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青葱岁月

影坛骄子:谢晋传 作者:陶丽 等著


2.青葱岁月

上虞谢塘的快乐童年没有持续多久。很快,谢晋就告别了他的故乡,告别了谢氏祖居的这片乐土——少年游,贵在及时进取;少年游,注定要走向更高更远的新天地。

在家乡上了一年小学后,谢晋随父母迁居上海继续读小学,居住在上海宁波路。宁波路那座两层楼的石库门房子就此开始与谢晋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他的父亲谢春溥已经是上海有名的会计师。

少年时的谢晋

上海对于谢晋来说,是一个与他的一生都会发生密切联系的地方。也许,把上海与谢晋的关系解释为“宿缘”可能更合适一些。套用作家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的话来说,就是“上海一直在那里等他,等了许多年”。他的一生兜兜转转,最终都离不了上海这片土地,犹如风筝,飞得再高,上海却一直拽着那风筝线。以后的谢晋以导演的身份,会时不时地和上海的人和事发生关联,他在上海会生活得风生水起。只是,从命运之路的这一端点到达另一端点,还需要些时间和别的一些因素来成就他。

在上海求学期间,随着父亲职务的调动,谢晋也跟随父亲的脚步辗转于上海和香港之间。在1938年短暂的一年时间里,谢晋曾赴香港读中学,因为当时他的父亲谢春溥在交通部驻香港办事处任职。1939年,谢晋又回上海就读于大夏大学附中,而后又就读于稽山中学高中。到1941年,他在稽山中学高中完成了高二的学业。人生之路的转折点马上就要来了,少年时代的谢晋应该听得到磨炼和机遇同时叩响心门的声音吧!

1938—1941年间,少年谢晋已经较为成熟了。促进他成长的,是时代风云,是他所肩负的家族使命。谢晋到上海读书时正当抗日战争时期。七七事变与八一三事变已经相继爆发,国家正值多事之秋,多灾多难的祖国使得他时时关心国事。和许多同龄人一样,他面对侵略者的暴行,心中燃烧的是熊熊的怒火,血脉中沸腾的是少年的热血,再静坐书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做不到了。他想做点实事,他想宣泄,他想呐喊,他要找到一条适合他自己的路,明白自己的“天命”,然后去走,去闯,去实现自己的使命。他找到了那条路。

要了解谢晋的一生,就不可能跳过上海这个地名。上海是个太过特殊的地方,不过在谢晋的一辈子里,还有一处地方对他而言也很特殊,那就是四川江安——在那里,他将明确他一生所经营的事业,也将找到他的一生所爱。不过,这些都是后话,按照时间逻辑来说,如果没有之前的上海岁月,谢晋就不会有后面如此辛苦而又如此丰富的江安生活了。

在上海,谢晋受母亲影响,接触了大量的电影作品。很有意思的是,谢晋的母亲陈振美即使在很多年以后,都反对长媳——谢晋的夫人徐大雯去看戏,因为老太太觉得这样的举动不合适,有失体面;但老人家又绝对不是一个古板闭塞的女子,到了上海,她爱看电影而条件又允许——住所邻近南京路,繁华热闹,有许多影院和戏院,如大光明、大上海、新光、丽都电影院和中国大戏院等。于是,谢晋陪同母亲一起看电影,在学校里又频繁地接触新文化、新文艺,他的视野迅速地扩展着。

上海时期的少年谢晋已经因为兴趣考进了金星影剧青年训练班,执教的老师是后世赫赫有名的黄佐临、丹尼、吴仞之等话剧界名人,上官云珠等著名演员也就是在此时与谢晋相识的。抗日烽火在上海燃烧时,有许多爱国人士赶赴内地,继续宣传抗日,参加抗日活动。抗战爆发后,金星影剧青年训练班的教师也或走内地,或随国立剧专内迁四川江安。谢晋的母亲不忍爱子远行,而谢晋也因母亲的身体问题,不敢远走。是去是留?这问题一下子横亘在谢晋的人生之路上,似乎一切选择皆有可能,一切也都在胶着之中。

如同许多国际和国内的著名导演一样,一生事业的发端往往是青少年时代的那么一次悸动,甚至是那么小的一瞬间的想法,却影响并决定了一生的轨迹。谢晋也是。虽然家族对他的厚望是成为一个发明家或是一个科学家,因为谢晋离开家乡到上海读书后表现出了较强的动手能力。然而谢晋喜欢的是电影,迷恋上的是电影,虽遭到家族的阻拦和反对,但始终勇往直前,一生追随,无怨无悔。青葱岁月的这份勇气,一路跟随着他,走过许多年后的荆棘之路。

在谢家这样诗礼传家的门庭里,当然希望培育出的是芝兰玉树,是国之栋梁,一如遥远年代里他们的谢氏先祖们的想法。“(谢)安尝戒约子侄,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玄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

(《晋书·谢玄传》)所以,按照很久以来的习惯,他们是不能接受自己家里出现“戏子”身份的子弟的。可谢晋偏偏不仅喜欢看戏剧、看电影,更较了真,萌发了从事戏剧工作的念头,还在于伶带领的学生业余戏剧活动中频频现身,比如在多幕剧《岳云》中扮演男主角岳云——这,应该是谢晋平生首次以演员身份接触戏剧。

1941年,在上海完成稽山中学高中高二学业的谢晋坚持自己的想法,而没有听从父亲让他报考内地大学去学财经的建议,从此和父亲希望儿子所走的经纶世务、光宗耀祖的方向脱了钩。谢晋经由香港、广州、湛江、柳州、贵阳,几经周折,一路辗转,在重庆报考了当时全国唯一的一所戏剧专科学校即国立剧专,并被录取到国立剧专的话剧科。于是,18岁的谢晋和他所认知的“天命”相逢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谢晋在中国艺术界的出现是时代磨炼了他,他也准确而及时地把握了时代的脉动。由十里洋场的上海而至四川南部的江安小县城——国立剧专所在地,谢晋步入了他辉煌灿烂的青年时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