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编 文艺理论研究

辽海文坛漫步·白长青文集 作者:白长青 著


第一编 文艺理论研究

试论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的深远意义[1]

毛泽东同志1942年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一文,为历来公认的毛泽东文艺思想中最重要的著作。它科学、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的基本构架和理论精髓,以这篇《讲话》为标志,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完整体系正式形成。在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经济建设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后,作为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邓小平文艺理论,也有着一篇堪与毛泽东的《讲话》比肩辉映,并有着类似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思想价值的著作,这就是邓小平同志的《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以下简称《祝词》)。充分认识这篇文章的不寻常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美学观的内涵,正确地评价它对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艺工作的纲领性指导地位,无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篇《祝词》和《讲话》一样,都诞生在一个开启伟大时代的历史转折期,并且都对之后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党的文艺工作者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1979年10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召开之后,在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大幕正徐徐拉开,中国开始进入一个伟大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新时期之际,邓小平同志亲自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并在这个会上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了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祝词。这篇《祝词》高瞻远瞩,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基石,深刻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特征和发展趋势,通篇贯穿着邓小平同志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内核。既全面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战线上的各种经验和教训,也发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号召,并且对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的社会主义文艺的性质、特征、任务以及党对文艺工作的方针政策,都首次作了系统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的深刻论述。这篇《祝词》,不仅是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工作具有指导价值的、开创性、纲领性的文献,而且标志着邓小平文艺理论的正式形成。以此篇文章为标志,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在经历了20世纪20~30年代建党初期的摸索阶段,40~70年代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发展阶段,从80年代开始,正式进入了邓小平文艺理论的日益成熟的阶段。从中国革命的历史上看,这也是我们党结合中国的实际,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第三个阶段。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邓小平文艺理论,则是邓小平同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开拓精神,面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的文艺工作的具体实际而总结出的科学理论体系,因而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在这篇《祝词》诞生之前,邓小平文艺理论体系的形成,和邓小平同志漫长的革命生涯联系在一起,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完善的过程。一些学者认为,邓小平文艺理论的酝酿期,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邓小平同志担任红军总政治部机关《红星报》主编时阐发的一些文艺思想和见解。邓小平文艺理论的雏形则诞生在抗日战争时期,而作为其标志的,即是1941年5月邓小平同志所写的《一二九师文化工作的方针任务及其努力方向》这篇文章。这是邓小平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论述文艺工作的一篇比较重要的文章。新中国成立以后,邓小平同志对文艺工作的基本思想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到粉碎“四人帮”这一段时间,特别是在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方针以后,邓小平同志为深入地阐述和贯彻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做了大量的工作。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同志的文艺思想产生飞跃性的发展,开始进入了第二个时期,这是一个辉煌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时期。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原则为基础,并结合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具体实践,既继承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又开拓性地提出了适应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时期的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特征、性质,以及关于我党文艺工作的一系列的方针、政策等时代课题,并以这篇《祝词》为标志,诞生了邓小平理论的比较完整、成熟的科学体系。

从邓小平文艺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是从毛泽东文艺思想中萌生出来,并直接地继承了毛泽东的一些最基本的文艺思想。同时,它又结合改革开放的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发展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如果说,毛泽东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学说在中国革命文艺实践中产生的第一次飞跃,那么邓小平文艺理论则是它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在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革命文艺实践中产生的第二次飞跃。正因为这一点,使它成为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指导思想。

邓小平同志阐释关于文艺工作和文艺创作的一些思想时,往往高屋建瓴,思想深邃,思维活跃而开阔,言简意赅,直率鲜明、立意深远,具有一种内容简约、明确,形式活泼、生动的特点,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价值。这些都充分体现他的实事求是的一贯思想。而他的这篇《祝词》,首次对他的文艺思想做了比较完整的、系统的阐释。

在这篇《祝词》中,邓小平同志回顾了新中国成立30年来我们在文艺工作领域的基本历史经验,并对“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极“左”路线对文艺工作的干扰和破坏的种种教训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和总结。他说:“‘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我们的文艺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文艺工作的成绩是显著的。”而“在林彪、‘四人帮’猖獗作乱的十年里,大批优秀作品受到诬陷和迫害。在那个时期,文艺界的许多同志和朋友,正气凛然地对他们进行了抵制和斗争”。接着,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并提出了我们要在建设社会主义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完成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的伟大历史任务。这样,邓小平文艺理论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它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继承关系,它在新时期的历史使命,就明确而科学地提了出来。

