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没落的贵族

拜伦 作者:付思明 著


没落的贵族

不管先人是多么富贵,一个败家子就足以损坏门楣。

——拜伦

出生于乱世

拜伦是英国著名的一位诗人,诗人是没有国境、超越时代的人物。他不是用笔在纸上写下激昂文字,却是用血在刻印人们心中的感悟。那么,诗人拜伦刻印在世界人类心中的感悟,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还是从拜伦的祖国——英国——开始说起吧!

英国过去是一个追求门第、追求权贵的国家。他们有非常强的门第观念,他们瞧不起没有背景的其他国家的人们。他们都以自己的王室地位或者其他爵位而感到自豪。即使有些贵族已经没落了,但是他们依然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拜伦的祖上就是属于这样的没落贵族。

“英国在欧洲的外面。”这是谈论英国社会状态的名句。英国与欧洲大陆仅相隔20多海里的水域,真是“一衣带水,呼之即应”的距离。晴朗的日子,从荷兰,从比利时,从法国都能很清晰地望见英国的堤岸、山峰和海滨。小船只要几个小时就能划过去,没有船,游泳也能到达对岸。

地理上,英国只不过是附属于欧洲大陆的一个小岛。可是从历史上来看,这个小岛曾一直执著地和欧洲大陆对峙,而且,直至今天他们仍然在全欧洲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人种和文化上,他们是欧洲的一部分,而在政治上却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东西。

在古罗马时代,他们败于恺撒。在北欧神话的英雄时代,他们的祖先从瑞典、挪威、丹麦渡海过来。在中世纪法兰西兴盛的时代,他们的祖先跟着征服者威廉从欧洲过来。这些大陆移民和本来的土著民族混合成了现在的英国人。人种的混淆正是一切民族的必然经历。

但是,一旦成了英国国民,他们便锤炼出不可思议的性格,留下与众不同的历史。他们最初是做船夫漂泊在异乡,到处攻打外国各种船只。他们支配海洋,把世界贸易权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同时,他们还善于利用机器进行生产。

工业革命时期,他们从印度和南北美洲掠夺大量财富,使自己的工业成为世界第一的大工业,他们将生产的产品卖给全世界。由此看来,英国是有着等级观念的“强盗”,他们善于掠夺财富。

他们在泰晤士河畔筑起浓雾中的伦敦都市,逐渐把世界的财富集中在这里的街市上。他们形成了以农村大地主为中心的贵族阶层,建立了完整有序的等级社会。

他们是世界上出现得最早的工业国之一。他们的统治阶级是大地主和伦敦金融资本家相结合的产物。他们用土地和资本的力量来支配着这个国家。

英国的统治阶级特别善于权谋。他们富有经济才干,能巧妙地榨取一般民众的剩余价值,使巨富资产集中在少数人手上;另一面,他们为缓和阶级矛盾而设立议会制度,这个制度,就是疏通大众意志的保险阀门,这也是他们作为新兴的统治者的高明之处。

我们必须看一看乔治三世统治下的英国贵族社会。贵族们非常富有,他们有着广阔的庄园,威震乡村。富丽堂皇的宅邸周围,有着成百上千亩土地,或者给佃农耕种,或者作为牧场,或者作为打猎的林苑,繁殖着松鸡、狐、兔等,有的时候骑马追赶兔子,有的时候步行去打野松鸡。

他们这么富有的原因是不难解释的,因为对印度的掠夺,对运送南北美金银的西班牙商船的抢夺,以及机械工业制造品输出世界的赢利,财富像潮水一样猛然间进入英国,特别是英国贵族的口袋。况且那时候的英国尚未放弃发展传统的农业。

权贵阶层在社交季节来到伦敦,出席议会,开夜宴,谈论文学,又管理着商业。即使在这样的社交季节中,周末也多半回到农场庄园去。他们观赏各式景观,并招待许多留宿的客人举行夜宴。英国的高级政治问题到今天还多半是在田园聚会中解决的。

上议院当然是他们的,下议院也是他们的。选举区几乎是他们私有的,历史上所谓的“腐败选举区”便是他们的丑闻。他们公然用金钱收买投票人,使自己的亲戚和党羽成为下议员,分成两大党派,他们掌握住英国的政权。

在农业方面,他们是农场的所有者,富农和乡绅无法与之抗衡,小农和佃户则任其摆布。特别是在贵族们夺取了农村公有土地以后,佃农们失去了放牧牛、马、猪、羊以及采伐木材的便利,因而,一年一年陷入穷苦的深渊。

可是当时英国的贫民法,规定了贫民只能留在出生的故乡,不准移居他处。佃农们无法在他们提供的劳力的土地上自由旅行,必然定居一处,照着当地的大地主的意旨去做工资低廉的工作。随着工厂的出现,劳动者就更加穷苦,而贵族也更加富有了。

在都市贵族也是富裕的。除了那时候开始陆续出现的少数新兴资产阶级外,无论金融、工业、对外贸易等几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操纵于贵族之手。

文学在这期间发展起来是顺其自然的事。文人靠着贵族的庇护而生活,也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因为他们有许多金钱和时间。

有关英国的教会势力,也是我们在此必须提及的一件事情。在欧洲各国中,英国把一个不同于罗马的天主教奉为国教,它早就把罗马教皇支配下的天主教摆脱掉了。

后来,除了这个正统派新教之外,民间又兴起了另一种新教,在新兴的中产阶级中间不断扩展,那就是叫做“独立派新教信仰者”的团体,他们的势力也在一年一年不断地增长。

英国的重视宗教,从下面的事实也可以看出来:国教僧侣享有和贵族同样的待遇,在上议院有着席位。那些僧侣得到豪华的住宅,拿着丰厚的俸禄,过奢侈的生活。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英国皇室的情况吧!英国皇室是1066年从法国西岸诺曼底渡海过来的征服者——威廉的后裔。经过各种统一后,1714年迎接德国汉诺威的选举后做英王,叫做乔治一世,后来称为汉诺威王族——这是英国皇室的祖先。因为建立汉诺威王朝的是英国贵族中的辉格党人,所以他们的势力一直很强大,他们长时间控制着英国。

乔治一世不懂英语,国家内政事宜全都委托首相沃尔波尔处理。这是英国内阁握有政治实权的开端。

出身于贵族的沃尔波尔在主持内阁的20年间,树立起责任内阁制和下议院的优越制度。但他在位时却不受爵位,留居下议院。他辞退首相职位以后,才答应移到上议院去。

英国的皇室先是从法国来的,后来是从德国来的,因此,比起土著的贵族来说反而是后来者。如果他们违反了贵族的意志,皇室便难以保住自己的地位。所以,贵族以及一般民众,养成了舞文弄墨自由地批评皇室的习惯。由于这种情形,所以支配英国的势力是在贵族手上。

那么,贵族过着怎么样的政治生活呢?那时候的英国又是怎样被统治着的呢?

