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蒋方良

蒋家私房照(套装12册) 作者:秦风,万康 编著


蒋方良

1934年,在苏联乌拉山区,一名来自白俄罗斯的17岁女工芬娜,结识远从中国前来的蒋经国,这段异国恋情,使少女改名为“蒋方良”,从而也改变了一生。

蒋方良原名芬娜·伊芭奇娃·瓦哈李娃(Faina Epatcheva Vahaleva),是铁路工人的孤女,与姐姐同住,相依为命。自技术学校毕业之后,被派往乌拉山区的重型机械厂。1934年春与任职副厂长的尼古拉·伊利扎洛夫结识。尼古拉也就是蒋经国的俄文名字。

当时的蒋经国,因为国共交恶,在苏联成为“人质”,并曾被苏共当局“下放”到西伯利亚。蒋经国思乡思母,情绪低落,遭跟监的同时,只有辛勤投入工厂生活来暂时忘却烦恼。芬娜在这个时候出现,爱情带给蒋经国莫大的安慰。1935年3月,这对异国恋人结婚。12月他们的儿子蒋孝文出生。1936年又添了女儿孝章。

1937年4月,芬娜的人生更有了转变,她远离故乡,和蒋经国回到了中国。蒋经国给她起了一个汉名“方良”。不仅如此,她必须适应中国的风俗习惯,并且要适应丈夫的“太子”身份所带来的种种变化。

1945年蒋方良生下次子孝武,1948年三子孝勇诞生。1978年蒋经国就任“总统”,蒋方良从当年的副厂长夫人,成为台湾的“第一夫人”。但是在生活上,蒋方良一直保持着低调,她鲜少在媒体露面,台湾百姓对她极为陌生。她与一般平凡无怨的主妇毫无不同,当丈夫经常加班或出差时,她只管把家庭照料好,虽有佣人,却常亲自动手洗窗帘。蒋方良和蒋经国一样,生活上不改当年在乌拉山区的简朴习惯。

1988年蒋经国去世之后,打击接踵而至,三个儿子相继过世。1989年因糖尿病长年卧病在床的长子孝文,患咽喉癌过世;1991年患有慢性胰腺炎的次子孝武暴毙;1996年在12月的酷寒中,蒋孝勇在病房与母亲永别。

2000年与蒋方良亲如姐妹的佣人“阿宝姐”,在服侍蒋方良五十多年后,回到大陆定居,蒋方良为此情绪低落。她的女儿孝章则长年定居美国。众所同情的,蒋方良是一位佝偻孤寂的孀妇,似乎只有在1992年当她接见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正、副市长,才是她神情最开心的一天。

少女时代的蒋方良

芬娜扎着两条辫子,辫子上用布料打着两个大结,极为清纯。蒋经国是副厂长,但原先互不相识。据说他们的认识源自于一段“英雄救美”的故事。一天夜里,蒋经国加班后离开工厂,回宿舍的路上,惊见一个大汉阻挡一个女孩的去路,意图伤害。蒋经国赶上前,救出这个金发碧眼的女孩,她就是芬娜。

蒋方良

亲密无间

1935年前后蒋经国夫妇在苏联时期,前往海滨度假。蒋经国这时年约26,体格结实。蒋方良穿着泳装,和蒋经国手拉着手,颇为甜蜜。蒋方良来到中国后,据说有次穿泳装在河里游泳,引起邻居侧目与议论,毛夫人只好劝她下次可别这样了。后来毛夫人买了一座美人鱼雕像放在家里,告诉蒋方良看看就好,不必真的去游泳。蒋方良老年时回忆此事,仍不觉莞尔。

蒋方良

尼古拉、芬娜和他们俄国的好朋友们

在苏联期间,尼古拉(蒋经国)和芬娜(蒋方良)与朋友们聚会。蒋经国曾任工厂副厂长,根据陶涵(Jay Taylor)的《蒋经国传》的记载,当年工厂的员工安尼克耶娃,提及蒋经国时表示:“他脸上永远带着笑容,一副要坦诚相交的模样。我们从没看到他露出不高兴的面容。”

蒋方良

与姐姐相依为命

芬娜的父母早逝,与姐姐安娜(图左)住在一起。芬娜从技术学院毕业后,被分派到乌拉山区的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城的乌拉尔重型机械厂当工人。芬娜与蒋经国结婚时,蒋的月薪是700卢布,并分配到一户两个房间的公寓,生活状况还不错。后来蒋经国一度因政治原因被革职,夫妻俩带着小孩,仅靠芬娜的微薄薪水过活。

