子没有任何问题。”
说完这些话,他也放回了红通通的桃子,哧的一声,自刎而亡。
后人对这件事毁誉不一,有人谴责晏婴阴谋杀人,但更多人钦服于晏婴的智谋。
晓春以为,这三人已成为国家团结和稳定的隐患,晏子身为上大夫,献计解除威胁在情理之中。至于是否“毒计”,是否“阴招”,恐怕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所忌讳的。
而最能体现晏婴应变自如、能言善辩的是“晏子使楚”的故事。
晏子出使楚国。楚国人因为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旁边开了一个小门让晏子进去。
晏子心想,还讲不讲人权嘛,坚决不进去,脑子转得飞快,说:“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去。如今我出使楚国,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
迎接宾客的人觉得这话靠谱,总不能让楚国先变成狗国吧,只好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见了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吗?竟派你做使臣。”
说得很直白,问题是太过分了,公开侮辱人嘛。
可晏子淡定地回答说:“齐国的临淄城有几千户人家,人们张开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样,人挨着人,肩并着肩,脚尖碰着脚跟,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
楚王不知是计,又傻乎乎地问:“既然这样,怎么会派你这样一个人来做使臣呢?”
大咖就是大咖,晏子顺着对方的思维方式,淡定地反唇相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对象,贤明的使者被派遣出访贤明的君主,不贤的使者被派遣出使不贤的君主,我晏婴最不贤,所以最适宜出使楚国了。”
没想到吧,晏子才是自黑的老祖宗啊。楚灵王说他是一条乌鱼,谁料他不是乌鱼,而是乌贼,整个楚国都被他黑翻了。
此前,楚王听说晏子将要出使楚国,对身边人说:“晏婴是齐国最能言善辩的人,现在将要来了,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
身边人回答说:“等他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一个人从大王您面前走过。大王您问:‘这是哪个国家的人?’我就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您问:‘他犯了什么罪?’我就说:‘犯了偷窃罪。’”
晏子到了,楚王招待晏子饮酒。酒喝得正高兴时,两个小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
楚王问:“被绑着的是什么人啊?”
小吏回答说:“是齐国佬,犯了盗窃罪。”
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
说罢,得意扬扬地看着晏子,准备看笑话。
可面对楚灵王精心导演的“缚贼”大戏,晏婴机智地以“南橘北枳”应对。
他离开座位,恭敬地说:“我听说,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大不一样。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水土不同。现在老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到了楚国就偷窃,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窃吗?”
楚王笑着说:“哇!对于圣明的人,是不能乱开玩笑的,寡人反而自讨没趣啊。”
外交无小事。“晏子使楚”往大处说,就是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国威,厥功至伟啊。
撇开晏婴谋略过人、能言善辩的才能不再细说,其节俭的风格也让人叹服。其实,这是最难的,穷人节俭是迫不得已,身居高位咋不能享受享受呢?
据记载,晏婴祭祀先祖用的猪腿连浅浅的高脚盘都遮掩不住,很是简陋;一件狐皮外衣穿了三十年,你说是不是贤明、节俭的大臣?
此外,晏子拒绝公主,苦守糟糠之妻的故事也让人感动。毕竟,对男人来说,美女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齐景公有个宠爱的女儿,他想把她嫁给晏子。
于是,景公到晏子家宴饮,喝到酣畅时,景公看见了晏子的妻子,问:“这是您的夫人吗?”
晏子说:“是的。”
景公叹道:“嘻!又老又丑。我有个女儿年轻漂亮,典型的白富美,您把她给收了吧。”
晏子听罢,大吃一惊,离开座席,说:“现在她确实又老又丑,可我与她生活很长时间了。过去,也曾赶上她年轻漂亮的时候。况且,人本来就是以少壮托付于年老的,以漂亮托付于丑陋的。她曾经托付于我,我也接受了她的托付。虽然君王有所恩赐,但怎么可以让我背弃她的托付呢?”
说罢,拜了两拜,谢绝了。
一般来说,高官显宦能拒绝奢靡就相当不错了,可位极人臣的晏子一生倡导节俭,身体力行,面对富贵、财色,泰然自若,糟糠之妻不下堂。这也是晏子拥有巨大人格魅力的原因之一。
作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对后世影响深远。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学者为这位超级大咖的学派归属争论不休。一句话,大伙儿都想把这个天皇巨星拉到自己那一伙去,太长脸了!
譬如唐朝散文巨星柳宗元认为晏婴是墨家,而近代大学者章太炎认为晏婴是儒家,且居于上接周公、下连孔子的中间环节。
甚至不少研究者认为晏婴是齐国法家的代表人物。
在晓春看来,晏婴“似墨似儒似法”,又“非墨非儒非法”,是一个兼容并蓄的实用主义者,是中国古代史上神一样的存在。
至于晏婴的后裔,将其奉若神明完全在情理之中。这样一个大神,不崇拜才怪呢。
时至今日,在晏殊故里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晏家村,很多家庭的门匾上仍是“狐裘世家”四个字,传承了几千年。晏氏家庙是村人最引以为豪的建筑,中堂对联由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题写:狐裘风不改;姜桂性尤存。处处彰显出晏氏后人对先祖晏婴的无限敬仰之情。
晏婴的儿子晏圉长大成人后做了齐国大夫。公元前489年,即齐景公去世的第二年,齐国大夫田乞发动宫廷政变,晏圉和上卿高张、国夏所拥戴的齐国国君姜荼一方被打败了。
押牌押错了,打仗打输了,怎么办?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逃跑吧,先把性命保住再说,以期东山再起。
就这样,晏圉仓皇逃往鲁国。
晏氏一族,自此江河日下,一代不如一代,慢慢地,达官显宦的朋友圈里看不到晏家的任何消息了。
晏氏自晏婴的父亲晏弱声名鹊起到晏圉出逃,仅仅三代,家族便无可避免地走向衰落,着实令人唏嘘不已。
此刻,晓春眼前似乎浮现晏圉出逃时马车扬起的滚滚烟尘,不由得想起晏殊的千古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
二 重振家声,就在江西
“晏大人,你不能丢下我们不管啊,不能走啊!”
