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982年我到辽宁社会科学院从事专业学术研究工作,至今已经31年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早已和社会科学这项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退休以后,我开始整理自己发表过的文章,准备在适当的时候,做一个学术上的总结。这既是自己学术跋涉的回顾,也便于今后朋友之间的交流与指正。恰逢此次辽宁社会科学院领导决定建立学者文库,为研究员出版论文集,荟萃我院学术建设的成果,也体现了院领导和院学术委员会对于老学术工作者的殷切关怀之情。于是,我把个人的这种学术总结,与院里出版的学者文库的工作结合在一起,按照院里的要求,汇集成这本文集。
我到文学研究所工作后,担任过副所长、所长,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院重点学科“东北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带头人和2004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学科“东北现当代文学”的项目负责人。多年来,主要从事东北现代文学研究、辽宁当代文学研究、辽宁地域文化研究和文艺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已出版的学术专著有:文学评论集《辽海文坛鉴识录》《走出沉思》《通向作家之路——马加的创作生涯》;出版的编著有:《〈家〉诠释与解读》《〈易象图说〉破译》;我主编的学术专著有:《辽宁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马加专集》《东北现代文学研究论文集》等;此外,还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国家“九五”重点图书《东北现代文学大系》的编写工作;参与撰写了国家资助社科基金课题《东北现代文学史论》,参与完成了《东北现代文学史》《东北文学通览》《辽宁省志·社会科学卷》等一些辽宁省重点学术课题的写作。退休后,参加撰写了国家级课题《中国地域文化通览·辽宁卷》的工作。除了这些已经成书的研究成果外,还有一些是已经发表却没有被收入集子的文章,和退休以后陆续写作的一些文章,我把这些文章汇集起来,这便是这部即将出版的文集的主要内容。
这部文集的编排,分为“文艺理论研究”、“东北现代文学研究”、“辽宁当代作家研究”、“辽宁地域文化研究”四个部分。这也是我一直从事的主要的研究领域。我的学术道路,基本上也是向着这些方向拓展开的。我读研究生时的专业是文艺理论,所以,对于文艺理论的研究,我始终怀着一种兴趣,愿意进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探索,及理性的精神思索,我以为它是进行其他方面研究的必要基础。收入本书中的关于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探索,以及关于瞿秋白、周扬的美学思想的几篇论文,大体上代表了我的这种理论思索的努力。
我到文学研究所后不久,便加入了东北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团队。起先,我是把它作为一项单纯的工作任务来完成的,渐渐地,便产生了研究下去的兴趣。我觉得,东北现代文学的主体精神,是和中国文化的精神主干血脉相通的。20世纪30年代,在中华民族最危亡的时刻,它表现为一种深重的苦难意识和不屈的抗争精神。在东北现代文学的精神气韵的深处,透着一种坚韧的黑土地的魂魄,彪炳千秋,屹立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殷殷青史之上。每当我读到东北现代文学中那些充满了民族的阳刚之气,沉响而厚博的作品时,每当我读到享誉当时文坛的“东北作家群”的那些可传留史册的杰作,接触到东北沦陷后的东北爱国进步文学和东北解放区文学的飒爽风姿时,我都会深深地为之自豪,感到记录下这段珍贵的历史和前辈的奋斗历程,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我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多已经出版成书,本书收录了几篇未入书的。其中的一篇,是为我的好友,已故的沈阳师范大学张永芳教授主编的《〈盛京时报〉近代小说选萃》一书所作的序言,借此表达我对他的怀念之情。
作为东北文学构成一部分的辽宁当代文学,同样是多姿多彩,繁茂而厚重的。辽宁作家的创作,张扬着东北文学和关东地域特色的风采,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气质。新中国成立以后,辽宁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出现了许多有着全国影响的作家。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更是迎来了辽宁文学史上发展最好、成果最辉煌的历史时期。它们深刻地折射出辽宁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深刻地反映着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旋律。研究辽宁的文学现象,研究辽宁的作家的创作,就是对东北文学和东北地域文化精神的一种文化的承继,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这些年,我还担任着辽宁省作家协会的特邀评论家,这使我对辽宁的当代作家关注比较多,写下的评论文章也比较多,并收入本书中。
我把自己的东北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延伸到对辽宁当代作家和辽宁地域文化的研究,是一个自然的学术思索的过程,也是一种客观的需要。我觉得辽宁的当代作家,应该建立一种适合自己特点的文学话语意识,应该去寻找一种真正具有辽宁地域特征的关东文化精神,并生成具有辽宁地域元素的创作风格和批评形式,以自己的地方特色走向全国。我对辽宁文学和辽宁地域文化特色的探索,主要是想表达我对东北文化的精神本质的一种寻找。我觉得,在东北地域文化的精神底色中,蕴积着一种独特的地域场的色调,表现了一种荒蛮旷达、粗犷雄阔的地域风格。它既是东北黑土地的一种恩赐,也是“闯关东”的移民迁移和东北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所促生的一种释放着生命活力的文化之场,它是东北文学的精神圭臬。应该唤醒东北地域文化中的这种自信和文学主体精神,顺应时代的选择,在日益多元化的时代视阈中,为中国的文化建设贡献力量。我写的关于东北地域文化特色和“闯关东”与东北人的性格的几篇文章,表达的就是对这种文化视阈的关切,以及对新的时代文学精神的寻找。
在“辽宁地域文化研究”部分,我还收入了几篇关于辽宁的书画艺术、满族文学和其他艺术种类的研究,以及关于当下文学思潮与现状的思考。最早的一篇,是载于1989年5月15日《辽宁日报》上的《文学:大潮中的反思》。在此文的开头,我曾说:“商品经济的大潮正在使这片广袤的国土发生深刻的变化,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次历史的机遇。可是,文学能否抓住这次机遇呢?”我期待文学能够面对新的挑战,进行“冷静地反思”,实现新的腾飞。当下文学的发展和辉煌的成就,已经证明了我国的文学事业正沿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广阔道路前进。我相信,文学的明天会更美好,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会更美好,祖国的明天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