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梦令

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李清照 作者:马玮 编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1),沈醉不知归路(2)。兴尽晚回舟(3),误入藕花深处(4)。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5)

>注释

(1)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另唐圭璋说:李清照《如梦令》第一句云“常记溪亭日暮”,“常”字显然为“尝”字之误。本书采用前一种注解。溪亭:一说此系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于大明湖畔;一说指临水的亭台。本书采用后说。日暮:黄昏时候。

(2)沈醉:大醉。

(3)兴尽:尽了兴致。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回舟:乘船而回。

(4)误入:不该入而入。藕花:荷花。

(5)争渡:夺路急归,从而打破天籁宁静,惊起荷丛深处的栖鸟。惊:惊动。起:飞起来。一滩:满滩。鸥鹭:鸥鸟、鹭鸟的统称。

>题解

如梦令,词牌名,有单双调,单调正体三十三字。

单调《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一首忆旧词,大体作于李清照十六岁到二十三四岁之间,词人结婚前后回忆起故乡的郊游趣事。词作表现的是词人早期生活的一个片段,表达词人独特的生活情趣,用词简洁而不失意趣,词境幽美,堪称词人早期的代表作品。

赏析

把玩词意,这首词当是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这首词,曾被诸多版本误作男性作者之作。从“误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词的豪放超逸已然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南宋黄升的《花庵词选》、曾慥的《乐府雅词》都将其作李清照词。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

这首词以深情回忆起笔: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记起那样一个傍晚时分,暮色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加重,在临溪的亭台,泊舟备酒,继而畅游清溪,饮宴以后,因酒醉沉酣竟不知日色已夕,甚至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常记”即“常常忆起”,不经意间就会记起,足见时过境迁却令人耿耿在怀;“醉”而冠以“沈”字,可见词人酣游清溪,欢饮亭台,怡然忘我的情态;“不知归路”,不是因为归路难觅,而是醉于其境其景的词人痴痴其间,流连忘返的缘故啊。写郊游玩乐兴致之高,不直言之却借沉醉之态出之,笔致婉曲,行文有致。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紧接着三、四句写词人误入藕塘:天色太晚,不得不归,沉沉暮色之中,一叶轻舟驶向家的方向,不料暮色遮掩了来路,小舟不期然闯入一片藕花盛放的荷塘深处。更不曾想,词人无意中进入的这片藕花世界,竟是一处别有洞天之地:清香四溢,芰荷高擎,酣醉未醒的词人此际几欲不知身处何地,喜不自禁之际,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了。此处的“误入”恰是因为前句的“不知归路”,这样的因果际遇,前后契合,隔句呼应,写尽词人郊游忘情尽兴的情态,更显词人遣词造句的工致。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天色愈黑,误入荷塘的词人与玩伴,被宛若仙境的荷塘藕花引入了愈加沉醉的迷人世界,短暂的沉迷之后,渐重的暮色惊醒了词人的醉意,情急之间,在荷塘藕花中,小舟争着、抢着渡过那窄窄的水道,不料争渡的小船、词人与玩伴的惊呼,却惊起了栖息在花町渔浦的一片鸥鹭。这少女特有的争渡之举,写得活泼率性、活力十足。而这种活力恰恰是以李清照特有的笔法传达出来的。一连两个“争渡”,运用叠词造成急切短促的节奏感,连同紧接着的三个响亮的韵脚“ù”将这份少年活力喊将出来,更与停栖在洲渚之上成群的水鸟扑棱棱扇动翅膀飞起的生动场景交相辉映。词人行文至此,戛然而止,读词人却不期然坠入此景此境,回味再三,不肯离开,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也。

这首小令用字极简,这恰恰是李清照擅长之处。词人没有铺叙郊游玩乐的尽兴场面,而是截取玩乐“兴尽”“晚归舟”后“争渡”的几个画面,移步换景,景情同步,摹写出词人那份沉醉、那份兴奋,数年之后凡此种种依然让词人念念不忘;接着,词人点到为止地写“兴尽”归家之际误闯进的藕花世界,笔意陡止,词人开创的想象空间却由“深处”向荷塘更深处延伸;结末之句,更是写得笔意纵横,率性生动。吟读此词,仿若和词人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词不事雕琢,宛若一幅优美的写意画,富有一种自然疏朗之美。这首词被杨金本《草堂诗馀》误作苏轼词,被《古今词话》误作吕洞宾词,可见此词堪与须眉之骨相匹敌,又有一番豪气充溢其间。

误入藕花深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