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组军
在诸多淮军将领中,张树声被誉为文武全才,他也是第一个由武登文迈向政治舞台的淮军将领。史书称张树声“好为深沉之思”,他留下的著作有《张靖达公(树声)奏议》、《庐阳三贤集》、《敦怀堂洋务丛钞》(编辑)等。其中的《张靖达公(树声)奏议》,几乎囊括了他一生的执政思路。
当张老圩子的守备任务传到张树声手里时,他在谋求突围的同时是否也有过犹豫?地方志记载了一个小故事,说张树声与刘铭传在早期(1858年)曾有过彷徨,眼见“长毛子”其势汹汹,清军节节败退,不少圩子纷纷投奔,他们就联络了几路强人,商量是否该走一条更舒服便捷的路子。但是聚会时,一阵狂风吹断了本当用来悬挂造反旗子的旗杆。此时,参加聚会的一个老塾师说这是个不祥之兆,结果回家后,他们第二天就又开始了与“长毛子”的拼杀,一杀就杀到了底。〔14〕
在李鸿章一生的辉煌中,回乡办团练及筹建淮军绝对是其人生一大转折点,这其中张树声则担当了联络和召集的大任,并在此时初现协调能力。关于这个细节,历史记录不一。
张树声崭露头角是从团练开始的,《安徽省志》载:咸丰五年,张树珊、张树声率练勇攻巢湖,破巢县太平军营垒。咸丰六年,随清军克无为州,张树珊提任千总,随后又向潜山、太湖进军,同太平军主力遭遇。张树珊率五百练勇,选敢死队由皖河堤绿树丛爬入太平军营中,大呼练勇至,太平军营顿时混乱,张乘机率众突围。咸丰九年,克霍山,两解六安之围,擢升都司,赐花翎。咸丰十年,张树声、张树珊奉曾国藩之命,攻下芜湖并镇守此城,张树声授知府。
此时,张树声陷入了前进的停滞期。如果清军一路平叛顺利的话,淮军恐怕只能是个美好的设想。机会来自于上海遇挫。1861年,在江南建立苏福省的太平军开始大肆进攻上海,沪上士绅、洋商及从江浙逃到上海的官绅着急了,只能一遍遍向驻扎江淮的曾国藩求援,此时的湘军既要顾及金陵、安庆,又要顾及江南,保护上海已经无能无力了,但不去吧,朝廷也在督促派兵支援,并说不行就向洋枪队求援。危急之下,李鸿章昔日提到的家乡团练引起了曾国藩的重视,组建淮军的想法立即得到了属下李鸿章的响应。
有研究者认为,此时张树声也正有意倡言组建淮军,并主动向李鸿章去信申明。1861年也就是咸丰十一年春,张树声曾召集各圩团练首领商议,说现在曾湘乡(曾国藩)开府治军,天下属望,又有吾乡少荃先生(李鸿章)佐幕持筹,足可以为吾辈介绍,我们皖中英豪,应该抓住机会有所建树。得到响应后,张树声致函李鸿章,“洋洋数千言,洞陈天下大事暨同乡诸圩人士慷慨报国之意”。李鸿章收信后立即禀报曾国藩,极力推荐张树声,谓其“血性忠义,历年办团带勇,现居庐、六交界,结乡民数十寨以自卫,舒、庐贼不敢近。可谓疾风劲草矣”。这应该是曾国藩第一次听到张树声这个名字。
李鸿章对张树声的战术和组织能力都十分信服,曾云:“张树声与诸团长讲信修睦,联络援应。如刘铭传、周盛波、周盛传、唐定奎等,皆同时筑堡御贼,百数十里间,寨垒相望,耕战相资,屹立贼薮中六、七年,南仇粤逆,北拒捻氛,大小数百战,斩馘无算,厥后练成淮军,剿平粤捻,实由此立其基。”(《大学士直隶总督李鸿章奏请在原籍建立专祠片》)
“自同治初元,今皇帝以大臣言,命鸿章募立淮军,规复三吴,首招公(张荫谷)伯仲子于计。于是潘、刘、周、董诸君,皆以所部从征。”(李鸿章《张公荫谷墓表》)按照李鸿章本人的说法,组建淮军他与张树声是不谋而合,而他则主动去找了张树声兄弟。
李鸿章回到家乡,首先走进张老圩子,见到张树声,一番寒暄后,他问起了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等人的兵力和战斗力,张树声据实回答,两人交换了组军意见后,相见略同。很快由张树声召集其他圩子领头人,急赴安庆面见曾国藩。得到首肯后,曾国藩给了他们三个月的时间,军队到湘军营接受阶段性训练,随即开拔去上海支援。在军队的编制上,淮军以各自军官的名字为营称,如张树声的“树字营”、刘铭传的“铭字营”,周盛波、周盛传的“盛字营”等。
淮军的装备和训练是参照湘军仓促准备的,经费来自于江南士绅的集资。军队一共有九千多人,其中大部分人没有去过上海,有的甚至没有出过老圩子的门。出征上海是他们的一个梦,一个登上人生辉煌之顶的梦。尽管这一去,会有很多人再也回不来。
淮军乘坐英人的轮船顺流而下,躲过沿线太平军的视线,一路历险登陆上海。迎接他们的不是惊喜和欢呼,而是冷眼和鄙视。天朝大国最时髦、开放的大世界,对最初的淮军形象充满鄙薄,称其为“叫花子兵”、“大裤脚兵”。当时淮军不少人衣衫破旧,有的还穿着麻鞋、草鞋,军容不整,兵器简陋,连站队列都是歪歪扭扭的,这样的军队能打得过疯狂的“长毛子”?〔15〕
李鸿章用兵历来以务实著称,只看实效。事实证明,李鸿章用对了人。他的同乡都很骁勇善战,譬如大将安徽人程学启本是从太平军中投降来的,先在曾国藩部下,后被李鸿章委以重任,挑起指挥大梁,从而在南汇战役中大出风头(斩敌首三千级,俘获四百人,降者千余,并直接解围上海之困后,屡建奇功,直至战死)。淮军稳固上海后,李鸿章率军直奔最富庶的江浙,那里是太平军的大本营,譬如忠王李秀成所在的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