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唐以前诸家《汉书》注考

三思斋文丛 作者:管雄


唐以前诸家《汉书》注考

班固《汉书》,义蕴宏深,文辞典雅,起元高祖,终于孝平王莽之诛,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综其行事,旁贯五经,上下洽通,为春秋考纪、表、志、传凡百篇。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1)

考班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伏于阁下,从昭受读(2)。读者,即今所谓音义之学,则其书之艰奥可知。自汉迄隋,代有名家、学者钻研,几与五经等埒。

君治《鲁诗》韦君章句,阙帻传讲《孝经》、《论语》、《汉书》、《史记》、《左氏》、《国语》,广学甄微,靡不贯综,久游太学,藐然高厉。(《执金吾丞任城武荣含和碑文》)

父防,字建公,雅好《汉书》名臣列传,所讽诵者数十万言。(《魏志司马朗传》注引司马彪《序传》)

刘殷有七子,五子各授一经,一子授《史记》,一子授《汉书》。一门之内,七业俱兴。(《御览》六百八引《晋书》)

南北朝学者,诵之尤勤。

东莞臧逢世年二十余,欲读班固《汉书》,苦假借不久,乃就姐夫刘缓乞丐客刺书翰纸末,手写一本,军府服其志尚,卒以《汉书》闻。(《颜氏家训·勉学篇》)

精于《两汉书》,时人称为汉圣。(《北史·文苑·刘臻传》)

或以之证经术:

魏收之在议曹,与诸博士议宗庙事,引据《汉书》,博士笑曰:“未闻《汉书》得证经术。”收便忿怒,都不复言,取《韦玄成传》掷之而起。博士一夜共披寻之,达明,乃来谢曰:不谓玄成如此学也。(《颜氏家训·勉学篇》)

或以之证误文:

《汉书》:“御史府中列柏树,常有野鸟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朝夕鸟。”而文士往往误作鸟鸢用之。(3)(《颜氏家训·文章篇》)

《汉书》云:中外福(见《司马相如传》)。字当从示。,安也,音匙匕之匙,义见《苍雅》、《方言》。河北学士,皆云如此。而江南书本多误从手,属文者对偶,并为提携之意,恐为误也。(《颜氏家训·书证篇》)

或以之考音读:

邪者,未定之词。《汉书》:是邪非邪(武帝李夫人歌,见《外戚传》)之类是也。而北人即呼为也,亦为误矣。(《颜氏家训·音辞篇》)

或以之得字诂:

《商书汤誓》云:予则孥戮汝。孔安国《传》云:古之用刑,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今云孥戮,权以胁之,使勿犯也。按孥戮者,或以为奴,或加刑戮,无有所赦耳。此非孥子之孥,犹《周书·泰誓》称“囚孥正士”,亦谓或囚或孥也,岂得复言并子俱囚也。又班固《汉书·季布传》赞云:及至困亢奴僇茍活,盖引《商书》之言以为折中矣。(《匡谬正俗》)

或以之征史例:

详观古今著述及评论,殆少可意者,班氏最有高名,既任情无例,不可甲乙辨,后赞于理,近无所得,惟志可推耳。博赡不可及之,整理未必愧也。(4)(范晔《狱中与甥侄书》)

或以之资言谈:

朝贤尝上已禊洛。或问王济曰:“昨游有何言谈?”济曰:张华善说《史》《汉》,裴论前言往行,衮衮可听。王戎谈子房、季札之间,超然玄著。(《晋书·王戎传》)

观其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5)

华棊上书曰:昔班固作《汉书》,文辞典雅,后刘珍、刘毅等作《汉记》,远不及固,叙传尤劣。(《三国志·吴书·韦曜传》)

夷考班固述作,太初以前,大抵因循前业,读史迁之记,思实过半。(6)而史迁创体奇谲,辞笔瑰丽,班彪讥其文重思烦,刊落不尽,尚有盈辞,多不齐一。若序司马相如,举郡县著其字。萧、曹、陈平之属及董仲舒并时之人,不记其字,或县而不郡者,盖不暇也。(7)后之论者,若王充则甲班而乙马。

《论衡·超奇篇》:彪文义浃备,纪事详赡,观者以为甲,以太史公为乙也。

张辅又劣固而优迁:

《御览》六〇四引《晋书》:张辅尝著论论班固、司马迁。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班固叙二百年事,乃八十万言,烦省不同,不如迁一也。良史述事,善足以奖励,恶足以鉴戒,人道之常,中流小事,亦无取焉,而班皆书之,不如二也。毁贬朝错,伤忠臣之道,不如三也。迁既造创,固又因循,难易益不同矣。又迁为苏秦、张仪、范雎、蔡泽作传,逞辞流离,亦足以明其大才,故述辨士则辞藻华靡,叙实录则隐核名检,此所以称良史也(8)

各逐好恶,妄加轩轾。实则《汉书》文体,运单于复,奇偶相生,而偶多于奇,已改易史迁之风。自汉末以迄今兹,史、汉二家,不独为史学上各树一帜。

《史通·六家篇》:诸史之作,不恒厥体,搉而为论,其流有六:一曰《尚书》家,二曰《春秋》家,三曰《左传》家,四曰《国语》家,五曰《史记》家,六曰《汉书》家。

且亦为文家不祧之祖:

王闿运《答陈深之论文》:《国策》、《史记》、贾、晁、向、操诸人能用单,《国语》、《班书》、东汉以至梁初诸家之文善用复,不能者袭其貌。(9)

林纾《文微》:能自《史记》、《汉书》、《左传》、《礼记》、《诗经》中求根柢,再以八家法度学周秦及其他经文,乃有把握。(10)

六朝文士,喜读班书,缛旨星稠,繁文绮合,此风至盛唐而始革。

《隋书·经籍志·史部叙》曰:《史记》、《汉书》,师法相传,并有解释。梁时明《汉书》者有刘显、韦稜,陈时有姚察,隋代有包恺、萧该,并为名家。《史记》传者甚微。

司马贞《史记索隐序》:《史记》比于班书,微为古质,故汉晋名贤,未知见重。

《隋书·经籍志》载为《汉书》作注者达十五家之多:

应劭 服虔 韦昭 刘显 夏侯咏 萧该 包恺 晋灼 陆澄 韦稜 姚察 刘宝 刘孝标 萧绎 蔡谟

而为《史记》作注者仅三家:

裴骃 徐野民 邹诞生

已可觇时代之风尚矣。

自唐颜师古注行,而班书义显,卓然号为功臣,而唐前诸家之书,因以尽废。

钱大昕《汉书正误序》:孟坚书自汉迄隋,名其学者数十家,小颜集其成而诸家尽废。(11)

考颜注所引诸家,据《序例》所载,数凡二十三。

荀悦 服虔 应劭 伏俨 刘德 郑氏 李斐 李奇 邓展 文颖 张揖 苏林 张晏 如淳 孟康 项昭 韦昭 晋灼 刘宝 臣瓒 郭璞 蔡谟 崔浩

而《史通·正史篇》云二十五家。景祐本《汉书》载秘书丞余靖上言,亦云颜师古总先儒注解名姓可见者二十五人。清代诸儒考史注者,对此各有訾议。若齐召南则以二十五系二十三传写之讹。

《官本考证》:臣召南按,师古所列诸家名氏,自荀悦至崔浩共二十三人,而监本载宋景祐时余靖上言,总先儒注解名姓可见者二十五人,盖二十五系二十三传写之讹也。不然,宋祁谓诸家名氏已附注颜师古《叙例》之下,益不可解矣。

王鸣盛则以二十五人者,外增师古及张佖也。(12)洪颐煊则以胡广、王楙叙例不载,似宜补入。

《读书丛录》:《汉书·文帝纪》应劭注引胡公曰,《元帝纪》如淳注引胡公曰,《百官公卿表》如淳注引胡公曰,《贾谊传》苏林注引胡公汉官,胡公即胡广也,当时名为尊,故不著其名,颜师古《叙例》不载广名氏里爵。

又:《汉书·高帝纪》十二年师古注引臣瓒、王楙,或云公者比于上爵。《景帝纪》中三年臣瓒注引王楙言景帝薄后以此年死。

王楙是西晋以前人,《叙例》亦不载。

观三家之说,当以齐氏为长,三与五形近,易致伪讹。《史通》误之于前,余靖重谬于后。且景祐本余靖上书,除二十三人以外,仅增颜籀一名,张佖宋人,有《汉书刊误》一卷,见于《宋史·艺文志》。颜籀作注,焉能预见,故王说不足取信于人。洪氏欲以胡广、王楙补足二十五人之数,殊不知师古集注以前,诸家音义蜂起,亦非仅二十五家而已,《叙例》言:

