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花灯种种

红楼风俗谭 作者:邓云乡 著


花灯种种

元宵民间叫“正月十五”,也叫“灯节”,灯是节日的中心。荣国府夜宴,自然也要把灯写细。前面已概括写了“张灯结彩”一句。后面又细写贾母夜宴的花厅上的灯云:

两边大梁上挂着联三聚五玻璃彩穗灯,每席前竖着倒垂荷叶一柄,柄上有彩烛插着。这荷叶乃是洋錾珐琅活信,可以扭转向外,将灯影逼住,照着看戏,分外真切。窗槅门户,一齐摘下,全挂彩穗各种宫灯。廊沿内外,及两边游廊罩棚,将羊角、玻璃、戳纱、料丝,或绣、或画、或绢、或纸诸灯挂满。

这段写灯的文字,又细,又有次序。足见当时豪门贵戚家中华灯辉耀的富丽气派。第一花厅内大梁上挂的灯:“联三聚五玻璃彩穗灯。”这是特殊的豪侈华灯,一般都是特制的。形状不一,五彩缤纷,争奇斗艳,豪门贵戚之家,竞以此相夸耀。这种灯用现代话说,就是巨形花吊灯。因为它又大又长,所以挂在大梁上,即屋内最高处。这种灯,即在豪门贵戚之家,也不是很多,谁家收藏一两对精致的灯,那是很出名。最好的是珍珠的,其次是玻璃的。记载查抄严嵩家清单的《天水冰山录》,记有严嵩家的珠灯名称“嵌宝银象驼水晶灯二座,上有宝盖珍珠索络,共重一百九十八两”。一座灯用近百两珍珠穿起来作为“索络”,可见其多么高了。明、清两代名珠灯是很多的,关于珠灯的故事也不少。据传清初吴三桂女婿王永宁住苏州拙政园,家藏珍贵珠灯一对,每年上元,挂灯宴客,以此夸富,后事败,围绕此灯,演出不少故事。《红楼梦》所写玻璃灯,虽不如珠灯价值连城,但当时玻璃亦是稀奇高贵之物,所以玻璃大挂灯,也是价值不赀的。清初花村看行侍者《谈往》记前明灯市灯价云:

明朝京师灯市……灯贾大小以几千计,灯本多寡以几万计,自大内两宫与东西二宫,及秉刑司礼,世勋现戚,文武百寮,莫不挟重赀往,以买之多寡角胜负。百两一架,二十两一对者比比。灯之贵重华美,人工天致,必极尘世所未有,时年所未经目者,大抵闽粤技巧,苏杭锦绣,洋海物料,选集而成,若稍稍随俗无奇,不放出也。

这种灯以“架”称,百两银子一架,可见其价值,这在当时等于一百石米的价钱了。玻璃在古代常与“琉璃”相混淆,周密《乾淳岁时记》云:

元夕张灯,以苏灯为最,圈片大者,径三四尺,皆五色玻璃所成,山水人物花竹翎毛,种种奇妙,俨然着色便面也。

这里所说,不知是玻璃,还是琉璃。因明代玻璃器皿一般还都是海船进口的。王世贞《凤洲杂录》引《明会典》载番货价值,其中:

大玻璃瓶每个三贯,小玻璃瓶每个二贯,大小玻璃碗各同,玻璃灯瓯一个二贯。

同样货价相比,“象牙每斤五百文,赤金每两五十贯”。则每两赤金只能买二十五个小玻璃瓶或碗,而每个小玻璃碗可值四斤象牙,于此亦可见玻璃器皿在当年之贵重矣。亦可见第三十一回晴雯所说之“先时候儿什么玻璃缸、玛瑙碗,不知弄坏了多少”两句的意义。现在一般玻璃缸不算什么,而当时却同玛瑙并列,同样贵重。据此,亦可知“联三聚五玻璃彩穗灯”之高贵价值了。

所谓“联三聚五”,是一层层,一圈圈,即并非一盏孤立的灯,而是联接了三层,每层又有五个灯聚在一起,同现在的电灯大华灯一样。而那时的灯却要用火点,很高很大的灯,挂在一般近两丈高的大梁上,每天要点燃它,也很麻烦。况且当时都要用蜡烛,要不断地剪烛花,灯才亮,这就更麻烦了,因而这种挂在梁上的灯,是活络的。像升旗一样,可以随时放下,随时拉起。清初李渔在其名著《一家言》“居室器玩”部分中,特为梁上挂灯作过说明:

梁上凿缝,势有不能……如置此法于造屋之先,则于梁成之后,另镶薄板二条,空洞其中而蒙蔽其下,然后升梁于柱,以俟灯索,此一法也。已成之屋,亦如此法,但先置绳索于中,而后周遭以板,此法之设,不止定为观场(即看戏),即于元夕张灯,寻常宴客,皆可用之。

第二“倒垂荷叶”灯,作者写的极细,有似现代之落地台灯或机器上,如车床、铣床上之工作灯。将光逼住,专照目的物。其制作用青铜、黄铜打造,制造是十分精致的。以荷叶荷花造型造,早在明代就有,艺术价值是很高的。文震亨《长物志》“书灯”条云:

