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训改装
6000多人的淮军顺利抵沪后,李鸿章命其向驻扎在上海的洋枪队学习先进的西洋枪炮和阵法。他从外国购买洋枪40000多支,用先进的装备武装淮军。
同时,身为江苏巡抚的李鸿章,利用其在官场上的影响力,开始大规模地扩军。
因为当时,李鸿章虽为江苏巡抚,但政令却难出上海。上海只是一座孤岛,江苏南部大部分地区都还是太平天国的势力范围。
太平军伺机攻取上海的决心不死,让李鸿章深感焦虑。如果仅凭原有的13个营6000多人的队伍,淮军根本无法与太平军抗衡。至于更远的保住上海,收复苏州、常州等地的计划,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所以,扩军备战的事情刻不容缓。
李鸿章是个敢想敢做的人。于是,在1862~1864年的两年时间内,李鸿章就把淮军从原来的6000多人迅速扩充到了6万人,人数增长到了原来的10倍之多。
李鸿章扩充淮军,主要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效仿当初湘军的做法,让淮军各营将帅再回原籍募勇。
1862年夏,李鸿章委派张树生、吴长庆回安徽招募“树”字一营、“铭”字两营、“鼎”字两营、“庆”字两营、“开”字两营,共计九营。
但是此举一出,嫉贤妒能的人很多,从中不断使坏、阻挠。外界也有不同的声音,给李鸿章平添了许多烦恼。
李鸿章为此也向曾国藩发牢骚:“新募各营,其有成军启程禀报到辕者,求同行沿途营卡放行,张树生等五营,李世忠来咨,疑为奸细,竟有留难之意。忌嫉多端,千里募军,殊为担心。”
甚至,曾国藩也从上游截流,命令张树生、吴长庆所募的九营军队前去驻守无锡、庐江等地,将其置于无用之地。
所以,淮军从中得到了失败的经验教训,此后再无此举。
第二,收编太平军降众。这是后来淮军扩充的主要途径。
因收编太平军降众,一方面有利于扩大淮军;另一方面,又能从内部瓦解太平军,可谓是一箭双雕、以毒攻毒的上好计策。这对太平天国太平军几乎造成了致命打击。
李鸿章充分发挥了皖籍太平军叛将程学启的带头作用。
李鸿章对程学启很器重,他曾经多次在公开场合称赞程学启为“沪军第一骁将”,说程学启是自己的左膀右臂,说“此公用兵方略为十余年来罕有之将”。
程学启遇到了他事业上的伯乐,自然不辱使命,心向往之,于是回到安徽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积极鼓动太平军将士叛变,前来上海投靠到淮军阵营。
这一招,收效显著。太平军将士叛变投靠过来的人,成为一股重要的力量,大大扩充了淮军规模。这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太平军劲敌的吴建瀛的“建”字营、钱寿昌的“昌”字营、骆国忠的“忠”字营等。
李鸿章后来写信给湘军部将曾国荃,说起归化太平降将,扩充淮军的事情,字里行间,不无炫耀之色:“敝乡人陷在忠党(李秀成部)最多,来归者相望于路……”
第三,收编地主团练。
李鸿章收编的两淮团练,除乘坐由上海士绅租来的巨轮跟随大部队前往上海的铭、鼎、树、庆各营外,还有随后由陆路绕道江北,辗转歧路,抵达上海的亲兵营、“盛”字营和“传”字营。
因洋船不能尽载而滞留安庆的部分淮军,以及新近招募的1000多人,最终由李鸿章的弟弟李鹤章率领,由陆路,绕道淮阳里下河,出海门抵达了上海。
李鸿章对其招募的这些“叫花子军”非常得意。独特的称号,非但没有让他反感,李鸿章倒从里面琢磨出了些许成就和自豪之感。
淮军初到上海,被人嘲笑土里土气,对此李鸿章态度坚决地给予了回击:“我的淮军土是土了点,但是他们英勇无畏,信心十足,能打的同时也能抗打,足以经受住最严酷的考验,耐得住最恶劣的环境。对战士们来说,军事过硬,能打胜仗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其他的,你说我们奇装异服,你说我们像乞丐,你说我们土,土就土吧。你说你的,我们做我们自己的。”
李鸿章广招贤才,他看重的不是出身、素养、知识和学历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相比于曾国藩的湘军,淮军人员大都是没读过几天书的鲁莽汉子,泼皮无赖,出身都不怎么好。他看重的只是这些人身上无畏的精神、不屈的灵魂,以及对围剿太平军这件事情始终抱有的坚定的信念和浓厚的热情。他把自己的影响力,灌注于这支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有限的队伍里,对这些出身不好的将士,放心委以重任。如此,将士们往往能团结一心,心悦诚服,服从于李鸿章的管理。
李鸿章整顿淮军,训练士兵,内容主要包括阵法和扎筑营盘。
淮军每天在营房四周,建筑防御工事。修战壕,挖深沟,做着最后的准备工作,誓要与太平军决一死战。
他们修筑起来的围墙,恢宏壮观,足足有八尺之高,一尺来厚。又找来土块和草袋,垒在围墙外面。同时,在围墙之上,还筑有子墙。
约莫四尺高的子墙,每一块上面都有大小不等的几十个枪眼。这些是给淮军战士们用来站立和瞄准、射击的地方。模拟演练,从枪口处瞄准和射击,一时之间,淮军将士个个摩拳擦掌,似乎早就等不及跟太平军的交战。
除这些最习以为常的作战技能训练和实践外,李鸿章还大张旗鼓地更换了淮军所使用的老式武器和装备。
那些因年代久远,锈迹斑斑的武器,统统被他弃若敝屣,代之以新式的洋枪和劈山炮。李鸿章从德国进口买来了当时先进的洋枪和劈山炮,还专门聘请内行、专家,亲自面授淮军将士如何使用这些新式武器。
李鸿章总是有前瞻性的眼光,他看到淮军可能存在的弱点,便努力弥补,努力缩小淮军和太平军之间的差距。
淮军更换装备,只是一个华丽的转身,他们在战斗力方面便把曾国藩苦心经营几年的湘军甩开了一大截。
当时,因循守旧的湘军所使用的还是一些传统的旧式武器,跟太平军对抗,丝毫不占上风,其战斗力因此大打折扣。在初期的争斗中,湘军也因此吃了好多亏。
淮军抓住了最好的时机,及时更换武器和设备,使其保持了良好的战斗力,让人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