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寄畅园:湖光山色泉水声
我对无锡寄畅园很感兴趣,是因为秦观先生,作为他的高邮同乡,有一种说不出的亲近感情。寄畅园是秦观后裔所建,又名“秦园”,已有了近五百年的历史。如今,园林东墙外的街依然叫秦园街。
我曾两次游寄畅园,一次是晴天,一次是雨天,让我感受到这座山林园子的不同美感。尤其是那个雨天,有幸请到无锡文史研究学者金石声老师和武频圆文友陪同游园,用我的话来说,让我领略到了风景之外的风景。
寄畅园:传递着传统文化的古韵
“山色溪光”和“玉戛金枞”是园林的点题之笔
寄畅园在锡惠公园里面,它的正门门头不大,也很不起眼——低调、内敛也是中国文化的特质。但走进去,一下就有了古意森森的感觉,墙上斑驳的印痕,地面上的青苔,传递着复制不出来的古韵。尤其是院子里两株百年桂花树枝繁叶茂,让人忍不住要抬头仰望一下。
左边墙上,写着“山色溪光”和“玉戛金枞”几个大字,分别是康熙、乾隆爷孙俩题写的。我对这种到处题字的风气不敢恭维,不过金老师告诉我,这两句倒算是这座园林的点题之笔:“山色溪光”是用眼睛看,比如园子里的湖光山色;“玉戛金枞”是用耳朵听,比如园子里八音涧的泉水声。
迎面的厅堂前挂着“凤谷行窝”的匾额,这是此地最初的名字。园林创始人秦金,字国声,号凤山,先后做过明代两京五部尚书,后遭罢免回老家无锡,买了惠山寺原僧舍的地方,建了这个私人别墅。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来,“凤谷行窝”四个字背后有“凤”
气象万千的古树
落山谷的酸楚。
那天,在金老师的“导游”下,我们感受着园林主人细密的心思。比如站在走廊上可以“借景”,看到远处的龙光塔;比如“侵云”和“碍月”的门额点出了昼夜不同的时间概念。
尤其是走到后面园子里,天地之间变得特别开阔,气象万千的古树给人极大的震撼——我是大树的崇拜者,每棵树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着自由生长的天性,不争不抢,长出属于自己的姿态。
明代著名园林专家计成在《园冶》中说过,园地以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我发现计成这段话,是对这个山林别墅园林最好的解读。
寄畅园面积为16.2亩,南北长,东西狭。园景布局以山池为中心,巧于因借,混合自然。这个园林最拿得出手的是两张牌,一是山——黄石堆叠起来的“八音涧”;二是水——从惠山引来山泉形成的“锦汇漪”小湖。
从惠山引来的山泉形成“锦汇漪”小湖
小湖上的“七星平桥”
记得那天,金老师引领我们穿行在山石堆叠的“八音涧”里,一路走来竟能体会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之妙。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转弯抹角处,可以听到泉水的不同声响。一开始我有些不得要领,不知水从何处来,后来才发现水是从设计的凹槽顺流而下,叮叮咚咚,形成这种仿佛各种乐器演奏而出的声音。金老师不愧是多方面的专家,他把音乐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是清音:风声、雨声、虫鸣声;第二等是丝竹:古琴、箫、笛等;第三等是人声:唱歌。毫无疑问,像这种泉水声,无疑是最高境界的天籁之声。那次我们仿佛在峡谷里穿行,头上有绿荫,两边有怪石嶙峋,再加上清脆的水声,等我们走出来时,真有从山里走出的感觉。
计成有个最著名的造园理念,就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我想这句话是对眼前的“八音涧”最好的解读。顺便插一句,记得我第一次来寄畅园,远远看见一堆人工黄石,竟然轻视了它,不曾进去。这次如果不是两位朋友的指引,又差一点与这个“传世名作”擦肩而过。也许我是孤陋寡闻,从来没有在全国任何地方见过这样的奇观,不由得对设计这座“八音涧”的造园师充满敬意和好奇。
据记载,秦金过世后,园归第二任园主——族侄秦瀚及其子江西布政使秦梁。秦梁卒,园改属第三任园主,秦梁之侄,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湖广巡抚秦燿。
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秦燿因座师张居正被追论而解职。回无锡后,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间,疏浚池塘,改筑园居。借王羲之“寄畅山水荫”的诗意,改园名为“寄畅园”。
可以观景的“嘉树堂”
第三任园主秦燿的曾孙名叫秦德藻。他做得最对的事,就是请明末清初的著名造园家张涟(字南垣)来主持设计这个园林。这个比计成小五岁的江南造园名家,最擅长的就是叠假山,还善制盆景。更为难得的是,张涟自小习画,谒董其昌,师法倪云林、黄子久笔法——都是精神高标的大画家。可想而知,请审美如此全面的艺术家担当设计师,等于成功了一大半,更何况还有他的侄儿张轼与他搭档施工,这才有了如此经典的寄畅园。
据说,张涟在江南也遇到过不懂装懂的主人,最后把造园方案改得不伦不类,奇丑无比。史传张涟每次路过那家园林,嘴里都念念有词:“不是我造的,不是我造的!”可见这事对他的心灵伤害有多大!
