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艺术篇·

达·芬奇笔记 作者:[意大利] 莱奥纳多·达·芬奇 著;周莉 译


第一章 眼睛与透视

眼睛

绘画涉及眼睛所有十种功能,即明暗、材质、色彩、形状、位置、距离远近和动静状态。我的小书便是这些功能的综合,提醒画者应遵循何等规则,用何等方式,以绘画临摹自然一切的造物和世间一切的美景。

眼睛是灵魂之窗,是最主要的感官。通过眼睛,人才能最为全面地认识自然无限之功的壮景。

君不见,眼睛拥抱全世界的美?……它评审并修正人类一切的艺术……它是数学之王,基于视觉观察的科学是绝对正确的。它已测出了众多星星的大小及之间的距离;它已发现了各种元素及它们的所在……它孕育了建筑学、透视学,以及神圣的绘画艺术。

啊,无与伦比的眼睛,你是天主最伟大的造物!怎样的赞誉才能颂出你的崇高?怎样的人,怎样的语言,才能完全描述你的功能?眼睛是人体之窗,人体通过眼睛探路,欣赏世间的美。因为眼睛,灵魂才甘于留在肉体的囚笼中,没了眼睛,这样的肉体牢笼便是折磨。

伟大的必然性是多么地神奇啊!你以最崇高的理性,使一切的果均直接源于它们的因。一切自然的行动都遵从无法逆转的最高法则,尽可能以最直截的过程服从你。谁能相信这般小的空间竟能容纳宇宙万象?啊,非凡的过程!要怎样的天才方能揭示这样的自然?怎样的言语才能阐明如此伟大的奇迹?实在是没有!正是这样才引导人类著述思索神圣的事物。形状、色彩、宇宙各部的一切形象都缩聚于此一点。多么神奇的一点!伟大而神奇的必然性啊——你使一切的果遵从你的规则,都循最短的路径,直接源于它们的因。奇迹啊……已然消失的各种形体,混聚于这方寸小天地中,它能够通过扩展而重新将其构建。在解剖学中阐述,眼中角膜的直径与角膜和晶状体间距离的比例关系。

眼睛如此完美,世间的美都反映于眼中,无论何人若愿失去眼睛,便使自己无法表现自然的万物。灵魂甘于囚禁在人类的肉体中,那是因为我们有眼睛,能看见世间万物;因为自然林林总总的一切都经由眼睛呈现给了灵魂。无论何人若失去眼睛,便将灵魂留在了黑暗的牢笼中,再没有希望看见太阳,看见这整个世界的光源。世上有多少人憎恶黑夜,尽管黑夜短暂。倘若这样的黑夜将伴他们一生,他们该怎么办?

绘画学

绘画的艺术通过自身科学的方法,在平面上展现辽阔的景致和遥远的地平线。

画家能够通过改变介于物体与眼睛之间空气的颜色,向观者表明距离的变化。他能够借使物体的形状依稀难辨,来表现雾气;他能够借云层笼罩的山脉,以及云中隐约的山谷来表现雨景;他能够表现绕着战士旋转的烟尘;他能够表现不同透明度的流水,以及水面和水底的游鱼;他能够表现翠绿水草所拥河床上洁净的河沙,以及沉积于河沙中色彩斑斓的光滑卵石;他能够表现上空各种高度的星星。

绘画的科学始于点,其次是线,再次是面,最后是由面覆盖的形体。这便是表现物体所需的一切,因为事实上,绘画从不曾越过面,任何有形的物体都是通过它的面来表现。

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之间的边界在性质上是一条数学概念线,而非实际绘出的线,因为一种色彩的终止处便是另一种色彩的开始——界线是无形的。

形体的界线是最轻微的——这个命题证明属实。因为一个物体的界限是面,这个面既不是其所包含的形体的一部分,也不是形体周围空气的一部分,而是置于空气和形体之间的媒介。形体的边线则是构成其界面轮廓的线,这线的粗细并不可见。因此,画家们,不要用线条将你所画的形体包围,尤其是表现那些比实际要小的物体时,因为如果在远处看,不仅它们的外部轮廓会变得不清楚,而且某些部分都会看不见。

绘画学研究物体表面的各种色彩,以及被色彩包裹的物体的形状;研究物体相对的远近;研究随距离逐渐增加,物体所要缩小的程度。绘画学是透视之母,是视线的科学。透视分三部:第一部只处理物体线条的绘制;第二部处理物体没入远处时色彩的弱化;第三部处理随距离的不同,物体清晰度的变化。只处理物体线条和边界的第一部称作素描,亦即物体轮廓的定型。由此产生的另一门处理光和影的科学——亦称为明暗对照法——需进一步解释。

