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我们是井冈山人”

公仆曾建 作者: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


“勤勤恳恳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曾建

1 取名“建设中华”的“建”

一位哲人说,人生大量的结果都与童年有关。

1956年,曾建出生在井冈山下遂川县。

曾建的母亲叫刘樟英,只读了一年私塾。她曾经是另一个山坳里的童养媳,尽管长得秀气灵巧,打进屋那天起,婆婆就不喜欢她。婆婆讨厌她那双大脚。县城解放了,工作队进村了,虽然她已经是人家媳妇,却像小姑娘一样,从早到晚跟着工作队跑,婆婆天天吼着说要打断她的腿,但是,这双大脚一直在山间的小路上奔走。

在翻身的锣鼓声中,她办了离婚手续,接着与曾建的父亲结了婚。于是,便有了这家,有了曾建。

曾建的父亲叫曾立名,读过几年私塾。16岁那年,曾立名的父母相继去世,曾立名撑起了家。曾建出生时,他的父亲已经是遂川县中学的副校长,后来又担任了校长。

曾建父母合影

曾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三天,刘樟英就上班去了,她把曾建交给了县保育院。这也难怪,从童养媳翻身做了新中国主人的刘樟英,就像一枝怒放的山茶花,尽情地演绎着自己的青春。1950年她参加了乡土改工作,1951年便加入青年团,同年刘樟英任于田乡妇女干事,1952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调县妇联工作,任县妇联副主任……

县保育院的一些老保育员还记得,最后一个接孩子的经常是小建的妈妈。有时,甚至几天不来接,曾建就由保育员帮忙看护着。保育员们说,那时候,刘樟英经常下基层,一去就是四五天,七八天。她跑遍了遂川县20多个乡镇,300多个村庄。好多山里农户家她都去看过,甚至深山里的独户农家她都落过脚,叫得出他们的名字。那年月,没有汽车,没有公路。平路,她骑自行车;山路,她只有爬。她不靠保育员,靠谁?

大跃进时,曾建的弟弟妹妹相继出生,父母在四人的名字里分别嵌入了四个字:建、设、中、华。父母希望四个儿女热爱祖国、建设祖国、忠诚奉献。

后来,刘樟英调到泉江镇任党委书记,曾建跟着在泉江镇读小学。

曾建10岁时,北京喊出了“打倒刘、邓、陶”的口号,县政府里的一些伯伯叔叔阿姨们成了“走资派”,他们戴上了高帽,接受批判。刘樟英被下放到大坑公社冷田大队当社员。曾立名回到于田公社加庄大队当农民。孩子们也停课回到于田公社加庄大队第五生产队老家。

不知何时能复课,曾立名就在家教孩子们。文化课是学习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诗词,兼学一点毛主席点评过的唐诗宋词。学习之余,他会带着孩子们上山挖草药:七叶一枝花、半边莲、红孩儿、野菊花、茵陈、地锦草等等,采撷回来洗净,在家门口晾晒。平常有亲朋好友来寻医问药,他就给个偏方,送一把草药。那些年,大力提倡“赤脚医生”,曾立名是其中的一员。教孩子们识点草药,也是功课。

日子一天天地过着。

早上起床后,曾建带着弟弟妹妹到山坡下挑水。那儿有一条从深山里流出的小溪,溪里可见鱼虾游动。有时看到鱼儿游得畅快,他们会蹲下来静静地观赏。当爸爸在山坡上发出长长的吆喝声,他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去。曾建挑一担,曾设、曾中合抬一桶,小华跟在后面哼着她自己乱编的曲儿,欢欢喜喜地回家。

天气晴好的日子,曾立名还会叫孩子们去拾柴,或打猪草。他还在屋前屋后开出几块菜地种菜,浇水、捉虫、松土都归孩子们做。农忙时,曾立名下田割禾插秧,孩子们到田地拾稻穗,拾到的稻穗统统交给生产队。

曾立名很在乎孩子们的经历与磨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