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震撼世界的11天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地球上的和平是一切事业中最伟大的事业。”
和平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和普遍愿望。1944年,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为艰苦卓绝、最为残酷惨烈的一年,美、英、中、苏等同盟国为了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了争取全球的和平,正与德、日、意轴心国在欧洲战场、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进行着殊死的搏斗。
这一年,中国抗日战场的形势极为严峻。从4月中旬起,侵华日军为了摧毁中国人的抗战意志和信心,发动了野心勃勃的“一号作战”,接连发起平汉、粤汉、湘桂铁路战役,进而打通了大陆交通线,攻占了一些美国在华空军基地,妄图消除对其本土的轰炸威胁。中国国民政府军队由于战略上的指导失误,加上支援滇缅作战,主力和预备队配置不当,到了年底竟丧失大小城市146座,损失兵员50万至60万人。日军后方由于分散了兵力,反倒为中国军队的反攻提供了条件。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在日军防务空虚的华北一带开始局部反攻,连续收复失地。
但是,时光毕竟进入了1944年6月,距离次年5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的胜利日只剩下11个月了。
1944年6月6日至16日,在短短的11天中,发生了三件令后世研究“二战”史的史家津津乐道的大事,因为它直接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其影响十分深远。
6月6日,对于“二战”时的欧洲战场而言,是最具有决定意义的一天。6时30分,美英盟军精心策划准备了4年之久的“霸王行动”(Operation Overlord)终于拉开了序幕,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两栖登陆战役打响了。
在登陆前,渡过英吉利海峡的“D”日(登陆日)的军队主要部署在英格兰南部沿海地区,盟军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通过在英国东南部伪装部队及船只的集结、海军空军的佯动、双重特工、电子干扰等种种手段,对德军统帅部成功地实施了战略欺骗,保障了登陆作战的突然性。诺曼底登陆的头天晚上,美国第82空降师和第101空降师、英国第6空降师,按计划投入了空降作战,突如其来的空中轰炸摧毁了交通枢纽、桥梁、海滩通路和德军的炮兵阵地,为登陆的胜利创造了条件。盟军共集结了多达288万人的部队投入作战:包括23个步兵师、10个装甲师、3个空降师,共约153万人的36个陆军师;13艘战列舰、47艘巡洋舰、134艘驱逐舰在内的1200艘战斗舰只,4126艘登陆舰艇,海军投入作战的军舰总共约5300艘,这还不包括5000余艘运输船;5800架轰炸机、4900架战斗机、3000架运输机滑翔机,空军参与作战的飞机总共13700架。
但盟军的损失也极其惨重,仅美国、英国、加拿大即有45000人阵亡,173000人受伤或失踪。诺曼底登陆争夺最为激烈的是奥马哈海滩,盟军在奥马哈滩头遭受重创,仅此一处即阵亡了2500人,因此又称“血腥奥马哈”。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享誉世界的战争片《拯救大兵瑞恩》,一开场就是“攻克奥马哈海滩”,D日登陆战的激烈和残酷确实令人震撼。时任盟军最高司令官的艾森豪威尔在诺曼底登陆后说:“毫无疑问,诺曼底战场是战争领域所曾出现过的最大屠宰场之一,那儿一带的通道、公路和田野上,到处塞满了毁弃的武器装备以及人和牲畜的尸体,甚至要通过这个地区也极为困难。我所见到的那幅景象,只有但丁能够加以描述。一口气走上几百码,而脚步全是踩在死人和腐烂的尸体上……”
奥马哈滩头上正向内陆推进的盟军士兵
尽管如此,作为战争正义的一方,诺曼底登陆毕竟胜利了,这就无异于宣告了盟军在欧洲大陆第二战场的成功开辟,纳粹德国将从此陷入两面作战,苏军的压力因此得以大大减轻,预示着盟军协同苏军攻克柏林将指日可待。美军也才可能把主力投入太平洋战场,全力以赴对日作战。
正当诺曼底战役向纵深发展,盟军朝着解放巴黎的既定战略目标乘胜挺进时,6月15日这天,美军又再次让全球的媒体对准它聚焦。在投下数万枚炸弹狂轰滥炸,7万美军经过4天的惨烈激战之后,海军陆战队终于登上了西太平洋上的塞班岛。该岛是马里亚纳群岛的第二大岛,面积185平方公里,此前是日本海军司令部所在地,被日本称作“绝对国防圈”的核心。美军一占领塞班岛,立即对岛上的机场抢修扩建,此时,美、日双方正在岛上进行殊死搏杀。太平洋战场从1943年10月以来所爆发的惨烈的战斗,其实美军的目标只有一个:为B-29夺取更靠近日本的基地。后来用燃烧弹将日本的所有大中城市化为一片火海,还有投向长崎和广岛的那两颗名叫“小男孩”和“胖子”的原子弹,所搭乘的B-29都是从该岛机场起飞的。