“晏判官,你是我们的父母官,你走了,我们就再也碰不到你这样的好官了。”
“晏大人,不要走!”
一大堆的老百姓围在晏墉的身边,呼天喊地。
人群中,有白发老翁,有总角少年,有健壮男儿,有清纯少女……
我晏墉何德何能,竟让这么多老百姓牵挂、挽留!
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几个大汉扒开人群,摁住了马车的车辕。
为首的红脸大汉动情地说:“晏大人,您是个好官啊!有您在,观察使大人如虎添翼,为大家办好事。您不能走啊!再说,现在黄巢的军队到处放火杀人,兵荒马乱的,太危险了。你们一家老小这么多人,怎么能够回到山东?江西是个好地方,您就先在这里住下,等天下太平了再走吧。”
这几句话说到晏墉心坎里了。
是啊,到处烽火连天,从江西到山东临淄两三千里路,谈何容易!上有老,下有小,赌注太大了!
“好吧。既然乡亲们如此挽留,晏墉一家就靠各位关照了!”晏墉终于下定决心,就此安家落户。随缘吧,看来我要和江西结下深缘了,不必眷恋故土,人生何处不青山!
此人正是江西晏氏的始祖晏墉,祖籍山东临淄,据说是晏婴血脉相传的后裔。
晏墉,唐太和九年(835)四月出生,唐大顺元年(890)三月去世。唐咸通十年(869),于礼部侍郎王凝主考时,进《乐赋》、《小雪排松诗》、《霍将军辞第诗》等,举进士登第。同榜进士还有司空图、归仁绍等。
自山东临淄步入仕途后,晏墉同志先在浙江金华县干了几年“秘书长”,唐僖宗时提拔担任江南西道观察判官。这个职务有点万金油的味道,啥都要管,啥都说了不算,毕竟不是主官、不是一把手嘛。
晏墉主要协助观察使掌管考察州、县官吏政绩,兼理民事。实事求是地说,这官不大,没什么实权。虽然能诗善赋,但在诗文大咖众多的唐朝,他没有引起什么关注,也没几个崇拜者。
不过,晓春发现,虽然晏墉声名不显,但怎么着也是“清华大学牛人班”的,班上很有几个牛人。
譬如该榜状元、来自江苏的归仁绍。
他的家族系苏州名门望族,尤其在科举史上留下了令人惊叹的辉煌。
归仁绍的父亲归融、大哥归仁晦、二哥归仁翰都高中进士,怎么样,一门三进士,够牛气,够你抬头仰望一阵子吧。
可归仁绍说:“家里没个状元也就能唬住山野村夫,看我的。”
于是,他摘下了869年那一榜的状元。
归仁绍的弟弟归仁泽说:“哥,看你嘚瑟的样子,不就是状元嘛,我也弄回来一个就是。”
于是,归仁泽拿下了874年那一榜的状元。
哇,这也太不可思议了吧?全国人民的目光都投向了苏州归家。
这时,归家老太太出来说话了:孩子们,低调点,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呀。
好,那我们就收敛一点。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
892年,归黯对他老爸归仁泽说:“我们家已经好多年没出状元了,让我去试试吧。”
归仁泽掐指算了算,说:“今年距离你四伯考中状元二十三年了,距离我中状元也有十八年了,我们归家很久没有上主席台领奖了,是该派个人露露脸,你去吧。”
于是,归黯屁颠屁颠地去了。
然后呢?
然后就是蟾宫折桂,直接将唐昭宗景福元年那一榜的状元桂冠迎入归家。
聊完闲天,交代一下重点,归仁绍在唐僖宗中和年间官至礼部侍郎,也就是文化教育部副部长,比晏墉的官位高出不是一点点。
又譬如流芳后世的唐末名臣司空图。这也是一个牛人,以气节和诗论为后人敬仰。
朱温篡唐后,将司空图召为礼部尚书。可人家硬是不为所动,从早到晚装出一副老年痴呆的样子。听话听错,说话说错,反应特别慢,慢得你忍受不了。朱温本来就暴躁成性,天天被搞得咆哮如雷,可拳头总是打在棉花上。实在没办法,朱温只好放他回家养老。
908年,唐哀帝被弑。司空图本已老朽的身躯忽然热血沸腾,果断做了一个决定。
什么决定呢?
绝食!坚决绝食,连水都不喝。
这是一个真正有节操的君子。几天之后,他终于成全了自己,以身殉唐。
好在司空同志勤学苦读,文采斐然,给后人留下了《二十四诗品》。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当时诗歌艺术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名篇,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创作以及美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再如被称为福建历史上第一位思想家的林慎思,这位大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采儒、道、法诸家,而独成一家之言,著述丰富。他在进士科考试中虽然没能拼赢归仁绍,却在“博学宏词科”比拼中拔得头筹,为此,又被奉为福建历史上第一位状元。
与这几位时代猛人相比,晏墉在历史上似乎很寂寞。官不大,无非混个温饱。如果不是他的五世孙晏殊富贵荣华,恐怕这个名字早就湮没在滚滚向前的历史长河中了。
可人家是一个天才的战略家啊!
