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遥远而神秘的中国在召唤

林奈:打开自然之门的大师 作者:卡特里娜·马尔默 编,邓武 译


林奈在斯莫兰的童年故居里收藏着一个来自中国的瓷杯,它是一套从中国定制的瓷器中的一件,这套瓷器上都有粉色小花的图案,这种小花学名叫林奈花(拉丁学名Linnea borealis)。瓷器上的林奈花仿佛向世人揭示了林奈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遥远而神秘的中国在召唤

18世纪,中国对欧洲来说意味着时尚,中国的茶叶在欧洲受到热捧。各国东印度公司的船队(当时许多欧洲国家前往印度及其以东国家进行贸易的公司都称东印度公司——译者注)从中国运回了海量的货物,包括家具、服装、丝绸和瓷器,这其中也有瑞典的船队。

于是,中国货和中国风格在欧洲被竞相模仿,许多欧洲人尝试烧制瓷器。在瑞典,更有人试图养蚕进而缫丝织绸,这个主意毫无疑问来自林奈。

实际上,中国当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的上流社会。瑞典国王阿道夫·弗雷德里克(Adolf Fredrik)竟然建造了一整座中国式的离宫赠予他的王后路易莎·乌尔莉卡(Lovisa Ulrika),这座离宫是国王送给王后的33岁生日礼物。那一天,他们的儿子,王子古斯塔夫(Gustaf)穿着中国皇子的装束,为他母亲献上了这座离宫的金钥匙。这座离宫就在斯德哥尔摩市中心之外,与皇后岛宫(the Royal Drottningholm Castle)毗邻,今天,它已被列入了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

上述故事都说明了在那个时代中国元素在欧洲是多么被人们追捧。同时,中华文明也激发了瑞典人对财富的追求,其中林奈本人也颇具雄心。

林奈认为,桑树可以在大型种植园里种植。当时,桑树已经在瑞典南部成功种植,有了桑树,蚕就可以获得食物进而吐丝。林奈的养蚕实验起步异常顺利,但蚕宝宝们一点儿也不喜欢北欧的气候,从中国买来的蚕卵和幼蚕一到瑞典就干死了。矢志不渝的林奈在路易莎·乌尔莉卡王后的支持下最终成功地在皇后岛宫的宫苑中生产出了少量的丝绸,然而除此之外,大批量生产丝绸在瑞典一直是个梦想。

当时,瑞典还有人试图引进稻米的种植,瑞典北部的大面积湿地、沼泽和荒地看上去都可以种植稻米,但是,北欧的气候又一次让这个计划破产了。

同样,在瑞典培养珍珠贝的努力也无疾而终了。珍珠贝的拉丁文学名是Mya margaritifera,瑞典北方的河流中有大量能够出产珍珠的淡水贝。林奈曾经去拉普兰地区(Lapland,位于瑞典和挪威的北部)旅行,在那里,他看到当地的萨米人(Sami)为了寻找珍珠,在河水中搜寻珍珠贝,进而为了取珠撬开杀死成千上万的珍珠贝。林奈担心,这样的猎取会导致这种贝类的灭绝。林奈写道,在一个叫作“珍珠岛”的小岛的浅滩中,曾经云集着无数的珍珠贝,几乎让人无法落脚,但后来,那里的珍珠贝已经杳无踪迹了。

这简直是暴殄天物,林奈想道。于是,林奈成功设计了一种培植珍珠的方法,用一根银线将一小粒石灰石塞入珍珠贝里。

林奈对这个方法秘而不宣,并申请了专利,他在1751年写给皇家公共土地和资金司法委员会(the Royal Judicial Board for Public Lands and Funds)的信中说:

“珍珠贝中的珍珠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病症。谁能够将这种病症成功植入珍珠贝就有希望收获珍珠。如果有人能把捕捞到的每一只珍珠贝经过处理后重新放入水中,进而使它们各自出产一粒珍珠,恐怕没有什么生意比这件事利润更丰厚的了。”

“六年的珍珠可以长到豌豆大小,十二年的珍珠的体积近乎是豌豆的两倍。”

林奈培育出的九颗小珍珠今天被收藏在伦敦林奈学会的一个小匣子里

林奈设计的这种生产珍珠的方式仿佛开启了财富之门,但实际上由于操作太过复杂,瑞典的政客们从未真正接受林奈的游说,与此同时,从中国进口的珍珠则源源不断。

林奈在他去拉普兰的日记中画了一幅草图,描绘了一位渔人趴在简陋的小筏子上从河底捞取珍珠贝的情形。

林奈对他设计的珍珠培育法充满信心,以至于借钱去从事这项实验性的生产,怎奈他的努力成效甚微。林奈很快债台高筑,他给一位朋友写信道:“我一向害怕欠债和蛇,现在我就处在担惊受怕之中。”也就是说,林奈看似颇具智慧的梦想已是摇摇欲坠了。

不料,在一个夏日里,林奈带着用他的方法炮制出的九颗小珍珠来到了斯德哥尔摩,让投资商和议会大为赞叹,于是,林奈又燃起了希望。之后,他因这项成果获得了国会的颁奖,但尽管如此,培育珍珠的计划还是被束之高阁,在瑞典生产珍珠变得遥不可及,最终,林奈卖掉了他的这项专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