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前的辽宁省东北现代文学研究[1]
东北现代文学研究是辽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一个极有特色的部分。东北现代文学研究包括“五四”以来东北地区新文学的研究、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东北作家群”的研究、东北沦陷区文学研究和1945~1949年的东北解放区文学研究几个组成部分。辽宁学者对于东北现代文学研究一直比较重视,起步较早,成果也比较突出,在全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一 东北现代文学研究的源起
东北现代文学是指从民国8年(1919年)到1949年间的东北地区的文学。民国23年(1934年),《盛京时报》就发表了一些关于当时东北文学的内容和性质的文章,主要有共由的《满洲文坛趋势》(《盛京时报》,1934年10月27日)和央央的《谈满洲创作的内质问题》(《盛京时报》,1941年1月21日至3月5日),对当时东北文学的现状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的回顾。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辽宁学者开始把研究的视野对准东北现代文学。但由于受到当时的“左”的思想束缚,特别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这项研究工作始终没有真正地开展起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东北现代文学研究才蓬勃地开展起来,从事这项工作的研究人员越来越多,取得的成绩也越来越大,使东北现代文学研究成为辽宁省文学研究的一个具有特殊成就的方面。
1980年,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正式成立,随后,就开始对东北现代文学研究课题进行论证和制定研究规划,并积极和黑龙江、吉林两省的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互相交流信息和资料。该所戴言、董兴泉、王吉有、李兴武等人开始对一些东北老作家如萧军、罗烽、白朗、端木蕻良、舒群、马加、骆宾基等进行访问,广泛收集资料,还对东北沦陷时期的一些作家如梁山丁、王秋萤、李克异、关沫南、刘丹华、铁汉等进行访问;戴言、董兴泉等人还访问了东北作家穆木天、田贲等人的遗属。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以该所为中心的一些从事东北现代文学研究的学者写出了200多篇研究论文和专题资料,内容包括东北新文学运动的发源、党对东北现代文学的关怀、东北左翼文学的兴起、对东北作家群的研究等,并陆续挖掘出一批珍贵的文学史料。
1979年,由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发起,与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合作创办了研究东北现代文学的期刊——《东北现代文学史料》,并决定两家轮流出刊。1980年3月,《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一辑由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辑出版。该刊是内部发行的不定期刊物,登载有关东北现代文学的研究文章及资料、译文等。刊名由茅盾题写,并得到东北老作家萧军、舒群、罗烽、马加等人的关心,也得到了辽宁省、黑龙江省负责文艺工作的领导人的支持。该刊设有“东北现代文学研究”、“东北现代文学史料”、“作品选登”、“参考资料”、“作家研究”、“作家传略”等栏目和一些专栏。从1980年起至1984年6月止,该刊共出版9辑,其中1、3、5、7、8辑由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负责编辑出版。《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的出版,是东北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它为研究工作者提供了研究阵地,直接推动了辽宁省东北现代文学研究的进展,在国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美国学者葛浩文所著的《萧红评传》中就引用了该刊物中的许多资料。