最后的关键时刻,他选择和江西结下深缘。一家人在江西宜丰县花桥乡晏源村定居落户,繁衍后代。
几位同年,几位哥们,这辈子我晏墉是比不过你们了,只能看儿子、孙子的了。走着瞧吧!哪怕有一个儿孙争气帮我晏墉长脸也好哦。
三 我看上的不是那个妞,是那块地
本来,晏墉同志这官做得好好的,还指望着提拔一级两级,谁料愤青黄巢揭竿而起,弄了一场席卷大江南北的农民起义,让他的理想彻底泡汤。
身逢乱世飘摇,人的命和狗的命差不多,保命要紧。不管怎么说,老婆孩子热炕头还是有的,够了!
二十六岁时,晏墉生下儿子晏延昌。
这孩子长得虎头虎脑,天资聪慧。晏墉心里说,晏家的荣华富贵就靠你了。
可过了十几年,晏墉发现一个残酷的现实:晏延昌对《论语》、《孟子》、《大学》这些书兴趣不大,也不怎么写诗词歌赋。
他喜欢看什么书呢?
《易经》。
还有吗?有,《青囊经》。
还有吗?有,《葬书》。
晏墉的鼻子都气歪了,问:“你想做风水先生啊?!”
晏延昌并不胆怯,说:“老爸,那不叫风水先生,叫堪舆大师。预测学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你不是也喜欢也会几招吗?”
晏墉怒吼:“我只是玩玩而已,怎么说我们也是进士出身的官宦人家,你叫老爸这老脸往哪里搁?”
晏延昌淡定地说:“老爸,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我们要自信!”
儿大不由爷,晏墉无奈地挥挥手:“滚!你想干啥就干啥吧。”
自此,看风水成为晏延昌同学的主要职业。要么应邀替人家看风水、择吉日,要么发现好的穴地推荐给人家,收入也不低,日子过得很是悠闲。而看风水的水平也越来越高。
当然,他自己也希望能找到一处尽得风水之先的吉穴,以此换来晏氏家族今后百年的荣华富贵。
这一天,晏延昌又早早地起床、洗漱,出门看风水。
走出家门,晏延昌同学想,该往哪里走呢?
于是,随手起了一卦,卦象显示:东面大吉。
东面是抚州,即今天的江西抚州市。
晏延昌同学一路东行,来到了抚州临川闻家港,也就是现在的江西进贤县文港镇。
这一天的落日时分,晏延昌来到了抚河北岸的一个渡口。
此处是洪州(今江西南昌市)和抚州接壤的地界,抚河水沿槠山、白虎岭而下,周边山岭秀美。
他不觉心有所动,如此山明水秀之地,必得风水之先啊。
晚上,他沉沉睡去。
忽见一人来到床前,就在他感到惊异之际,那人开口了,语速迟缓地说:“白鹤池中舞,仙人下象棋。有人遇此地,世代着朝衣。”
话音尚未落地,倏忽不见那人踪影。
第二天早上醒来后,梦中情景历历在目。
这是神灵的暗示,是一个大梦啊!他隐隐感觉到,机缘即将降临。
洗漱完毕,出门来到闻家港的街面,他赫然看到两只白鹭在不远处的水面上嬉戏。接着,又看见两个头上挽髻的孩子在地上下石棋。
这不正是“白鹤池中舞,仙人下象棋”吗?
就是啊!
难道这里就是我踏遍千山万水要寻找的风水宝地?
晏延昌同学血往上涌,脑袋几乎要炸裂了。找到了!
我吃饭的家伙呢?
晏延昌赶紧掏出随身的罗盘,左右勘察,上下测量。
他很快发现,旁边一栋榨油坊是这块风水宝地的中心点。
于是,他压抑住内心的激动,装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朝榨油坊走去。
来到榨油坊门前面,他抬眼望去,正前方是一口水塘和两个蓄水池,而水塘和蓄水池又通往抚河,尤其脚下这块土地被五座山峰环峙。
晏延昌同学的脑袋“嗡”地响了一声,顿时想起东晋风水大师郭璞书中的几句话——“前有三坳水,周围五峰望,秀水入明堂,后代出卿相。”
哎呀!今天遇到了可遇不可求的宝地啊!
问题来了,谁是这栋榨油坊的主人呢?只有拿下榨油坊,才能抢得风水之先啊。
榨油坊孤零零地立在这块土地上,周边四五十米外才有几幢民房。
晏延昌同学想了想,快步来到榨油坊右侧五十米开外的一家早点店。
他自己草草地吃了烧饼、馒头、稀饭。
离开时,他又买了一些烧饼、米糖带走。
接着,他来到距离榨油坊最近的一栋民房前。
“喂,喂。有人吗?”晏延昌敲打门环。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婆慢吞吞地打开门:“谁呀?”
晏延昌说:“婆婆,我是过路的,讨口水喝。”
“哦,来吧。”老婆婆把晏延昌迎了进去。
看到老婆婆家里有一男一女两个小孩,晏延昌赶紧把包袱里的烧饼、米糖拿出来,散给小孩吃。
这时,老婆婆端了一碗水,给到晏延昌手上。
晏延昌喝了一口水,说:“老婆婆,我向您打听一个事。”
老婆婆问:“小伙子啊,你说什么事?”
