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海 瑞
一代清官
海 瑞
Hai Rui(1514~1587)
为人在世,惟务识真,要学圣贤,不做乡愿。——海 瑞
海瑞,明朝大臣。字汝贤,一字国开,别号刚峰,世称刚峰先生。广东琼山(今属海南)人。回族。海瑞居官则能严于律己,恪守朝廷法令与封建道德规范,不畏权势,敢于为民请命,积极革弊兴利;生活俭朴,不爱钱财。他的言行赢得了百姓的尊敬,人称“海青天”,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
立志用世海瑞小时家境清寒。母谢氏矢志励节,教训惟严,自幼便有用世之志。13岁入琼山县海口镇私塾。27岁在琼山郡学,经常与二三志同道合者一起研究学问,纵谈古今,作《严师教戒》、《客位告辞》、《训诸子说》等文,抒发了自己的非凡抱负。在这些文章中,他一再告诫自己生于天地之间,不能虚度岁月,应当有所作为。他说:为人在世,惟务识真,要学圣贤,不做乡愿;不追求富贵利达,以宫室妻妾动心;不羡慕财帛世界,要做中流砥柱;要谦虚谨慎,不要讳疾忌医。
尊师重教
嘉靖二十八年(1549),海瑞36岁时中举。那时候,许多知识分子都以中进士为得志,从地方到朝廷各级的重要官员,绝大多数也由中进士者所担任。海瑞也未能脱俗,嘉靖二十九年二月和三十二年二月,海瑞先后两次公车北上,进京参加会试,结果都是榜上无名,名落孙山。连续两次会试不第的遭遇,使他逐渐看清了科举取士的种种弊病;某些进士出身者的低能,也使他认识到一个人能否有作为,绝不是非走此路不可。遂毅然决定不再参加科举考试,听从吏部谒选派官。嘉靖三十二年闰三月,海瑞被授为福建延平府南平县教谕。教谕为一校之长。海瑞掌校,颇有民主作风,他说:“本职初至学中,某善可兴,某敝可革,尚未尽识,容与诸生会议,并参酌提学道教条别为更定。”所有这一切,对于当时日益败坏的士风,无疑起到了一定的整饬作用。
海瑞是言行一致的。到校的当年,延平府督学官莅校视察,在明伦堂召见教官。诸教官一见,皆左右跪拜,唯特海瑞一人,认为学校是养士之重地,师长应受到尊敬,如笔架挺立在中间,因此拒不跪拜,仅长揖而已。由是得了个“笔架博士”的雅号。督学官认为他桀骜不驯,百般刁难。海瑞毫不屈服,说:这样黑白颠倒的世界,干又有什么用?于是愤然辞职。后经福建按察司提学副使朱衡再三慰留,才恢复了教谕之职。
刚正不阿
时至嘉靖三十七年(1558),海瑞作为校长已四年有余。以实事求是、治学有方、成绩显著,巡抚监司交章论荐,授为浙江严州府淳安县知县。由此步入政界。他认为“知县知一县之事。一民不安其生,一事不得其理,皆知县之责。”不惩贪暴,害怕别人诽谤自己;凡事不认真,害怕生怨取祸,不顾朝廷利益,做个乡愿,“浮沉取名,窃取官爵,非知县也”。因此,在知县任上,他体察民情,革除弊政,下民间,访民情,定《兴革条例》三十六项,悉心规划,认真清丈土地,度田定税,均平赋役。同时他雷厉风行清查积弊,严行革除一切陋规。
海瑞从政克尽职守,为事不惧强权。是年,浙直总督胡宗宪之子经过淳安,依仗权势,盛装以行,竟以“不备供应”之名吊打驿吏。海瑞得讯,当即下令拘禁,并将其所带数千银子如数没入充库。然后去信报告胡宗宪,说此人胡作非为,还冒充总督公子,真不敢相信。气得胡有口难开。当时首辅严嵩之爪牙鄢懋卿,以总理盐法都御史身份巡行郡县,所到之处莫不竭力款待,到淳安后,海瑞供给非常简单,因而得罪懋卿。当时海瑞已任嘉兴府通判,鄢懋卿便唆使其党羽弹劾,海瑞只能以旧职改调兴国。
海瑞骂皇帝
海瑞一生在政治上影响较大的有两件事。嘉靖四十三年(1564),海瑞调任户部主事。时朝政腐败,赋役日增,百姓怨声载道,而皇帝却一心信奉道教,妄图成仙。海瑞于是买棺木,与亲友决别,冒死上《治安疏》。指斥明世宗朱厚熜君道不正,迷信妖妄,致吏贪将弱,民不聊生。希其幡然悔悟,讲求治道。因该疏主旨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职,求万世治安,故又称为《直言天下第一疏》。”这就是当时震惊朝野、后人所说的“海瑞骂皇帝”。此疏一上,海瑞“直声震天下。上自九天,下及薄海内外,无不知有海主事也”。皇帝盛怒之下将其下狱论死。不久,世宗病死,海瑞获释复官。出任江南巡扶。隆庆三年(1569),海瑞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遂离开京师,启程南下。
当时江南土地兼并严重,租债剥削颇残酷,加以水利失修,百姓痛苦不堪。海瑞到达之后,疏通吴淞江与白茆河,限制租债剥削,实行均田均税,推行“一条鞭法”。裁抑兼并,雷厉风行。如致仕首辅徐阶,子弟家奴,横暴于其家乡松江等地,占田24万亩。百姓向海瑞投牒讼冤者日以千计,海瑞便立案,令其退产过半。徐阶之弟侍郎徐陟,武断残民,海瑞也将其抓起来治罪,并没收全部财产。不久,徐阶以重金指使吏科给事中戴凤翔劾弹瑞并罢其官。江南百姓闻讯,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海瑞闲居家乡十余年,至万历十三年(1585),被任为南京右佥都御史,不久改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都御史。
海瑞一生刚直不阿,为官清廉,生活俭朴,清苦之行举朝第一。万历十五年卒于官。赠太子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