服、应曩说,疏紊尚多。苏、晋众家,剖断盖鲜。蔡氏纂集,尤为抵牾。自兹以降,蔑足有云。

盖师古集注,撷取大家,余并删除。若胡广之说,见于应劭、如淳、苏林之注。王楙之说,见于臣瓒注。《叙例》既载应、如、苏、瓒名氏,自不必重标胡、王。此颜注注例如此,洪氏未之察也。如颜注引许慎说凡三十二处:

《高纪》 而釁鼓。师古曰:许慎云:釁,血祭也。始大人常以臣亡赖。晋灼曰:许慎云:赖,利也。无利入于家也。亡可蹻足待也。晋灼曰:许慎云:蹻,举足小高也。

陶唐氏既衰。师古曰:许慎《说文解字》云:陶,丘再成也。在济阴。

《景纪》 令长史二千石车朱两。师古曰:据许慎、李登说,,车之蔽也。

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臣瓒曰:许慎云:纂,赤组也。

《武纪》 无所流。师古曰:许慎《说文解字》云:,物之重次第也。

亲射蛟江中。师古曰:许慎云:蛟,龙属也。

立皇子髆为昌邑王。晋灼曰:许慎以为肩髆字。

《宣纪》 及应募佽飞射士。臣瓒曰:许慎曰:佽,便利也。

欲其毋侵渔百姓难矣。晋灼曰:许慎云:捕鱼之字也。按捕字上当脱一渔字。

《元纪》 严籞池田。许慎曰:严,弋射者所蔽也。池田,苑中田也。

《成纪》 君得道,则草木昆虫,咸得其所。师古曰:又许慎《说文》云:二虫为,读与昆同,谓虫之总名。

《异姓诸侯王表》 箝语烧书。晋灼曰:许慎云:箝,也。

《食货志》 而奸或盗摩钱质而取。臣瓒曰:许慎云:,铜屑也。

《五行志》 备水器。师古曰:许慎《说文解字》曰:罃备火,今之长颈瓶也。(13)

太后淫于吕不韦和嫪毐。师古曰:许慎说以为嫪毐,士之无行者。(14)

《艺文志》 《堪舆金匮》十四卷。师古曰:许慎云:堪,天道,舆,地道也。

《五音奇胲用兵》 二十三卷。师古曰:许慎云:胲,军中约也。

《田儋传》 齐王曰:蝮蠚手则斩手,蠚足则斩足。师古曰:《尔雅》及《说文》皆以蝮为虺也,博三寸,首大如擘。

《周勃传》 勃以织薄曲为生。师古曰:许慎曰:苇薄如曲也。

《万石君传》 僮仆䜣䜣如也。晋灼曰:许慎云:古欣字也。

《梁平王传》 李太后与争措指。晋灼曰:许慎云:措,置。字借以为笮耳。

《江都易王传》 繇王闽侯亦遗建荃葛。师古曰:许慎云:荃,细布也。

《司马相如传》 右以汤谷为界。师古曰:许慎云:热如汤也。

丰镐潦潏。师古曰:许慎云:潏水在京兆杜陵。

于是蛟龙赤螭。师古曰:许慎云离,山神也。

追怪物,出宇宙。师古曰:许氏《说文解字》云:宙,舟车所极覆也。

《王贡两龚鲍传叙》 饿死于首阳,不食其禄。师古曰:许慎又云:首阳山在辽西。

《韦贤传》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师古曰:许慎《说文解字》云:籝,笭也。

《匈奴传》 周西昌伯伐畎夷。师古曰:许氏《说文解字》曰:赤狄,本犬种也。故字从犬。

《王莽传》 其秋七月,天重以三能文马。晋灼曰:许慎说,文马缟身金精,周成王时,犬戎献之。

而《叙例》不载许氏之名,盖以许说为晋灼、臣瓒诸家所引,毋须更立。此与胡广、王楙之不立名号,例正相同。据《后汉书》本传,许氏撰《五经异义》及《说文解字》十四篇,此外则《孝经孔氏古文说》一篇(15),《淮南鸿烈解诂》二十一卷(16),《六韬注》若干卷(17)而已。清王鸣盛以颜注引许慎说特多,即以为尝注《汉书》,而陶方琦又以许氏撰《史记》注,非《汉书》注。

《十七史商榷》 许慎尝注《汉书》,今不传,引见颜注中者尚多。

《许君年表》 《史记》、《汉书》注中引许君说,有出于《说文》、《淮南注》外者,王西庄以为许君有《汉书注》,方琦以为乃《史记注》。

今按许氏注《史》、《汉》,史无明文,颜注所引标明《说文》者,凡十一条,他亦无佚出《说文》、《淮南注》之域。颜监珥笔撰箸,从心所欲,故于出处,或注或否,非许君另有《汉书注》或《史记注》也。清侯康纂补《后汉书·艺文志》,据王鸣盛之言,列许慎《汉书注》一书,注言存疑,亦慎之至也。

《汉书》文义艰奥,读者时加曲解,颜介博览书史,常辨时人当否,举《家训》所载数条,即可知之。

《勉学篇》:《汉书·王莽传赞》云:紫色蛙声,余分闰位。谓以伪乱真耳。昔吾尝共人谈书,言及王莽形状,有一俊士,自许史学,名价甚高,乃云:王莽非直鸱目虎吻,亦紫色蛙声。又《礼乐志》云:给太官挏马酒。李奇注:“以马乳为酒也,揰挏乃成。”二字并从手,揰,都孔反;挏,达孔反,此谓撞捣挺挏之,今为酪酒亦然。向学士又以为种桐时,太官酿马酒乃熟。其孤陋遂至于此。

《书证篇》:河间邢芳语吾云:“《贾谊传》云:‘日中必熭。’注:‘熭,暴也。’曾见人解云:‘此是暴疾之意,正言日中不须臾,卒然便吴耳。’此释为当乎?”吾谓邢曰:“此语本出太公《六韬》,案字书,古者暴晒字与暴疾字相似,唯下少异,后人专辄加傍日耳。言日中时必须暴晒,不尔者,失其时也。晋灼已有详释。”芳笑服而退。

自汉末讫隋,音注《汉书》者,无虑数十家,举其最者,厥惟三家:一,晋灼;二,臣瓒;三,蔡谟。至师古撰注,总集诸家音义,然多掩袭他人之说,以为己有,又往往没其名。清代诸家,辩之悉矣。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以《诗王风谱》疏证之,《地理志》内维邑与周通封畿注,乃臣瓒说。《旧唐书·颜籀传》,叔父游秦撰《汉书决疑》十二卷,为学者所称,师古注《汉书》,多取其义,今书中未见。

朱一新《汉书管见》 以《文选》李善注证之《枚乘传》注,隐匿谓僻处于东南也,乃韦昭说,梁下屯兵方十里,乃张晏说。

洪颐煊《读书丛录》 以《史记索隐》证之《张苍传》柱下方书师古曰,是姚察说。《淮南王安传》会有诏讯公子师古曰,是乐产说。《郊祀志》周始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载当复合师古曰,是颜游秦说,如此类甚多。

钱大昕《汉书正误序》 裴注《史记》所引《汉书音义》,盖出于蔡谟本。而小颜多袭为己说。且其叔父游秦撰《汉书决疑》,史称师古多资取其义,而绝不齿及一字。则攘善之失,更难掩也。

今博稽载籍,钞辑史志,凡八代茂士关于《汉书》之子注,略为考定,以备研讨流览云尔。

《汉书旧注》,卷数佚

案《风俗通·声音篇》引,菰,吹鞭也。菰者,怃也,言其节怃威仪。又引篍,筩也,言其声音篍篍,名自定也。称《汉书旧注》。《史记·高帝纪集解》,《风俗通》引,沛人语发声其其一条,称《汉书注》。

洪颐煊《读书丛录》曰:颜师古《集注叙例》,惟服虔与应劭同时,余诸家皆在劭后。《隋书·经籍志》,《汉书》一百一十五卷,太山太守应劭集解。劭又撰《音义》二十四卷。劭以前注《汉书》者多矣。

姚振宗《补后汉书艺文志》曰:按旧书不知何人作,然应仲远引之,则为东汉人无疑。

胡广《汉书音义》

《后汉书》本传:广字伯始,南郡华容人也。举孝廉,拜尚书郎,五迁尚书仆射,在公台三十余年,历事六帝,凡一履司空,再作司徒,三登太尉,又为太傅,封育阳安乐乡侯,年八十二,熹平元年薨,谥文恭侯。