“这旁边那间榨油坊是谁的?”晏延昌问。
老婆婆说:“榨油坊啊,是张大员外的。”
晏延昌又问:“张大员外叫什么名字?”
“他的大名,我记不住。只知道张员外五十来岁,有一妻一妾,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三个儿子都成家了,女儿今年十八岁,待字闺中。”老婆婆说。
这样啊,晏延昌心中一动。
“婆婆,张员外有什么爱好?他的女儿怎么还没有婚配?”晏延昌问。
老婆婆说:“张员外没啥爱好,只是每天早上在抚河边散散步。他的女儿长得如花似玉,可心高气傲,谁都看不上,就喜欢到庙里拜菩萨。”
晏延昌顿时捕捉到了一个机会,紧接着问:“她多久到庙里一次?”
老婆婆说:“这姑娘每月初一、十五一定要到三里外的观音庙上香。”
“哦,谢谢婆婆。我走了。”说罢,晏延昌向老婆婆告辞。
回到旅馆,晏延昌陷入了沉思。看来,只有娶了张小姐才有可能拿到那块风水宝地。而张小姐信佛,那就意味着她心地善良、相信因果。也许,我和张小姐只是差了一个邂逅,一个发生在观音庙的邂逅。如此机缘怎能轻易错过?不就是泡妞吗?胆子大一点!脸皮厚一点!上,先把张小姐搞掂!
晏延昌同学不简单,博学多才、阅历丰富,又一表人才,“泡妞”的条件相当好……(此处省略十万字)
总而言之,几经周折,他获得了张小姐的青睐,私订终身。
水到渠成后,晏延昌请老爸出面提亲。
张员外见自己的掌上明珠已经拿定主意,而晏家也是官宦人家,有头有脸,自然顺水推舟,满口答应这门婚事。又爽快地同意女儿的要求,把榨油坊作为嫁妆陪嫁,让女儿女婿在此安身落户,父女得以朝夕相见。
风水宝地到手了,晏延昌同学是不是该鸿运当头呢?
没有!
让你们失望了,这块风水宝地得到后,晏延昌仍然执着地做一个风水先生,只是名气越来越大了,但并没有大富大贵。
怎么回事呢?莫非晏延昌看走眼了?
非也!问题是,这块风水宝地还没有“激活”,在等待时机。
什么时机呢?我们接着讲。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
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晏延昌已垂垂老矣。
后唐天成元年(926)的一天,晏延昌感觉自己再也挺不住了。临终,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缓缓说道:
“我死后,直接把我埋在床底下,挖到青石板就停下,非要到午时三刻,看到有‘头戴铁帽,鱼上树,马骑人’的人经过才下葬。”
看到两个儿子眼睛瞪得像灯笼,晏延昌吃力地解释:“天机不可泄露!你们只管照办就是。”
稍稍停顿,晏延昌喘了一口大气,接着说:“离这里四五里远的抚河边,有一个有沙有水的芦苇洲,正好建房定居,村子以后可以叫‘沙河’。三代以内,晏家必将儿孙兴旺,世代荣华富贵。”
说罢,闭目仙逝,享年六十七岁。
晏氏兄弟懵了,老爸要把自己埋在家里?!而且要看到“头戴铁帽,鱼上树,马骑人”才下葬,这是咋回事呢?!那个芦苇丰茂的沙洲就是我们的新家?老爸啊,你不是老糊涂了吧?
尽管觉得父亲的遗言匪夷所思,但想到父亲毕竟是远近闻名的风水大师,所言自有道理,于是严格遵照办理。
赌一把吧,荣华富贵啊,快点快点,到我晏家来!
挖坑的时候,果然被一块青石板挡住了,便按照嘱咐停下,只等棺木下葬的时机。
可等了好久,迟迟不见“头戴铁帽,鱼上树,马骑人”的人经过。
会有吗?哪一桩都是够奇怪的事情啊。
午时临近,太阳火辣辣地悬在天顶。请来帮助安葬下土的“八仙”一个个热得汗流浃背,等得越来越不耐烦。
出于好奇,一个“八仙”偷偷撬起青石板一角。只见青石板下面竟然有两条白鳝,那个“八仙”忍不住用铁锹拨弄了一下。
其中一条白鳝受伤后猛地蹿起,飞蹿到了附近水潭,瞬间踪影皆无。
后人把这个水潭称作“白鳝潭”,原址在现在的进贤县文港中学校园内。
看见惊跑了一条白鳝,那个“八仙”赶忙又把青石板盖好。
眼看午时三刻快到,再等下去,恐怕会错过下葬的时辰。
此时,突然雷声大振,暴雨如注,行人纷纷加快步伐。
一个男人急匆匆走来,头上顶着一口铁锅。
晏家人惊叫道:这不正是“头戴铁帽”吗?
接着,又一个小伙子撑起挂着鱼的树杈匆匆走来。
哇,这就是“鱼上树”啊!
可“马骑人”呢?怎么可能呢?人还不被马压死啊?
就在晏家人疑惑之际,举树杈的小伙子后面,走来一个木匠师傅,他的肩膀上扛着一只木马。
哈!这么回事啊。晏延昌大师,真有你的,一个个脑筋急转弯嘛。
“头戴铁帽,鱼上树,马骑人”齐了!