蒋方良

充满期望的眼光

芬娜对未来充满期待的眼光。芬娜认识蒋经国,爱情滋润着这名孤女的心灵,也滋润着异国游子蒋经国。蒋经国当时被苏联视做一颗棋子,苏联把他扣为“人质”,不准许他回中国,并严密监视他。来到乌拉山区任职之前,他曾被“下放”到西伯利亚,自称过的是“流亡生活”。这段暗无星月的日子中,芬娜抚慰着蒋的心情。蒋经国曾在《我在苏联的日子》一文中写道:“当时我们经历的痛苦,并非梦境,而是最残酷、最惨痛的现实……”

蒋方良

与婆婆留影

1937年蒋经国带着妻子蒋方良和一双儿女返回故乡中国。图中是蒋母毛福梅,两旁是她朝思暮想的儿子和洋媳妇儿。毛夫人把孙子蒋孝文抱在膝上,神情显得满足。蒋经国是有名的孝子,蒋介石娶宋美龄,曾令他耿耿于怀,为母亲抱不平。

蒋方良仪态端庄,双足并拢,颇符合中国人对传统妇女所要求的含蓄典雅形象。1939年日本飞机蓄意轰炸蒋介石的奉化老家,以打击中国民心。毛夫人不幸罹难。

蒋方良

1942年的蒋方良

蒋方良来到中国五年之后的留影。当时也是八年抗日战争的第五年,前方的战事“长沙会战”、“浙赣会战”如火如荼。远在欧洲战场,蒋方良的家乡也受战争摧残,德国在1941年入侵苏联,1942年展开惨绝人寰的“斯大林格勒攻防战”。

蒋方良

穿上旗袍的洋媳妇儿

1944年结婚九周年留影。中国人说“嫁鸡随鸡”和“入乡随俗”。蒋方良来到中国后,学会了国语,而且还是宁波口音。图中她的发型反映出当时西方的流行趋势,衣着则充满中国味,以旗袍造型出现。人生境遇的奇妙,从蒋方良身上充分流露。她从未想过她会爱上一个异国男子,也无法想象对方是蒋介石之子。这种人生惊奇,需要她细心与耐心的调适。

蒋方良

悠闲自得

朴实淡泊,是蒋方良的写照。据七海官邸的侍卫官李祖怡表示,蒋方良自己过得朴实,但逢年过节总替他们招呼福利。已退出国民党的前高雄市长苏南成在电视节目中说,蒋家的老沙发椅,坐下去时还会凹陷。蒋方良在生活上,不像宋美龄需要一群人侍奉,遇事不愿央烦他人。晚年时,前台北市长黄大洲的夫人陪她去木栅动物园和翡翠水库游览;难得出门,她带了一壶热咖啡和在家做好的三明治,只因不想麻烦别人。

蒋方良

带领“妇联会”关怀“三军托儿所”

蒋方良一见孩子总格外开心。图为赴台之后,她率领“妇联会”同仁,前往“三军托儿所”倾送爱心。蒋方良也常带着自己的孩子主持许多幼儿活动。蒋方良曾是“妇联会”主任委员。“妇联会”的全名是“中华妇女反共抗俄联合会”;在这一“反共抗俄”的标语下,蒋方良以阳光般的笑容化解她乡愁的尴尬。

蒋方良

“山地姑娘”蒋方良

穿上高山族服饰,打着赤脚,蒋方良来了一段高山族的歌舞。蒋方良有着俏皮活泼的一面,在她的故乡,舞蹈也是联络感情的普遍方式。大家都知道蒋方良早已中国化,照片中她的耍宝镜头颇令人感到有趣。

蒋方良

酒宴上的欢喜

与“妇联会”同仁聚餐,蒋方良接受敬酒,一团融洽。蒋方良对媒体虽一贯低调,但这不表示私下的她呆板乏味。在“妇联会”同仁的眼中,她是个极好相处的活泼大姐。

蒋方良

和蔼亲切的笑容

亲自驾车,享受速度的自由与乐趣。

蒋方良

平凡的中年夫妇

这一对夫妇分属不同国籍与血统,脸型轮廓自而不同,但是长期相处以来形成的相互默契与恩爱,使得这帧50年代的合照极具夫妻相。他们平凡可亲,毫无矫情与骄气。

蒋方良

美丽的岁月

时光流转,照片志忆。摄于50年代。

蒋方良

生活的情调

典雅雍容的一张。同样摄于50年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