辽宁省东北现代文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工作就是编写《东北现代文学史》。1979年6月19日至21日,在沈阳召开了《东北现代文学史》第一次编写协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东北三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以及18个有关单位的专业和业余文学研究工作者共30多人。会议就共同编写此书的意向、起始时间、分期以及资料的收集工作进行了讨论,并取得了一致的意见。为了加强对编写工作的指导,会议决定聘请马加、罗烽、白朗、萧军、舒群、骆宾基、端木蕻良等30名著名作家和熟悉当时情况的人员为顾问。1982年10月7日至10日,在沈阳召开了第二次《东北现代文学史》编写工作会议,重新讨论了这部书的编写范围,进一步确定了编写的指导思想。1983年,在长春又召开了第三次《东北现代文学史》编写工作会议,确定了各部门人员的分工,从此进入了具体的撰写工作。1984年11月,全书初稿完成,送交春风文艺出版社,进入了最后的校稿出版阶段。此书后由沈阳出版社出版。
二 东北现代文学研究的课题
1. 东北现代作家传记研究和资料搜集
从1979年到1985年底,辽宁学者在全国各地走访东北作家,获得了大量东北现代文学资料,写出了舒群、萧军、萧红、罗烽、白朗、端木蕻良、李辉英、塞克、马加、杨晦、金人、林珏、关沫南等人的传略和年谱,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陆续在《东北现代文学史料》上刊登。在《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1辑中有一组纪念作家金剑啸的回忆资料;第3辑中有肖风的《萧红传》、李兴武的《马加小传》、卞和之的《田贲生平事略》;第5辑中有对舒群、萧红、塞克、白朗、高兰、关沫南、陶明浚等人的传记研究文章以及关于萧红、金剑啸、田贲等作家的回忆资料;第7辑中专门登载了纪念李满红的一组文章和穆木天、李辉英、端木蕻良的传记及资料;第8辑中登载有罗烽、舒群、马加、草明、林珏、陈涓等人的传记,还开辟有纪念田贲的专辑等。该刊的“东北现代文学史料”专栏,还登载有大量的对作家创作活动的回忆,登载一些20世纪30年代报刊的目录以及东北三省图书馆馆藏资料的目录等,成为重要的资料来源。《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9辑还发表了杨志和的《东北文艺大事记要》,也是重要的研究资料。
2. 作家创作成就与艺术风格研究
从1980年到1985年底,一些学者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研究相继写出200余篇有创见的论文。内容包括对作家的创作思想、时代环境、地域特点、艺术风格、流派特色等方面的分析评论。1981年,邢富君、陆文采、冷淑芬合写的《萧红创作初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1年第3期),是较早研究萧红创作的论文。作者对过去文学史上和某些评论者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认为萧红是以一个艺术家的真诚来创作的,她以自己的方式和热情投入到时代的抗战中去。张毓茂的《略论萧军的思想和创作》(《求是学刊》,1982年第2期),全面评论了萧军的创作特征和思想演变过程,该文既有对萧军的主要作品的艺术分析,又有关于萧军的政治观点和艺术观演变的论述。随后,他又撰写了评论萧军与萧红的系列论文,如《两个勇敢的跋涉者——萧军与萧红》《论〈八月的乡村〉》《敢为人民写春秋——论萧军的〈吴越春秋史话〉》《黎明前的风暴——萧红的〈夜风〉的思想和艺术》《梦绕故乡寄深情——萧红的〈失眠之夜〉赏析》等。他认为,萧军和萧红都走上了“五四”以来由鲁迅所开辟的革命现实主义的文学道路,他们的笔锋都向着社会的深处,向着民族的灵魂去探索、挖掘、剖析。而萧军对于劳动群众的精神病态的分析,则更为全面、深刻。他还认为,不能片面地指责萧红后期思想的颓唐和脆弱,实际上萧红的内心深处一直燃烧着反抗的火种,她的作品始终响彻着时代的强音。以上论文都收入了他的《现当代文学论集》(辽宁大学科研处,1985)中。这一时期,他与杜一白合著的《萧红作品欣赏》(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也是研究萧红的较重要的专著。
徐塞的《论萧军的文学道路》(《文学评论丛刊》,1982年第11期),是辽宁省萧军研究的一篇较早的重要论文。该文对萧军的文学道路做了四个阶段的分析与评述。即:①从武学到文学——创作的准备期。②战斗的《八月的乡村》——创作的旺盛期。③前进在过去的年代里——创作的成熟期。④不平坦的道路——创作的艰苦期。由于这是一篇较为全面地评述与分析萧军文学道路的论文,发表后受到评论界广泛的关注。
陆文采发表了系列东北现代文学研究的成果。他的《论〈呼兰河传〉及其评论》(《文学评论丛刊》,1982年第15期)以及《关于萧红的诗歌创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年第4期)等论文,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观点。诸如萧红往往在寂寞痛苦中产生最优秀的著作,《生死场》不是一部写抗日为主的小说,而是一部反映东北人民苦难的著作等。他的《高兰和他的朗诵诗》(《新文学论丛》,1983年第1期),是研究高兰的具有开拓性的论文。作者认为,高兰的朗诵诗中写得最好的是《哭亡女苏菲》。正是由于这首血泪诗篇,使高兰的名字在文学史上流传下来。