现在我们要谈起的拜伦时代,是从1788年至1824年。这时候,是托利党执政的时代,国王是乔治三世。1811年乔治三世精神错乱以后,太子成为摄政王;1820年乔治三世病死,摄政王正式即位,称乔治四世。

在拜伦出生前后的几十年间,世界上发生了几件大事。拜伦出生之前的12年,美国脱离英国而独立。出生后第二年,法国发生大革命。拜伦5岁那年,拿破仑因为“土伦一战”而声名大振。他11岁那年,拿破仑做了革命的法国的第一执政。

1804年,拜伦16岁时,拿破仑登了皇位。同时,英国的小皮特第二次组阁,英法战争开始。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被流放到圣海伦娜岛的1815年,拜伦27岁,正是他在伦敦声名大噪的时候。

乔治三世即位,把向来握有权柄的辉格党贵族的要职尽皆撤去,让托利党贵族代替了他们。

他任用一些凡庸的人担任阁员,想努力恢复王权。在私生活方面,他是没有一点可以非难的,但是在政治生活方面,却弹压国民的自由,拿钱收买议院,疏远福克斯那样的人才。他让心腹诺思勋爵做首相,以至于失去美国这样的盟友等。因为败绩太多,所以他在国民中间名声很不好。

这时候,英王的长子——后来的乔治四世,却与辉格党贵族交好,他反对父王,崇尚民权自由。可是,与父王相反,他在私生活方面非常放纵无赖,负债如山,让赌徒和美女聚在自己的周围,使得国民厌弃。

托利党贵族中似乎少有政治人才,在同两代英王的结合中,除了一个威廉·皮特之外,几乎都是不能执掌政权的人。皮特在1806年去世后,由滑铁卢的勇将威灵顿公爵率领托利贵族担当首相。他只是能安邦定国的武将,对于治理国家却一窍不通。所以他也没有当好一个称职的首相。

从拿破仑战争末期到拿破仑死后第二年,英国的外交是在卡斯尔雷指导之下进行的。拜伦用笔来作战的对象便是他。托利党贵族是在专制的乔治三世之下执政的,所以缺乏智勇能辩的人士,而大多数人都是曲意逢迎、蠢笨无能的家伙。

他们反对法国革命,同时反对代表法国革命的新思想、新风潮。他们竭尽全力压迫民权,维护国王的神权和贵族的特权,维护传统的教会势力,努力用王权、宗教、黄金去维持社会秩序。

与托利党贵族截然不同的是,被置于反对党位置的辉格党对新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具备与同时代共同进步的良好品质。他们以民众为背景,尝试着去跟国王和托利党贵族对抗。

对于法国大革命的赞成与否,是衡量那个时候欧洲知识阶级的进步或保守的试金石。托利党贵族从来就是正面地反对革命的。在辉格党中,像雄辩家埃德曼·巴克也是反对法国革命的,许多党员还袒护着他;虽然如此,党的领袖查理·福克斯却敢于同情法国革命,直至英国同拿破仑开战,他还没有改变偏向法国的立场。

英国有着一种奇特的社会制度,一方面有着议会制度和言论自由的“不成文法”,另一方面则继续着传统的贵族统治。他们表面是进步的、民主的,而他们实际的内心却是保守的。

拜伦就是出身于那个动荡时代的英国没落贵族,拜伦也有着上面提到的英国贵族的缺点。拜伦从出生就面临着一个乱世,这个乱世是旧的封建社会瓦解,新的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们是盲目的,缺乏信仰的,人们需要拜伦这样的诗人指引道路。拜伦就是顺应这个时代而生的。

天生的缺陷

拜伦的祖父是一位海军中将,他的家庭也是有贵族爵位的。但是,他的运气很不好,每当他出航便起暴风,海员们都叫他做“暴风杰克”。

“暴风杰克”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做杰克·拜伦,就是诗人拜伦的父亲。他年轻的时候在法国陆军学校受教育。毕业后,当了英国陆军的近卫士官。

拜伦的父亲参加过对美国的战争。因为性急、粗暴而又喜欢赌博,因此欠了很多债务。所以他被叫做“疯子杰克”。不过,因为他长得帅气而又有英武,所以在女性中间很有人缘。

当杰克20岁的时候,从美国回来,卡尔马瑟侯爵夫人被他的相貌深深吸引,于是抛弃了自己做侍卫长的丈夫和3个孩子,疯狂地追求拜伦的父亲。

她继承父亲的每年4000英镑的收入,就住在祖父传下来的大宅邸里,其本身既是名门望族又有丰厚的家产。这对于年轻的没落贵族“疯子杰克”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他们很快就结婚了,结婚之后,两人离开英国,移居法国。

在法国,他们生下女儿奥古丝塔,她就是诗人拜伦的同父异母的姐姐。这是对拜伦一生有着重大影响的女人。生下女儿不久,卡尔马瑟侯爵夫人在法国病死了。妻子死掉以后,每年4000英镑的津贴也停止发放了。年轻的杰克只好黯然回到英国。

当他来到巴思温泉散心的时候,遇见一个叫做凯瑟琳·戈登的少女。她是苏格兰名家的女子,双亲已经亡故,她继承了他们的遗产。她是一个身材矮而胖、鼻头宽大、脸上布满红血丝的女子,比起死去的美丽的妻子来,相貌就差得很远了。

但是,23000英镑的财产——其中3000英镑是现金——对于拜伦的父亲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他以前欠下了很多赌债难以偿还,他需要找一位有钱的夫人过日子。

尽管凯瑟琳·戈登不漂亮,他们还是在1784年5月13日结婚了。这位夫人就是拜伦的母亲。

探寻他母亲的家族,也有着不次于拜伦家族的可畏的血统。拜伦母亲家族的源头是苏格兰王室。

其祖先的第一代威康·戈登,是溺死的。其第二代被杀,第三代、第四代都因杀人罪而被绞死。后来的族人也大多是凶残暴虐,是使苏格兰人害怕的人。

这种暴虐的性格可能也遗传到拜伦的母亲身上,她也是一个脾气暴躁的女人。一个女人长得丑也就罢了,可是她还脾气暴躁。所有的男人遇到这样的女人大概都会头疼。

他们结婚后回到北苏格兰凯瑟琳·戈登的家里。可是,“疯子杰克”嗜赌成性,很快便把妻子家的财产荡尽了。夫妇两个便卖掉那些土地和祖产,移居到法国去。他们家一天一天地穷了下来。

结婚之后,两个人都失望至极。因为拜伦的父亲以为自己找了个“女富婆”,可以肆无忌惮地花天酒地。可他发现这个叫凯瑟琳·戈登的女人不仅没有前妻漂亮有钱,反而还很吝啬。这样丑陋又小气的女人让他很厌恶。

拜伦的母亲本来以为她和这个海军军官之间是真正的爱情,可是当她发现他只是为了钱才娶她的时候,她也深深后悔。但是,她又是那么爱他,她宁可死也不愿意离开他。

1787年,杰克为了躲避债主逼债,再次潜逃到法国;当时,大腹便便的戈登小姐,当然也紧跟着到了法国。戈登小姐已经有了身孕,行动非常不便。

这时的杰克却已囊空如洗了,他每天从妻子那里拿一点钱来负责一家的吃穿用,而且,他还把自己和前妻所生的女儿奥古丝塔交给她抚养!