“八仙”赶紧将棺木下葬。
依照晏延昌的遗嘱,晏延昌的大儿子晏郜从此带领家人在沙河定居。
沙河本是抚河旁边的一个芦苇洲,像一只大木排,吊在抚河边,河水像一个“之”字绕洲而流,正是一块可遇而不可求的风水宝地。
怎么样,这个故事够精彩吧?当然,这些是传说,或许有添油加醋之处。但中国的堪舆风水文化博大精深、神秘玄奥也是事实,甚至《江西通志》也采纳了这个传说的一部分。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娶妻得地”的故事是否可信。
据《晏氏宗谱》记载,晏延昌的妻子姓张,是宜丰县同安乡人,与上文所述的“闻家港”相距甚远。但这并不足以证明以上传说纯属虚构。晓春注意到,虽然宗谱上记载晏延昌的夫人姓张,但与晏殊同朝的宋祁撰写的诰文明确显示晏延昌娶了两位夫人,一位姓张,另外一位姓李。
胡适先生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晓春斗胆做一个假设——已婚的晏延昌独自云游到“闻家港”,由此和李小姐、李员外发生了这段浪漫的故事。作为偏房的李氏因故没有载入宗谱。在古代,小妾没有载入宗谱并不奇怪。
岁月悠长,世事变迁,因为宗谱上没有李氏的名字,“娶妻得地”传说中的一号女主角便慢慢变成了宗谱上的正房张氏。
好在晏殊、宋祁距离晏延昌的时代并不远,晏殊显达后,李氏也获得朝廷的追封。
当然,这只是晓春的个人观点,姑妄听之吧。
我们继续讲故事。
晏延昌生了两个儿子。老大叫晏郜,老二叫晏邵。
晏家兄弟有没有突出成就?抱歉,没发现。也许,他们都是平凡的人。这没有什么奇怪的,世界上多数人是平凡的人。
但于晏氏家族而言,他们的贡献太大了。因为他们使得晏氏家族人丁兴旺、枝繁叶茂。晏郜生子八人,晏邵生子七人,晏家骤然变成了一个大家族。
也许,你有疑惑,这也算很大的贡献?
答案是肯定的。大家注意,晏郜于唐大顺元年(890)出生,宋开宝四年(971)去世,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和混乱的时期之一。试问,在你方唱罢我登台、皇帝轮流做的五代十国时期,把家族做大容易吗?这至少说明,晏氏兄弟都是生存能力极强的能人。
后来,晏邵在筠州(今江西高安市)谋得一个官职,于是将家从临川沙河迁至高安,若干年后其子嗣又迁至上高蒙山,而晏郜一支仍然留居沙河。这就是江南晏氏所谓的“七子上蒙山,八子下江南”之由来。
晏郜的八个儿子分别为晏旦、晏固、晏谏、晏清、晏亮、晏聪、晏贞和晏渐。
如果你觉得名单太长,记住老二晏固就行了,因为他是晏殊的老爸。
宋太宗淳化二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一日(公历992年1月28日)晚上十点前后,大宋神童、宰相词人晏殊降生。
他是晏固的第二个儿子,晏家为他取名“殊”,字“同叔”。
为什么取名“殊”呢?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晓春近来读《道山清话》,忽然看到这么一段话:
晏临淄,临川人。其未生时,有仙人曹八百见其父固,谓之曰:“上界有真人当降汝家。”
厉害了,我的哥!这还得了!
晏固和他的岳父因此为这个“从天而降”的孩子取名“殊”,完全在情理之中。
取了“名”,还得有“字”。
古人取名和字,要么名和字意义相同、相近、相关,以求强化延伸,譬如屈原,名“平”,字“原”;要么名和字的意义相反、相对,以求平衡中和,譬如韩愈,名“愈”,字“退之”。晏家取名字的方法正是后者,于是字“同叔”。
据当地传说,晏殊出生前,有一只白鹤突然飞到晏家屋顶上,盘桓老半天,死活不肯走。村民们都觉得奇怪,有人回家取了弓箭,一箭射去,没中,白鹤也没跑;再射一箭,还是没中,没跑。如此循环数次。
夜色已经降临,白鹤还是没有离开的意思。吃瓜群众觉得太奇怪了,这是要搞事情啊!