白长青的论文《论东北流亡作家群的创作特色》(《社会科学辑刊》,1983年第4期),是国内较早地从东北作家“群体”的视角进行历史扫描的综合性研究论文。该文在国内首次提出了“东北流亡作家群”的学术观点,肯定了20世纪30年代“东北作家群”的流派特点。
董兴泉与彭定安合写的《〈冰花〉忆——记刘少奇对东北文学的关怀》(《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一辑,1979年),介绍了刘少奇在中共满洲省委工作时期,对当时奉天(沈阳)由青年学生主办的左翼文学刊物《冰花》的扶持和领导的珍贵史实。董兴泉还发表了《舒群评传》(选载)(《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5辑,1982年)和《生的奋斗与跋涉——评三郎悄吟第一部短篇小说〈跋涉〉》(《吉林大学学报》,1983年第8期)等。
戴言在《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7、8辑发表有《穆木天生平传略》《穆木天的诗歌和诗论》《穆木天年谱》《论杨晦的戏剧创作》《起来,辗转在铁蹄下的中华民族——评塞克的戏剧创作》等。他在《穆木天的诗歌和诗论》一文中,详细地介绍和分析了穆木天的诗歌创作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认为新诗创作是穆木天最主要的功绩。穆木天的诗歌创作的三个集子《旅心》《流亡者之歌》《新的旅途》,分别反映着他三个时期不同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总体上看都是属于现实主义的。《流亡者之歌》由于急于表达爱国之情,锤炼不够,使得思想和艺术形式的结合显得不那么和谐。而《新的旅途》,由于实践了诗歌的大众化的要求,句子流畅自然,便于朗读,思想和艺术的结合比较自如。在《论杨晦的戏剧创作》中,戴言从杨晦创作的11个话剧剧本中,归纳总结了他的戏剧创作的四个艺术特征。即善于描写气氛;充满着生活气息和乡土味;语言的口语化、性格化、乡土化;在矛盾的冲突中刻画人物。
辽宁的一些学者还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东北作家的作品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研究。邢富君的论文《世界新文学中的姊妹篇——〈八月的乡村〉与〈毁灭〉比较观》(《文学评论丛刊》,1985年第23辑),将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和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从时代背景、民族特点、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了比较,为东北作家及作品的研究扩大了新的视野,引起评论界的注意。
在对马加和端木蕻良的研究上,李兴武的《马加创作要论》(《社会科学辑刊》,1982年第4期),是较早地研究马加的生平和创作的论文。他认为马加的长篇小说《登基前后》(又名《寒夜火种》)是马加在流亡北平时期的代表作,小说反映了东北人民抗日救国的时代感情,反映了东北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最黑暗时刻的真实的生活场景。而在这之前,中国的文坛上并没有描写抗日义勇军或革命军的中、长篇小说。后来的《生死场》和《八月的乡村》都已载入了史册,而《登基前后》却被冷落,是不公平的。它应该和那两部作品一样,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光荣的位置。他的另一篇论文《端木蕻良的文学道路》(《启明》,1983年第4期),对端木蕻良的文学创作道路进行了评述。他的《“九一八”事变和东北作家群》(《辽宁日报》1981年10月20日)一文,对“东北作家群”的含义进行了探讨,列举了一些属于“东北作家群”的作家和作品。
周立波是辽宁省从事东北现代文学研究的学者所关注的作家。在对周立波的研究中,王建中发表了10余篇论文,其中有对周立波及其代表作《暴风骤雨》的总体评价,有对这部作品的人物分析和艺术成就(包括对作品的语言、细节、结构等方面)的探讨,也有对周立波的短篇小说的综合评价。如《重评周立波的〈暴风骤雨〉》(《语文教学参考》,1979年第5期)、《〈暴风骤雨〉人物谈》(《辽宁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浅谈刘德山形象的塑造》(《中文函授》,1983年第16期)、《时代·人物·风格——漫评〈周立波短篇小说集〉》(《辽宁大学学报》,1985年第5期)、《浅谈〈暴风骤雨〉的艺术特色》(浙江《电大教学》,1985年第5期)等。