6月15日这天,日本人还没有从即将彻底丢失这一战略要地的噩梦中苏醒,次日(6月16日)11时,日本本土九州又破天荒地突然遭受到猛烈轰炸。
1.B-29机群来自新津……
当美军68架最新式的B-29“超级空中堡垒”组成的机群,从北面2000至3000米的高度接近目标时,整个九州岛还沉浸在凌晨的酣睡中。日军猝不及防,第4飞行战队仓促起飞拦截,他们不顾一切地冲进B-29队形,妄图造成美军机群防卫体系的混乱,以便于俯冲攻击。但日军做梦也没想到,B-29“超级空中堡垒”并非任人宰割的羔羊,它竟然配备有极为强大的火力。B-29机身上一共有5个炮塔(机身背部前后和腹部前后各一个,尾炮塔一个),每个炮塔装备两挺12.7毫米M2机枪,尾炮塔又加装了一门20毫米机关炮。炮塔由4名机组人员遥控,可借助雷达准确地发射枪炮。数架飞行的B-29即可织成严密的火网。
B-29机群一面与日机厮杀,一面投弹,成吨的炸弹呼啸着落向八幡钢铁基地,钢铁厂被一枚炸弹直接命中,熊熊大火顿时腾起。美军对日战略轰炸的序幕从此拉开。往日,日本轰炸机在整个太平洋地区横行霸道,现在,该日本本土尝尝挨炸弹的滋味了。
飞行中的B-29
美B-29重型轰炸机机组人员
获知日本本土遭到轰炸的消息,日军大本营分外震惊。大本营正被塞班岛战事弄得焦头烂额,怎么也没想到战火会这么快就烧到了自己的国土上。陆军部报道部长松村秀逸大佐回忆:“早4时,八幡遭受轰炸的消息传到市谷,这是B-29从大陆起飞的第一次轰炸”,“北九州的西部军队、飞行队、宪兵队、县厅、警察、报社、广播局等都报来各种消息。八幡全毁,小仓在燃烧——不,只是两座熔铁炉。有几架飞机坠落——不,是我方的飞机……尽是些相互矛盾的消息,都是没有亲眼看到的消息”。“塞班被攻占,又遭受第一次空袭,被虚报的消息包围着,简直束手无策”。
在《东条内阁总理大臣机密记录》中,对日本头号战犯东条英机首相次日在总理官邸晚餐会上讲的话也有所记载。东条在表面上做出沉着的样子,说:“不要惊慌失措,战争嘛!当然我们是预料到的,不过是蚊子叮了一下,走在泥路上溅上了泥。但是空袭也不是闹着玩的,不能轻视。”
6月17日夜,中国陪都重庆广播电台播发了美国随军记者之一的罗伯特写的报道:“16日下午,美国空军从中国某基地出发,事先对飞机和军需物资做了充分准备。出动的B-29飞机被称作超级堡垒,由11名飞行员操纵,可以携带大量炸弹。各飞机从基地相继出发后,目标瞄准八幡。八幡是日本的钢铁基地,产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炼铁炉占全国的76%,此次轰炸的重要性就在这里。敌方对于遭受空袭完全出乎意料。我第一拨飞机进入后没有战斗机迎击,高射炮也没有发射。我所乘的第三拨飞机到达后,地面的高射炮和照明设备才刚刚启动。我们关闭了机内的所有灯光,望着黑暗的窗外,敌探照灯光如白昼,战斗机也起飞升空。但是,战斗机、探照灯、高射炮都没有阻止美国空军有计划的轰炸。炸弹击中了目标,给敌人的损害不甚明了,因为没有返回目标上空进行观察”。
罗伯特说:“此次轰炸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第一,是从中国基地初次出动轰炸日本;第二,是有史以来最长距离的飞行。多亏中国数十万工人的血汗修筑了空军根据地,才实现了此次壮举。”
美国《圣路易邮报》发表文章说:“我们感激中国供给我们可筑机场的重要据点,以及中国43万人民的劳动。中国这样庞大的人力征调是2000年前建筑万里长城以来空前的一次。”
B-29轰炸日本的消息在各地迅速传开,抗战中的中国军民深受鼓舞。中央通讯社记者专门报道了美军第20航空队司令官肯尼斯·B·乌尔夫准将的讲话,准将对成都50万农民为建设空军基地所付出的努力大加赞赏。他说:如果没有50万离开家园建设机场的爱国的中国人,此次的空袭是不可能的;今后,为了尽快打倒日本,还要继续以四川省为基地对日实施空袭。
这一由B-29“超级空中堡垒”组成的庞大机群,来自中国大陆成都周边的新津、邛崃、彭山、广汉4个机场。而新津机场的作用尤其特殊,因为美军第20航空队司令部及其隶属的第58轰炸机联队司令部都驻扎在新津。
B-29这种集当时各种高科技之大成、装备了最先进武器的世界上最大型的飞机,刚刚于这一年的3月在美国陆军中服役,新津机场作为“二战”时期亚洲最为著名的大机场,堪称当时世界上罕见的超大型军用机场。
新津机场可以说是三面环水。它的东边不远处是杨柳河,西临被新津人称为“三渡水”的金马河、羊马河和西河,南临五河汇流处的滔滔大江——岷江。如果在高空鸟瞰,来自东北、西北、西南三个方向的河水,在绿野平畴的大地上蜿蜒流淌,粼粼的波光簇拥着略呈吊钟形的超级大机场,不仅气势磅礴壮观,而且地貌特殊。这样特殊的地貌对于“二战”中驻扎新津机场的美军飞行员而言,该是多么刻骨铭心的记忆啊!