可怜的戈登小姐,不仅一句法语也不会说,还怀着身孕,可是她仍然对她的丈夫一往情深。她一直待到快要生产时,才带着那小女孩回到英国,把她交给孩子的祖母,自己则在伦敦找了一个地方住下来等待临盆。

在这种糟糕的境遇下,诗人拜伦出世了。那是1788年1月22日。母亲给他取名为乔治·戈登·拜伦。

拜伦的出生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一点欢乐。拜伦的母亲因为每年只有150英镑的收入,这些收入要供养保姆和仆人,还要给拜伦的父亲去法国游玩。她的日子过得很辛苦。于是她变得很敏感和脆弱,经常拿刚出生的小拜伦出气。每当拜伦啼哭的时候,她都会大声地叫骂、呵斥那个幼小的生命。

拜伦的父亲在拜伦3岁的时候在法国的郊区死去了。他贫病交加,几乎是饿死的。当拜伦学走路的时候,他们发现他的腿有问题——他是“瘸子”。

这让拜伦的母亲更加恼火,父亲是糊涂虫,儿子是“瘸子”,这样不幸的事情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多么残酷的事情。拜伦的母亲几乎要崩溃了。她非常想让儿子看起来正常一些,但是她不是医生,对于拜伦的跛脚,她无能为力。

在极度绝望过后,拜伦的母亲会突然发起狂来。她把跛脚的拜伦看做是上天对她的惩罚。她把拜伦的跛脚看成是儿子故意和她作对,所以她会说出很多恶毒而又难听的话来。在拜伦稍微长大一点之后,她便命令女仆每天晚上用绷带绑着他的脚睡觉。这类似于中国古代女人“裹脚”之类的矫正方法,使得拜伦非常痛苦。

有一次,女仆带着拜伦在阿伯丁的街上散步。一个妇人经过他们旁边,她看着拜伦说:“呀!多么漂亮的孩子!可惜是个瘸子!”

拜伦用燃烧着愤怒的目光盯住她,用手上玩的鞭子抽打她,大声说:“不许你这样讲!”

幼小的拜伦对这种脚部的残疾感到羞耻,想到自己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正常走路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像中了上帝的诅咒一样。他经常偷偷在床上哭。

除此之外,他还要忍受母亲的怪脾气。对于这个生来就比别人加倍敏感的孩子来说,这样的心理负担实在是太沉重了。他的性格逐渐变得忧郁。他已经不像其他的孩子那样天真活泼了。

他经常一个人默默地呆坐着,脸上时常挂满泪花。他的眼神里充满苦楚和自卑。因为他身上背负的东西已经远远超过了他那个年龄所应该承受的东西。

他的有神经质的母亲有时候会把他当做掌上明珠一样爱抚,她把他搂在怀里,亲昵地叫着他的名字,或者抚摸他圆乎乎的小脸,像一位和蔼可亲的母亲一样爱着自己的孩子。但更多的时候,她是横眉立目的,像寺庙里的罗刹一样凶狠。当她因为心情不好而发作的时候,就会顺手拿起盘子、火筷子之类的东西不管不顾地向着拜伦扔过去。

拜伦一直都默默忍受着母亲的喜怒无常。他像大人们一样用沉默来表示抗议。实际上,拜伦的内心早就被愤怒的火焰烧得千疮百孔了。谁也不知道他在默默生气,他沉默的习惯已经成为他自己独有的特质。

鲁迅说过一句话: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有一次,小拜伦终于爆发了。当母亲骂他是瘸腿的饿鬼,又用盘子朝他扔过来时,他不出声,从桌上拿起一把小刀,向着自己的胸口猛刺。仆人惊得跳起来,赶快把刀夺走,他才安然无恙。他是因为实在受不了母亲的刺激而想自杀的。

几年后,有一次,他和母亲大闹一场。过后,两人都跑到附近的药店去问药店老板,对方有没有去买毒药。听说没有买,两人像约好了一样叮嘱说,如果对方来买,千万不可卖给他(她)。

聪明好学的孩子

拜伦4岁多的时候就开始上学了。和现在的孩子需要去幼儿园上课不同的是,那时候拜伦上的是阿伯丁的学校。不仅如此,他的母亲还给他专门请了历史和拉丁语的家庭教师给拜伦上课。拜伦迷上历史,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拜伦很喜欢读书。他和其他孩子不同,因为天生的跛足,他很自卑,所以他很少和别的孩子一起玩耍。于是他有了更多的时间读书,他喜欢从读书中得到乐趣。他的记忆力很好,很多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经过他都能准确地说出来。人们很佩服他,认为他是个与众不同的记忆力超群的孩子。

诗人拜伦6岁的时候,一件意外的好事改变了他的命运。原来,“邪恶的拜伦男爵”的孙子,在科西嘉被炮弹炸死了,拜伦被指定为他的合法继承人;拜伦的母亲也因此可以在苏格兰的贵族亲友们面前抬起头来了,于是她开始教导拜伦恢复他贵族身份所应有的态度、礼仪。

这个时期的拜伦,在班级上虽然成绩一般,但却很喜爱读课外书籍,其中有一本土耳其历史是他最欣赏的。他说:“它是我童年时期最喜欢读的一本书,或许是它使我的诗增加了一点东方的色彩!”除了历史外,他也喜欢读航海或冒险的故事,如《一千零一夜》和《堂吉诃德》这类的书。

拉丁语家庭教师是个热心宗教事业的很认真的人,他是加尔文教的虔诚的信徒。

苏格兰是宗教发达的地方,大多数人都是很认真的信奉神明的教徒。拜伦的乳母梅·格雷也常常给他讲神灵、天国、地狱等事情。拜伦的幼年头脑中,不分昼夜地被灌注着加尔文教思想,那些印象自然会遗留在脑子里面。

拜伦虽然宣称他一生没有宗教信仰,但是,幼年时候耳濡目染的长老会教派的认真、唯一的信仰,却已经深深地刻在他人格的最深处了,这是难以磨灭的东西。

他在这种充满宗教氛围的环境中成长。可是时代却向着相反的方向进行着,这就是他一岁的时候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拜伦的母亲是辉格派,自然同情革命。家庭的环境影响到幼年的拜伦,他也逐渐对革命抱着同情了。

他8岁的时候,因为得了“猩红热”这种传染病,在学校的劝说下,他和母亲一起到了苏格兰高地勒钦伊盖峰附近乡间疗养。在这里他喜欢上了当地的一位漂亮的女孩。他觉得她就像天使一样美好。这算不上是爱情,这只是一个受尽歧视、受尽凌辱的少年在一个同龄人面前找到自尊的快乐。因为那个女孩从来没有嘲笑过他的跛足。她对他很好,他们像好朋友一样平等地相处着。

尽管如此,拜伦还是觉得很自卑,他觉得自己的跛足配不上和那么美好的女孩做朋友。有的时候,他懊恼得想自杀。甚至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他都没有办法平静下来。

10岁的时候,根据爵位的继承规则,他成为第六代男爵。他终于在母亲的期盼下成了纽斯台德的主人。这样的幸运降临在他头上,使得这喘息在贫穷深渊的一家也有了转机。当他得到消息时惊讶地瞪大了眼睛问他的母亲:

我和以前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我自己看了很久,也看不出自己当了贵族以后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样!

