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意进取 不负芳华
廖加兴
【校友名片】
廖加兴,2005年6月毕业于南京晓庄学院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现任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语文教师,“作文自能评改”项目研究负责人和创始人之一,中共党员。
执教省、市、区三级公开课、讲座40多次,曾获江苏省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主持市级规划课题两项,10余篇论文在《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教学设计》《教育视界》《阅读与写作》《七彩语文教师论坛》等杂志发表;先后荣获栖霞区教坛新秀、栖霞区优秀青年教师、栖霞区学科带头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等称号。
2001年秋天,我独自背上行囊踏进了享誉全国的师范教育名校——南京晓庄学院。对于一个从未涉足大城市的农村孩子来说,校园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高大的陶行知先生塑像,葱绿的紫藤长廊,琴声悠扬的艺术楼……以至于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我对校园一直都怀有百看不厌的情结,甚至毕业之后还多次“溜”回往日的校园,只为追忆似水年华。
2005年8月,我有幸进入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小学工作。这所学校创办于1919年,1927年成为陶行知先生的乡村教育试验点。毕业于行知先生早年创办的晓庄,工作于行知先生曾经工作的学校,对我这个陶子来说,真可谓一朝结缘,相伴一生。从教13年来,我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教师成长为一个学校的管理者,一直心怀感恩:感恩在晓庄那四年的人生积淀和拔节成长,感恩13年来引领、助推我专业成长的前辈和同伴,感恩陶行知先生赐予我的精神滋养和人格力量。
勤于业务 成长自有“天助”
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工作刚“满月”时,我的师父姜一敏校长就让我在全区的教研活动中上了一节公开课。作为一个纯粹的“菜鸟”,我能够得到这样的展示机会,真是犹如接到了“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幸运的是,从此以后,我几乎每学期都有机会开出至少一节区级公开课。而每次开课之前,师父都反复对我进行指导,一遍又一遍地帮我磨课,有时还亲自上阵给我做示范。为了开好“理想的风筝”这节课,师父帮我磨课至少磨了6遍,我记得真真切切。
师父退休以后,我又有幸遇到了特级教师巫新秋老师,她给我搭建了更好的平台,也给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我进了她的名师工作室,她帮我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让我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并定期带我外出学习和交流。每学期我都会在她的工作室上展示课,陆陆续续上了六七节研讨课,每一次她都细心地帮我打磨。她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辍的学习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在她的指导下,我在省级期刊发表了4篇高质量的文章。
工作13年来,我上过各种级别的公开课,参加过不同类型的赛课,开设过大大小小的讲座,累计超过40次。在我成长的过程中,除了姜一敏校长、巫新秋老师外,还有区教师发展中心的应老师、陈老师以及南京市教师培训中心的冯老师,他们在不同的时间节点给了我莫大的帮助,使我从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成长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2014年,我在“江苏省第五届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课堂教学大赛”荣获一等奖;2015年,我又在“全国作文教学大赛”说课大赛中荣获特等奖。
面对曾经助推我进步的前辈们,我常想,除了心怀感恩之外,更应不忘初心。“业精于勤荒于嬉”,无论何时何地,我都要努力学习,认真教书,踏踏实实做好教学研究。时至今日,我也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我也应传承师父们甘为人梯、提携后学的无私奉献精神,尽快把我的“徒弟”们送入教师专业发展的快车道。
专于研究 形成“自能”特色
