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赴京赶考

李鸿章传 作者:王伟 著


赴京赶考

道光二十四年(1844),李鸿章赴京赶考。

后来,他在《禀母书》里这样写道:“拜别赴京,于迢迢长路中,托母亲大人洪天贵福,一路平安。与朱世叔坐车至铜山,给车银一两四钱。弃车换马,仆仆于山东大道,攒程进京,已于本月十二日安抵圣都。”

21岁的小伙子,初次远离家乡来到北京。帝都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新奇又陌生的存在。车水马龙的街道、鳞次栉比的商铺和喧嚣热闹的场面,这一切让李鸿章心里十分兴奋,与此同时,又生了几分莫名的惆怅之意。

李鸿章突然觉得心里没底。

尽管早有父亲的千叮咛、万嘱咐,有母亲絮絮叨叨的祈愿,妻子细细密密的祝福,但是京城不比庐州。这座足够威严庄重的城市,在这些天里驻扎了许许多多来自全国各地的饱读诗书之人。他们是些和李鸿章一样的人。一样经过寒窗苦读,一样等着施展抱负,等着一次科举中第,金榜题名,等着从此改变自己的人生。

这里人才济济,卧虎藏龙。

这一次,出入帝都的李鸿章能再续前程,再次复制从前高调中举的辉煌经历吗?

结果,命运在这里突然转向,让李鸿章多了一次历练的机会。

道光二十四年的科考,李鸿章榜上无名。据说,当时其中一位考官就是大名鼎鼎的曾国藩。

我猜想那时的李鸿章,跟很多人一样,等到了发榜当日,诚惶诚恐地挤在簇簇拥拥的人群里,盯着那张长长的榜单,焦急万分地寻找着自己的名字。从榜单的最上面一直追寻到了最下面,他从忐忑不安焦急的渴盼,到了心如死灰。榜单上没有他的名字,于是心里自然难掩一股失望、惆怅、彷徨、无助之情。

曾国藩(1811~1872)

那时的李鸿章,或许想到了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北京,这庄严冷漠的皇城,多少人在这里名落孙山,又有多少人直至白了头发却依然在这里痴痴地等待。

北京不是姑苏,这儿没有寒山寺,没有江枫,也没有渔火。但是,有落榜的贡生,一定就会有愁眠的夜晚。

也是这次落榜,让李鸿章狠下决心,继续埋头用功苦读。他总算知道了学海无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

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对落榜的儿子并未过多指责,联想到自己多年科举不中的坎坷经历,相反,李文安对李鸿章还是充满信心,觉得儿子李鸿章一定是个可造之才。只要有更好的机遇和更好的平台,相信李鸿章日后一定会飞黄腾达。

不久之后,这位有远见的父亲带着李鸿章去拜会了京城里一位博学广识的大人物。

此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曾国藩。

当时,曾国藩罹患肺病,住在北京城南报国寺里,偶尔会在心情大好的时候,约三两好友谈古论今。常去的人有刘传莹,曾国藩常常与经学专家刘传莹等谈经论道。

报国寺又叫慈仁寺,曾经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顾炎武的住所。

曾国藩和李文安也有缘,两人同是戊戌科进士出身,平时也多有往来。因了这层特殊关系,曾国藩欣然允诺,答应了李文安的要求,收李鸿章为学生。

我猜想李鸿章跟曾国藩初次见面的情景,一定充满了诸多戏剧性。

当时见面的情景,在北京城南报国寺里,少年的内心,一定印象深刻。

早就听闻曾国藩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他的学问之深,就算放眼整个京城,应该也无人出其右者。曾国藩还是他那一届的主考官,一定批阅过他的考卷,一定觉得他写的那篇文章一无是处吧。

想到这里,李鸿章羞愧地低下了头。

李鸿章对老师的第一印象很好。眼前这个因为病痛的折磨身体略显羸弱的人目光如炬,沉稳内敛,是那种儒雅又不失大智慧的人。

这就是两人初次见面的印象。城南报国寺潜心养病的曾国藩,让初出茅庐的李鸿章有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