2.“马塔角行动”计划与B-29
对日本本土实行战略轰炸的B-29轰炸机,执行的是美军统帅部制定的代号为“马塔角行动”(Matterhom)的计划(以往译作“马特霍恩”或“马特豪峰”计划,本文采用美国驻华大使馆的译法)。该计划分别在1943年8月、11月的魁北克会议及开罗会议上,得到了同盟国的批准,以象征阿尔卑斯山脉的一座海拔高度为4478米的马特霍斯雪山命名。
回顾“二战”历史,B-29“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其实是一种专门制服日本的“秘密武器”。它只用于对日本作战,并未投入过欧洲战场。在B-29轰炸机出现之前,美日两国远隔重洋,除了进行海上消耗战之外,两国难以进行你死我活的大决战。
1943年底,美国研制出了一种划时代的新机型——B-29重型轰炸机。该机翼展达43.1米,长30.2米,高8.5米,自重60吨。B-29的飞行性能是当时的其他轰炸机所望尘莫及的,是整个“二战”中最杰出的重型轰炸机,创下了多个轰炸机之最:载弹量9吨、作战续航距离5230公里,能在万米高空巡航,极速574公里/小时。它虽然经常会出现引擎故障,在战场上却表现优异。无论是爬升高度,还是时速,当时轴心国的大部分战斗机都难以企及。只有口径最大的地面高射炮火才可能射到B-29的飞行高度。B-29的研制是对当时航空科技的重大挑战,它是首架全部依靠遥控自卫武器并应用中央火控系统和全增压乘员舱的生产型轰炸机。B-29首次使用的加压机舱,使驾驶员从此告别了高空的严寒和氧气面罩。除了轰炸舱因为要能够在空中打开没有加压外,B-29机首部分的驾驶舱、机尾后身枪手使用的部分,以及连接两者之间的一条人在其间可直立行走的隧道外,都有加压。B-29可以连续飞行16个小时,这就为远程轰炸日本本土提供了可能性。可以说,正是由于B-29“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的出现,才直接催生了“马塔角行动”计划。
“马塔角行动”计划是根据罗斯福总统“要在中国开展一次针对日军的轰炸战役”的承诺而制定的。这是一个极为复杂庞大的战略计划,其前提条件,是必须在中国的大后方成都附近修建多个机场。因为B-29的最大航程是4000英里,从印度到日本单程为2600英里,从印度起飞的B-29固然可以轻易地飞临日本轰炸,却没有足够的燃料返航。但如果要将B-29战略轰炸机推进到川西平原,就必须首先把它部署在东方的印度。恰巧英国皇家空军在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的加尔各答周边有几个机场,美国于是征得英国的同意,将这些机场扩建为新组建的第20轰炸总队(第20航空队的前身)的集结基地。然后转场推进至成都附近的基地,在那里加油装弹后,对日本本土实施远程战略轰炸。
在B-29的设计生产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美军的全球防御概念,其前提是必须避免战火蔓延到美国本土,这种代表当时最高科技成果的“超级空中堡垒”在美军海外基地起飞后,可以凭借超远的航程打击任何潜在的敌对国家。“马塔角行动”计划的设想是:使用B-29后可避免美军从海上登陆日本本土,伤亡人数将会锐减;而一旦有可供作战的足够数量的B-29,不仅将摧毁日本的战争工业,而且将迫使其在6个月之内战败。
罗斯福总统原本希望B-29能在1944年1月前开始轰炸日本本土,但陆军航空军司令阿诺德上将向总统报告:因为B-29项目的一再拖延,要到1944年5月以后才能开始作战。一架B-29飞机总共配备了11名机组成员:军官5人——机长(正驾驶)、副驾驶、投弹员、领航员、飞行工程师;军士6人——雷达员、无线电员、中控枪手、左枪手、右枪手、尾枪手。训练一个飞行员、领航员、炮手,分别要花费27个星期、15个星期、12个星期。如此多的B-29机组成员不仅必须要进行专业化的训练,而且在投入实战之前还必须要有时间磨合。