在《祝词》中,邓小平同志以较大的篇幅全面阐述了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艺的性质、任务、方针和政策。他说:“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鲜明地指出了进入新时期以后我们的文艺仍然具有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他指出,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性质就决定了它的使命是:“文艺创作必须充分表现我们人民的优秀品质,赞美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在同各种敌人和各种困难的斗争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接着,邓小平同志对新时期文艺工作在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创作方法上的不同形式的风格的自由发展、作家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和自己首先受教育问题,以及文艺家的创作个性的自由发挥等方面都作了丰富而精辟的论述,对新时期文艺发展的规律提出了许多独创性的见解。

《祝词》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继承,突出地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首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基本原则的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学说,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属性,它明确地提出要为无产阶级的斗争事业服务。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学,在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曾表现出不同的方针及斗争策略上的变化,但最根本的原则,即无产阶级文艺的性质和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却是相同的。毛泽东文艺思想和邓小平文艺理论都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学说,并将这一学说的基本原则结合中国革命不同的历史时期一脉相承地继承了下来。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他又说:“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成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毛泽东同志要求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同样,邓小平同志也精辟地论述了文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他明确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口号。他指出:“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者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邓小平还动情地说:“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邓小平同志首次将文艺工作的“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文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在怎样看待人民这些原则问题上,将社会主义文艺的无产阶级特征鲜明地阐述出来,并以此来指导中国文艺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从而直接地继承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基本原则。

其次,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关于时代特征理论的继承。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的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怎样看待具体的时代特征,并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般原则运用到不同历史时代的具体文艺生活中去,找到符合那个时代特征的指导文艺工作的具体方针、政策和方法。也就是说,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结合活的实际。为此,就要根据不同的历史时代的特点,回答和解决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具体问题。对中国来讲,就是要找到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灵活地运用到中国具体国情的道路。而这一点,既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最大特色,也是邓小平文艺理论的鲜明特征。

毛泽东文艺思想是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产生出来,并且成为这个历史时期的文艺工作的指导思想。它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革命文艺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地指导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文艺工作,具有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许多文艺工作者,是在毛泽东的《讲话》的精神鼓舞下投身于宏伟的无产阶级文艺事业的。而邓小平文艺理论,则面对着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它要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回答和解决中国文艺工作所面临的具体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全世界范围内,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课题,新的科技浪潮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中国的经济发展面对着新的国际环境,遇到了新的挑战、新的机遇,要解决如何持续发展的课题。所有这些,都是毛泽东同志生前所未曾遇到过的。而邓小平文艺理论,正是根据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基本的时代特征出发,根据中国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深重灾难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文艺战线上的一系列“左”的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后所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就不仅仅是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的产物,更是中华民族思想大解放的结晶,是集体的智慧,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利益。它符合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国情,回答了中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在文艺领域中的一些要紧迫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说,邓小平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根本指导思想,这就是邓小平文艺理论的鲜明的时代特征。

最后,则是对毛泽东文艺思想中一些方针政策的继承。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艺术属于上层建筑,它必然地被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所制约。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强调作家要深入生活,要通过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去努力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指出:“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是从何而来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因此,他号召:“中国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同样,邓小平同志在《祝词》中也明确地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要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反映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本质,反映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为此,他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自己认识生活、分析生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这些都充分的说明,在作家深入生活的基本方针上,在社会主义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个最重要的审美认识论上,邓小平文艺理论与毛泽东文艺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在文学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方面,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同志也有着几乎相同的认识。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提出:“革命文艺是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他要求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通过自己的作品“能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邓小平同志则指出:“对人民负责的文艺工作者,要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群众,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滥造,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的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两位伟人都充分认识到文艺家在革命事业中的作用并要求艺术家通过自己的作品把文艺工作和伟大的革命事业联系起来。