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舆》曰:选注所引群书有胡广《汉书音义》。

侯康《补后汉书艺文志》曰:《汉书》注屡引胡公(即广也),似皆出广所注《汉官解诂》。惟《史记·贾谊传》索隐两引胡广,《司马相如传》索隐九引胡广,则显为《汉书注》矣。

姚振宗《补后汉书艺文志》曰:《食货志》亦引胡广。

曾朴《补后汉书艺文志并考》曰:案《史记·匈奴列传》索隐引鲜卑东胡别种。《御览》二百六十六引秋冬廷尉课最殿,称胡广《汉书注》。又《史记·大宛列传》正义引奄蔡国即阖苏也,称《汉书解诂》。《汉书》未闻有解诂之名,疑即广书。云解诂者,涉汉官而讹。

蔡邕《汉书音义》

《后汉书》本传: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建宁三年,辟司徒桥玄府,出补河平长,召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光和元年,下洛阳狱,髡钳,徙朔方。明年赦还,亡命江海。中平六年,董卓为司空,辟为祭酒,补侍御史,又转持(惠氏补注,邕集持作治)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惠氏补注,邕集言:三月之间,充历三台),周历三台。迁巴郡太守,复留为侍中。初平元年,拜左中郎将。从献帝迁都长安,封高阳乡侯。及卓被诛,王允收付廷尉,死狱中,时年六十一。

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舆》曰:选注所引群书有蔡邕《汉书音义》。

姚振宗《补后汉书艺文志》曰:按《史记索隐序》曰,班氏之书,共所钻仰,其训诂盖亦多门,蔡谟集解之时,已有二十四家之说,今考颜氏序例所载诸家,如张揖、郭璞止解一卷两篇者,亦具列之。蔡谟之前,只二十二家,是其尚有所佚。邕师胡广,此两家或各有解诂,而其书或早亡散,未编入本集,故颜氏不著于录欤?又曰:按汉末应劭作《汉书集解音义》,见于本传。夫曰集解,则非旧注一家及同时服虔一家之说。

顾櫰三《补后汉书艺文志》曰:蔡邕《汉书音义》见《太平御览》。

服虔《汉书音训》一卷

《后汉书·儒林传》:服虔字子慎,初名重,又名祇,后改为虔,河南荥阳人也。少以清苦建志,入太学受业,有雅才,作《春秋左氏传解》,行之至今。举孝廉,稍迁。中平末,拜九江太守,免。遭乱行客病卒。

《隋书·经籍志》:《汉书音训》一卷,服虔撰。《唐经籍志》同。《艺文志》服虔《汉书音训》一卷。

李冶《敬斋古今黈》曰:“《霍去病传》,为票姚校尉。服虔曰:音飘摇。此二字《集韵》皆收入去声,杜诗悉作平声。”则实用杜注也。又曰:《汉书·陈涉传》曰:籍弟令无斩而戍死者固什六七,注引服虔曰:籍,犹借也。弟,使也。与《史记》服注不同。《史记》服注曰:籍,假也。弟,次弟也。冶曰:服说此弟非也。第本训但,云亦且意,此言籍第令无斩,犹云假且使不杀。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曰:裴骃《史记集解》,于《左氏传》引服虔注,亦袭取服虔《汉书注》。

按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二《袨服庄严》条,卷九十八《佽飞》条,并引服虔注《汉书》。颜师古《汉书序例》曰:《汉书》旧无注解,惟服虔、应劭,各为音义,自别施行。则称注称音义,皆此本也。

应劭《汉书集解音义》二十四卷

《后汉书·应奉传》:奉,汝南南顿人也。仕至司隶校尉。子劭,字仲远,少笃学,博览多闻。灵帝时,举孝廉,辟车骑将军何苗掾。中平三年,举高第,再迁。六年,拜太山太守。兴平元年,前太尉曹嵩及子德从琅邪入,太守劭遣兵迎之,未到,而徐州牧陶谦素怨嵩子操,数击之,乃使轻骑追嵩、德,并杀之于郡界。劭畏操诛,弃郡奔冀州牧袁绍。为驳议三十篇,又删定律令,为汉仪。建安元年奉上,献帝善之。二年,诏拜劭为袁绍军谋校尉。时始迁都于许,旧章堙没,乃缀集所闻,著《汉官礼仪故事》。初,父奉为司隶时,并下诸官府郡国各上前人像赞,劭乃连缀其名录为状人纪。又论当时行事,著《中汉辑序》。撰《风俗通》。凡所著述百三十六篇,又集解《汉书》,皆传于时。后卒于邺。弟子玚、璩,并以文才称。

《颜氏家训·勉学篇》:世之学徒,多不晓字。学《汉书》者悦应、苏而略《苍》《雅》,不知书音是其枝叶,小学乃其宗系。颜师古《汉书叙例》曰:服应曩说,疏紊尚多。

又曰:《汉书》旧无注解,惟服虔、应劭等各为音义,自别施行。

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舆》曰:选注所引群书有应劭《汉书》注,或称集解。

按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诽谤》条,卷十五《眺望》条,卷二十《玺印》条,《六亲》条,卷二十一《慰安》条,卷二十九《外撮》条,卷三十二《果蓏》条,卷三十四《六种亲属》条,卷四十一《撮磨》条,卷四十四《酣醉》条,卷四十七《殉利》条、《撮其》条,卷四十八《器仗》条,卷五十一《熔铜》条,卷五十四《果蓏》条,《搏撮》条,卷五十五《苍头》条,卷五十七《饮酣》条,《鼎沸》条,《撮取》条,卷五十九《厄中》条,卷六十四《果蓏》条,卷六十七《器仗》条,卷七十《诠量》条,卷七十三《撮摩》条,《铨日》条,卷七十四《火熔》条,卷七十五《苍头》条,卷七十六《饮酣》条,卷八十一《掖门》条,卷八十三《偓龊》条,卷八十六《玺书》条,卷八十七《涿鹿》条,卷八十八《玺诰》条,卷九十《》条,卷九十二《偓龊》条,卷九十七《稿秸》条,卷九十九《鸣蝉》条,续卷一《撮磨》条,续卷六《诽谤》条,并称应劭《汉书注》。

延笃《汉书音义》

《后汉书》本传,延笃,字叔坚,南阳犨人也。少从马融受业,博通经传及百家之言,能著文章,有名京师。举孝廉,为平阳侯相。桓帝以博士徵拜议郎,与朱穆、边韶共著作东观,稍迁侍中左冯翊,又徙京兆尹。后遭党事禁锢。元康元年卒。笃论解经传,多所驳正,后儒服虔等以为折中。

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京兆尹延笃受左氏于贾逵之孙伯升,因而注之。

《天文志》:后流星下燕万载宫极,东去。注:李奇曰:极,屋梁也。延笃谓之堂前阑楯也。

刘熙《汉书注》

明区大任《百越先贤志》:刘熙字成国,交州人,先北海人也。博览多识,名重一时,荐辟不就,避地交州,人谓之徵士。建安末,卒于交州,崇山下有刘熙墓云。(注云:据《交广春秋》、《文献通考》参修。)

按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八十四《嬖臣》条,《氓俗》条,并引刘熙注《汉书》。

右东汉凡七家。

按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八《被带》条,卷三十《怯惧》条,卷七十五《耐痛》条,卷七十七《燉煌》条,续卷十《燉煌》条,并引杜林注《汉书》。据《后汉书·杜林传》,林卒于建武二十三年,时固年仅十六,《汉书》未成,林岂得预为之注。姑志于此,以示存疑。

伏俨《汉书音义》

颜师古《汉书·叙例》曰:伏俨字景宏,琅邪人。

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舆》曰:选注所引群书有伏俨《汉书音义》。孙星衍《建立伏博士始末》伏氏世系曰:始祖胜,秦博士,《史》、《汉》儒林并有传。九世湛,光武时大司徒,阳都侯。十五世完嗣爵,女为献帝皇后。完诛后,国除。十六世典。十七世严。注云当作俨,注《汉书》。(姚《补三国志艺文志》即如此)

姚振宗《补三国志艺文志》曰:按世系则俨乃伏完之孙,孝献皇后之侄,与颜监称琅邪人相符。其人当在魏世,或非本支,或幸而得全。今《史记》、《汉书》注中,亦间有伏俨说。

刘德《汉书注》

颜师古《汉书·叙例》曰:刘德,北海人。

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舆》曰:选注所引群书有刘德《汉书注》。

姚振宗《补三国志艺文志》曰:按《通典·凶礼丧制》篇,凡六引刘德问田琼。首一条称后汉刘德,余多称魏刘德。郑珍《郑学录》谓刘德是郑门弟子。钱东垣校刊《郑志》跋,谓刘德是郑氏门人。盖以为田琼弟子也。颜监谓北海人,则谓郑氏弟子,郑氏门人者,实近似之。