就在村民们疑惑不已、忐忑不安的时候,空中突然响起一声惊雷,震得大家的耳朵嗡嗡作响。
可还没等耳朵完全恢复听力,一阵响亮的哭声就从晏家传出来。
晏殊呱呱坠地,而那只白鹤也神秘地消失在渺远的夜空。
奇人降生,必有异兆。宋太祖赵匡胤出生时红光满屋、香气盈室;晏殊出生时白鹤飞临、一声响雷。
姑妄听之吧,要不然人家怎么一个做了开国皇帝,一个做了太平宰相,成为名垂青史的人物呢。想想你自己,如果出生时既无红光,也无白鹤,又没什么令人足以铭记的事情发生,就老老实实地读书、干活、刷机、点赞,凭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吧。
四 和谐安宁的“五好”家庭
想了解晏殊的成长过程,当然要知道他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中国古代的幸福美满家庭,大多呈现“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的状态。而晏家正是这样一个令人艳羡的家庭,父严母慈,嫡庶协谐,兄友弟恭,姊妹和悦。
目前各种资料中,关于晏固有几个子女的说法并不一致。有三子说,有四子一女说,也有四子二女说。结合各种资料及相关专家的考证,晓春以为,晏家四子二女之说比较靠谱。
先看一看晏殊的父亲晏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男权社会里,一般由父亲引领家风。
晏固生于南唐保大三年(945),卒于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是抚州衙门里帮助捕捉盗贼,管理牢狱,收缴粮、税的小吏,后来因晏殊贵为宰执,被追封秦国公、楚国公,累赠开府仪同三司、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生前平平凡凡,死后风光无限。
单单从晏固生前的身份、地位看,他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可从他四个儿子的出息看,他显然不是一个简单的小吏,至少在教育儿女方面有过人之处。
晏固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晏氏宗谱》收录了北宋名臣范仲淹写的《固公传》。
在范仲淹的笔下,晏固“行不标迹、言不华声、躬行践履”,为人低调、谨慎、踏实,不夸夸其谈。在晏氏大家庭中,入孝出悌,敢于担当。分割家产时,宁愿自己拿贫瘠的土地,把好的田产让给兄弟,一家人非常和睦。
在晏殊出生那年,临川闹旱灾,很多乡邻遇到了生活困难,无米下锅。晏固主动开仓赈灾,同时带领乡亲们用抚河的水抗旱,和大家一道共渡难关。
晏固读书不多,但对读书人非常尊重,把光耀门楣的希望寄托在几个儿子身上,让孩子们从小接受很好的教育。
当然,晏固也不单单是心地善良,他还练得一身武艺,一根三节棍在手,勇不可当,人称“三节棍”。为此,他开馆收徒,也是十里八乡的名人。
正因为武功过人,晏固成为抚州衙门里的“手力节级”,捕捉盗贼。
盗贼们听到“三节棍”的名号,便闻风丧胆,而晏固深得老百姓称赞,也是知州身边的红人。
晏固把家安置在离府衙不远的大成巷。大成巷邻近文庙,正是文风炽盛之地,晏家子弟受此熏染,获益良多。
身教重于言传。毫无疑问,晏固的个人品格、思维方式、行为举止对晏殊产生了深刻影响。毕竟,晏殊出生时,晏固四十七岁,正是一个成熟男人的黄金时期,坚定刚毅、处变不惊、人情练达,足以让妻儿钦佩甚至仰望。
晏殊的母亲吴氏,比晏固小一岁,去世的时间也晚三年,是一个温婉贤淑、深明事理、严谨治家的贤妻良母。后来,母以子贵,累赠晋国、齐国、唐国、越国太夫人。
晏殊父母亲这些林林总总的封号虽然高不可攀,但其实都是追封的。他们去世时,晏殊尚未显达,晏固和吴氏生前其实没有从这个日后大富大贵的儿子身上受益太多。
生而为人,长寿多么重要!
晏固的小妾万氏,比晏固小二十三岁,去世的时间则比晏固晚二十七年。她是一个坚强的女人,劬劳持家,深明大义,尤其对抚养、教育晏殊最小的弟弟晏宁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晏殊兄弟姊妹的情况又怎么样呢?
大哥晏融比晏殊大七岁,于庆历元年(1041)去世。曾任殿中丞,这个岗位类似于现在的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官员。接着在江西星子县、南城县,福建宁化县担任主官。后来稍稍获得拔擢,担任江西吉安、湖南衡阳等地的通判,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纪委书记兼副市长。
晏融虽然因为晏殊清贵显达而踏入仕途,但他的气节操守和学识才能、思想得到了朝廷的充分认可,站稳了脚跟。
而从晏殊为晏融写的墓志铭看,晏殊年轻时在开封做京官,俸禄不厚,晏融便舍弃科考,在临川奉养双亲,务农营生。直到处理好父母亲的后事、理顺家族的事情,才沾上晏殊的光,从国家图书馆图书管理员等低级职务干起,在仕途上缓慢攀爬。
晏融一生实际担任的官职不高,但去世后获赠正三品的“金紫光禄大夫”,相当打眼,殊为不易。
晏融娶妻章氏,生子十人、女三人。
他的大女婿彭思永后来官至御史中丞,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纪检监察机构最高长官,是北宋名臣。而孙子中有晏升卿、晏朋、晏中三人进士及第,也算盛极一时了。
再看看两个弟弟的情况。
三弟晏颖算是宋初传奇人物,虽然他的传奇之处主要是死得比较特别。
他比晏殊小五岁,却在大中祥符六年(1013)就去世了,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甚至没能把香火传下去,后来不得不让晏殊的第三个儿子晏全节过继接嗣。
晏颖虽然十八岁时即离奇辞世,但流传后世的相关资料不少,是晏家神秘而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大中祥符四年(1011)七月十三日,宋真宗赐晏颖进士出身。
晏颖自幼能文,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东封泰山时,曾经上献诗词文赋。
后来,晏殊生病了,宋真宗派遣宦官张怀德带太医前往医治,顺带向晏颖索要文稿,晏颖便上交十卷。宋真宗读罢,非常赞赏,拿出来给身边的宰执大臣看,认为《宫沼瑞龟赋》尤其写得好。
紧接着,宋真宗将晏颖召至便殿,出了三道题让晏颖作文,结果都写得很好。
宋真宗高兴之余,当即赐予晏颖进士出身。
显然,晏颖也是才高八斗的狠角色,否则怎么能够那么快获得宋真宗的赞赏呢?他获赐进士出身时年仅十五岁,堪称少年天才。
但令人惋惜的是,两年后,晏颖不到弱冠之年尚未大鹏展翅,即离奇辞世。
他的死令人费解!
晏颖被宋真宗赐进士出身并封了副科级的小官之后,热血澎湃。
终于像哥哥一样,举神童又做官了,太爽了!