透视

透视是绘画的舵和缰绳。

绘画以透视为基础。透视学无非是透彻了解眼睛功能的学问,而眼睛的功能无非是将眼前一切物体的形状和色彩纳入棱锥体。我之所以说纳入棱锥体,是因为没有物体比棱锥体的入眼点更小。因此,在一切物体的边缘添加延长线,这些延长线交会于一点,必定构成棱锥体。

透视分三部,其名称为:线形透视、色彩透视,及隐没透视。第一部线形透视为减缩透视,探讨物体远离眼睛时明显缩小的原因;第二部色彩透视,论述远离眼睛时不同色彩的变化方式;最后第三部隐没透视,解释为何距离越遥远,物体便会显得越模糊。

在透视的实践中,光和眼睛所适用的定律相同。

透视无非是透过一片光滑的、相当透明的玻璃,对其后某处的观察。这片玻璃后的一切物体都会映在玻璃的表面。物体都以棱锥状趋近眼睛这一点,而且这些棱锥都在玻璃面上相交。

将一张不太透明的纸置于物体和光源之间,便能非常逼真地画下物体。

以铅垂线表示垂直的平面,设想将该垂直平面置于棱锥汇聚的交点前,该平面之于这一交点便好比一玻璃平面,在上面画下你透过它所看见的各种物体。这样画下的物体将会比其本体小得多,因为眼睛与玻璃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玻璃面与物体之间的距离。

两匹马沿平行的跑道奔向终点,若于跑道的正中看去,两匹马似乎向对方跑去。正如已阐述的那样,这种视觉的产生是因为映入眼中的马的影像在向瞳孔表面的中心移动。

至于眼中的中心点,那便更容易理解了:注视他人的眼睛,便能在他人的眼中看见自身的影像。设想有两条直线,从自己的双耳延伸至他人眼中自身影像的双耳,便会清楚地意识到,这两条直线交汇的点将会比自身映于他人眼中的影像稍稍靠后。

设ab为垂直平面,r为棱锥体没入眼中的那一点,n为缩减点,该缩减点始终与眼睛径直相对,始终随眼的移动而移动——正如影随杆动,身动影移。这两个点都是棱锥体的顶点,而棱锥体的公共底面则在两点间的垂直平面上。虽然两个棱锥体的底面相等,顶角却不等,因为以缩减点为顶点的角小于以眼睛为顶点的角。若有人问我:“你能通过什么实际的经验,向我证明这些点呢?”我的回答是——论及缩减点随人而动,请在路经犁过的田地时,注意那些延伸至脚下小路的笔直垄沟,你会发现,眼前的一对对垄沟似乎试图靠拢,于远端会聚……

空气透视

还有一种透视,我称之为空气透视,因为通过表现空气的差异,观者便能辨别似乎位于同一水平线上不同建筑物的距离差异。例如,墙外有几座建筑,露出墙头的部分看上去大小相等,但若希望在画中使一座建筑显得比另一座远,则必须使空气的浓度有所差异。要知道,在同等浓度的空气中,透过空气所见的最远物体——比如远山——会呈现蓝色,与太阳在东方时空气的色泽仿佛。因此,露出墙头最近的建筑应用本色绘制,而较远的建筑则应画得较为模糊,而且更蓝一些……

因此,画家们,让你的小物体略约显示即可,不要画得太精细,否则你画的效果就违反了自然——你的最高指导。物体显得小是由于它与眼睛的距离远,这段距离中充满了空气,大量的空气形成了一个较厚的体,它干扰了视线,使眼睛看不到物体的细节。

任何形体就其对眼睛的影响来说,都包含三方面属性,即大小、形状及色彩。相比于形状及色彩,可在更远的距离识别本体的大小;而相比于形状,可在更远的距离辨清色彩。但这一法则并不适用于发光体。

大小相同的多个物体中,离眼睛最远的显得最小。

大小及色调相同的几个物体,距离最远的显得最小,颜色最淡。

几个物体大小相同,距离相等,最亮的物体看起来最近、最大。

在等深的阴影中,距离眼睛最近的显得最浅。

从天空的颜色可以看出,介于深色物体与眼睛之间的明亮的空气越丰富,物体便显得越蓝。

地平线下的烟为浅淡的白,而地平线上的烟则为浓重的黑。虽然烟本身的颜色是均匀的,但由于所见位置不同,本是均匀的颜色便会显得有所差异。

当我处于与海岸和群山等距处,海岸看来却比群山远得多。

  1. 达·芬奇的笔记有数千页,本书为选译,标题为编者所加。如无特别说明,注释均为译注。——编注
  2. 这后两部透视现总称为“空气透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