郑氏《汉书音义》

颜师古《汉书·叙例》曰:郑氏,晋灼《音义》序云,不知其名。而臣瓒《集解》,辄云郑德。既无所据,今依晋灼,但称郑氏耳。

宋祁《汉书校语》曰:景祐余靖校本云,郑氏。旧传晋灼《集注》云北海人,不知其名。而臣瓒以为郑德。今书但称郑氏。

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舆》曰:选注所引群书有郑德《汉书音义》。

洪颐煊《读书丛录》曰:《汉书集注》有郑氏曰。汴本《史记索隐》以为郑玄。案《高帝纪》,沛公还军亢父。郑氏曰:属任城郡。《郡国志》任城国不名为郡。《王子侯表》,揤裴戴侯道。郑氏曰,揤裴音即非。在肥乡县南五里。肥乡县黄初二年置,皆在郑康成后。汴本《索隐》以郑氏作郑玄误。

侯康《补后汉书艺文志》曰:按郑氏既在郑康成后,又在晋灼前(晋灼,西晋人),并用黄初改置郡县名,则为魏人无疑矣。至康成之无《汉书》注,本无可疑。洪亮吉据《史记集解》引郑氏注数处,谓《汉书音义》所称郑氏,盖康成居多。此晋灼、臣瓒所未及言者,后人能臆断之乎?《十七史商榷》云:常熟毛氏《索隐》跋,谓宋刊郑德误作郑玄,则裴骃《集解》,亦宋人妄改。其说近是。

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曰:按晋灼、臣瓒,并在西晋,灼不知郑氏何名而瓒知之,见闻不同,事所恒有。又瓒多见古书,如《汉茂陵书》、《汉禄秩令》,为江左所不传者,瓒皆见之。其言郑德,必有所自。又其书进之于朝,必不致妄说,以惑视听。颜监偏信晋灼,其实瓒说可信也。

按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五十九《犎牛》条引郑氏注《汉书》,则从晋灼说也。

李斐《汉书音义》

颜师古《汉书·叙例》曰:李斐,不详所处郡县。

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舆》曰:选注所引群书有李斐《汉书音义》。

按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九十九《舳舻》条引李斐注《汉书》。

李奇《汉书注》

颜师古《汉书·叙例》曰:李奇,南阳人。

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舆》曰:选注所引群书有李奇《汉书注》。

按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二《难制沮》条引李奇注《汉书》。原书误作李琦。

邓展《汉书注》

颜师古《汉书·叙例》曰:邓展,南阳人。魏建安中为奋威将军,封高乐乡侯(孙诒让曰:建安,汉献帝纪元,展事曹氏,故系之魏)(18)

《魏志·文帝纪》注引《典论·自叙》曰:尝与奋威将军邓展等共饮宿,闻展善有手臂,晓五兵。又称其能空手入白刃。余与论剑良久云。

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舆》曰:选注所引群书有邓展《汉书注》。

按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七《犎牛》条,卷五十九《犎牛》条,并引邓展注《汉书》。

文颖《汉书注》

颜师古《汉书·叙例》:文颖,字叔良,南阳人,后汉末荆州从事,魏建安中为甘陵府丞。

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舆》曰:选注所引群书有文颖《汉书注》。

侯康《补三国艺文志》曰:案《汉书·叙例》,邓展,“魏建安中为奋威将军,封高乐乡侯”。文颖,“后汉末荆州从事,魏建安中为甘陵府丞”。建安非魏年号而云然者,盖是时魏国已建,二人实为魏臣,非汉臣。虽当建安时,不得系以汉也。

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曰:按汉魏之际,凡记前代时事,或曰汉,或曰建安,从无建安之上,加以魏字者(《文选·东方朔画赞序》,称魏建安中,李善已斥其误。),此或采之《魏书》、《魏略》、《魏武本纪》等,见书中有初平、兴平、建安等纪年,遂误以为魏。颜氏录旧文,不加更正,是其一失,亦何至如侯氏之曲说乎?

按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六《姝特》条,卷二十四《御寓》条,卷三十五《奇特》条,卷五十五《钱雇》条,卷六十四《蹻脚》条,卷六十七《蹻足》条,卷六十九《蹻足》条,卷八十五《之酋》条,卷八十九《锋镝》条,卷九十九《妳媪》条,并引文颖注《汉书》。

张揖《汉书注》

颜师古《汉书·叙例》曰:张揖,字稚让,清河人,一云河间人。魏太和中为博士(止解《司马相如传》一卷)。

高似孙《史略》曰:司马相如一传最难注,张揖曾作《博雅》,通于名物,所以止注此传。

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舆》曰:选注所引群书有张揖《汉书注》。又曰:《文选》旧注中有张揖《子虚赋注》、《上林赋注》。

苏林《汉书注》

《魏志·刘劭传》注:《魏略·儒宗传》曰:林字孝友,陈留人。博学多通古今字指。凡诸书传,文间危疑,林皆释之。建安中,为五官将文学(《文帝纪》:建安十六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黄初中,为博士给事中。文帝作《典论》所称苏林者是也。以老归第。国家每遣人就问之,数加赐遗,年八十余卒。

《魏志·高唐隆传》,始景初中,帝以苏林、秦静等并老,恐无能传业者,乃诏科郎吏高才解经义者三十人,从光禄勋隆、散骑常侍林、博士静,分受四经三礼,主者具为设科试之法。数年,隆等皆卒,学者遂废。

《魏志·王肃传》注:《魏略》以董遇及贾洪、邯郸淳、薛夏、隗禧、苏林、乐详等七人为儒宗。

颜师古《汉书·叙例》曰:苏林字孝友(一曰彦友),陈留外黄人,魏给事中,领秘书监,散骑常侍,永安卫尉,太中大夫。黄初中迁博士,封安成侯。又曰:苏、晋众家,剖断盖甚少。

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舆》曰:选注所引群书有苏林《汉书注》。

按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七《辇舆》条,卷四十九《图牒》条,卷六十七《隄》条,卷八十四《耐羞》条,卷八十五《家牒》条,卷七十《回复》条,并引苏林注《汉书》。

张晏《汉书注》

颜师古《汉书·叙例》曰:张晏,字子博,中山人。

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舆》曰:选注所引群书有张晏《汉书注》。

洪亮吉《晓读书斋录》曰:张晏《汉书注》于地理最详。

按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十六《掷石》条,卷三十二《果蓏》条,卷四十五《畴匹》条,卷七十《聚落》条,卷七十三《兵厮》条,卷八十九《悃愊》条,并引张晏注《汉书》。

如淳《汉书注》

颜师古《汉书·叙例》曰:如淳,冯翊人,魏陈郡丞。

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舆》曰:选注所引群书有如淳《汉书注》。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曰:《广韵》引《晋中经簿》云,魏有陈郡丞冯翊如淳注《汉书》。

按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八《抑挫》条,卷九《我曹》条,卷十二《畴昔》条,卷十三《钝根》条,《挺埴》条,卷十六《胞胎》条,卷十七《钝》条,卷三十一《埏埴》条,卷四十六《汝曹》条,《胞胎》条,卷四十七《鄙俚》条,卷五十一《檥方》条,卷七十《姬媵》条,卷七十一《汝曹》条,《鄙俚》条,卷七十八《顽钝》条,卷八十四《荐席》条,《稗饭》条,《已痿》条,《鄙俚》条,卷九十四《鄙》条,并引如淳注《汉书》。

孟康《汉书音义》九卷

颜师古《汉书·叙例》曰:孟康,字公休,安平广宗人。魏散骑侍郎、弘农太守,领典农校尉,勃海太守,给事中,散骑侍郎,中书令,后转为监,封广陵亭侯。

《魏志·杜恕传》注引《魏略》曰:孟康字公休,安平人。黄初中,康以郭后有外属,并受九亲赐拜,遂转为散骑侍郎。是时散骑皆以高才英儒充其选,而康独缘妃嫱,杂在其间,故于是皆共轻之,号为阿九。康既无才敏,因在冗官,博读书传,后遂有所弹驳,其文义雅而切要,众人乃更加意。正始中,代杜恕为弘农太守。康之始拜,众人虽知其有志量,以其未当宰牧,不保其能也。而康恩泽治能,吏民称歌焉。嘉平末,徙勃海太守。徵入为中书令,后转为监。

