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从陶行知先生1927年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算起,小学教育专业当之无愧成为南京晓庄学院办学历史最悠久的专业。新中国成立后,该专业经历了中专—大专—本科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我国教师教育办学体制和办学层次改革的大潮中,南京晓庄学院前身之一的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拓荒前行,1985年进行了小学教育专业“三二分段”(即三年中师、二年大专)试点,1998年与南京师范大学合作创办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开创了中国大陆地区培养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历史先河。迎着新世纪的曙光,南京师范专科学校、南京教育学院、南京市晓庄师范学校合并升格为本科院校,自2000年秋季开始独立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小学教育专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
18年来,我们的教育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小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中心2010年成为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3年建成教师教育区域化远程互动中心,2016年建成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目前拥有各类实验与实训功能室90余间,总建筑面积约3850平方米,设备4000多件套,资产1600余万。中心建设的教师教育网络平台,实现了信息、数据、资源的全网络化运行与管理,将师范生、中小学教师与高校教师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通过公开课网络直播,增加了师范生见习的机会;通过微格课堂直播,让一线教师参与对师范生微格教学的指导;通过师范院校教育专家讲座现场直播,让中小学教师能及时了解教育、教学改革新理念和新模式,既满足了师范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也满足了教师教育区域协同创新的需要。我们与52所小学签订了《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合作共建协议书》,形成了具有长期性、实质性互惠合作关系的实践基地,近五年来,实习基地共安排师范生实践教学5216余人次。
18年来,我们的师资队伍力量不断增强。本专业教师在多年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凝结而成的《教学做合一: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基于“大课程与大教学观”小学教育专业综合改革实践探索》,分别于2007年、2013年荣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学做合一:小学教育专业跟师学习的探索与实践》荣获2017年江苏省优秀教学案例特等奖,还形成了以《教师口语》为代表的一批精品教材和以《儿童发展》《小学语文课程设计》为代表的一批省级在线开放课程。近十年,本专业有近10位教师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聘为教育学专业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或主任委员,参与了几十场硕士论文答辩。2014年,我们与广西师范大学签订协议,自2015年开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目前已有2位教授被广西师范大学聘为硕士生导师,有1位教授、1位副教授被聘为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正在指导的硕士研究生超过5位,有10位教师被聘为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另有5位教师分别承担了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与我校继续教育学院联合举办教育硕士班的课程教学。
18年来,我们的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升。2004年,小学教育专业获得了学士学位授予权,被遴选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2006年初正式挂牌“江苏省特色专业”;2008年,小学教育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成为继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之后第三个国家级小学教育特色专业;2012年,小学教育专业获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同年又获批省级重点专业教育学类核心专业,在2014年省级重点专业中期检查中,获得了优秀格次,是唯一获得优秀格次的教育学类重点专业;2013年,成人教育小学教育专业通过江苏省教育厅验收成为省级教育特色专业,自此,小学教育专业成为省内唯一在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领域均有“特色”身份的专业,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实质性的“职前职后一体化”;2015年,小学教育专业获批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一期工程(A类)项目,同年又获批江苏省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项目;2018年,小学教育专业通过了国家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
