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飞扬,洛阳古城展才华
在时间的长河中,杜甫和大唐王朝一起茁壮地成长。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十五岁的杜甫正值青春年少。少年的杜甫,仍然与二姑一起,居住在东都洛阳。他的父亲,还在担任郾城尉。郾城尉就是一个县尉的职务,相当于现在的县政法委书记兼公安局长,是主管县域内捕盗、治安等刑事、司法事务的官员,也是县令的副手之一,品级一般小于县丞。
将洛阳称为“东都”,是因为它坐落在长安的东边。在大唐王朝,洛阳是繁华程度仅次于长安的第二大城市,也是王权贵族、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而在武则天称帝并改国号为“周”之后,便在洛阳定都。洛阳素有“九朝古都,八朝陪都”的美誉,风光秀美,人杰地灵。
洛阳也是一个唐代文化气息非常浓郁的名城。许多王公大臣和富甲豪门的宅邸,都集中坐落在洛阳城内。别看杜甫才刚刚十五岁,模样显得单纯而稚嫩,但他的内心,却已身怀杜氏家族儒风之衣钵,诗才之敏捷。他谈吐文雅,出口成章,在洛阳名人雅士中,已经享有很高的名气。
作为诗词名家杜审言的孙子辈,杜甫自幼承继了杜氏家族饱读诗书的优良家风。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曾经自豪地说:“屈宋作衙官,王羲之北面。”意思是说:我老杜的文章,屈原、宋玉都只配打下手;我老杜的字,王羲之都得北面称臣。这话虽然有自吹自擂、骄傲自大、孤芳自赏的嫌疑,但也足以说明杜审言对自己的文章、对自己的字充满信心。至于杜审言的五言律诗,杜甫在《赠蜀僧闾丘师兄》一诗中,对爷爷给予了“吾祖诗冠古”
的评价:
大师铜梁秀,籍籍名家孙。呜呼先博士,炳灵精气奔。
惟昔武皇后,临轩御乾坤。多士尽儒冠,墨客蔼云屯。
当时上紫殿,不独卿相尊。世传闾丘笔,峻极逾昆仑。
凤藏丹霄暮,龙去白水浑。青荧雪岭东,碑碣旧制存。
斯文散都邑,高价越玙璠。晚看作者意,妙绝与谁论。
吾祖诗冠古,同年蒙主恩。豫章夹日月,岁久空深根。
小子思疏阔,岂能达词门。穷愁一挥泪,相遇即诸昆。
我住锦官城,兄居祇树园。地近慰旅愁,往来当丘樊。
天涯歇滞雨,粳稻卧不翻。漂然薄游倦,始与道侣敦。
景晏步修廊,而无车马喧。夜阑接软语,落月如金盆。
漠漠世界黑,驱车争夺繁。惟有摩尼珠,可照浊水源。
据史料记载,杜审言的书法是颇具功力的,也很有些王羲之的风范。同时,杜甫的父亲杜闲的书法,也被宋代著名学者蔡居厚大加赞许,称其为“简远精劲”,达到了书法遒劲、落笔有神的境界。祖父和父亲的影响,自然成为杜甫勤奋求学的内在动力。
读书之余,杜甫更是孜孜以求地习练书法和诗文。在洛阳城,杜甫所接触的,都是一些文人贤士。在这些文人贤士的熏陶下,杜甫自然习练一手好字,正像他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一诗中所写的“书贵瘦硬方通神”那样,力求书法有“瘦硬”之风骨:
苍颉鸟迹既茫昧,字体变化如浮云。陈仓石鼓又已讹,大小二篆生八分。
秦有李斯汉蔡邕,中间作者寂不闻。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
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
惜哉李蔡不复得,吾甥李潮下笔亲。
尚书韩择木,骑曹蔡有邻。
开元已来数八分,潮也奄有二子成三人。况潮小篆逼秦相,快剑长戟森相向。
八分一字直百金,蛟龙盘拏肉屈强。
吴郡张颠夸草书,草书非古空雄壮。
