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画廊

纽约琐记(修订版) 作者:陈丹青


画廊

——很快地,画廊将会只剩最多五十家。太多的画廊一点意思也没有,可没人信我的话。这个空间只能容纳不超过五十家画廊,可是现在却有两千家之多。

这一页应配置画廊图片,我放弃多幅,仍选用迪亚·毕肯艺术中心图片。图中央自上而下的一组直线,是弗雷德·桑德巴克的极简主义雕塑作品《无题》。

这段话,是意大利当代画家库基走红纽约后,于1983年接受欧洲艺术杂志《闪耀》访问,讲起纽约画廊时说的。十四年后的今天,虽说纽约仍有数百家画廊在营业中,但真正重要、可看、有活力的画廊,确乎不超过五十家——库基同志当年的话,一点不错。

定期出版的纽约《画廊指南》像电话簿,密密麻麻印满画廊的名号、地址、展览预告及街区地图,摆在画廊柜台或画廊区的报摊里出售。我平生最怕查资料,经友人引领一回之后,索性自己瞎闯。初来乍到,当代艺术一笔糊涂账,不像逛美术馆连连撞见名典。逛画廊,对当红潮流的新花招、欧美艺坛的新名字,只能凭直觉辨识。好在气象不凡的画廊、作品,自会让人眼睛一亮,走进去仔细观赏,还真就此邂逅了一串名震西方的好画家,尤其是一批80年代被笼统称为后现代主义的新画家——其中就有这位恩佐·库基。

我出国时,北京没有一家画廊,倒也理所当然;我到美国时,纽约正有这么多画廊,也觉得理所当然。怎么办呢,眼睛和腿脚的负荷终有极限的:画廊太多,至今我所寻访过的恐怕至多两三百家,许许多多藏在大楼各层开张了又倒闭的画廊,我从来没去过。干吗非得去呢?在纽约稍久,凭圈子里的口碑,不会错过值得一看的画展,值得一看的画展,也就总在那么几十家名画廊。

好。1987年华尔街股市崩盘,万恶的美帝国主义又迎来一波经济萧条。转眼间许多画廊消失了。名噪一时的东格林威治村画廊群几乎全部关闭;苏荷区纵横几十条小街的画廊铺面在此后三五年间,十之八九变成高级时装店、古董铺或咖啡馆。老字号画廊最集中的五十七街和麦迪逊大道没发生剧烈的变动,但衰退的气象连外人也不难看出。去年,当80年代苏荷画廊区神话人物玛丽·布恩将以她名字命名的画廊迁出苏荷,移到上东城五大道五十八街的豪华大楼,《纽约时报》特意发文评论,以为此事意味深长。如今,苏荷早已不复我刚到纽约时一派文化艺术群雄并起的局面,她被精心梳洗整容,成了国际性的旅游景点和高消费区。前不久读到库基那段话,回头一想,这才知道自己糊里糊涂见证了20世纪西方画廊业最为奇幻的一段历史。

国中现在也有画廊了,我于是常会被问及纽约的画廊到底怎么回事。如此庞杂的商业系统,何从说起?一些表象,一点感觉:我能提供的只是毫无用处的描述——比如,您想得到吗,画廊是十二分寂寞的场所,我所游荡过的纽约画廊差不多总是空无一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