18年来,我们的招生就业形势高位稳定。小学教育专业是全国绿牌专业,江苏热门专业,南京晓庄学院招生录取分数线最高的专业,生源第一志愿率为100%;经过四年的专业教育,毕业生毕业率在99%以上,学位授予率在98%以上,一次性协议就业率均在92.95%以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度高,就业层次和质量高,据2017年的调查,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达到99.38%,用人单位对我们毕业生的评价是:敬业,基本功扎实,教学能力强,上手快,发展比较迅速,等等。
我们认为,办学条件的改善,师资力量的增强,专业品质的提升,招生就业的兴旺,固然是一个专业在建设方面具有外在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但最关键的标志性成果是我们所培养的人,因为他们才是我们专业建设的“产品”,一定要让“产品”说话。这就是我们编辑出版《行知路上陶花开——南京晓庄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风采录》(以下简称《风采录》)的初衷。用“行知路上陶花开”命名这本《风采录》,是因为从这里走出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都以成为“陶子”为荣,他们自觉地把南京晓庄学院的文脉延伸到他们的岗位上,把伟大的行知精神发扬到他们的实践中。
在48篇文稿中,你可以发现我们的毕业生师德的高度。清晨迎着灿烂的朝霞走进校园,傍晚伴着落日的余晖离开学校,周而复始,他们为教书育人而勤勉工作着;金秋九月,张开怀抱,迎来一个个渴求知识的儿童,七月盛夏,挥挥双手,送别一个个走向中学的少年,年复一年,他们为教书育人而默默奉献着。只因为“丢不下这个班的孩子”,他们中不止一人和自己的“另一半”商量,放弃长达15天的婚假,只请2天婚假来完成人生大事,立刻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了不耽误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他们中有的“准妈妈”把医生开出建议休息的病假条悄悄地藏在自己的包里,照常坚持工作,有的克服妊娠反应,坚守三尺讲台为学生上课;为了缓解学校女教师扎堆生育造成的阶段性师资紧缺难题,他们中有人向校长主动提出终止产假,提前上班;为了给班级的学困生补课,他们中有人主动牺牲了每天一小时的哺乳时间……他们爱岗敬业的事迹感动了学校师生与家长,对他们而言,学校一年一度的“感动人物”“师德之星”、市(县)级“师德标兵”、市(县)级师德模范、市级最美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是实至名归。
在48篇文稿中,你可以触摸到我们的毕业生情感的热度。他们热爱儿童,“努力用真心、爱心与诚心去做那个最最接近童心的人,用慧心、细心与耐心去做那个陪伴孩子们学习与成长的人”。孩子们的课间游戏中有他们的身影;孩子们在午间休息时有他们的照看;孩子们在放学离校时有他们的护队,甚而至于,他们中有人还会把没有家长来接的孩子主动送到家里。为了帮助因为家庭变故状态下滑的孩子解开心结,他们一方面做好家长的工作,一方面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为了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提高学业成绩,他们中很多人牺牲了个人的休息时间,义务为孩子单独补课“开小灶”;为了寻找被父母“丢弃”的学生,他们中有人第一次爬上门框,只为一探究竟;为了“解救”假期中沉迷网络电视难以自拔的学生,他们中有人连续几天前往孩子家中进行教育与监督……他们认为,“孩子是这个世界带给我的最好的礼物”,庆幸“自己是孩子们的老师,孩子们也是自己的老师……正是因为我们相遇在教育的晴空下,彼此心心相印,才成就了我们共同的成长。”
在48篇文稿中,你可以捕捉到我们的毕业生智慧的亮度。他们将自己所学的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顺利地解决了困扰孩子成长的各种“烦恼”:有人祭出环境熏陶体验法、主题活动体验法、岗位角色体验法等“三招”,帮助班级中不少孩子克服了作业拖拉的毛病;有人采用“班委轮流制”的办法,帮助孤单到从未有过同桌的孩子第一次尝到有了同桌且常换常新的乐趣;有人实施家校合作、协同育人“六步走”计划,帮助玩手机成瘾的孩子摆脱对手机的依赖,重新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状态;有人运用“谈心预约单”发现了孩子的困惑与无助,通过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帮助表现出色的孩子卸掉过重的课外学习负担……他们将自己的聪明才智释放于技能比拼的赛场,在校级、区级、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的教学竞赛中均有不俗表现,其中有2人从区赛起步,一路“过关斩将”,分别夺得长三角地区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第一名、江苏省教师中华经典诵写讲特等奖(总分第一);他们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倾注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把学有余力的孩子送上了“七彩语文”全国作文大赛、全国书法大赛、江苏省诗歌大赛、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21世纪英语演讲比赛、国际英语演讲精英赛、亚洲杯机器人大赛、江苏省“信息与未来”编程夏令营等学科竞赛的领奖台;他们将自己的学科专长施展于基础教育领域,为南京市小班化教育开发了官方网站,为全国校园电视评选奉献了分获金奖和银奖的德育微电影。