《隋书·经籍志》,梁有《汉书孟康音义》九卷,亡。唐《经籍志》,《汉书音义》九卷,孟康撰。《艺文志》,孟康《汉书音义》九卷。《史记集解序正义》曰:《汉书音义》中有全无姓名者,裴氏注《史记》,直云《汉书音义》。按大颜以为无名义,今有六卷,题云孟康,或云服虔,盖后所加,皆非其实,未详指归也。

洪颐煊《读书丛录》曰:按《司马相如列传集解》,骃按《汉书音义》曰:虾蛤,猛氏皆兽名。《文选》李善注引作孟康。

谢启昆《小学考》曰:孟康《汉书音义》,《隋志》注云已亡,而新、旧唐志俱著录,颜氏注亦多采用之。

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舆》曰:选注所引群书有孟康《汉书注》。

按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九《豪氂》条,卷十《捔》条,卷十七《任娠》条,卷二十一《从广》条,卷四十六《便晴》条,卷四十八《携从》条,《犷戾》条,卷五十一《檥方》条,卷五十四《携手》条,卷六十五《圭合》条,卷八十一《辒辌》条,卷八十七《刁斗》条,续卷十《刁斗》条,并引孟康注《汉书》。又卷四十六《毫》条,卷七十《毫氂》条,并引孟康注《汉书·律历志》,皆此书也。

项昭《汉书注》

颜师古《汉书·叙例》曰:项昭,不详何郡县人(按项,景祐本误作瓒)。

姚振宗《补三国艺文志》曰:按颜氏《叙例》,具列诸家注释,皆以时代为先后,自伏俨至此,凡一十三家。在应劭之后,韦昭之前,则皆为三国时人。

韦昭《汉书音义》七卷

《吴志·韦曜传》:韦曜字弘嗣,吴郡云阳人也(曜本名昭,史为晋讳改之)。少好学,能属文,从丞相掾,除西安令,还为尚书郎,迁太子中庶子。太子和废后,为黄门侍郎。孙亮即位,为太史令。孙休践阼,为中书郎博士祭酒。孙皓即位,封高陵亭侯,迁中书仆射,职省,为侍中,常领左国史。凤皇二年,收付狱诛。

《隋书·经籍志》:《汉书音义》七卷,韦昭撰。唐《经籍志》,《汉书音义》七卷,韩韦撰(按此作韩韦写讹也)。《艺文志》,韦昭《汉书音义》七卷。

李冶《古今黈》曰:《汉书·刑法志》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凿。韦昭曰,钻,膑刑也,凿,黥刑也。韦以凿为黥刑误矣,黥复何于凿。

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舆》曰:选注所引群书有韦昭《汉书注》。

按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九《须天》条,卷十《捔》条,卷十四《膺平》条,卷十五《轩槛》条,卷二十《隄封》条,卷二十一《聚落》条,卷二十三《不》条,卷二十三《阶墀轩槛》条,卷二十七《蚖》条,卷二十八《》条,卷三十一《轩宇》条,卷四十三《相薄》条,卷四十六《怃然》条,《毫》条,卷四十七《薄蚀》条,卷五十二《酒》条,卷五十八《发舜》条,卷五十九《隄防》条,卷六十二《妍雅》条,卷六十七《隄》条,卷七十《聚落》条,《隄》条,卷七十二《蚖蛇》条,《隄》条,卷七十三《兵廝》条,《铨日》条,卷七十五《扁鹊》条,卷七十七《隄》条,《孱然》条,卷八十六《孱然》条,卷九十八《孱然》条,《棨戟》条,续卷二《聚落》条,并引韦昭注《汉书》。

诸葛亮《汉书音》一卷

《蜀志》本传: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时先主屯新野,颍川徐庶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先主诣亮,凡三往乃见,于是情好日密。及曹公败于赤壁,先主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成都平,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即帝位,策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司隶校尉。后主建兴元年,封武乡侯。开府治事,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十二年八月,卒于军中,时年五十四。遗命葬汉中定军山,谥忠武侯。

《唐书·艺文志》:诸葛亮《论前汉事》一卷,又《音》一卷。

《通志·艺文略》:《汉书音》一卷,诸葛亮撰。

高似孙《史略》:《汉书诸葛亮音》一卷。

张休《汉书章条》

《吴志·孙登传》:魏黄初二年,以权为吴王。是岁登为太子,权欲登读《汉书》,习知近代之事。以张昭有师法,重烦劳之。乃令张休从昭受读,还以授登。

《吴志·张昭传》:昭少子休,字叔嗣。弱冠与诸葛恪、顾谭等俱为太子登僚友,以《汉书》授登。注引《吴书》曰:休进授,指摘文义,分别事物,并有章条,登甚爱之,常在左右。(休后至扬武将军,坐事徙交州,又以谮赐死,时年四十一。)

姚振宗《补三国艺文志》曰:按《吴书》言“并有章条”则非徒凭口说,其必笔之于书可知。颜师古《汉书·叙例》载晋刘宝侍皇太子讲《汉书》,别有《驳议》,即此之类,亦略如后世讲义。(凡历朝臣工进讲,皆别具讲义,知此制自魏晋已然矣。)而张子布父子《汉书》有师法,亦于此见之。

右三国凡一十六家。

刘宝《汉书驳义》二卷,(义,《隋志》作“议”)

颜师古《汉书·叙例》曰:刘宝字道真,高平人。晋中书郎,河内太守,御史中丞,太子中庶人,吏部郎,安北将军,侍皇太子讲《汉书》,别有《驳义》。

《蜀志·诸葛亮传》注引王隐《蜀记》曰:扶风王骏镇关中,司马高平刘宝。

《世说新语》:刘道真尝为徒,扶风王骏以五百匹赎之,用为从事中郎。

《玉海》:宝为中庶子,侍皇太子讲《汉书》。

《史记·高祖本纪》:心善家令言。《索隐》引晋刘宝曰:善其发悟己心,因得尊崇父号也。

《通典》引刘宝与愍怀太子论《汉书》。

黄逢元《补晋书艺文志》曰:按宋祁《汉书校说》引景祐余靖校本曰:刘宝字道宇,高平人。晋吏部侍郎,余无说。官爵及字,与《叙例》稍异。靖云“余无说”者,是《驳义》一书外,再无它说,以释颜注“别有”二字之疑。《史记·高祖本纪》索隐引“晋刘宝言”,当即《驳义》。

晋灼《汉书·集注》十四卷(《隋志》作十三卷)

颜师古《汉书·叙例》曰:晋灼,河南人,晋尚书郎。又曰:《汉书》旧无注解,惟服虔、应劭等各为音义,自别施行。至典午中朝,爰有晋灼,集为一部,凡十四卷。(两《唐志》、《史通》并作十四卷。)又颇以意增益,时辩前人当否,号曰《汉书集注》。属永嘉丧乱,金行播迁,此书虽存,不至江左。自以爰自东晋,迄于梁陈,南方学者,皆弗之见。

高似孙《史略》曰:灼《音》散存《汉书注》。

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舆》曰:选注所引群书有晋灼《汉书注》(或称集注)。

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曰:《新唐志》别出《音义》十七卷,据颜氏说,集诸家音义为集注,即此书之别本,非集注之外,别有音义也。

按《文选》卷十八注引晋灼《子虚赋注》,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九《虏掠》条,《不侥》条,卷十《始洎》条,卷五十七《侥值》条,卷八十五《囹圄》条,并引晋灼注《汉书》,亦称《汉书晋灼音义》。姚氏之言是也。

徐广《汉书音义》

《晋书》本传:广字野民,东莞姑幕人,侍中邈之弟。世好学,至广,尤为精纯,百家数术,无不研览。孝武世,除秘书,典校秘书省,数迁。至义熙初,封乐成侯,历大司农,秘书监。及刘裕受禅,恭帝逊位,广独哀戚,因辞衰老,乞归桑梓。性好读书,老犹不倦,年七十四,卒于家。

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舆》曰:选注所引群书有徐广《汉书音义》。

丁国钧《补晋书艺文志》曰:丁辰曰:徐广《汉书音义》,《水经注》、《文选》注均引。

蔡谟《汉书集解》

《晋书》本传:谟博学于礼仪,宗庙制度,多所议定。总应劭以来注班固《汉书》者为之集解。

颜师古《汉书·叙例》曰:蔡谟全取臣瓒一部,散入《汉书》,自此以来,始有注本,但意浮功浅,不加隐括,属辑乖舛,错乱实多,或乃离析本文,隔其辞句,穿鉴妄起。职此之由,与未注之前,大不同矣。谟亦有两三处错意,然于学者,竟无弘益。