我们从“八音涧”峡谷里钻出,就来到园子里最精华的水域——锦汇漪。这片水大有来头,是被陆羽列为“天下第二泉”的惠山泉水的支脉。早在明朝时,寄畅园主人秦燿就用暗渠把泉水引到园中,还写诗来描述当时的情形:“淙淙乳泉落,涧道石林幽。寻声穷其源,杖履多已休。”
这片湖水是寄畅园的中心。它的西岸是一片古树和假山,东、南、北方向,亭台廊榭临水而建。金老师还领我们去了用于观景的嘉树堂。他拆开窗户的推板,让我们向东南放眼看去,湖水、七星桥、亭台楼阁、山峦起伏,真是层层叠叠的风景,所见最高处是锡山的龙光塔。金老师介绍,这里不仅可以看风景,更可以坐着作画呢。
其实我们游园林,不仅是拍照留影,更要体会古人造园的心思,才不辜负造园者的一片苦心。
那天,我们在小雨中走过七星平桥,不仅可以感受到一池春水,还欣赏到北面的墙廊和浪漫诗意的涵碧亭。走到三面环水的水榭“知鱼槛”时,发现小雨下得更密了,只见湖水里是迷蒙一片,雨水的涟漪和树中的倒影成了一幅淡淡水墨画,美得让人不知怎么办才好。尤其是对面那些雨水洗过的大树,在迷蒙空气中更显得风姿绰约。更为拿魂的是——透过树丛可以看到云雾缭绕的惠山,如仙境一般。
观景最佳处:可见锡山的龙光塔
我曾去过苏州、扬州、南京的园林,虽然各有各的精彩,但这些园林都建在都市里。哪怕像苏州耦园、怡园、艺圃这样的小园子身居陋巷,也是有围墙的。寄畅园却是建在山麓边缘,引进流动的山泉水,让园林有了更多的山野和古逸气息,形成今天古树参天、苍凉廓落、古朴清幽、气息纯正的格局,加之以巧妙的借景,高超的叠石,精美的理水,洗练的建筑,让它在江南园林中别具一格。难怪康熙、乾隆两个皇帝十二次巡游江南,每次都必游这里。乾隆还将寄畅园的绘图带回北京,在清漪园(现在的颐和园)万寿山东麓仿建一园,命名为“惠山园”。
对了,我不能光描写外面的风景,廊内的景致也不能委屈。“知鱼槛”,取的是庄子“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典故,醉翁之意不在酒,其实是自喻园主本人;花墙里的那株“蝴蝶荚蒾树”,开像蝴蝶一样的花,更神奇的是,它许多年都不生长;走廊里的“郁盘”,传说是乾隆与和尚下棋的地方;郁盘廊和秉礼堂、邻梵阁一带,还嵌有《寄畅园法帖》碑200方。总之,寄畅园是一本古书,值得认真阅读。
雨中寄畅园
那个下雨的傍晚,园子里鲜有游客,我们三人一路谈笑,沿着清御廊往前走。天色渐渐昏暗,我们竟有些恍惚,不知身在何处了。
好在同行的武贤弟最为清醒,他后来发微信形容:“金老师和老克,像两个天真烂漫的孩子,不顾风雨徜徉其中,寄畅园近500年历经风雨,有幸这两个小时属于我们!”
——属于我们,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