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朴
熙宁五年(1072),沈括奉命提举司天监。在此期间,他荐举平民算学家卫朴参加历法的修订工作,后来卫朴经过八年努力,终于修成了在当时最为精确的《奉元历》。
本则笔记记载了卫朴在推算日蚀方面的准确性和速算技巧。卫朴推算自夏朝仲康五年至北宋熙宁六年共三千二百零一年间的日蚀,比起以前的历算家来,他推算出的次数最多。在计算多位数的乘除时,他能使用筹码飞快地运算,达到了“运筹如飞,人眼不能逐”的出神入化的境界。
除本条以外,沈括在《笔谈》中还多次记录了卫朴的成就,对他的才能极为赞赏。然而,这样一位卓越的天文学家,生前就多次遭到攻击,身后也无人为之立传。直到清代陆心源编著《宋史翼》,才利用《笔谈》的材料为卫朴立了传。
淮南人卫朴[1],精于历术,一行之流也[2]。《春秋》日蚀三十六[3],诸历通验,密者不过得二十六七,唯一行得二十九,朴乃得三十五。唯庄公十八年一蚀[4],今古算皆不入蚀法,疑前史误耳。自夏仲康五年癸巳岁至熙宁六年癸丑[5],凡三千二百一年,书传所载日食,凡四百七十五[6]。众历考验,虽各有得失,而朴所得为多。朴能不用算推古今日月蚀,但口诵乘除,不差一算[7]。凡大历悉是算数[8],令人就耳一读,即能暗诵,傍通历则纵横诵之[9]。尝令人写历书,写讫令附耳读之,有差一算者,读至其处,则曰:“此误某字。”其精如此。大乘除皆不下照位[10],运筹如飞,人眼不能逐。人有故移其一算者,朴自上至下手循一遍,至移算处,则拨正而去。熙宁中撰《奉元历》,以无候簿[11],未能尽其术,自言得六七而已,然已密于他历。
【翻译】
淮南人卫朴,精通历法,是唐代一行之流的人物。《春秋》上记载日蚀三十六次,用各种历法逐一验证,比较精密的不过推算出二十六七次,唯有一行推算出二十九次,卫朴能推算出三十五次。只有鲁庄公十八年的一次日蚀,用古今的推算方法都不能计算出来,恐怕是前代的史籍记载错了。从夏朝仲康五年至宋朝熙宁六年,共三千二百零一年,有文献记载的日蚀共四百七十五次。用各种历法考核验证,虽然各有得失,而卫朴推算出来的为最多。卫朴能够不用数码推算古今的日蚀、月蚀,只用口算乘除,不差错一个数字。凡是大历的所有计算数字,让人在他耳边读一遍,马上就能暗地背诵,傍通历他则能纵横背诵。曾经叫人抄写历书,写完后叫人在耳旁读给他听,有差错一个算码的,读到那里,他就说:“这里错了某字。”他精确到了这种地步。大数字的乘除都不用定位,把筹码拨得飞快,人的眼睛也跟不上。有人故意移动了其中的一个算码,卫朴用手从上至下摸一遍,至移动了算码的地方,随即拨正而取去。熙宁年间,编撰《奉元历》,因为没有观测的记录,未能充分发挥他的术数,据他自己说,《奉元历》的准确度只不过有六七成而已,但是已经比其他的历法更精密了。
[1] 淮南:即淮南路,北宋所设十五路之一。辖境包括今江苏、安徽、河南的部分地区。
[2] 一行:见《改造天文仪器》注⑥。
[3] 《春秋》:春秋时期鲁国的编年史,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这本书后经孔子删改,成为儒家经典。
[4] 庄公:即鲁庄公。庄公十八年相当于公元前676年。
[5] 夏仲康五年:夏代第四个皇帝仲康第五年,当公元前21世纪。伪《古文尚书·胤征》记载:“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蚀记录。
[6] 凡四百七十五:据朱文鑫《历代日食考》统计,准确数应为五百七十八次。
[7] 算:与下文的“筹”都是指古代运算时使用的筹码。
[8] 大历:指国家正式颁行的历法。
[9] 傍通历:指民间通行的历法。
[10] 照位:确定位数。
[11] 候簿:天象观测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