《史记索隐·后序》曰:蔡谟集注之时,已有二十四家之说。文廷式《补晋书艺文志》曰:按《韦贤传》注,蔡谟曰:满籝者,言其多耳,非器名也,若论陈留之俗,则我陈留人也,不闻有此器。《货殖传》注,蔡谟曰:《计然》者,范蠡所著书篇名,非人也。谓之《计然》者,所计而然也。群书所称勾践之贤佐,种、蠡为大。岂闻复有姓计名然者乎?若有此人,越但有半策,便以致霸,是功重于范蠡,蠡之师也,焉有如此,而越国不记其事,书籍不见其名,史迁不述其传乎?此条亦谟所错意。

黄逢元《补晋书艺文志》曰:按《汉书注》有蔡谟曰,是谟亦有自注。

按蔡谟本今存者,有巴黎所藏《汉书·刑法志》,敦煌石室碎金所印匡衡、张禹、孔光等列传及伦敦所藏《萧望之传》。

傅瓒《汉书集解音义》(二十四卷)

颜师古《汉书·叙例》曰:有臣瓒者,莫知氏族,考其时代,亦在晋初。又总集诸家音义,稍以己之所见,续厕其末,举驳前说,喜引《竹书》,自谓甄明,非无差爽,凡二十四卷,分为两秩,今之《集解音义》,则是其书。而后人见者,不知臣瓒所作,乃谓之应劭等《集解》。王氏《七志》,阮氏《七录》,并题云然,斯不审耳。学者又斟酌瓒姓,附著安施,或云傅族,既无明文,未足取信。

《左传·定公九年》正义曰:有臣瓒者,不知其姓,或云姓傅,作《汉书音义》。

裴骃《史记集解·序》曰:《汉书音义》称臣瓒者,莫知氏姓。司马贞《史记索隐》曰:按即傅瓒,而刘孝标以为于瓒,非也。据何法盛《晋书》,于瓒以穆帝时为大将军诛死,不言有注《汉书》之事。又其注《汉书》有引《禄秩令》及《茂陵书》,然彼二书,亡于西晋,非于所见也。必知是傅瓒者。按《穆天子传目录》言:傅瓒为校书郎,与荀勗同校订《穆天子传》,即当西晋之朝,在于之前,尚见《茂陵》等书。又称臣者以其职典秘书故也。

余靖景祐校本曰:臣瓒不知何姓,案裴骃《史记序》曰,莫知氏姓。韦稜《续训》,又言未详。而刘孝标《类苑》,以为于瓒(19)。郦道元注《水经》(20)以为薛瓒。姚察《训纂》曰,按《庾翼集》,于瓒为翼主簿兵曹参事,后为建威将军。《晋中兴书》云,翼病卒,而大将于瓒等作乱,翼长史江虨诛之。于瓒乃是翼将,不载有注解《汉书》。然瓒所采众家音义,自服虔、孟康以外,并因晋乱湮灭,不传江左。而《高纪》中瓒案《茂陵书》,《文纪》中案《汉禄秩令》,此二书亦复亡佚,不得过江,明此瓒是晋中朝人,未丧乱之前,故得具(按当作见)其先辈音义及《茂陵书》、汉令等耳。蔡谟之江左,以瓒二十四卷,散入《汉书》,今之注也。若谓为于瓒,乃是东晋人。年代前后,了不相会,此瓒非于,足可知也。又案《穆天子传目录》言:秘书校书郎中傅瓒校。古文《穆天子传》已记(案当作讫)。《穆天子传》者,汲县人不准盗发古冢所得书,今《汉书音义》臣瓒所案,所引汲书,以驳众家训义,此瓒疑是傅瓒。瓒时职典校书,故称臣也。

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舆》曰:选注所引群书有傅瓒《汉书注》(多称臣瓒)。

李慈铭《桃花圣解盦日记》丙集第二集曰:《汉书》臣瓒注,《博物志》以为晋将军于瓒,《史记索隐》以为晋秘书郎傅瓒,至近儒姚氏范,桂氏馥,李氏赓芸,皆据《水经注》屡引薛瓒《汉书注》,薛尝为姚襄参军,后仕苻坚,则臣瓒者薛姓也。

按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一《统理》条,卷二十四《渤澥》条,卷四十九《殉命》条,卷八十九《龙骧》条,并引臣瓒注《汉书》。考瓒之姓氏,言人人殊,当以《索隐》之说为近是。何法盛《晋书》称于瓒以穆帝时诛死,不言注《汉书》。又其书引禄秩令及茂陵书,二书亡于西晋,非于所见,则题于者非也。《御览》二百四十九引《后秦记》曰:姚襄使薛瓒使桓温,温以胡戏瓒,瓒曰:在北曰狐,居南曰狢,何所问也。据此则薛瓒不先于于瓒,郦氏所题亦非。洪颐煊谓《贾充传》有著作郎王瓒,当即臣瓒,孤文单证,亦难取信(21)。又《文选·啸赋》注引《汉书音义》傅瓒曰:沙土曰幕,《洛神赋注》傅瓒曰:濑,湍也,可为确证。师古谓无明文,考之未审,故今题曰傅瓒。又按《隋志》有应劭书(《汉书集解音义》二十四卷)无傅瓒书。钱大昕据颜氏《叙例》之言,以《隋志》所载,即瓒所集(22)。侯康亦以《隋志》误瓒书为应书(23)。姚振宗曰:据颜氏言,《七志》,《七录》已然,则自宋至梁,由来已久,亦何至一误再误。至唐初修志,犹未刊正,而五代人、宋人修《唐书》,又复递相延误。揆诸事理,或不尽然。疑应书、瓒书,卷数相同,颜监但见瓒书,不见应书,故有是言耳(24)。按姚氏此言,最为精当。应书原本,当亡于永嘉之乱,唐人所见,实为瓒书,特史家相承,题为应劭,实讹误也。

齐恭《汉书注》

唐林宝《元和姓纂》三齐姓条曰:晋有齐恭,注《汉书》。

郭璞《汉书注》

《晋书》本传: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也。好经术,博学有高才。惠、怀之际,河东先扰,璞结姻昵,交于数十家,避地东南,王导引为参军。元帝即位,以为著书郎。顷之,迁尚书郎。母忧去职。未期,王敦起璞为记事参军。敦之谋逆也,温峤、庾亮使璞占吉凶。璞曰:大吉,于是劝帝讨敦。敦将举兵,又使璞筮。璞曰:无成。敦固疑璞之劝峤、亮,又闻卦凶,乃曰:卿更筮吾寿几何?答曰:明公起事,必祸不久,若往武昌,寿不可测。敦大怒曰:卿寿几何?曰:命尽今日日中。敦怒,收璞斩之,时年四十九。及王敦平,追赠弘农太守。颜师古《汉书·叙例》曰:郭璞,字景纯,河东人,晋赠弘农太守。(止注《相如传序》、游猎诗赋。)

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舆》曰:选注所引群书有郭璞《汉书音义》。

司马彪《汉书注》

《晋书》本传:司马彪字统绍,少笃学不倦。然好色薄行,为父所责,故不得为嗣。彪由是不交人事,而专精学习。遂博览群籍,终其缀集之务。泰始中,为秘书丞。文廷式《补晋书艺文志》曰:《文选·讽谏诗》注引司马彪《汉书注》云:岌岌,危也。

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舆》曰:选注所引群书有司马彪《汉书音义》。

丁辰《补晋书艺文志刊误》曰:司马彪《汉书音义》,详核之,彪只有《子虚》、《上林》赋注耳。

吕忱《汉书音义》

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舆》曰:选注所引群书有吕忱《汉书音义》。

秦荣光《补晋书艺文志》曰:《汉书音义》,吕忱撰。据《水经注》、《文选》注引。

丁辰《补晋书艺文志刊误》曰:考《水经涑水》篇注引《汉书》下有吕忱说,乃忱所著之《字林》。《长杨赋》注引吕忱曰:,大言也。亦本之《字林》。伯雍实无《汉书注》也。

按吕忱书有无,诸家之说不一,姑志之以存疑。

刘兆《汉书音义》

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舆》曰:选注所引群书有刘兆《汉书音义》。

丁辰《补晋书艺文志刊误》曰:近检《文选注》,惟韦贤《讽谏诗》下曾引兆“旁言曰谮”四字。此当为兆所注《公羊》、《穀梁传》中文,非真《汉书注》也。(王谟辑“旁言曰谮”句入兆《公羊注》,甚允。)

按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八十《夐期》条引刘兆注《汉书》,则兆注非仅见于选注也。

项岱《汉书音义》。又《汉书叙传注》五卷

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舆》曰:选注所引群书有项岱《汉书注》。(亦称《叙传》)

