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怨王孙

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李清照 作者:马玮 编


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1)。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花汀草(2)。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3)

>注释

(1)红稀香少:鲜花凋落,枝头所剩不多,空气中飘散的香味也淡薄了。红:与李清照《如梦令》“绿肥红瘦”中的“红”均代指花儿。

(2):多年生浅水草本蕨类植物,四片小叶呈田字形,夏秋开白色小花,又名田字草。汀:水边平地。

(3)似:《历代诗馀》等作“应”。

>题解

调是指词的分段,一段称单调,两段称双调,三段称三叠,四段称四叠。原为单调的词依照原调重奏一遍即成为双调。

这首《怨王孙》,正是单调词的重复。写作时间与前面《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词大致相同。这首词记写词人秋游郊外的景与情。词作上片描绘暮秋时节郊外的山光水色之亲好,下片描绘秋花秋草秋鹭之情味,在静美之景中,暗写暮秋残景中所蕴含的生趣。

赏析

这首词,写郊游的情趣,以景驱情,写得颇为别致。

上片,词人将视野投向广阔的大自然,绘制大自然的巨幅画卷。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明朗澄澈的秋空连同起伏的远山,倒映在湖水中,西风袭来,开阔旷远的湖面上碧波跌宕,湖面上仅剩的残荷散落其间,空气中飘散的香味也被西风吹得淡薄了。此时已是暮秋时节,词人绘制秋景,由远景而近景,起笔推出远镜头写秋高,次句拉近镜头写气爽。即便“秋暮、红稀、香少”,也不减一分秋高气爽,一洗古诗词中逢秋必言寂寥的悲秋之气,将读者引进一个开阔旷远的诗境中,读者亟待与词人一同前往秋游。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富有情趣的词人游兴盎然,欲言山水宜人却不直言,而将山水做拟人化处理,似乎山光水色也有了“与人亲”、与人近的一举一动,惹得游人不禁直呼“说不尽、无穷好”。沈义父《乐府指迷》论作诗曾有“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的说法。然而易安却剑走偏锋,将“说不尽、无穷好”这样的口语表达直接形诸纸端,让怡情山水、耽于美景、兴致正高的游人情不自禁地夸说郊外美景。山光水色本天成,何来多情之思?竟然与游人亲昵起来。这样别出心裁的构思,赋予山水人的情思,与词人心中乐山乐水之情思相沟通,形成人景对话的奇妙构思。辛弃疾《贺新郎》词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之句,其人景对话的构思与易安此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词作下片,词人以特写镜头描绘湖面湖畔的景致,放大美之所在,带给读者强烈的审美冲击,暗逗出别样的生趣。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花汀草。”

起句词人状写湖面残荷,然而却以“老”字替代“残”字,富有韵味﹕昔日满塘芰荷高擎、馨香清远的情景此际已然无踪无闻,只见荷塘之上莲蓬高举,荷叶残损,让人不由联想到词人《一剪梅》中“红藕香残”之句。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目睹此景,词人并无“玉簟秋”的凄凉,更无“独上兰舟”的伤感,且看词人目之所及,荷塘之畔,草花开,洁白清新,汀草色润,绿意盈人。更有那花蕊、草尖之上,颗颗晨露,晶莹欲滚,剔透可人,让暮秋之景一洗衰残之态。秋花如洗,秋草如新,置身此境的观者,其心随之纯净如洗。“清露洗”三字写得煞是动人,词人借由一颗秋之晨露,暗写自己以一颗纯净之心欣赏秋残秋朽的别样情怀,富有感染力。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此二句,词人将特写镜头转向河岸上的鸥鹭。困极而眠本是禽鸟本性,词人却借此生发,说鸥鹭面对游人的离去,心生恨意,居然连头也不回,埋首酣眠,不理睬游人临别的招呼。此中自可窥见词人正与此景此物依依不舍之情。对“似也恨”中的“也”字细加品味,即可知道词人心思。词人这样的笔致,呈现给我们的词人形象该是一位乐山乐水,乐花乐草,乐禽乐鸟,更乐生的多情多思者。

这首《怨王孙》,绘写暮秋之景,亦远亦近,亦高亦低,错落有致;抒写秋游之趣,以“暮”字为线索,既描暮秋的衰朽,亦写暮秋的生气,更写物我的亲切对话,情趣别样。尺幅之间,尽显词人独有的山水情怀,令人回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