有古铜驼灯、羊灯、龟灯、诸葛灯,俱可供玩,而不适用。用青绿铜荷一片檠,架花朵于上,古人取金莲之意,今用以为灯,最雅。

《红楼梦》所写“倒垂荷叶”,与此或是一种,或是一脉相承,制作再精美些。总之是很美丽的一种灯,可惜现在肆中所售台灯,还没有这样高雅的式样。

第三是“宫灯”。先写“窗槅门户,一起摘下”,人坐在厅上看戏,戏台在院子里,厅房门窗槅扇,是插销卧在槽中,可以随时拿下,便不碍视线了。再在摘下槅扇的横楣上,挂上各式宫灯。宫灯是六角形雕镂挂灯,现在人们还常见到。不过一般只看到挂在那里,或者不明白它的做法。宫灯其制甚巧,六片红木雕刻的架子用铜饰件连在一起,另有六扇红木框子,或糊纱,或嵌玻璃,不用时,拆开架子合在一起,框子重在一起,收藏十分便利。用时把架子一支,把框子一块块插进去,便成六角柱体,玲珑剔透,挂起来,再装上穗子,便是富丽的宫灯了。

为什么说“各种宫灯”呢?因有大有小,有糊纱,有玻璃,有直柱,有重檐上大下小等等。另外架子雕镂也各不相同,有回文,有如意,有螭头等等。大同小异,各种变化也是很多的。

第四是挂在游廊罩棚下的灯,总写一笔“将羊角、玻璃、戳纱、料丝,或绣、或画、或绢、或纸诸灯挂满”。这是总写,概括了所有的灯,但其分类手法又不同,前四种是专名词,后四种是漫指。下面一一分别加以简单解说。

羊角即羊角灯,是用羊角加溶解剂水煮成为胶质,再浇到模子中,冷却后成为半透明的球形灯罩,再加蜡烛座和提梁配制成羊角灯,灯罩上还可以彩绘花纹,或贴剪纸花纹。查慎行《人海记》云:

十二月……二十八日,宫中及甬道东西两廊,设五色羊角灯,此岁例也。

“百本张”俗曲《鸳鸯扣·迎亲》云:

吹鼓手奏乐灯笼上俱都给蜡,娶亲的小叔侄儿早已把门出。轿夫们抬出大门吩咐且慢,太平车女眷坐好才同上了长途。前后的火把点起照如白昼,羊角灯八对恰似不夜的明珠。

按,羊角灯是胶质硬罩,有透明感,因而俗名又叫明角灯。刘同人《帝京景物略》记云:“灯则……五色明角,及纸、及麦秸……”五色明角灯,也就是五色羊角灯。因其透明感,故曰“明角”。而且制灯原料,除羊角之外,也可用牛角,还可用鱼(即鱼脑骨)。俗曲《看灯》云:“羊角灯,点红蜡;牛角灯,蜡通红……”王鏊《姑苏志》记“吴灯”云:“……掷空小球灯,滚地大球灯,又有鱼、铁丝、麦杆为之者。”鱼骨作用同牛、羊角一样,也可熬成胶体流质,冷却制成半透明灯具。

戳纱灯,是红木架子糊绢或纱,再经特殊绣法(类似双面绣)而制成的灯。“戳纱”本身原是刺绣名称。在此转为灯的名称。下面“或绣、或画”二语,即上面三种灯中,羊角灯、玻璃灯的花纹都是画的,戳纱灯则是绣的了。

值得一说的是料丝灯,料丝灯花纹不少也是画的。什么叫“料丝”,先要说明“料”,过去用琉璃、玻璃等原料烧制假珠翠宝石,俗名叫作“烧料”,也叫“料器”。料丝灯就是用这种原料烧成液体拉丝制成的。冷却成平板后,有透明感,但不透明,有似毛玻璃,而起闪光细丝,如有花纹,从不同侧面看,给人不同感觉,十分闪灼华丽,最早创于云南,后来江苏丹阳人也能制造。但据文震亨《长物志》记云:“料丝出滇中者最胜,丹阳所制有横光,不甚雅。”赵翼《陔余丛考》、近人邓之诚先生《骨董琐记》都有考证文字。赵文较详,摘引于下:

料丝灯见李西涯诗,而诗用“缭丝”字,郎瑛谓误也。料丝出于滇南,以金齿卫者为胜。用玛瑙、紫石英诸药捣为屑,煮腐如粉,必市天花菜点之方凝。然后取以为丝,极晶莹可爱,盖以煮料成丝,故名料丝耳。王文恪《海月庵观灯诗》,有“新样惊看出洱海,天机文断水微波”等句,盖亦咏料丝者,则此物前明时仅出于滇也。《韵石斋笔谈》,亦谓丝灯始于云南,有丹阳人潘凤者,随杨文襄公至滇,得其法,归而炼石成丝,于是丹阳之料丝灯,达于海内。而凤实造灯鼻祖云。则内地之有此灯,实始于凤。然元人马祖常有《琉璃帘诗》云:“万缕横陈银色界,一尘不入水晶宫。”琉璃安可作帘。且诗云“万缕”,必非方块琉璃,盖即是今之料丝耳。然则料丝在元时已有之。

从赵文可知料丝灯的简单历史。另邓之诚先生文最后云:“按料丝灯,大珰钱能所创也。”按,钱能是明宪宗朱见深的太监,成化时,即一四六六至一四八七之间,曾出镇云南。如果料丝灯真是他所创,那去元代已很晚了。

此数句最后所说“或绢、或纸”二语,在当时都是最普通的。当时一般大小红白纱灯,也都是绢(生丝所织,较硬)所糊,灯笼糊纸更是常见的,因此都不必多说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