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他是这样的人
“我们要对得起这份工资,在其位就要谋其政!”
——曾建
1 月落不离天
2014年2月23日21点16分。
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一颗心脏停止了跳动。
一瞬间,宛如一把刀从亲人、朋友、同事心尖上划过,他们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22点38分,吉安市工信委陈卓生接到电话,是工信委的驾驶员小晏打来的。他的声音很轻,很轻:“曾主任10点钟走了!”
陈卓生问:“走了?什么意思?”
小晏说:“去世了!”
陈卓生一下子脑子如爆炸,大声埋怨:“怎么不早说?他病重时怎么不告诉我?”
小晏说:“曾主任要求我不能说!不能告诉任何人!”
失去了见面的最后机会。陈卓生颤抖的手,悲痛的泪,不停地埋怨:“你好歹也透露一下!这点小权都不会用!你,你学他也学得太像了吧!”
曾主任,就是曾建,吉安市工信委主任。
同样抱憾的还有他的“青友”高中同学郭烈荣。郭烈荣获知他去世的消息,痛心地说:“曾建走了,你们连个电话都不打,哪怕发个信息也可以呀。我和曾建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在党旗下宣誓。我这心怎么得安啊,一辈子也不安稳哪!”
同样不甘心的还有李发仔。2月24日,曾建去世的第二天,李发仔原本是来看望曾建。
李发仔是库区的农民。年后来市里购物,带了点土特产,想顺便看看他。走到政府门口,他听到的回答竟是“(曾建)走了”“昨天晚上走了”。
“怎么可能?怎么可能啊?曾书记答应过我,过了元宵节会到我们村看看,会到我家住住啊!”他望着天,流着泪,自言自语地念叨着,“曾书记是好人,是好干部啊……”他背着那筐土特产走到赣江边,望着向北去的江水,呼喊着:“曾书记!曾书记!你就这样舍得我们走了么!曾书记,我们想你啊!”
这筐礼品成了曾书记的祭品!
同样的感动和悲痛出现在2014年2月25日,曾建的葬礼上。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他的遗像前久拜不去:“20多年前,您把办公室腾出来让我住;(我)女儿怀孕了,你们又把自己的住房让给我。这个感激之情在我心中积了20多年,曾老师,我给您鞠躬了!”
一位村民低首泣告:“曾局长,我是永新县龙田乡的老颜呀。我们村里的排灌站整修好了,水利设施完善了。村里从今年起,600多亩田可以种上双季稻了。”
这样的感动和不舍,即使在他离世很久之后,依然撞击着人们的心。
农民曾根保,峡江县金江乡城上村会计。
从他家步行七八里地才能坐上长途汽车,经过两小时的山路颠簸,才能到县城,再坐两小时车到吉安市。他今年58岁,曾书记每次到库区就会在他家吃饭住宿,他们一谈就是半宿。他手机上还留着曾书记的回复:“路远,你不要来城看我了。元宵节后,我会下乡,一定会去看望你和乡亲们。”
但一个多月后,他等来的是曾建去世的消息。老曾拿出手机,片刻未语,两眼先红,噙着泪,声音有点颤抖:“我等啊,等啊!我知道他喜欢吃面食,年前我们做了米粉挂面还留着。我是一个月后才听说他走了!这是我这辈子最遗憾的事。这么好一个人,我没去送他,心痛,揪心的痛啊!”
农民廖兆才,峡江县砚溪镇步溪村原党支部书记,今年62岁。他呜咽地说:“曾书记在我们村挂点几年,为我们村做了改水、修路、办学校三件事。让我们村不但有资格参评省文明村,还榜上有名……”
他平凡又简单的一生为何人格魅力四射?他的逝去为何会牵动那么多的人心?
2 三个雅号照见大写人生
曾建出生在井冈山脚下,他的父母给他取名“建设中华”的“建”。他从一个下乡插队的知识青年到读大学,从一个中学老师到成为组工干部,乃至先后担任县委副书记、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工信委主任等职,因为兢兢业业的工作,因为独特的人格魅力,因为高尚的道德情操,他先后获得过三个雅号:曾克思、曾夫子、曾干部。
有人说,他是典型的职业革命家。而很多同事则在背后叫他“曾克思”。
对于这个称号,曾经与曾建共同在峡江县工作过的吉安市农业局的胡干华说:“曾建得了这个‘曾克思’的雅号,正是因为他一贯体现出的坚定的理想信念、超强的党性原则和执着的工作态度。”
“一丝不苟,讲认真、敢较真”,是人们对“曾夫子”的又一个评价。
而因为讲原则,尤其是对亲友“薄情寡义、不近人情”,人们送了他一个绰号“曾干部”。
曾建也留下了很多“名言”。
“宁可让身体透支,不能让工作欠账。”曾建说,“我们要对得起这份工资,在其位就要谋其政!”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不管身处何种岗位,都应时刻牢记宗旨,管好分内的事,担好自己的责,做一个上不愧于党、下不愧于民、内不愧于心的好公仆。”曾建在一份党性分析材料里这样写道。
对待学习,曾建说:“一天不吃饭可以,但一天不学习不可以。”
……
我们还可以从“数字化”来解读曾建。
曾建和身边的每个工作人员都有一个“约法三章”:不准在娱乐场所旁停车;不准收受土特产等物品;不准打着他的旗号搞特殊化。
在峡江工作时,曾建下乡乘坐的车上必放四样东西:毛巾、草帽、解放鞋、雨鞋。而在他的手提包里,始终装有六件东西:重要文件、干部名册、工作手册、民情日记、峡江地图和手电筒。这些物件陪伴他用不到两年时间就走遍了峡江所有的行政村。
工作40年,曾建创造了诸多“第一”:履历上,他是原吉安地委组织员办第一任主任、吉安职业技术学院第一任党委书记、市工信委第一任主任。成绩上,他执笔调研的“党员队伍规模研究”课题,荣获中组部调研课题评比一等奖;他任上实现了全市博士后工作站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零”的突破;他在全省首创“数字就业地图”,有关做法被中央电视台报道……
这就是曾建。他走了,他的精神像井冈山上的翠竹一样,挺立在人们心里,留给人们无尽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