黄逢元《补晋书艺文志》曰:《文选》十七《文赋》注引《汉书音义》项岱曰:殿,负也,最,善也。又曰:《汉书叙传》五卷,项岱注。《隋志》误题岱撰,《旧唐志》误同。《新唐志》八卷。《玉海》作项岱注,据以改题。按《文选·答宾戏》注,《史述赞》注五引项岱曰,又《史记·高祖本纪》索隐引项岱言,即是书。颜注《汉书·叙传》、《宾戏》、《述赞》,不引岱注,故《叙例》无岱名。又《续汉祭祀志》上,建武三十年宜封禅泰山,注引项威曰,威字疑岱之讹。

按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三十二《堂堂》条,卷四十八《逌尔》条,并引项岱注《汉书》。又《隋志》:梁有项氏注《幽通赋》,两《唐志》题项岱,按班氏《幽通赋》在叙传中,后人析出项注别行者也。今《文选》注《幽通赋》引项岱注十余条。

右两晋凡一十一家。

夏侯咏《汉书音》二卷

《隋志》,《汉书音》二卷,夏侯詠撰。

按夏侯詠始末未详。《两唐志》詠作泳,盖写误也。《颜氏家训·书证篇》曰:谢炅、夏侯该(旧注作谚作詠未定)并读数千卷数。隋陆法言《切韵序》曰:吕静《韵集》,夏侯该《韵略》,该字疑即詠字形近致讹。詠别有《四声韵略》十三卷,《隋志》著录。

陆澄《汉书注》一百二卷,又一卷

《南齐书》本传,澄字彦渊,吴郡吴人也,少好学博览,无所不知,行坐眠食,手不释卷。仕宋至御史中丞。入齐,累迁国子祭酒。隆昌元年,以老疾转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未拜,卒。年七十。谥靖子,当世称为硕学。《隋志》:《汉书注》一卷,齐金紫光禄大夫陆澄撰。又梁有陆澄注《汉书》一百二卷。

《史通·补注篇》曰:掇众史之异辞,补前书之所阙,若裴松《三国志》、陆澄、刘昭两《汉书》之类是也。又曰:陆澄所注班史,多引司马迁之书,若此缺一言,彼增半句,皆采摘成注,标为异说,有昏耳目,难为披览。

按陆澄注《汉书》一百二卷,梁有隋亡,另一卷,殆百二卷之外,别有新解欤?两唐志称《汉书新注》一卷良是。姚振宗《隋志考证》谓“新”为“杂”误,盖非。

刘显《汉书音》二卷

《梁书》本传:显字嗣芳,沛国相人。好学博涉多通。天监初,举秀才。累迁尚书仪曹侍郎,兼中书舍人,步兵校尉。与河东裴子野,南阳刘之遴,吴郡顾协,连职禁中,递相师友,时人莫不慕之。显博闻强记,过于裴、顾。迁尚书左丞,国子博士,云麾邵陵王长史,寻阳太守,大同九年卒。年六十三。第三子臻,早著名。

《颜氏家训·书证篇》曰:《汉书》田肎贺上,江南本皆作宵字。

沛国刘显,博览经籍,遍精班汉,梁氏谓之汉圣。显子臻,不坠家业,读班史,呼为田肎。梁元帝尝问之。答曰:此无义可求,但臣家旧本,此雌黄改宵为肎。元帝无以难之。

《隋志》:《汉书音》二卷,梁寻阳太守刘显撰。

韦稜《汉书续训》三卷

《梁书·韦叡传》:叡,京兆杜陵人,自汉丞相贤以后,世为三辅著姓。叡第三子稜,字威直,性恬素,以书史为业,博物强记。当世之士,咸就质疑。起家安成王府,行参军,稍迁治书侍御史,太子仆,光禄卿。注《汉书续训》三卷。

《隋志》:《汉书续训》三卷,梁北平谘议参军韦稜撰。钱大昕《隋书考异》曰:《经籍志·汉书续训》三卷,梁北平谘议参军韦稜撰,北平当作平北。

按《梁书》《隋志》俱作《汉书续训》三卷,《南史·韦叡附传》,《两唐志》则作二卷,二或三之讹也。

萧绎《汉书注》一百一十五卷

《梁书·世祖本纪》:世祖孝元皇帝,讳绎,字世诚,小字七符,高祖第七子也。世祖聪悟俊朗,天才英发,博综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辨敏速,冠绝一时。所著《孝德传》、《忠臣传》、《丹阳尹传》、《周易讲疏》、《内典博要》、《连山》、《洞林》、《玉韬》、《补阙子》、《老子讲疏》、《全德志》、《怀旧志》、《荆南志》、《江州记》、《职贡图》、《古今同姓名录》、《筮经式赞》、《文集》各若干卷。注《汉书》一百一十五卷。

《金楼子著书篇》曰:注前《汉书》十二帙,一百一十五卷。

《隋志》:梁有梁元帝注《汉书》一百一十五卷,亡。

姚振宗《隋志考证》曰:按《广弘明集》二十七载梁简文答湘东王书有云:注汉工夫,转有次第,思见此书,有甚饥惄,即谓此《汉书注》也。

刘孝标《汉书注》一百四十卷

《梁书·文学传》:刘峻,字孝标,平原平原人。天监初,召入西省,与学士贺踪,典校秘书,坐事免官。高祖招文学之士,有高才者,多被引进,擢以不次。峻率性而动,不能随众浮沈,高祖颇嫌之,故不任用。游东阳紫岩山,筑室居焉。峻居东阳,吴会之士多从其学。普通二年卒,时年六十。门人谥曰玄靖先生。

《隋志》:梁有刘孝标注《汉书》一百四十卷,亡。

姚振宗《隋志考证》曰:按《史通·补注篇》云,孝标善于攻谬,博而且精,固已察及泉鱼,辨穷河豕。嗟乎,以峻之才识,足堪远大,而不能探赜彪峤,纲罗班马,方复留情于委巷小说,锐思于流俗短书,可谓劳而无功,费而无当者矣。是刘知幾但知其注《世说新语》,而不知其于班书,已有注本百四十卷,见载《七录》者也。

姚察《汉书训纂》三十卷,《汉书集解》一卷,《定汉书疑》二卷。

《陈书》本传: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也,梁简文帝时,任至尚书驾部郎。元帝授察原乡令。陈太建中,以通直散骑常侍报聘于周。使还,累迁吏部尚书。陈灭入隋。开皇十三年,袭封北绛郡公。察往岁聘周,因得与父僧垣相见,至是承袭,愈更悲感。年七十四,大业二年,终于东都。察于坟籍无所不睹。专志著述,白首不倦。手自钞撰,无时或辍。尤好研核古今,正文字。所著《汉书训纂》三十卷,《说林》十卷,《西聘》、《玉玺》、《建康三钟》等记各一卷,并行于世。

《新唐书·姚思廉传》:思廉孙弟班,班曾祖察,尝撰《汉书训纂》。而后之注《汉书》者,多窃取其义为己说,班著《绍训》以发明旧义云。

《隋书》:《汉书训纂》三十卷,陈吏部尚书姚察撰。又《汉书集解》一卷,姚察撰。又《定汉书疑》二卷,姚察撰。

章宗源《隋志考证》曰:察著《训纂》三十卷。《华严经音义》引:瑱谓珠玉压座为饰也。释元应《一切经音义》引:鳝,蛇鱼也。杜佑《通典·州郡门》引:户、扈、鄠三字一也(《史记音义》亦引之)。又萧何封沛之酂,夫人封南阳之邓。《太平环宇记·河南道》引:函道,地如函也。

姚振宗《隋志考证》曰:《集解》一卷,本传及《两唐志》俱不载,或集诸家违义,本附《训纂》之后者欤?又《训纂》似即《集解》之异名,或是前书之录本。

又曰:按《陈书》本传,陈太建初,补宣明殿学士。除散骑侍郎,左通直,寻兼通直散骑常侍。报聘于周,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臻谓所亲曰:名下定无虚士。《定汉书疑》二卷,疑是刘臻所访之十余条欤?