“那个廖老师的作文教学研究还是蛮有特色的。”在栖霞区的小语界,很多认识我的人都会这么说。他们所称道的“蛮有特色”,系指我自2007年开始进行的“小学生作文自能评改”研究。2009年以来,我在栖霞区上作文自能评改公开课不下于6次,两次在南京市市级教研活动中做团队研究成果的专题汇报,先后去本省镇江市、句容市、海安县等地以及青海省做“作文自能评改”的专题讲座,还向前来我校学习的各地代表团做专题报告10余次。我想说的是,专一的目标、不懈的追求和团队的协作,是我之所以能够在作文教学方面小有成就最重要的原因。
我对作文教学研究的关注始于工作第二年的下半学期。我发现同一办公室的一位老主任一直在进行学生互改作文的尝试,我很好奇,没事的时候就会翻一翻他班上学生的作文本,了解他是怎么做的。“既然高年段的学生可以互改作文,那么中年段的孩子是不是也可以尝试尝试?”于是,我把“作文教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不声不响地在自己的班级进行了半学期的实践。我把这种课命名为“作文自能修改课”,并试图用“三读三改法”来具体支撑这种课型的实施。老主任觉得我这个年轻人很有想法,于是我们就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聚集了校内一批志同道合的老师一起进行课题研究。
此后,我一边如饥似渴地阅读有关作文教学的书籍,汲取作文教学名家的经验,一边继续开展作文教学改革实验,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撰写教学论文。2012年老主任退休后,我就“接棒”成了这一研究项目的负责人。如今,我们团队已经开发出了作文教学的“五大系统”,即“流程系统”“课型系统”“操作系统”“评价系统”和“符号系统”。“作文自能评改”已经成为我们学校语文教学的一张名片,也成就了我个人的教学特色,并逐步走出栖霞,走向南京、江苏乃至全国大舞台。
真情投入 管理“从心”入手
我先后教过6届毕业班。对于每一届学生,我都会全身心地投入,用心与他们相处,用心与他们相伴,努力营造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和民主的班级管理模式,师生关系十分融洽。每一年的教师节,我都会收到往届毕业生发来的短信和贺卡,那一刻,一种无以言表的幸福与甜蜜充溢心田。
记得我工作第一年当班主任带的第一届毕业班,只有21个学生,和我搭班的是学校的教导主任。后来才知道这个班原来有42个学生,因为班里“刺头们”太多,原先的班主任死活都不愿意再带这个班了,学校没有办法,只好将其一分为二,以便管理。做这样一个毕业班的班主任,挑战有多大可想而知。学校的一些老教师好心地劝我说:“即使分了班,你们班还存在‘四大金刚’和‘武林高手’,再说,这个班学生的家长也不太配合,你要做好心理准备啊。”我当时并没有把这些老师的话放在心上,因为我从没有管理过一个班级,属于“无知者无畏”,便欣然接受了学校的安排。谁知道,从此“苦不堪言”的日子真的是“缠”上了我:打架的、不交作业的、上课迟到的、旷课的……几乎每天都有;今天他摔伤了,明天他手被夹了,磕磕碰碰的事层出不穷。我每天就在处理这种琐事中忙得焦头烂额,说实在的,那一段时间我从心里“讨厌”他们,对他们有一种莫名的抵触情绪。
期中考试以后,这个班级成绩比年级均分差了10分,这对我触动很大。学校领导安慰我说:“你是新人,只要能保持这个班级稳定就行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暂时不对你做要求。但是你要从心理上接受他们,不能有抵触情绪。”当时我也不知从哪里“冒”出一股勇气,竟然“夸海口”说:“班级我会管好,成绩我也能赶上去,今后我和他们就是‘一伙’的,同苦同乐。”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首先我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并着手制定了班规,每周都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评比反馈,树立典型;同时对每个学生的情况逐一进行摸底排查,分析归类,寻找他们如此现状的原因,并通过实地家访了解情况,寻求家长的配合;周末时间,我索性把那些没有家长监护的孩子带到自己的家里,替家长看管。我使出了“耐心的教育”+“贴心的疏导”+“真心的帮助”的“组合拳”,终于“降伏”了班里的“四大金刚”和“武林高手”,孩子们开始和我交心,从心理上真正悦纳了我,我的课堂也变得井然有序了。毕业考试时,我带的班和年级均分仅相差1分,学校领导对我带着孩子们把成绩赶了上去都表示认可。
回头想想,真得感谢这一届毕业班的孩子们对我的种种“考验”,它使我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有了更多的认知与理解,在班级管理方面也积累了不少成长“经验值”。
作为当年行知先生进行乡村教育试验点的乡村实验学校的一名老师和管理者,作为行知路上的后来人,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锐意进取,不负青春年华。
【从教感言】
从教十三载,当初的青涩已渐渐褪去,但当年的誓言却从未改变——承担先贤所言“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使命,践行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育人信条。也许此生我在事业上的成就不一定能攀上名师的高峰,但我一定会成为一个受学生爱戴、受家长欢迎、受社会尊重的好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