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要向人求快乐

医心帖 作者:刘彦希


不要向人求快乐

经常听到这样的感叹,说小时候比较快乐。有同感,却又不明白为什么。有次在路上看见一个没人管的小孩,手插在口袋里,两脚故意一崴一扭地走,腆着肚子看着天,傻笑着,笑得口水都出来了。我站在那里看了好久,忽然明白过来:小时候的快乐,是一个人就可以的;长大了就要两个人;老了则要一群人围着才能快乐了。人是世界上最麻烦的东西,在人身上求快乐,永远得到的痛苦比快乐多,这恐怕就是越大越不快乐的道理。

在中国,一个文人能不能受到古往今来最广泛的欢迎,思想性文学性都可以商量,最紧要的是看能不能提供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超乎常人且可供模拟。这也是中国文化的贴心之处,务实之处。陶渊明、苏东坡就是这样的文人。有意思的是,他们所倡导的都是独自快乐的生活方式。

有一幅古画,画的是陶渊明醉归。他走着走着不走了,闭眼定在一棵树下,很陶醉的样子,身子微微有些摇晃,似乎在享受野外的微风和青草泥土的气味。可以体会,他的脚虽然踩在地下,身心必定是像气球一样,处于似放空似充盈的飘忽状态。旁边有一个童子在扶着他,长得疤头癞脑,看面相是个弱智——聪明机灵的人在旁边,这种氛围必定会被破坏。世上几人能知道这样的快乐?都市里的人喝多了也就是掀开汽车的天窗,加快油门儿,像歌里唱的那样“穿过都市的霓虹”,呕吐一顿完事。

陶渊明去别人家喝酒,坐下来就喝,喝醉了就走,并不以来去为意。别人到他家里来喝酒也是这样,只要他喝好了,就请客人走,很不近人情。李白后来在诗里把这件事情解释成“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是曲解,矫情得很。陶渊明这样对别人,别人自然可以这样对他,便都能自得其乐。何必虚客气,互相面子上维护着,其实都很累,损己不利人。

他的《桃花源记》,很多人喜欢的不是与世隔绝,而是渔夫独自驾船出行的情调。赖声川在话剧《暗恋桃花源》里来来回回重复那一句“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坐在剧场里听了又听,越听越有意思。

小时候每到春天,逢天气好,父母就会觉得有郊游一下的必要。一方提出来,另一方必定会说:“有什么好去的。”这话原也没错。一家人兴冲冲地跑到郊外,一眼看去,无非是明晃晃的太阳,常见的山野风光,燥热得很。满身臭汗回到家,灶是冷的,热水瓶是空的,父母再为路上吃面坐车之类的小事吵上一架,实在不能说是美好的一天。其实,春天的郊外尽有醉人的风景,就是因为人多才弄成这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