在48篇文稿中,你可以体会到我们的毕业生追求的力度。他们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小目标,并一步一步地去努力实现。他们中的不少人在入职之初都自费订阅了好几种教育报刊,把读书作为支配自己业余时间的最好方式,将有关学科教学策略的读物作为自己的枕边书;他们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活动,在省级少先队骨干辅导员培训、市级班主任高级研修、区级各科骨干教师研修、远程网络培训、经典诵读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等培训学习场所,常常能看到他们活跃的身影,为此,他们克服了工作忙、孩子小、路途远等诸多困难,拿到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江苏省小学学科教师网络培训、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江苏省英语教师雏雁培育项目、网络工程师认证等多种合格证书;他们坚持边工作、边学习、边研究,所写的教育教学论文见诸《南京晓庄学院学报》《教育导报》《教育视界》《教育研究与评论》《当代教育评论》《江苏教育研究》《江苏教育》等数十种期刊;他们不满足于做一个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其中有2人在读完硕士研究生后走上教师工作岗位,有5人先后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获得专业硕士学位。
在48篇文稿中,你可以看到我们的毕业生成长的速度。他们中有人任教两年就当上了一个年级的学科备课组长,有人任教三年就当上了六个年级的学科教研组长,有人任教四年就当上了分管一个学科教学的教导副主任,有人任教八年就进入了学校决策层,成为校级领导班子中最年轻的成员。他们不仅从本校的同龄人中脱颖而出,而且大多拥有所在区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团干部、优秀中(大)队辅导员、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学先进个人、教科研先进个人、教坛新秀、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其中10人成为区级学科带头人,8人荣获市级优秀青年教师称号,7人次荣获市级青年岗位能手、技术能手、五一创新能手称号,2人获得市级五一劳动奖章,1人被遴选为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第三层次培养对象。
在48篇文稿中,你可以感受到我们的毕业生文字的温度。他们描绘了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平凡但并不平庸的教育生活的真实镜像,表达了正在成长且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年教师的真诚心声。他们是走在行知路上的追梦人,是朱永新先生所言“与学生是互相依赖的生命”“每天都在神圣与平凡中穿行”的教师。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在讲述自己成长故事的过程中,都怀揣一颗感恩的心:“感恩在晓庄那四年的人生积淀和拔节成长,感恩十三年来引领、助推我专业成长的前辈和同伴,感恩陶行知先生赐予我的精神滋养和人格力量。”“感谢南京晓庄学院和南海舰队,为我的青春抹上了葱郁苍翠的绿色;感谢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为我的青春提供了绽放活力的舞台。”“感恩晓庄,让我找寻到职业发展的路径;感激琅琊,让我行走在专业化成长的快速道;感谢随园,启迪我不断冥想反思、叩问自己。”如此带有情感温度的文字,在书中随处可见。
18年来,我们秉承生活教育理念,聚力基础教育,传承行知精神,立足南京、面向江苏,致力于培养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专通融合、知行合一、终身学习,具有卓越教师潜质的小学教育教学能手。《风采录》中48篇文稿的主人公,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人吗?他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南京晓庄学院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良的教师教育传统在自身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奠基作用,事实上在不经意间成为与我们孜孜以求的培养目标高度契合的“产品”代言人,这使我们倍感欣慰,也倍感自豪。
4000多名毕业于南京晓庄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校友,一直是我们的牵挂。为了历史地、真实地反映2000年升本以来15届本科毕业生的职场风貌,在编辑这本《风采录》时,我们并没有刻意设定严苛的遴选标准,也没有生硬拒绝校友的自发投稿,只要来稿符合本书的编写宗旨,无论是约稿还是投稿,我们一概“笑纳”。由于条件所限,我们不能也不可能采访到每一位校友,有些校友寄来的稿件和资料因为需要进一步补充完善,还来不及在本书中呈现,这的确是一大憾事。但我们坚信,他们的职业生涯也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也都将是为晓庄这部永远不会完稿的诗集增光添彩的篇章,他们与本书中展现的48名校友一样,共同构成了南京晓庄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骄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植树节期间,2009届毕业校友利用周末休息日回到母校,种下了一棵桂花树。班长涂宏昱说:“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回到出发的起点,是‘博雅·童心·母爱·敬业’的院训引领着我们一路前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已经内化于每一天的教学日常,潜移默化中我们在努力践行着行知精神,也得益于这一精神的引领。我们在收获,在成长。‘饮水当思源’,回望过去,深深感谢母校四年给我们打下的精神底蕴,让我们在前行的路上有力量,不孤单……”校友们的举动将激励、鞭策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基础教育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新师资。
行知路上,陶花朵朵,芬芳绵长!对此,我们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