岂如吾甥不流宕,丞相中郎丈人行。
巴东逢李潮,逾月求我歌。
我今衰老才力薄,潮乎潮乎奈汝何。
《李潮八分小篆歌》是杜甫杰出的歌行作品。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喜瘦硬、重骨力以及崇尚高古意趣的艺术观念,既是针对李潮书法作品的评价,同时,也是杜甫本人书法和诗歌创作的美学追求。对于杜甫的书法,明朝初年的国子监祭酒胡俨曾做出过评价,称其书法“字甚怪伟”,从中可以窥见杜甫在书法方面的高远追求。
自五岁就开始在二姑指导下阅读《诗经》,十五岁的杜甫已经有十年之久的书龄,许许多多文韬武略、满腹经纶的历代名人大家,都印在他的脑海之中。
当他得知唐玄宗在洛阳主持进士科考、大唐王朝的天子就在自己的身边时,心中的雄心壮志一下子燃烧起来。他深深地感到,洛阳绝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洛阳。洛阳独特而浓厚的文化气息无时不在感召着他,使他不知不觉地融入了文化繁荣的气候之中。洛阳的牡丹朵朵艳丽,洛阳的垂柳飘逸岸边。这些,都让杜甫为之动情。
在洛阳城内,一些文人雅士频繁出入翰墨场所,吟诗填词、书法绘画已蔚然成气,文化社交占据了上层社交的主导地位。当时,读书人若想在仕途方面有所建树,觅得良机一展宏图大志,除了参加科举考试取得功名外,经常出入翰墨场展示才华,谋求得到前辈官贵赏识和引援,也是一条不错的路径。
在翰墨场所,青春洋溢的杜甫幸运地结交了一大批名人文士,许多人都成为他读书习文的老师,其中,就包括曾任郑州刺史的崔尚、曾任豫州刺史的魏启心,二位均比杜甫年长二三十岁,称他们是忘年之交一点不为过。杜甫以老师之名称呼于二位,经常向他们请教问题,探讨诗文,甚至吟诗对唱。
杜甫备受洛阳深厚文化底蕴的熏陶。他清新的诗文,睿智的才华,渐渐赢得了崔尚、魏启心二位老师的赏识。崔尚、魏启心认为,杜甫的文才很有东汉著名文学家班固和西汉著名文学家扬雄的风范。班固出身于儒学世家,自幼聪慧好学,九岁就开始作诗作赋,十六岁进入太学深造学习。后来,班固编著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同时还编著了《地理志》、《西域列传》等。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期著名的官吏、学者。扬雄最为著名的代表作就是“扬雄四赋”,包括《河东赋》、《甘泉赋》、《羽猎赋》和《长杨赋》,也称为“四大赋”。
书生意气的杜甫能得到一些资深前辈的赞许,可见他已在洛阳的文人名士中,展现出超乎寻常的文学才华。
更令人感到惊诧的是,杜甫得到岐王李范的邀请,成为岐王府的座上宾朋。李范是唐睿宗李旦的第四子,唐玄宗的弟弟,可见他的皇室身份是多么显赫。李范酷爱文学,好学惜才,且广交文人雅士,提倡诗文交流。与此同时,杜甫还认识并结交了崔涤。崔涤在兄弟中排行老九,所以也叫崔九。此人在唐玄宗身边担任殿中监之职,常出入禁中,与皇帝亲密接触,是皇帝的宠臣。杜甫与崔涤志趣相投,两人很快结为好友。崔涤非常欣赏杜甫的文采,经常邀请杜甫到他的家中做客。
杜甫游刃有余地出入在翰墨场中,很有些春风得意的气派。自古以来,但凡有所成就的人,他的少年时期,就往往表现出非同一般的聪慧,会让人感到惊奇。杜甫在他年纪尚轻时,就能够与上流社会中显赫人物结交相识,使他拥有广博的所见所闻,眼界大开。除了饱读万卷的诗书,积累丰富的诗书典籍知识外,丰实的人生阅历,更远远胜过原本枯燥的生活。可以说,从容出入翰墨场所,是杜甫进入诗词高地的起点,也是他成为一代大师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