最令他尴尬的事是学校里的老师把他找去,给了他一些酒和蛋糕,并且还在他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向班上宣布他的新身份。禁不住众人的注视,这位新的爵爷居然大声哭起来了!

通过拜伦母亲代理人的调查:去世的爵爷所遗留下来的财产,清偿债务以后,连丧葬费都成了问题。而且老爵爷死在5月,拜伦母子必须等到8月,才能离开苏格兰去英格兰领受他的男爵头衔。

拜伦的母亲只好把全部家当以74英镑卖出去,凑足了去英格兰的路费。我们不太清楚这位小爵爷离开故乡的心情如何。不过,从他对一首苏格兰民谣忆往日的感想中,我们不难看出,拜伦在苏格兰的确有过一段快乐的童年时光。他写道:

我虽只是半个苏格兰人,但却流着整个苏格兰人的血液!

他们像做梦一样,终于可以有机会回到纽斯台德庄园了。这对于他们异常贫苦的家庭来说,会是怎样激动人心的事情啊!于是家里上上下下都在准备着,他们开始打点行囊,准备起程,去那个纽斯台德庄园,成为那里的主人。他们的贫苦日子终于要结束了。

小拜伦并没有多高兴,因为他是跛足,尽管有了爵位又能怎么样呢?他还是不能像其他小朋友那样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相反,成为“男爵”之后,他还要面对更多人质疑的目光。他担心有人看见他会说:“看,那个男爵是个跛子!”

这样的话,他听得太多了。他害怕再次被更多的人嘲笑。所以他得知要搬到纽斯台德庄园的消息之后,一点也没有高兴的感觉。

备受虐待的童年

秋风送爽的时候,10岁的拜伦,在母亲和乳母带领之下,去了纽斯台德庄园。离开苏格兰的大好河山,走进秋季还是绿草铺地的英格兰的时候,内心丰富的少年激动不已。他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纽斯台德庄园,就像是一个未知的魔盒,不知道里面会怎样。

从诺丁汉市刚过去几英里,车子走进了阴郁的森林里。那就是纽斯台德庄园的进口了。拜伦母亲的伦敦代理人韩生先生和他的太太早已经在那入口处恭候多时了。随后,韩生夫妇带领他们四处参观。

看守的人问:“是谁?”

车上的女音得意地高声回答说:“拜伦新男爵。”

门开了,车走进去了。经过一两处低矮的灌木林,转过一片松林,纽斯台德庄园猛然出现在少年拜伦的眼前。

那是用灰色的石头叠成的中世纪哥特式庄园建筑,低垂的灰色浓云是它的背景;大树直立在两边,庄严肃穆地像古城一样耸立着。那看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中的场景。这时,像是有什么堵住了拜伦的咽喉。

“这就是你一生的住所啊!”

这样的声音低低地在他耳边响着。

比起以前阿伯丁狭小污浊的旧宅来说,这是多么雄壮、典雅的城堡呀。他和母亲、乳母由老看守人墨瑞引领着,到处观看。出现黑袍僧幽灵的房子,伯祖父和蟑螂游戏的厨房,参加十字军东征的先祖所刻的沙拉逊人头……都充分地引起少年的无限遐想。

城堡前面有水池。对于爱游泳的他来说,这是最让人高兴的。后面还有射击场。原来听说伯祖父常常带着两支手枪来散步。这正是他自己期盼已久的事情。要弥补自己有残疾的身体,只有手枪,才可以让自己看起来更威武。

这么想着,他便拿起玩具手枪去散步。他想到伯祖父是拿着两支真正的手枪走路的,便深深地感到欢喜了。

这2000多亩的地面,大部分像公园一样,可以纵马奔驰。附近的小河,河水清澈见底,水中的小鱼沐浴着日光游来游去。而且,这宏大的城堡中,各种书籍堆积如山,拜伦在这里可以任意诵读。

虽然古堡看起来宏伟壮观,但是因为被上一辈撂荒了,这里除了大,除了可以任意玩耍之外,已经不能给这个贫困的家庭提供任何经济来源了。

不得已之下,拜伦的母亲把他托付给乳母梅·格雷,自己到伦敦去向政府领取年金。这期间,拜伦在诺丁汉被没有教养的乳母虐待着。梅·格雷是一个嘴上说着宗教而实际上却放荡乱来的女人。她喝完酒,把马夫带进家里来,肆无忌惮地殴打拜伦。

最初发现他被乳母虐待的,是拜伦母亲的伦敦代理人韩生。韩生给伦敦拜伦的母亲写信,告诉她小拜伦的悲惨境遇,劝她快些回来保护他。

拜伦的母亲在离开家之前,还听信了那地方一个庸医的花言巧语,而托他治疗拜伦的脚。那医生只使用油脂为拜伦按摩,并用机械方法绞紧拜伦的脚并用木板把他的脚包扎起来,就算是治疗了。这类似于“酷刑”的治疗方式,给拜伦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可是他以天生好胜的性情,一直忍耐着这种痛苦。

他的拉丁语家庭教师罗杰斯看到这种情形,便说:“很痛吧?给我看看,行吗?”

他回答说:“不。先生请不要担心!我决不做出怕痛的样子。”

少年拜伦的这颗勇敢的心,使罗杰斯非常感动。他忍受着母亲的喜怒无常,忍受着乳母残忍暴虐,现在又忍受着庸医的苦痛折磨。人类的虚伪面孔在这个少年早熟的头脑中,留下了越来越深的痕迹。在这种伪善的环境里面,他学会了怀疑一切,而且他也学会了忍受命运的折磨。

早熟的他认为:忍受虚伪、卑劣、残酷、贫穷的唯一途径,便是对这一切采取嘲笑、鄙夷和蔑视的态度。后来表现在他的诗篇《别波》、《唐璜》里面的收放自如的讽刺和幽默,正是悲惨的少年境遇所造成的。

但是,上天并不是只给人类以悲惨的苦果。在冰天雪地的世界屋脊上,也会有盛开的雪莲花。这时候,少年拜伦第一次会见了表姐玛格丽特·帕克。

此时的他,苦恼于整个燃烧起来的爱恋的情火中。他在笔记上写道:

