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建淮军
李鸿章回到安庆组建淮军之初,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可以说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淮军得以迅速发展壮大,离不开大家的帮助。
首先是来自合肥地区有识之士的鼎力相助。
在早些时候,合肥地区张树声、张树珊兄弟,周盛波、周盛传兄弟,以及潘鼎新、刘铭传等人,自发组织起来,建筑了坚固的堡垒,抵御流寇,镇守住了合肥,使其免遭侵袭。
李鸿章得到了这些人的鼎力支持。张、周兄弟以及潘、刘等人,听闻李鸿章招募淮军的消息后,积极踊跃地前来投靠。
其次,李鸿章曾经在安徽有过督办团练的经历。
当时的团练旧部,虽然大部分业已解散,但李鸿章因为督办团练在皖地形成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当他再次奉命回乡募勇时,可以说是一呼百应,庐州旧团练的原班人马又纷至沓来,组成了这支淮勇的主要力量。
再者,李鸿章的老师曾国藩担心淮勇的兵力太薄,又从湘军各部调兵借将,拨给李鸿章,作为淮军赠嫁之资。
安徽人程学启,原本是太平天国一位能征善战的将领,因为在太平天国遭受排挤,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这位铁血汉字后来索性投靠了湘军营,成为曾国藩弟弟曾国荃的部下。
程学启是个久经沙场、作战经验丰富的悍将,智勇双全,名气冠绝当时。
李鸿章始募淮勇,曾国藩就把程学启以及其率领的“开”字营,从曾国荃那里调拨出来,让其跟随李鸿章。程学启后来就一路奋勇,成为淮军的股肱之将。
除了程学启“开”字营外,曾国藩同时调拨给李鸿章的,还有张遇春率领的“春”字营、李济元率领的“济”字营、湖南新勇滕嗣林、滕嗣武兄弟的“林”字营,以及后来加入的陈飞熊的“熊”字营、马先槐的“垣”字营等。
这就是淮军最初的雏形。
当时的淮军形成了13个营的建制,每营大约500人,总共6000多人。李鸿章成为这支6000多人的淮军统帅。这是他此前料想不及的事情。
曾几何时,庐州督办团练,惨痛失败的教训历历在目,恍若昨日之事。那时的李鸿章,没有经验,没有人脉,没有资源,只单单凭借一腔热血就信心满满地走到大街上游说庐州当地的老百姓加入他,跟着他出生入死。旧团练没有成规成套的章程和纪律,没有正规正统的指挥和训练,也没有明确清晰的作战计划。
所以,他的庐州团练最终才会以失败告终。
李鸿章手下的淮军将士:淮军不同于八旗和绿营,他们是以乡亲宗族关系为上下纽带。
此次招募淮勇,李鸿章得到了这么多人的鼎力相助。大家的援手,让他的募勇事业进展很顺。
同治元年(1862)二月,湘军统帅曾国藩在李鸿章的陪同下,检阅淮军各营。
那时,淮军6000多人的队伍已经训练完备。初具规模的淮军,整整齐齐,排好了队伍,集结于安庆城内,等待着风尘仆仆赶来的曾国藩和李鸿章,等待他们最终的检阅。
这一刻,标志着淮军正式成立。
李鸿章和他的老师曾国藩阔步向前,两人面对训练有素、整齐划一的淮军队伍,心里充满了自豪之感。
淮军既已建成,保卫上海的任务,自然而然落到了他们头上。曾国藩就派李鸿章亲率队伍赶赴上海。
当时,上海的地方官绅们听说淮军既已练成,不日就要前来上海的大好消息后,高兴得一蹦三尺高,纷纷筹措银两,慷慨解囊,为淮军攒起了路费。
安庆距离上海很远,如果走陆路,必得经过太平天国的领地——天京,也就是金陵城。这就无法避免要与太平军形成正面冲突。然而淮军始建,人数尚不足万,势单力薄,无法跟太平军展开激烈争斗。
因此,要去上海,以当时的环境所迫,只能选择水路前往。
于是,上海地方官绅为表诚意,一共筹措了80万两白银。为掩人耳目,他们雇佣了7艘英国轮船,在船上插了大英帝国的米字旗,从长江入海口出发,迅速驶往安庆,悄悄去迎接已在那儿等待了多日的淮军将领及其6000多人的部从入沪。
轮船一共往返来回三次,终于运完了6000多人。同治元年三月三十日,李鸿章及其亲率的淮军6000多人顺利抵达上海。
轮船停泊在上海码头。上海当地的老百姓很纳闷,他们看见了一支奇怪的队伍,尚不知是敌是友。轮船上走下来的士兵,脚穿芒鞋,衣不蔽体,头上裹着脏兮兮的头巾,后背上印着一个大大的“勇”字。
淮军初到上海,因为装扮奇特,有几分乞丐模样,因此得到了一个特别的称谓——“叫花子军”。这就是后来成为清政府主力国防军的淮军,当时因为人数不足万,规模太小,尚且只能叫作淮勇。
因为募勇有功,李鸿章在这一年迎来了事业上的一次腾飞。在淮军抵达上海的几天以后,他得旨署理江苏巡抚,替下了原来的江苏巡抚薛焕。不久以后得旨,改为实授。李鸿章顺利荣升江苏巡抚。
此时,上海的常胜军制备也不完善,和淮军的境况相似。那个时候,常胜军也刚刚组建,还不能叫常胜军,只能叫洋枪队,他们跟太平天国的太平军打过几仗,试探了两下子,全都以失败告终,灰头土面地逃窜回来。
常胜军头领华尔是美国人,来自美国的马萨诸塞州。那时的华尔,刚刚从中美洲的墨西哥流浪来到上海,在上海找到了自己擅长的营生。华尔招募在上海的外国人,组成了洋枪队,希望帮助清政府镇压遍地四起的太平军。当时清政府也是病急乱投医,实在没有办法,内患遍地,只能放手让一个只上过几个月军事学校却完全没有多少实践经验的洋人为自己分一点忧,解一点难。
李鸿章在上海的淮军士兵,刊登于1863年8月《伦敦新闻图片报》。
李鸿章亲率淮军抵达上海后,为便于管理和统一指挥、调度,在清政府命令下,华尔所率的洋枪队,归到了李鸿章的部下,成为淮军的分支。在一些大的事情上,洋枪队还得听从李鸿章的命令。
当时的上海洋枪队,实在看不起这支自安庆前来的“叫花子军”。他们对李鸿章也只是表面服从,背地里议论,口服心不服。及至后来,淮军奋勇拼杀,愈战愈勇,打得太平军节节败退之时,洋枪队才开始对他们的顶头上司李鸿章产生了由衷的佩服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