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淮军统帅

李鸿章传 作者:王伟 著


第三章 淮军统帅

迎来转机

咸丰十一年(1861),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所率湘军的一支,在安庆地区与太平军经过了一场恶战。

湘军旗开得胜,安庆复归。

一场久违的胜利,别开生面,非常振奋人心。

安庆是重要的据点。由此,被太平天国占领的其他几座城池被迫与金陵分割开来,成为一座一座散落的孤城。

太平天国的首都,金陵之势日孤,处在了清兵的包围当中。于是,清政府派重兵从两面包围了金陵城。

钦差大臣向荣在金陵城东郊孝陵卫,建起了江南大营。另一位钦差大臣琦善在距离金陵不远的扬州郊外,建起了江北大营。

不久以后,天王洪秀全派其部将李秀成、李世贤等从城内突围,成功摧毁了向荣的江南大营。接着又分兵几路前进,遍扰江浙一带。这样一来,遍地开花的太平军,牵制湘军,使其无法兼顾作战,削弱了湘军的战斗力。

战火硝烟弥漫。浙江沦陷,江苏南部地区控制在清政府手中的仅剩下扬州和上海两座城市。

江南豪绅地主,纷纷拖家带口,纷纷逃难,躲避到了已经形同孤岛的上海。为求得暂时的安稳,这些豪绅共同出资筹备创办了“中外会防局”,依赖其实并不足以依赖的西方雇佣军来稳定上海的时局。

战事日紧,人数和规模皆有限的西方雇佣军,看来已不足以应付太平军的步步紧逼。于是,清政府遂派钱鼎铭等人前往安庆,寻求曾国藩的支援。

曾国藩不动声色,他的湘军主力目前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应该驻扎在金陵附近,因为金陵是太平天国的老巢,湘军主力根本无暇他顾。

钱鼎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痛哭哀求什么手段都用上了。

钱鼎铭对曾国藩说,曾大人啊曾大人,那些身在上海的江南豪绅是多么想念您,盼望您的湘军,就像饥渴皴裂的土地盼望甘霖和雨露一样。您行行好,给个面子,成不?

钱鼎铭还说,江南豪绅有钱,若可派兵支援,上海的豪绅们每月可以筹足饷银60万两。

这让曾国藩动了心。60万两,白花花的雪花银子,对军费预算本就不足的湘军来说,实在是太有诱惑力了。曾国藩本意让其弟弟曾国荃率领湘军一支部队南下支援上海,但曾国荃惦记着金陵,一心要得金陵之首功,死活不肯前往。亲弟弟派不动,曾国藩无奈只好又转求湘军名将陈世杰。陈世杰以母亲多病为由,委婉地回绝了。

看来看去,只有李鸿章了。

于是,曾国藩找到了他的门生李鸿章。两人商议此事,李鸿章见机,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主动表达要为老师分忧解难的愿望。

两人一拍即合。

后来,曾国藩向上推荐了李鸿章。

这个姗姗来迟的机会,像一辆行驶在崎岖之途的车,左右颠簸,摇摇晃晃,它路过早有准备的李鸿章。李鸿章抓住了机会,成功地搭上了车。一路往前,终至平步青云,迈向了他人生和事业的制高点。

曾国藩的推荐李鸿章的奏章,很快获得了咸丰皇帝的批复,朝廷准奏。

李鸿章接到了谕旨,再次回到安徽庐州。这一次他是带着一项光荣的任务回去的。他将要在安徽当地,参照湘军的建制,组建一支训练有素、战斗力非凡的淮军,然后率领他的淮军,挥师南下,痛击长江下游一带气焰嚣张的太平军,他要好好杀杀他们的锐气,把他们统统打趴下。

这是李鸿章一直以来从未放弃的理想。如此坚定不移、忠贞不渝的理想,而今终于有机会实现。李鸿章自然还得感谢他的老师曾国藩的鼎力推荐和支持。

临走之前,曾国藩对李鸿章又做了一番谆谆教诲。

曾国藩一直是个谨小慎微的人,为保万无一失,他把组建湘军时有关的营伍制度、组织纪律、武器配备、薪资粮饷等东西,悉数灌输给了李鸿章,以备其参考使用。

“少荃,招募和训练淮勇并不容易,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你要耐下性子好好干。从前,你在安徽有过督办团练的经验,人熟地熟,也可以参考你过去的一些好的经验嘛。现在,太平军祸害乡邻、四处横行,正当国家缺兵少将之际,你好好干,如果干出了成绩,自然就不愁没有出头之日。”

“谨遵师命。”李鸿章感恩戴德,拜别了老师。

走出了湘军大营,这标志着李鸿章为期五年的幕僚生涯在此时已经算是画上了完满的句号。

他在湘军大营里学到的东西,将在他日后组建和训练淮军以及剿灭太平军时派上大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