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①。
诗书敦宿好②,林园无世情。
如何舍此去,遥遥至南荆③。
叩新秋月④,临流别友生⑤。
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⑥。
昭昭天宇阔⑦,皛皛川上平⑧。
怀役不遑寐⑨,中宵尚孤征⑩。
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
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
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
① 冥:昏暗不清。
② 敦:看重。宿好:平生嗜好。
③ 南荆:荆州(治江陵,今属湖北)在晋宋时的称谓。一作“西荆”。
④ 叩枻:击桨。枻,船桨。
⑤ 友生:朋友。《诗经·小雅·常棣》:“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⑥ 湛:澄清。虚明:空旷明朗。
⑦ 昭昭:明亮貌。
⑧ 皛皛(xiǎo):皎洁貌。
⑨ 役:指因公赴假还江陵。遑:闲暇。
⑩ 中宵:半夜。征:远行。
商歌:春秋时宁戚穷困,因行商于齐,饭牛车下,“击牛角而疾商歌”,遂为桓帝所用(见《淮南子·道应训》)。后以商歌指自荐求官。
依依:思慕貌。耦耕:并肩而耕。语出《论语·微子》。
投冠:即挂冠弃官。旋:回返。旧墟:故乡。
好爵:指高官厚禄。
养真:保持修炼本性。衡茅:横木为门的茅草屋。
庶:幸,希冀之词。善自名:保持好自己的名声。
陶渊明第一次外出做官,是在晋武帝太元二十一年(396)。当时他28岁,已与发妻生有长子俨和次子俟。因迫于“亲老家贫”、“母老子幼”,“起为州祭酒(学官名)”(《宋书·隐逸传》),不久解归。安帝隆安三年(399)冬始仕桓玄幕府。期间曾于隆安五年(401,即诗题中的“辛丑岁”)回浔阳休假,七月期满还江陵,路经涂口(今湖北安陆)时写了这首诗(按本书陶诗系年,多参考龚斌《陶渊明集校笺》所附《陶渊明年谱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由于公职在身,这天深夜渊明孤身一人尚在旅途,不免对景生叹,感慨系之。诗从怀念往日闲居的自由自在入手,先写出远离尘事世情、偏好诗书园林的本性,然后用“如何”两字转折,抒写假满后不得不远赴南荆身不由己的无奈。虽然这时江天空阔,新月皎洁,凉风吹拂,景色怡人,但是为行役所累的诗人却无心欣赏,他心中充满了沉重的失落感。与过去无拘无束的闲居生活相比,眼下的旅途奔波和夜不能寐简直使人无法忍受,于是自然萌生了强烈的去意。既然自己追求的不是春秋时宁戚所向往的高官厚禄,而是像古代贤人长沮、桀溺那样躬耕田亩,那么又何不就此投冠归里,在茅屋中修身养性、保持名节呢?全诗就事感怀,即景抒情,集中表现了即使在为官任职期间,归朴返真也始终是诗人时刻萦绕于心的人生目标。而这种对人性自适的不懈追求,正是陶渊明诗文创作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