这时期,还有陆文采的《漫谈萧红创作的寂寞感》、马蹄疾的《李辉英传略》、任惜时的《论端木蕻良创作的内容特征》、宁殿弼的《塞克的戏剧电影活动》和《白朗建国前小说述略》、王吉有的《东北抗日文学的先声——评长篇小说〈万宝山〉》、陈震文的《白朗的生平和创作道路》、夏山(高翔)的《林珏及其创作》、宝藏的《马加文学生涯50年》等论文,均发表在《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3、5、7、8辑上。这一时期,彭定安对东北现代文学和作家进行了总体的回顾性研究。他在《东北现代文学史料》和《东北现代文学研究》刊物上都发表过总体性研究的文章。
3. 《东北现代文学史》的编写
《东北现代文学史》是东北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该书从1979年6月到1984年11月,历时约5年半编成。参加人员来自东北三省共15人,以辽宁省研究人员为主体。该书第一次从历史的角度对东北现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了宏观的透视和把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明了30年间东北现代文学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并对东北现代文学中的一些重要作家、作品、文学活动、文学论争进行了细致真实的述说,对东北现代文学的整体艺术成就给予了客观准确的评价。该书是中国第一部研究东北现代文学史的综合性成果,资料丰富,论证科学系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该书的内容范围广阔,包括这时期东北的少数民族文学、民间文学、抗联诗歌、故事、电影、戏剧、曲艺等的评述。该书作者认为:“东北现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东北现代文学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不是偶然产生的,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历史发展的继承性。”接着,论述了它的分期、创作特色、地域性特征、贡献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该书首次论及了东北现代文学特别是东北沦陷区的文学,中共地下党的关怀和领导,左翼文学运动等情况,具体介绍了从民国19年(1930年)起中共满洲省委对东北文学的关怀和具体指导《冰花》等刊物的情况;介绍了“九一八”事变后,北满的革命文学运动和抗日救国文学在中共地下党的直接领导下兴起的等事实;并对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东北现代文学活动给予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因此,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
4. 《东北现代文学研究论文集》的编写
1985年,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王建中、白长青、董兴泉三人编写出《东北现代文学研究论文集》,翌年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共收入关于东北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论文50篇。收入的文章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鲁迅、茅盾等名家的文章,如鲁迅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和萧红的《生死场》所作的序,茅盾论萧红的《呼兰河传》,乔木、冯雪峰、胡风、骆宾基等人评论东北作家的重要文章等;另一类是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所写的研究文章。此外,该书还选了一些比较珍贵的资料作为“附录”收入,其中包括周扬、周立波、王瑶、李辉英、锡金、马加、司马长风、葛浩文、赵凤翔等人的文章。该书的序言具体介绍了东北现代文学研究的进展、现状和今后的发展方向。《东北现代文学研究论文集》是国内首部较为系统全面地研究东北现代文学的集萃,反映出辽宁的学者对于东北现代文学的研究水平,为研究东北古代文学和东北当代文学架起了桥梁,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而较有价值。该论文集出版后,《辽宁日报》《辽宁教育学院学报》《沈阳师范学院学报》都载文评价它填补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空白。
[1] 原文收入《辽宁省志·社会科学志》第一编第八章第四节(题目有改动),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