回到住所,他将自己关在房间里,独自静静地享受这幸福的时光。
怎么回事?人呢?独自享受的时间也太久了。
家里人大呼小叫,可晏颖同学坚决不吭声。
怎么回事?家里人只好破门而入,结果发现晏颖已经气绝身亡。
桌子上留下两首诗。一首是“兄也错到底,犹夸将相才。世缘何日了,了却早归来”。另一首是“江外三千里,人间十八年。此时谁复见,一鹤上辽天”。
晏颖当时才十八岁,宋真宗闻讯后,叹息不已。哎呀!可惜我大宋损失一名栋梁之材啊!亲自书写“神仙晏颖”四个字赐给晏家。
这件事离奇至极,多数文字资料用“蜕去”这两个玄秘的字眼记载晏颖的早夭和突然离世。晓春读到这些资料,总觉得难以理解,疑窦重重。
首先,这两首小诗是否确实出自晏颖的手笔?怎么一个对美好前程孜孜以求的少年突然顿悟了,说什么“世缘何日了”,说什么“一鹤上辽天”?
如果这两首小诗不是出自晏颖之手,又是谁写的?生性谨慎的晏殊绝对不敢伪造现场、欺君罔上,那又有谁敢呢?
即便顿悟,又如何有了“涅槃的自由”,竟能仙化“蜕去”?
不探讨这些疑点了,千年时光淹没了一切真相。但有一点基本可以确认,那就是以现代医学常识推论,晏颖是兴奋过度导致急性心肌梗塞致死。
晏颖的离奇早逝,不得不让人联想起传说中那条受伤的白鳝。
假如白鳝不伤不逃,晏颖何至于离奇地“蜕去”啊!
与短命而聪明的晏颖相比,老四晏宁堪称长寿。他在嘉祐五年(1060)去世时,已经六十三岁了。
种种迹象表明,晏宁系恩荫入仕。
“恩荫”是什么意思?
简单地说,就是谁当上够格的官,就可以将自己的兄弟、子、侄、孙、外孙等亲属甚至门客、医生等推荐做官。
因此,晏宁很可能凭借晏殊在朝中的功劳而获得入职做官的机会。
凭什么这样判断?
晏殊在《答中丞兄家书》中,称赞晏宁“二十七宁殿直二年,大段听人言语,谨卓不曾出入,兼识好慈善得力,免劳人心力”。
这段话本身是晏殊夸赞弟弟这两年听话、严谨、勤勉、善良,不必让他费心。
我们重点看“二十七宁殿直”几个字,“二十七”应为晏宁在家族中的排行,“宁”指晏宁,那“殿直”显然指晏宁当时的岗位了。
读到此处,实话实说,晓春好半天没有想明白。因为“殿直”一般是武臣的官阶,从九品,相当于现在中央警卫局的副营级参谋。在大名鼎鼎的北宋杨家将中,杨业的几个儿子都做过“殿直”,如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环、杨延贵、杨延彬。
假如晏宁是进士出身,那显然不可能做低职级的武官,唯一的可能就是晏宁得到晏殊荫补之便利,成为公务员。
好在晏宁勤勉敬业,一步一个脚印,在仕途上缓慢攀升,最终做到了广东南雄知州(今广东南雄)、山东沂州(今山东临沂)知州,好歹混到了厅级领导干部。家庭也和美,生了五个儿子。
一个最多只有高中文凭的小伙子能够做这么大的领导,相当不容易,其过人之处何在?不会单单凭晏殊关照吧?
据有关文献资料,晏宁有几个非常突出的优点。
一是事母至孝,唯母命是从。母亲生病需要照料时,事必躬亲,这对于一个公务繁忙的地方官而言,相当不容易。
二是勤于公事,不辞辛劳。在浙江淳安任职为东海冤案平反时,临危不惧,置风高浪急的危险海域于不顾,连夜出勤,平反冤案,救人无数。
古人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晏宁此举,该为晏家积下多少阴德!
由此可见,晏宁政声很好,德才兼备。他为官为人得到朝廷和吃瓜群众的认可很正常,不能凭空猜测,把所有业绩都说成沾了晏殊的光。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晏家的女儿。
《乐府》云:“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
以晏固当时的社会地位,将两个女儿嫁入大户人家并不现实。
有资料称,晏殊的姐姐嫁给了安徽合肥杨氏,生子杨文仲、杨南仲。杨文仲曾任开封县主簿,杨南仲曾任知国子书学、判吏部南曹。
晓春怀疑,这个说法不够准确。
杨南仲其实是晏殊二女婿杨察过继的儿子,杨察没有儿子,就将他哥哥的儿子杨登过继为子,改名元明,字南仲,是宋代著名书法家、金石学家。
晏殊的二女儿嫁杨察,杨察以杨南仲为后嗣有据可查,而晏殊之姐嫁庐州之说存疑。
难道同时出现了这三种巧合?
一是晏殊的姐姐和他的二女儿都嫁给了合肥人;
二是她们都嫁入杨姓人家;
三是她们姑侄二人生的儿子,一个叫杨文仲,一个叫杨南仲。
当然,目前也无法排除出现这种巧合的可能性,双色球一等奖的中奖率仅有一千七百万分之一,尚且间或有人中奖,这算什么!