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同志都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文艺的艺术规律,重视艺术创作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重视尊重文学家、艺术家的创作自由,把它作为我们的文艺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毛泽东同志为此提出了著名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口号,倡导不同的艺术观点,不同的艺术流派的共同繁荣的局面。邓小平同志更是非常重视艺术的特殊规律和审美属性,重视尊重艺术,尊重艺术家的创作自由。他说得更直接,也更明确。在《祝词》中,他充分肯定了列宁关于文艺的自由属性和拥有创作的两个“广阔天地”的经典论述,明确提出:“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他谈到:“在一个9亿多人口的大国里,杰出的文艺家实在太少了。”他对林彪、“四人帮”所推行的极“左”的文艺路线对文艺工作的破坏深感痛惜,他把充分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与文艺创作自身的特殊规律性联系起来。他指出:“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么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

文艺创作是文艺家的个体精神劳动,但作为一个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仍然有着一个在生活中,在伟大的革命斗争中接受教育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同志都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并且对此都有很丰富的论述。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谈到了著名的“立足点”问题,即革命的文艺工作者要把自己的立足点转变到工农大众和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来,为此,要经历一个思想上和感情上的转变过程。而邓小平同志对此则做了更精辟的阐述,他说:“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受教育。要给人民以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由谁来教育文艺工作者,给他们以营养呢?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只能是: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在这里,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著名的“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的观点。它形象而准确地表达出艺术家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祝词》不仅继承了毛泽东文艺思想,而且在新的历史时期,创造性地发展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它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特别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艺理论,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邓小平文艺理论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它对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即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阐述和实践上。

邓小平文艺理论所具有的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实践性,都离不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可谓一语中的。新中国成立以后,邓小平同志参与领导了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工作,也目睹了林彪、“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对革命文艺工作的残酷破坏,经历了“文化大革命”10年的动乱,指导了粉碎“四人帮”以后的文艺战线的拨乱反正工作。他对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艺工作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都做了实事求是的全面深入的总结和思考后,集历史的经验与全党全民族的智慧而诞生了邓小平文艺理论。由于它的立足是总结过去,开创未来,寻找一条适用于当代中国文艺实际的道路,解决当代中国文艺的现实问题,因此才极大地解放了文艺生产力,焕发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造潜力,开创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工作日新月异的新局面。

邓小平同志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的思想路线。”在《祝词》中,处处洋溢着这种实事求是、从中国文艺工作的实际出发的求实态度。他冷静、客观地分析了中国文艺工作的现状,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文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文艺”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他还提出推翻林彪、“四人帮”的“文艺黑线专政论”,打碎长期压在广大文艺工作者头上的枷锁,从而使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局面成为可能。他还提出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当成为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标准。”这个标准,最充分体现出他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是一般的工作原则和方法,而是邓小平文艺理论的精髓,它在邓小平文艺理论中处于核心的位置,这一点,是邓小平文艺理论对毛泽东文艺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学说的最大发展。

其次,邓小平文艺理论在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和根本任务方面,也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文艺思想。

邓小平同志提出在和平发展的世界大背景下,“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要稳定”等一系列指导思想。因此,中国的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和根本任务,就离不开这个大的时代背景和原则,就必然地具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的具体特色。笔者认为,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调,二是对于社会主义新人的阐释。

邓小平同志认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文艺应该为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积极的贡献,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之一。他在《祝词》中说:“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同志的话,不仅第一次指出了社会主义文艺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而且透彻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文艺不仅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成果,它还对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负有神圣的责任。邓小平同志从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及艺术创作自身规律上,明确地阐释了社会主义文艺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关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举和贡献。

从社会主义文艺的客观规律和现实需要出发,邓小平同志还大力号召文艺要描写社会主义新人。他说:“我们的文艺,应当在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丰硕的成果。”为此,他提出了文艺创作“要塑造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创业者,表现他们那种有革命理想和科学态度,有高尚情操和创造能力,有广阔眼界和求实精神的崭新面貌”。通过这些新人的形象,激发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历史创造活动。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开拓着作家、艺术家的创作视野,明确地指出了他们创作的方向和艺术劳动的意义,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艺工作的特点。


[1] 原文收入《邓小平思想文化理论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