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舆》曰:选注所引群书有姚察《汉书注》,或称《训纂》。

顾野王《汉书音义》

《陈书》本传:野王字希冯,吴郡吴人也。遍观经史,精记嘿识。天文地理,蓍龟占候,虫篆奇字,无所不通。梁大同四年,除太学博士。高祖作宰,为谘议参军。天嘉元年,补撰史学士。太建六年领大著作,掌国史,知梁史事,兼东宫通事舍人。时宫僚有济阳江总、吴国陆琼、北地傅、吴兴姚察,并以才学显著,论者推重焉。迁黄门侍郎,光禄卿。十三年卒。时年六十三。赠右卫将军。野王少以笃学知名。其所撰著《玉篇》三十卷,《舆地志》三十卷,《符瑞图》十卷,《顾氏谱传》十卷,《分野枢要》一卷,《续洞冥记》一卷,《玄象表》一卷,并行于世。又撰《通史要略》一百卷,《国史纪传》二百卷,未就而卒。有文集二十卷。

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舆》曰:选注所引群书有顾野王《汉书音义》。

崔浩《汉书音义》二卷

《魏书》本传:崔浩,字伯渊,清河人也。少好文学,博览经史,百家之言,无不关综。太宗初,拜博士祭酒,恒与军国大谋,甚为宠密。始光中,进爵东郡公,拜太常卿。时议伐赫连昌,击蠕蠕,朝臣尽不欲行,浩赞成之。大军既还,加侍中,特进抚军大将军。后迁司徒,综理史务,监秘书事。作国书刻石。真君十六年六月,浩诛。

《颜氏家训·勉学篇》曰,洛阳亦闻崔浩,张伟,刘芳,邺下又见邢子才,此四儒者,虽好经术,亦以才博擅名。

颜师古《汉书·叙例》曰:崔浩,字伯深,清河人。后魏侍中特进抚军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司徒,封东郡公。(撰荀悦《汉纪》音义)

《新唐书·艺文志》曰:崔浩《汉书音义》二卷。

按《新唐书·艺文志》别有《汉纪音义》三卷。崔浩撰。核之叙例自注,则颜注未引《汉书音义》也。

右南北朝凡九家。

萧该《汉书音义》十二卷

《隋书·儒林传》:兰陵萧该者,梁鄱阳王恢之孙也。少封攸侯。梁荆州陷,与何妥同至长安。性笃学,《诗》、《书》、《春秋》、《礼记》,并通大义,尤精《汉书》,甚为贵游所礼。开皇初,赐爵山阴县公,拜国子博士。奉诏书与妥正定经史,然各执己见,递相是非,久而不能就,上谴而罢之。该后撰《汉书》及《文选》音义。咸为当时所贵。

《隋志》:《汉书音义》十二卷,国子博士萧该撰。

宋祁《笔记》曰:余曾见萧该《汉书音义》若干篇,时有异义,然本书十二篇,今无全本。颜监集诸家《汉书》注,独遗此不收,疑颜当时不见此书,今略纪于后云。

章宗源《隋志考证》曰:《隋书·萧该传》,该撰《汉书音义》,为当时所贵,章怀《后汉书·隗嚣传》,《刘伯升传》注引之。

姚振宗《隋志考证》曰:按《史记》两《汉》注所引萧该《音义》,皆宋景文校《汉书》时所采入,实不止章氏所举两条。往曾见有辑本一卷,不记谁所录也。

按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逶迤》条引萧该《汉书音义》。清臧庸有辑本二卷,见《拜经堂丛刊》。

包恺《汉书音》十二卷

《隋书·儒林传》:东海包恺,字和乐。其兄愉,明五经,恺悉传其业。又从王仲通受《史记》、《汉书》,尤称精究。大业中,为国子助教。于时《汉书》学者,以萧、包二人为宗匠。聚徒教授,著录者数千人。卒,门人为之起坟立碣焉。

《隋志》:《汉书音》十二卷,废太子勇命包恺等撰。

谢启昆《小学考》曰:按《隋志》注曰废太子勇命恺等为之,非一人手也。

张冲《前汉音义》十二卷

《隋书·儒林传》:吴郡张冲(25),字叔玄。仕陈,为左中郎将,非其好也。乃覃思经典,撰《前汉音义》十二卷,官至汉王侍读。

右隋凡三家。

自东汉迄隋,为《汉书》注记者,综凡四十六家。若:

荀悦《汉纪》三十卷

《后汉书》本传:献帝颇好文学,悦与从弟彧及少府孔融侍讲禁中,旦夕谈论,累迁秘书监、侍中。帝好典籍,常以班固《汉书》文繁难省,乃令悦依《左氏传》体,以为《汉纪》三十篇。诏尚书给笔札。辞约事详,论辨多美。

应奉《汉事》十七卷

《后汉书》本传:应奉字世叔,汝南南顿人也。

按《后汉书》本传李注引袁山松书,奉又删《史记》、《汉书》及《汉纪》三百六十余年,自汉兴至其时,凡十七卷,名曰《汉事》。

张温《三史略》二十九卷

《三国志·吴志》本传:温字惠恕,吴郡人也。

《隋志》:《三史略》二十九卷,吴太子太傅张温撰(按两唐志称《三史要略》)。

葛洪《汉书抄》三十卷

《晋书》本传: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人也。少好学,以儒学知名,究览典籍,凡所撰注,皆精核是非,而才章富赡,又抄五经《史》《汉》百家之言、方技杂事二百一十卷。

《隋志》:《汉书抄》三十卷,晋散骑常侍葛洪撰。

桓范《世要论》

《三国志·魏志·曹爽传》注引《魏略》曰:范尝抄撮《汉书》中诸杂事,自以意斟酌之,名曰《世要论》。

刘昞《三史略记》八十四卷

《魏书》本传:刘昞字延明,敦煌人也。以三史文繁,著《略记》百三十篇,八十四卷。

于仲文《汉书刊繁》三十卷

《隋书》本传:于仲文,字次武,撰《汉书刊繁》三十卷。

并约撰旧书,掇会时事,虽为本传之附庸(26),实非班文之邦邑,今之所叙,概以略诸。

后记

此稿系我1944年在重庆国立中央大学讲《汉书》时所写论稿之一。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在南京国立中央大学重印一次。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文化大革命”,书稿撕毁,不复记忆。此次汪越同志整理其父辟疆先生遗书,于丛残中忽得我所写《汉书》论文两篇(另一篇《〈汉书〉古字论例》已见《学原》第一卷第十一期)。欣喜无量,辄举以畀我,盖系我在重庆时奉呈汪先生请益之油印本。纸粗墨劣,丧乱之迹象显然。时易境迁,学海翻腾。宿学老生,抱古书而远窜;异才旧士,逃批判而不谈。微言垂绝,大义飘零。

《汉书》为黄先生生平笃好九部古籍之一,曾于南雍论授。有《略论〈汉书〉纲领》、《〈史通〉论〈汉书〉语抄撮》等作。鄙性犷放,未涉藩篱,而黄、汪二君,又先后辞世,音声眇漠,感旧增怆。方今国运重开,文风转正,繁花缛锦,采丽竞萌,巨浪涓流,归宗溟海。来年值先生诞辰一百周年、逝世五十周年纪念,同门诸子,征稿于予。予卧疴空林,累月不起,腕痹踝痛,握笔踟蹰,爰将旧稿付印,求教于世之贤达君子,亦以存师门学术流别之盛也。

1984年国庆三十五周年于南京大学

本文由张伯伟、曹虹同学抄录一遍,并为校正个别误字,特此致谢。最后又由我审阅一次,增补一二条材料,虽非无谬戾,亦已尽力。

1985年3月8日 雄记


(1) 见《后汉书·班固传》。

(2) 见《后汉书·列女曹世叔妻传》。

(3) 见《汉书·朱博传》,本皆作乌,宋祁因颜此言,谓当作鸟。

(4) 见《宋书·范晔传》。

(5) 见《后汉书·班彪传论》。

(6) 见《文心雕龙·史传篇》。

(7) 见《后汉书·班彪传》。

(8) 按论即《名士优劣论》,见《史通·鉴识篇》原注。

(9) 见陈兆奎辑《王志》卷二论文答陈深之。

(10) 见朱羲胄纂述《文微籀诵》第三。

(11) 见《潜研堂文集》卷二十四。

(12) 见《十七史商榷》卷七“监版用刘之同本”条。

(13) 按“今之”二字,各本《说文》皆无,段玉裁说。

(14) 按,“说”下夺一“文”字,各本《汉书》皆误。

(15) 见许冲《上说文表》。

(16) 见《隋书·经籍志》。

(17) 见《太平御览》卷三五七兵部八八引。

(18) 见《籀庼述林》六《书颜师古汉书叙录后》。

(19) 景祐本《汉书》于作干,盖形近致误,今为校正。

(20) 景祐本《汉书》附录作郑元注水经,郑系郦字之误。

(21) 见丁国钧《补晋书艺文志》注。

(22) 见《十驾斋养新录》卷六臣瓒晋灼集解条。

(23) 见侯康《补后汉书艺文志》。

(24) 见姚振宗《补后汉书艺文志》。

(25) 汲古阁本《隋书》冲讹仲。

(26) 《史通·二体篇》曰:荀悦依左氏成书,剪裁班史,篇才三十,历代褒之,有逾本传。按本传即谓本书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