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慧异才,宛如文曲下人间
杜甫七岁的时候,就显示出了超乎寻常的文学禀赋。他在大人们面前,不可思议地写了一首《咏凤凰》,让在场的人无不惊叹不已:
凤凰出东方,翱翔于四溟。
凤鸣如箫声,凤舞天下平。
唐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吟诗作词最为盛行的时期,一些文人语落词出,大多是咏物咏景,说奇不奇,闻者不惊。但是,杜甫诗咏的是传说中的凤凰,可见他的超凡脱俗、词意大气、志向高远。
在唐朝的民间,还曾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说杜甫是文曲星下凡来到了人间。唐冯贽所编撰的《云仙杂记》中收录的《文曲星吏》一文,就是专门写杜甫的:
杜子美十余岁,梦人令采文于康水,觉而问人,此水在二十里外。乃往求之,见鹅冠童子告曰:“汝本文星典吏。天使汝下谪,为唐世文章海,九云诰已降,可于豆垅下取。”甫依其言,果得一石,金字曰:“诗王本在陈芳国,九夜扪之麟篆熟。声振扶桑享天福。”后因佩入葱市,归而飞火满室。有声曰:“邂逅吾秽,令汝文而不贵。”
后来,杜甫在七律《百忧集行》之中,记录了自己青春年少时无忧无虑: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这首诗的意思是:年少之时,无忧无虑,体魄健全,精力充沛,真是朝气蓬勃。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即当梨枣成熟之时,少年杜甫频频上树摘取,一日千回。由于年老力衰,行动不便,因此坐卧多而行立少。一生不甘俯首低眉,老来却勉作笑语,迎奉主人。不禁悲从中来,忧伤满怀。一进家门,依旧四壁空空,家无余粮,一贫如洗。老夫老妻,相对无言,满面愁倦之色。只有痴儿幼稚无知,饥肠辘辘,对着东边的厨门,啼叫发怒要饭吃。
幼年时期,杜甫读到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诗经》又称《诗三百》,是中国古代文人从小必读的书目之一。它收入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诗歌共计305篇。别看杜甫年岁小,可他背诵起《诗经》来,却总是表情丰富,有模有样。对于《诗经》中的诗,杜甫不仅过目成诵,而且还能恰到好处地解读诗歌的含义。
少年杜甫更喜爱《楚辞》。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以方言声韵的形式,来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是我国第一部 浪漫主义的诗歌总集。他喜欢屈原的《离骚》: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宋代著名史学家、词人宋祁说:“《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离骚》将赋、比、兴三种修辞手法穿插转换,灵活运用,致使通篇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不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文学领域,而且是中国诗赋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对于《离骚》,少年杜甫总是爱不释手,他完全被屈原的爱国情操所感染。
杜甫孜孜不倦,饱读诗书,无论是《诗经》、《楚辞》,还是汉魏六府、六朝诗歌,还是《左氏春秋》、《国语》,等等,都能做到无所不读、无所不学。杜甫读书,最大的特点就是读熟,读透,读出甚解来。有了这样的读书习惯,他才会在古诗、律诗、绝句等各个方面样样精通。就连排律诗体,他也同样能够做到落笔流畅,得心应手。排律诗是律诗的延伸,其要求除首尾两联外,其余都要对仗,并有严格的押韵和粘的要求。
杜甫是排律诗体积极的完善者和大力倡导者。他的排律诗,对仗工稳,意境高远,语义贴切,堪称古今排律诗的典范之作。自唐宋以后,韩愈、元稹、白居易、苏轼、黄庭坚等文人雅士,都极力推崇杜甫的排律诗。元稹说:“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他还说:“子美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更有人说,风雅而下,唐而上,一人而已。
提起杜甫读书和创作境界,明末王嗣在《杜诗笺选旧序》中评价说:“少陵起于诗体屡变之后,于书无所不读,于律无所不究,于古来名家无所不综,于得丧荣辱、流离险阻无所不历,而财力之熊大,又能无所不挈。故一有感会,于境无所不入,于情无所不出,而情境相傅,于才无所不伸,而于法又无所不和。当其搦管,境到、情到、兴到、力到,而由后读之,境真、情真、神骨真而皮毛亦真。至于境逢险绝,情触缤纷,纬缅相纠,榛楚接塞,他人援指告却,少陵盘礴解衣。凡人所不能道、不敢道、不经道、甚至不屑道者,失口而出之,而必不道人所常道……”这些评价,足以说明杜甫的诗词从情、境、兴、力、真、神等诸多方面交融而天成。他能在诗词创作上取得突出的成就,都是他从小博采众家之长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