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 言

大国治村 作者:李英 著


引 言

我喜欢塘里这个名字

如此朴素而充满想象力

我喜欢的爱情大概也是这个样子

荷花开的时候,那种纯白的颜色

让天空更蓝,树梢更软,竹林更充满弹性

人走在村里,可以像水波一样,一颤一颤的

我在浙江省永康市塘里村采访,在诗歌小巷的泥土墙上,读到了诗人大卫写的诗句。

塘里村是一个小村。并村前,塘里村只有146户,人口约360人。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子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后裔的聚居地。

阳光朗照,蕉雨穿窗,天籁唱和,云卷云舒。

我已经第四次到塘里村采访,差不多可以当半个导游了。每逢节假日,村里游人如织,欢声笑语,安谧祥和,生机盎然。

美丽乡村建设,使塘里村闻名遐迩,每个来过这里的人都会被它深深吸引。在快节奏的发展中,塘里村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这里的顾盼长廊、后山公园、劝学碑、千秋阁,还有雅致的塘里诗社及《塘里诗刊》,都是塘里村馈赠人们的礼物。

当我们站在新时代的门槛时,回望中国社会发展的滚滚洪流,不难发现,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千年未有的历史性变革。

我们的目光,再一次聚焦浙江这片生机勃勃的大地,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从浙江出发,全新启航。浙江已然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三农”思想的重要萌发地、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发源地,为中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实践样本。

中国的美丽乡村建设梦想正在成为现实,而这里发生的每一个故事,都生动、独特又鲜活。

中国新农村建设始于20世纪初中国农村建设思想的萌芽,一百多年来,经历了从新村主义到以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陶行知等人为代表的民国乡村建设运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直至今天的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这一漫长的发展历程。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是皓首穷经研究“乡土中国”的专家,对于农村建设问题有着天然的热爱和热情,有着诸多的研究和思考。早在1936年,他就进行了著名的“江村调查”,开始了他对中国农村建设问题的探索。《乡土中国》收录了他早期调研的成果,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分析、解剖了乡土社会的结构及本色。费孝通深入解读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认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乡土底色”的传统社会,乡土社会的核心是“土”,人和土地的关系构成中国农村社会的特殊性。

以农立国的中国,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巨变,构建了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差序格局”“男女有别”“礼治秩序”“长老统治”等具有“乡土本色”的“乡土中国”。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中国农民的“乡土中国”的梦想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背后是沉重的历史代价和亿万农民的艰苦探索。

历史的变迁是不可抗拒的。

1949年,毛泽东在雄伟壮观的天安门城楼向世人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将告别贫穷落后,走向富强繁荣。

旧时代的“乡土中国”自然而然地终结,扑面而来的是构建全新的“乡土中国”的滚滚热浪。

中国农村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新的“乡土中国”是什么样的?中国应当怎样治理农村?中国学者与时俱进地探索着,中国农民不屈不挠地实践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

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十八个农民在要求分田到户的一纸“生死状”上按上了红红的手印。这份材料被称作“十八颗红手印”,被誉为“生死印”,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史的新篇章。

2003年春节前夕,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浙江省余姚市横坎头村考察调研。当时,这个山村没有一条水泥路,全村没有一个公厕。

2003年4月24日,习近平书记到杭州市淳安县下姜村调研,把下姜村作为自己的基层联系点。从那以后,习书记始终牵挂着下姜村百姓的生活,先后多次到该村走访调研,为下姜村和当代中国农村的发展道路指明方向。

2003年6月,在习近平书记的倡导和主持下,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浙江在全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从全省四万个村庄中选择一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一千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2005年6月17日,习近平书记到浙江省武义县后陈村调研,对后陈村建立全国第一个村务监督委员会给予充分肯定。十多年过去,“后陈经验”已被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党中央在全国推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为改革全面推行和制定国家监察法提供了实践支持。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书记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考察时强调:“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这就是著名的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为划时代的思想引领。如今,亿万中国农民正根据这一理念,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大道上奋勇前行,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他还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2]

2018年9月26日晚,世界的目光聚焦在美国纽约曼哈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年度“地球卫士奖”中的“激励与行动奖”颁给中国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从联合国官员手里接过奖杯的浙江省副省长彭佳学说:“它是对浙江省5600万干部群众的褒奖,是对浙江省在习近平主席指示和身体力行的推动下,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的褒奖,也是对中国以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肯定!”

在中国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中,该如何治村?这是我一直关注的。在我看来,核心的问题和路径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我关注到身边正在悄然发生的巨变。我看到了浙江省武义县后陈村人多年来对法治和民主的寻找,后陈村作为全国农村改革的典范,将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史册;永康市塘里村洋溢着诗意的顾盼,他们把德治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之中,让这个小山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颗璀璨明珠;东阳市花园村建立了村级工会,发挥自治的独特作用,使这个村庄里的都市迈向世界名村和世界强村;杭州市淳安县下姜村作为习近平同志在浙江任省委书记期间的基层联系点,真正告别了贫困,成为诗情画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杭州市临安区上田村建起全省第一个农村文化礼堂,打响了“文武上田”的品牌,成为“杭州后花园”临安的一道美丽风景线,闪耀在临安的百里画廊、千里长卷之中。

这是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乡村剧变的时代,这是一个值得讴歌的时代。

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亿万农民新的“乡土中国”梦想正在成为现实,他们的生动实践成为令世人瞩目的绚丽画卷。

在鲜花盛开的后陈村,在诗意荡漾的塘里村,在幸福欢乐的花园村,在凤凰栖居的下姜村,在春光明媚的上田村,你会发现美不胜收的秀丽风景,发现创新创业的时代精神,发现广大乡村的华丽转身。

在浪飞波涌的钱塘江畔,在翠竹掩映的天目山上,在满目葱绿的钱江源公园,在碧波万顷的千岛湖,在水墨金华的古婺州,你会发现中国农村社会的巨变,发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蓝图,发现中国提供给世界的智慧。


【注释】

[1] 《人不负青山 青山定不负人——共同建设我们的美丽中国》,《人民日报》2020年8月10日第5版。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社北京2017年10月27日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