她美丽、柔和得像是彩虹做成的一样。像往常那般,我的情感以激烈的力量压迫我自己,睡不着,吃不下,连休息也不能够了。

恋情不是因为玛格丽特·帕克的美貌而产生的。对玛格丽特的热爱,像冰雪中的一片红梅,投给他暗淡的少年生活以一线光明。

正在这个时候,迷信的母亲还在听女巫的占卜:

你有一个跛脚的孩子。他结两次婚。第二个太太是外国人。你的儿子一生有两个危险时期:一次是27岁前后,再一次是37岁前后。

拜伦在隔壁静听着,他一生也不曾忘掉这个预言,以至于他后来在36岁病入膏肓的时候,都因为这个预言而想要放弃治疗。

韩生律师觉得拜伦必须接受比较系统的教育,因此建议他母亲送他去伦敦。韩生说,那里或许有医生能治疗拜伦的脚。韩生帮拜伦的母亲向国王请愿,争取到拜伦到达威区一所小学校就读的一切教育费用,并请拜伦的亲戚卡力索伯爵担任监护人。1799年7月12日,拜伦随着韩生先生到了卡力索伯爵家。

拜伦进了达威区的学校以后,因为拉丁文的训练不够,再加上不专心学习,所以名次一直落在别的学生之后。

韩生先生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便劝说卡力索伯爵让拜伦到哈伦的公立学校去念书。韩生先生明知以拜伦的程度,去上公立学校的确有些吃力,然而他却说:“这小孩子还有点聪明,总是可以造就的!”

因为韩生看出拜伦的智商在同龄的孩子里是罕见的高,艰难的生活促进了智商的发展。因为一个生活在幸福环境的孩子是不需要思考那么多问题的,他们只需要直接从父母手里“拿来”各种真理。但是处于不幸的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就像拜伦这样的家庭,他们还需要思考父母令人匪夷所思的行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他们需要思考人生的价值,他们在智力上更发达。

韩生觉得拜伦只要能在一个好的学校读书,一定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不错的成绩的。拜伦也的确是爱读书的好孩子,他将来必然会大有一番作为的。

后来,拜伦的母亲终于取得了每年300英镑的皇家补助费,韩生先生也给拜伦选定了合适的学校——哈伦公学!

求学于哈伦公学

在1801年的4月,韩生带着拜伦到哈伦公学去见校长。这是一所有名望的学校,学校离伦敦不远,大约只有9英里。

这座历史悠久的公学创立于1571年,那时候的哈伦公学,正是在著名校长德鲁里博士的领导下,颇有成绩的时候。这里树木参天,河水清澈,风景优美。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这里是一所没有等级、没有偏见的学校,就连美国大使也把孩子送到这里读书。

尽管如此,拜伦在这里还是受到高年级学生的嘲弄和欺负,但是他以强大的忍耐力和斗志战胜了那些嘲笑他的人。他甚至还为其他人出头,替他们挨打。他的自我牺牲、舍生取义的精神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初步形成了。

在哈伦公学,他第一次遇见值得他尊敬的人物,那便是校长德鲁里博士。博士的严格公正的态度,使他深为敬佩。

所以,到后来德鲁里博士校长职务被罢免而由巴特勒博士代替的时候,已经是剑桥大学生的拜伦,还作了一首短诗来歌颂老校长而痛骂新校长。不过,后来他明白他误解了新校长巴特勒,便很惭愧地去道歉认错。

当时是韩生律师把拜伦介绍给德鲁里博士认识的。他说:“这是个可怜的孩子。他从小受了很多人的欺负,不过他天资聪明,是个读书的好材料,希望博士能多关注他。”德鲁里博士送走韩生律师之后,他把拜伦领到自己的办公室。

他问了拜伦的一些个人的想法,了解到拜伦是个不错的孩子。只不过他更像是“野惯了的小马”需要好好调教。他认为拜伦不是个简单的小孩儿,他认为拜伦是很有思想的。

校长看出了拜伦的天分,他在写给拜伦的监护人卡力索伯爵的信中说:“这孩子颇有天分!将来会给他的爵位锦上添花。”

拜伦很担心自己因为功课跟不上会被安排到比他小的班级。他和校长说了他的担心。校长觉得他是敏感的孩子,尽管功课可能跟不上,但是他还是决定把拜伦分在和他同年龄的班级。为了防止小拜伦跟不上课程,他还特别指定一名教师对拜伦进行课外辅导。

德鲁里博士发现,对于拜伦这样像“小野马”一样桀骜不驯的孩子不能来硬的,用细丝线牵引比用粗绳子捆绑好用得多。所以拜伦很快被德鲁里博士的教育方式所折服。因为德鲁里博士和别的大人不一样。他是很讲公平、公正的,他教育人的方式也很严格。拜伦第一次接触到活得这样真实的人。他不像其他人那样带着伪善的面具。

暑假好不容易来临了,拜伦又可以回去和母亲在一起了。这时候韩生先生又为拜伦向皇家高等法庭争取到每年500英镑的教育经费,并且请来贝里和劳瑞医生,为拜伦设计了一只鞋。这只鞋子的右脚踝处有个支架,穿的时候用绷带连脚一块儿包起来。

穿上这只鞋子走路,可以调整双脚的平衡,不至于被看出是跛脚。可是,在学校里拜伦很不愿意带着这个麻烦的支架,因为这使他的行动不能像别的小孩一样灵活。

拜伦对每种运动都要尝试,而且对板球特别得心应手。他也开始结交许多新朋友。年纪比他大的朋友,大都来自平民家庭,拜伦无法与他们交往。而只有年纪比他小的贵族,才肯跟他做朋友。

学校的同学们也慢慢地由嘲笑拜伦变成了敬佩拜伦。因为拜伦跛足,他经常遭到同学的戏弄,但是他从来没有屈服过。是他非常的坚强和勇敢,战胜了他们。

拜伦身上似乎存在着一种魔力,他毫无畏惧,身上一点也没有因为自己身体的残疾而觉得自己卑贱。相反,他是高傲的,他更像一位勇敢的骑士。在学校里他争斗的次数非常多,他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是跛足就放弃和那些嘲笑他、捉弄他的孩子斗争。

另外,在学校里,他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或者体育比赛。他喜欢游泳和潜水,他从来没因为身上的残疾而示弱。他也不说谎话。在其他同学看来,拜伦就是一位励志大戏的男主角,他们开始欣赏他的纯粹和胆识。

学校第一年的生活让拜伦很累,他不得不应付同学们的嘲弄。他对课业不感兴趣。他还经常一个人,摇摇晃晃地爬上学校附近的哈伦山顶。在那山顶有一座教堂,教堂旁边就是寂静的墓地。

拜伦喜欢坐在墓地上冥想死亡的恐怖景象,他眼前马上就变成了烈火丛生的地狱。这让拜伦很害怕,他更希望人死了,就和睡着是一样的,安安静静地躺在墓地里才好。

因为此时他深深喜爱的表姐去世了。她只有15岁,那是花季一样的年龄。他不忍心地想到表姐美丽的样子被装进棺材,埋到土里,他就难过地闭上眼睛。

后来他为表姐写了这样一首诗《悼念一位淑女之死》:

晚风沉静夜已静,

林间微风悄无声。

清扫玛格丽特坟冢,

花献钟爱之尘土。

狭小墓穴藏身躯,

当年芳华消逝。

如今死神携她去,

天年难被丽质救赎。

哦,死神若仁慈,

上苍撤去裁决,

悼者不必诉哀思,

诗神不必赞洁莹。

何须痛,其魂已高翔,

凌越于苍穹。

天使领路入闺房,

“德行”迎来乐无穷。

可容凡人责上苍?