除了缺乏成熟的机组人员外,所出厂的飞机数量也严重不足,1944年初才交付了97架B-29,其中可以参战的却只有16架。此时,生产线上的B-29许多设备和结构仍有待完善,军方的态度是:即使延误生产也要进行改装。陆军在波音公司、贝尔飞机、马丁飞机等三大B-29工厂附近的机场都设置了改装中心,就近改装,将大多数早期生产、不适合作战条件的飞机装备升级成标准型。
1943年6月1日,首支“超级空中堡垒”部队——第58轰炸机联队宣告成立,下辖5个大队(第40、第444、第462、第468和第472轰炸机大队),由肯尼斯·B·乌尔夫准将指挥。1943年9月15日,第58联队总部搬迁到堪萨斯州萨莱纳(Salina)市烟山(Smoky Hill)机场。由于第472大队须留在烟山机场担负训练任务,所以后来部署到华西空军基地的只有4个大队。
眼看适于服役的B-29数量增长缓慢,为此,阿诺德将军于1943年11月27日专门设立了第20轰炸机司令部,负责全面监管所有的有关B-29的单位,由肯尼斯·B·乌尔夫准将担任指挥官。第20轰炸机司令部下辖第58轰炸机联队(由乌尔夫将军的副官哈曼上校指挥)和第73轰炸机联队(由汤姆斯·H·查普曼上校指挥,下辖4个轰炸机大队),每个联队装备150架“超级空中堡垒”。
迫于战争的形势和总统的催促,阿诺德将军命令助手B·E·迈耶将军亲自介入改装工作。从1944年3月10日开始,根据严格的B-29改装时间表,来自波音威奇塔和西雅图工厂的技师和专家们,不得不亲临改装第一线。在户外寒冷的天气中,经过工人和基地士兵夜以继日的努力工作,第20轰炸机司令部终于有了150架可以作战的B-29,这一天是1944年4月15日。这就是史称“堪萨斯之战”的B-29的突击改装。
1944年3月28日,第20轰炸机司令部总部移至印度克勒格布尔(Kharagpur)机场。第58联队最后要抵达的是印度加尔各答机场,总航程达18552公里,途经马拉喀什、开罗、卡拉奇,这是B-29首次从西方飞往东方印度的漫长旅程。
B-29进驻印度才一周时间,就明显不服水土,有5架因为发动机过热在卡拉奇坠毁。所有B-29机组因此而停飞,等待查明事故原因。经调查后发现:是卡拉奇经常超过46度的地面温度导致排气管在高温高压下熔化而发生事故。B-29做了一系列的技术改进后,才又重新开始上天。
此时,盟军在太平洋上与日军进行逐岛争夺战,遭遇了信奉武士道精神的日军的疯狂抵抗,美军为此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光是马里亚纳群岛战役,美军的伤亡就达2.2万人。盟军愈是逼近日本本土,日军的抵抗也愈顽强。与此同时,在欧洲战场,盟军对德国的战略轰炸效果显著,已使其经济几近崩溃,这就使美国高层领导人深受鼓舞。为了重挫日本人的士气,削弱日本的战争潜力,尽早结束太平洋战争,“马塔角行动”计划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自从1944年6月16日日本九州挨炸之后,日本本土遭受B-29的轰炸就成了家常便饭,B-29轰炸机对日本全境不断地进行地毯式的轰炸,空袭次数不但多(达380次以上),而且时间长(达15个月之久)。直至广岛、长崎被B-29甩了两颗原子弹,蘑菇云冉冉升起之后,日本帝国妄图打持久战的梦想才被彻底摧毁,这才有了1945年9月2日在美军“密苏里”号战舰上举行的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1944年6月16日美机首次空袭日本九州
B-29轰炸机
为了实施“马塔角行动”计划,中国方面全力协助美军,在抗战大后方川西平原建成了华西空军基地。五水汇流处的新津机场立了头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