晓春怀疑杨文仲、杨南仲实为一人,因年代久远,系文本传抄刊刻之误。毕竟“外孙”与“外甥”、“杨南仲”与“杨文仲”混淆的可能性很大。
当然,无论二杨是否混淆,都不影响晏殊有一个姐姐的事实。晓春只是不能确定,晏殊的姐姐是否嫁给了合肥人。
晏殊妹妹的资料相对多一点,我们能了解到一些大致情况。
首先,她的老公也是官场中人,名叫李壸,曾经在福建建阳担任过节度推官,相当于现在市中级法院院长职务。
其次,她有足以傲人的作品。
什么作品呢?四个有出息的儿子。
假如换算成现在的官职,李冕担任江西宜春市中级法院院长,李茂元担任江西瑞金市委常委、公安局长,李亢担任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常务副区长,李充担任江西金溪县的一把手。
再次,她曾经被朝廷封为“靖安县君”,这是她的同胞弟弟晏宁向宋仁宗讨要的。
晏殊这几个外甥大多和晏殊走动频繁,联系紧密,也或多或少因此受益。譬如李茂元、李亢都是托晏殊的福,进入公务员队伍。
读到此处,晓春不由得感叹,宋朝的恩荫制太强大了,有些人躺着都能做公务员!别说前世修来一个好爸爸,就是遇到这样一个好舅舅也胜过底层男儿十年寒窗苦读啊!
说不定有读者不耐烦了,晓春同学,你拉拉扯扯聊这么多,怎么还没有进入正题呢?
别急,晓春把这些背景弄得一清二楚,不就是便于大家对下文的理解吗?
因为,晏殊小朋友即将闪亮登场。
在晏殊小朋友上场之前,我们简要地把前面的内容归捋一下,毕竟我们在读“高大上”的历史名人传记,总不能一边读一边丢,最后啥都忘掉吧。
晏殊的老祖宗是春秋时的千古名相晏婴,他的高祖是江南晏氏一世祖、进士出身的晏墉;他的老爸晏固是抚州衙门小吏,老妈姓吴,小妈姓万;晏殊和姐姐杨晏氏、大哥晏融、三弟晏颖同为吴氏所生,妹妹李晏氏和四弟晏宁系小妈万氏所生,可惜和他一样才华横溢的弟弟晏颖十八岁时就挂了。
- 见喻学才《晏殊家风研究》引自文彦博《东齐世家·序言》:“考据详明,不失次序,一可嘉;立身扬名,以显其亲,二可嘉;及其疏远之族,三可嘉。”“有可嘉之德,无妄附之惭。”
- 原文见《史记·孔子世家》。
- 原文见《论语·公冶长第五》。
- 原文见《孔子家语·辩政》: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之于子产、晏子,可为至矣。敢问二大夫之所为,目夫子之所以与之者。”孔子曰:“夫子产于民为惠主,于学为博物。晏子于君为忠臣,而行为恭敏。故吾皆以兄事之,而加爱敬。”
- “两桃杀三士”原文见《晏子春秋》卷二《内篇谏下第二》。
- “晏子使楚”原文见《晏子春秋》卷六《内篇杂下第六》。
- 原文见《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晏平仲祀其先祖,而豚肩不掩豆,一狐裘三十年,贤大夫也。”
- “景公请嫁爱女”原文见《晏子春秋》卷六《内篇杂下第六》。
- 原文参见唐红卫等《二晏年谱长编》引《东南晏氏重修宗谱·临川沙河世系》。
- 原文见唐红卫等《二晏年谱长编》引晏殊《叔父大理幕府君志铭》:“大父讳延昌,生遘乱离,落在幽旷,潜精经史之学,博极天文之奥。”
- 原文见唐红卫等《二晏年谱长编》引清朝谢旻《江西通志·名胜志》:“相传元献曾祖自高安居临川,垂没,谓子郜曰:‘我死葬于床下。’郜徙家而葬焉。”
- 参见宋祁《景文集》之《(晏殊)曾祖妣追封魏国太夫人李氏改封郑国太夫人制》。
- 参见朱熹《宋名臣言行录·前集》卷六:“公父本抚州手力节级。”
- 原文见宋祁《景文集》之《母吴氏改封唐国太夫人制》:“徽范柔风,嘉藕明德。以如宾之待,训恭内党;以无遂之吉,流芳外姻。”
- 参见唐红卫等《二晏年谱长编》引《晏氏宗谱》收录石亚之《知南雄州事晏宁慈母万氏墓志铭》。
- 此段内容原文见唐红卫等《二晏年谱长编》引《晏氏宗谱》收录宋庠《除晏融殿中丞敕》。
- 见唐红卫等《二晏年谱长编》引《晏氏宗谱》收录晏殊《右赞善大夫殿中丞赠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刑部侍郎墓志铭》。
- 原文见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大中祥符)四年七月十三日,赐进士晏颖出身。”
- 此段内容原文参见佚名《道山清话》。
- 原文见唐红卫等《二晏年谱长编》引胡亦堂辑《元献遗文》收录的《答中丞兄家书》。
- 参见唐红卫等《二晏年谱长编》引《晏氏宗谱》收录石亚之《知南雄州事晏宁慈母万氏墓志铭》。
- 参见《中国书法》杂志2012年第10期载张典友《北宋杨南仲考略》。
- 欧阳修《晏公神道碑铭》中明确说晏殊“事寡姊孝谨”,因此晏殊有一个姐姐确凿无疑。
- 查找韩维《南阳集》收录的《虞部郎中知沂州晏宁亲姊故节度推官李壸晏氏可特封靖安县君》可知,李晏氏获封靖安县君系应晏宁的请求。
-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十三之《晏公神道碑铭》:“故其薨也,天子尤哀悼之,赐予加等,以其子承裕为崇文院检讨,孙及甥之未官者九人,皆命以官。”而《晏氏宗谱》的相关记载更为确切,如“次茂元,元献公奏授太庙斋郎”、“三亢,元献公遗表恩授将作监主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