如痴斥天意。

骄狂妄想已远殇,

上帝旨意安能抗拒。

淑贞美德不能忘,

娇容忆如初。

一往情深热泪盈,

贤德丽质心头进。

这首悼念表姐的诗,写得非常哀怨,文笔流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姐姐英年早逝的无限感叹和伤心。这是拜伦目前留存下来的诗歌的第一篇作品。这首诗在拜伦的一生中比不上《唐璜》,但是,这首诗对于拜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由此他开始走向了诗人的道路。

受伤的第一次恋爱

1803年暑假,15岁的拜伦回到纽斯台德的古堡。经过韩生先生的努力,纽斯台德的庄园终于找到了承租的人格雷先生。

那是一个23岁的年轻贵族,地位比拜伦要低,但是他愿意以一年50英镑的租金租下纽斯台德这块地方。也因为这样,拜伦的母亲必须搬到附近一个名叫南井的地方去住。

放暑假的时候,拜伦虽然和母亲住在一起,可是,不久就对这个只有3000多人口的小镇感到厌烦了。于是,他们又搬回纽斯台德和看守庄园的人住在一起。拜伦是被当做客人邀请来的。

他走进森林去寻找他6年前种的橡树,它们已经长起嫩芽。穿过森林,在“新娘的小路”尽头那边,便是亲戚查沃思家,那儿住着美丽的玛丽·安·查沃思。

他用一种和他年纪不相称的口吻说:“要是它茂盛了,便是我也走运了。”凉风吹拂着林荫路,水莲花开满了清水池,月明乌啼的古城楼,似乎300年前僧侣们祷告的声音仿佛隐约听得见,黑袍僧幽灵出没的长廊。这一切,都充分刺激着少年人的幻想。这座古堡还是老样子没有改变。

寂寞的拜伦对于比他大两岁的玛丽·安产生了热烈的爱。生长在森林的城堡中的玛丽·安不正是中世纪传奇小说里面的公主吗?拜伦的思绪像野马一样奔腾了。

拜伦在月光下偷偷从小路去探访恋人的窗口,那不正像莎士比亚剧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吗?况且,她的一位先人正是被拜伦的伯祖父“残酷老爷”一刀砍死的,拜伦家和查沃思家也有世仇,那不完全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一样吗?

拜伦似乎是痴迷于他和玛丽·安之间世仇的身份而产生的爱情。这样的爱情,更有传奇的色彩。玛丽·安此时还赠送给拜伦自己的肖像和戒指作为礼物。拜伦已经把它当做定情信物一样珍视。

可是玛丽·安并不像拜伦头脑里所想象的那样纯真。她已经和邻近的财主绅士订了婚。她把拜伦当成情人一样,因为在她看来,多几位不同类型的男朋友,是证明她有非凡的女性魅力的证据。她和拜伦在一起只是为了拿他寻开心,可是这一切拜伦还被蒙在鼓里。然而纸是包不住火的,梦想的破灭正等待着可怜的拜伦。

有一晚,拜伦像平常一样,到她家去,在楼下大厅等着。她并不知道,还在楼上和使女谈话:“你以为我会喜欢那个瘸子吗?”

这声音像个大铁锤一样重重地打在少年的心上。他像飞鸟一样翻转身,在黑暗中他曳着跛脚跑过森林,回到纽斯台德古堡来。

当他进了自己的房里,赶忙把门关起来了。他一头栽倒在床上,悲哀和愤怒像暴风雨一样在他身上猛烈袭击着。他像死了一样绝望,那句话在拜伦看来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因为几天前他们还像一对真正的情侣一样策马扬鞭在城堡里追逐嬉戏。他把她当做爱人一样看待,而她却只把他当做玩偶。他没想到这样美丽的女孩竟然在玩弄他的感情。这实在是太过分了。

可是,苦痛得彻夜难眠的少年拜伦,第二天早上竟然安然无恙地去拜访查沃思家了。他装作一点事也没有的样子,像平常一样地和玛丽·安游玩。

他在内心感到像刀砍斧剁一样痛苦,但他本人却波澜不惊地和对方谈笑风生。有着钢铁一样坚韧精神的他,任什么痛苦都能够默忍。而且他和别人不同,不但不想逃避那使得自己痛苦的人,反而要去接近她。

玛丽·安的那句话,已经成为拜伦心中一生难于消除的创伤。尽管表面上他泰然自若,可是内心他已经对女人失望透顶。

9月来临假期结束之际,他断然拒绝返回哈伦公学,尽管他的母亲严格地命令他回去,他都不为所动。

他写信给母亲说:“我知道回哈伦公学的时刻到了。回去会使我‘痛苦’,但我愿意‘服从’。我只想恳求你再宽容一天。我‘发誓’,明天下午或者傍晚我就能回来了。”

对于这个15岁的孩子来说,这是一封态度非常坚决的信。虽然他母亲同意了宽限一天,但是拜伦第二天也没有动身。两个星期过去了,他还没有去学校。他需要时间来抚慰内心的创伤。

这是他的第一次失恋。这是使他终身对女性抱着深刻厌恶感的根源。后来被称作英国第一美男子的他,少年时候却是肥胖而不匀称的孩子,所以他没有得到女性的青睐。加上他的跛脚,出现在众人面前,他加倍地惭愧自己的丑陋。

尤其是在女人面前,他总不太喜欢开口说话,更多的时候他只是低垂着双眼沉默着。在母亲和乳母虐待下长大的他,实际上是害怕女人的。现在他的初恋又被这样残忍地践踏了。所以从这一刻开始,他就要报复女人。

只要有决心,天下没有不可能的事情。他已经下定决心要征服女人了。他视女人为敌人,所以他要报仇。“好的!就这样做!”内心燃烧着熊熊的怒火,少年倚在古堡的窗前默默地发誓要报复女人。

唯一爱的亲人

拜伦初次恋爱失败对他影响很大,他整整一个学期都没有上课。直至1804年,拜伦才再次来到哈伦公学继续读书。

校长没有因为他逃学3个月而处分他,相反,他还很器重拜伦,他把拜伦招到了自己带队的特别学习小组,传授他拉丁文和希腊文。此时的拜伦已经是高年级的学生了,他有欺负低年级学生的能力,但是他从来不那样做。他喜欢保护那些比他小的孩子们。

在他的保护下,低年级的学生很少被人欺负。他从保护他们之中得到了满足感。他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有用的人。在学校里,他的威望也逐渐升高了。同学们很敬重这位可爱的大哥哥。在哈伦公学的演讲日,他作为代表进行演讲。在同学们看来,这是非常高的荣誉。

他的同父异母姐姐奥古丝塔,就是在他对女人绝望的时候闯进了他的生活。

奥古丝塔是杰克·拜伦和死去的前妻所生的女儿,比拜伦大4岁。奥古丝塔在母亲死后被带到外婆家去养育,拜伦只是听说有这么一个姐姐。拜伦出生之前,奥古丝塔也曾被现在的拜伦夫人接回来过。但是拜伦一出生,她又被带到外婆家去了,所以两人十多年间都没有会见过。

他们两人初次会见的时候,拜伦15岁,奥古丝塔19岁了。两人一见便非常要好。从这一年起,拜伦和奥古丝塔之间的通信便开始了。

拜伦第一次给姐姐写信是这样的,他写道:

现在我要尽我最大的努力来报答你的好心。我希望你不但是把我看做是你的弟弟,而且看做是你最热情、最爱慕的朋友。如果情况允许的话,再把我看成是你的保护者。

请你想一想,我亲爱的姐姐,无论在血缘上还是在感情上,你都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要是有什么事我能为你效劳,你只消说一声就行了。相信你的弟弟吧,相信他永远不会辜负你的信任。

遇见表哥乔治·利时,请转告他,我已经把他看做是我的朋友。我的和蔼可亲的姐姐啊,不管什么人,只要你爱他,我也会同样爱他。

奥古丝塔已经和表哥乔治·利陆军骑兵上尉订了婚,正热烈地想念着未来的良人。他的来信让表姐很高兴,后来他会在信上和姐姐探讨爱情问题。

他写信告诉姐姐说:

我想马上去参加舞会,然后疯狂地爱上一个女人,随便哪一个女人都行。这将是一种乐趣,能消遣时光,而且,它至少具有一种值得欢迎的新奇的魅力。

你知道,在随后的几个星期之内,我会陷入绝望,会一枪干掉自己,“砰”的一声离开世界。我的一生将作为素材提供给人们,好让他们写出一段简洁美妙的罗曼史……

奥古丝塔回信说:

爱情是一种十分严肃的情感,我和表哥乔治·利之间的爱情就是那样的深厚。以至于我愿意为他承受一切,不论是幸福还是苦难……

拜伦却用与他年龄不相称的口吻来揶揄她说:

听说你那样热恋着情人,恕我无礼——我不觉失笑了。依我看来,恋爱不过是巧言、假话和风流故事相混合的呓语。要是我,如果有50个情人,只消两周之内就完全忘却了。

奥古丝塔是拜伦的第一位知心女友,她了解弟弟生活的苦难来自于他母亲魔鬼一样的脾气。

拜伦和母亲越疏远,和奥古丝塔的关系就越亲密。拜伦再一次回到哈伦公学读书,又是新一学期的开始。不过,这次的回去,却是出于自己的决定。他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说:

富有、尊贵的路就在我面前,只要我肯,就能开出一条途径来,否则我将会走向灭亡!

16岁的拜伦,理想和抱负已经十分明显,他梦想着做一个议会中的著名演说家,因此,在哈伦读书的时候,他对演说这一科目特别用心,也一直想博得校长的赞赏。

这是一个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事情,他需要磨砺、需要实现抱负。就像我们小时候经常说要当科学家一样,幼小的年纪就有着这样理想的拜伦,并不是普通人。这也为他将来投身于民族解放运动中埋下伏笔。

他自己表示,在哈伦上学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他除了玩耍、捣蛋和发呆以外,并不喜欢读书。其实,这都是对他的误解。

“事实是……”拜伦说,“我吃饭也读书,在床上也读书,别人没有读的时候我还在读书!而且,从15岁开始就什么书都读过了。”

拜伦的母亲的脾气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断恶化。拜伦和母亲之间的关系也非常恶劣。他们就像不共戴天的仇敌,如果有一天不吵架,那就是奇迹。

每次吵架他们都互相侮辱对方,把对方说得一无是处。拜伦的母亲叫儿子“魔鬼”,是她的仇人。拜伦也不甘示弱,他讽刺母亲说假话隐瞒结婚年龄,是对年轻的小伙子心存不轨。

拜伦说:“以前是她放纵我、溺爱我,现在却相反。而且,我们母子间之所以会争吵,都是为了那个讨厌的格雷先生……有一次我几乎怀疑我母亲是不是爱上了他。”

事实上,拜伦的母亲是个很可怜的女人,她27岁就守寡,为了儿子,她一直过着艰苦的生活。她去英格兰完全是为了儿子的生存考虑。可是拜伦继承了祖上暴虐的性格,他对母亲的苦心毫不理会。他们经常大吵大闹之后又互相后悔,他们不断互相刺激对方发怒又不断受到对方的伤害。

奥古丝塔竭尽全力去调和拜伦和他母亲之间的关系。她亲自给律师韩生写信,让他从中调和,及时汇报拜伦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发展情况。如果拜伦想出来散心,她也表示欢迎他来。她希望自己作为一个姐姐可以更好地照顾弟弟。

暑假结束的时候,拜伦又受到了一次更沉重的打击——那是他9岁时曾经的玩伴玛丽·达夫的结婚通知。从母亲口里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几乎要摔倒了。

快到开学的时候,他跨上马背,穿过纽斯台德的森林,去访问玛丽·达夫。那是为了去向不久就要出嫁的她做最后的告别。

通过家庭的礼拜室,他静坐在椅子上等着她。因为他内心充满悲哀,所以他的脸色是极其苍白的。他拿起纸来想写字,哪怕是写下几句道别的话也好,可是他的手一直在发抖。不得已之下,他放弃了,静静地坐在教堂里等待着玛丽·达夫的到来。

随着裙摆的摩擦声,她走进来了。她知道拜伦是喜欢她的,知道他对于自己的出嫁是用绝望心情来忍受着的,所以她来跟他做最后的道别。

看见她出现了,拜伦立刻从椅子上站起来。他握住她伸出来的手,那是像冰一样冷而颤抖着的手。两个人交换了最后的一个微笑。对于玛丽·达夫来说,这就是和拜伦的诀别,从此两人的生活就再也没有交集了。拜伦把她的手蓦地放下,转过身急忙走到室外,敏捷地跳上拴在庭前的马,“刷”的一鞭,向着广阔的森林飞驰而去。谁也没有看到他离开时眼角的泪水。

他写下了这样的诗来表达他和玛丽之间的感情:

吻似寒冰,

心要破碎,

默默无语,

流泪分手,

那一刻,预兆了我今日的悲痛。

清晨落在我额角的寒露,

是我此刻心情的预兆。

你变了——

变得如此轻浮,

当人们提到你的名字,

我听后也感到羞辱。

他们在我面前讲你,

声声如同丧钟,

我不禁战栗自问,

为何对你那般情重!

他们并不知我与你相识,

相识那么深。

我长久长久地悔恨,

恨到深处无法告诉他人。

你我曾秘密相会,

我在沉默中悲伤,

你如何自欺欺人,

把这一切全部遗忘。

如果在许多年之后,

又偶然见面,

我将如何面对你,

只能默默无语。

这次打击,让拜伦性情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会不择手段地对她。因为他实在太爱玛丽了。他的这些变化并没有引起其他人的注意,只有姐姐奥古丝塔发现弟弟拜伦已经从一个温柔热情的青年变成了冷酷无情的模样了。

叛逆少年的成长

拜伦很快迎来了哈伦公学的最后的学年。拜伦此时已经进入了青春的叛逆期,他会被各种各样充满冲突的想法折磨着自己脆弱的神经。不过在学校里他已经如鱼得水了,没有人再注意他的跛脚,学习和生活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已经当上班长的他威望与日俱增。在英国的公学里,总有几位出类拔萃的学生“统治”着学校。拜伦也终于跻身到这个行列之中,同学们对他非常尊敬,他们简直视他为神明。拜伦深深地陶醉其中。他甚至把自己的名字用力地刻在木头上,摆在学校许多杰出人物名字中间。

拜伦得到这些不是白白得来的,他是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人。他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像女孩一样美的男朋友——德拉瓦。拜伦对这个朋友很好,这却引起了其他人的嫉妒,大家甚至为此事起了不少争执。这让拜伦苦恼不已。因为自己为德瓦拉付出了那么多,可是他却觉得那都是拜伦应该做的,他丝毫也没有为此表示过感谢。

虽然拜伦在四年级的生活总的来说是惬意的,但是这种惬意的生活很快被打破了。校长要退休了!德鲁里博士要在复活节时退休,退休前,他对拜伦大体上是满意的。因为此时拜伦的学业进步很快,他已经是全校的第三名。但是拜伦的性格却让校长很担心。

因为拜伦性子太野了,他还缺乏判断力,校长最担心的是自己退休之后拜伦会搞出很多麻烦来。当候选人里有老校长的弟弟马克·德鲁里时,他也就非常拥护马克·德鲁里。拜伦甚至还成为支持马克·德鲁里一派的领导人。

可是大主教选择的校长却是另一位博士——巴特勒担任校长。这让学生们非常意外。于是拜伦和好友威尔德曼开始了指挥学生们反抗巴特勒的行动。他们竟然企图炸死这位刚上任的校长。他们外出时总带着装满子弹的手枪,他们想找机会干掉新上任的校长。

他们中的激进分子,还在通往四年级的教室的路上撒满了黑火药,希望当巴特勒校长走来时,点着火把他炸得粉身碎骨。一个叫詹姆士的孩子劝阻了他们,倒不是怕真的闹出人命,他们是因为怕毁坏了学校的建筑而玷污了学校几十年来的威名。

巴特勒作为新校长,想尽办法处理好和这些孩子们的关系,他给他们作演讲,给他们上课,还和他们谈心,甚至请过他们中间领头的学生吃饭。但是这些努力丝毫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巴特勒校长得到的只是更多学生的嘲笑和挖苦。

学生们在拜伦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一步步把巴特勒校长逼上了难堪的绝境。这些孩子似乎有些是非不分。他们不但拆掉了巴特勒校长家窗户上的铁栅栏,学生们说那些栅栏遮挡了室内的光线,拜伦还写了许多“打油诗”来讽刺这位新校长。

巴特勒把这些事情告诉了退休的老校长,希望能得到这位德高望重的老校长的帮助。为了缓和事态,德鲁里博士决定去对哈伦公学做一次私人访问,他希望能好好劝说一下这些叛逆的学生。

学生们得到了老校长归来访问的消息,个个都欢欣鼓舞。大家早早集合在伦敦的路口边上等着他。当老校长的马车出现的时候,他们跑上前去,解开了马车的缰绳,让马跑到山顶。

学生们是希望老校长能留下来。这么简单的“计谋”流露出学生们天真可爱的想法。这让老校长内心非常感动,他终于决定留下来陪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协助新校长争取化解他和学生们之间的矛盾。

在老校长德鲁里博士的指引下,拜伦终于可以跟新校长巴特勒心平气和地谈心了。通过那次深入细致的谈话,拜伦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多么的可笑。

他觉得自己反对新校长的行动是那样的盲目,只是因为巴特勒校长不是老校长的弟弟这一个站不住脚的理由。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于是非常诚恳地向巴特勒校长道歉。

在哈伦公学的最后一个学期,拜伦都没有怎么学习文化知识。他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校长之争的政治事件里。尽管如此,他还是学习了不少拉丁文,还学习了少量的希腊文。他成为学校公认的最聪明的学生。他参加了学校的板球比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另外,他在1805年的演说日,演说了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李尔王》。他的姐姐奥古丝塔也应邀出席了他的演说。

他的语气里有一种诙谐的东西,正是这样的语气才隐藏着他本身的一种欲望,那种欲望就是要在朋友面前炫耀一下姐姐的美丽和智慧,让他那些同学们羡慕他有这样一位落落大方的姐姐。

他终于能毫无愧疚地说出他的一个家庭成员的好处了,这种感觉让他觉得新奇和愉快。因为他不只有母亲一个人可以夸赞。

在1805年6月26日,他即将离开学校的这天,他一个人坐在刻满刀痕的小凳子上,他在回忆过去。在这所学校里,他经历了从排斥到追捧的过程,他在战斗中成长起来了。他拥有了好多的支持者和朋友,可是他依然是脆弱敏感的拜伦。

对于未来应该怎么样,他彷徨不定,他不知道自己是会在推荐下,以男爵的身份进入剑桥大学学习,还是会在没落的城堡里孤苦一生。

面对即将的离别他有太多的不舍,因为他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偶像”,他的身边有一大群的追随者。离开学校,那么就意味着要与他们分别,这对于拜伦来说是悲伤的。

他说:“我非常不想离开哈伦公学。最后一学期的时候,我每天都要计算一下留在学校的日子还有多少天,真是越算越难过!”

他一个人来到墓地,似乎只有这里才能让他的内心彻底地平静下来。他走到一个名叫约翰·皮切的墓碑前。他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他也不知道是谁在这里埋葬了他。他总觉得自己也会有这么一天,躺在冰冷的棺材里,被肮脏的泥土埋葬。自己的尸体会腐烂,渐渐变成一堆枯骨。

就算是自己有再大的成就又能怎样,自己和他们一样毫无区别,都会随风而逝。在离开哈伦公学的时候,他就有了这种死一样的感觉。因为等待他的又将是一个陌生的环境,他又要开始新的斗争。

但是,无论怎样,他都要自己的一生光辉灿烂,即使有一天真的被埋葬了,墓碑上只有一行名字的时候,他也希望这名字是一个充满光辉、万人瞩目的名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