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中仰诸葛
诸葛亮是我国尽人皆知的古代政治家、军事家,其实他也是一位文学家。他一生的主要活动一直与古代四川联系在一起。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出生并成长在一个风合云会、群雄并起的时代。他十四岁时随叔父去到豫章(今江西南昌),接着又到荆州襄阳。十七岁时,叔父去世,他就在襄阳以西二十来里的依山傍水的隆中住了下来。一边“躬耕垄亩”,一边读书、治学,并与徐庶、孟公威等朋友经常讨论天下形势。他怀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密切注视着东汉末年各个武装集团相互斗争的局势变化。这时,他的学识与才能逐步被荆州地区人士所了解,并得到推崇,被庞德公称为“卧龙”。
207年冬天,刘备因为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三顾茅庐,听取了诸葛亮对全国政治形势的分析和统一中国的策略之后,大为赞许,立即邀请诸葛亮出山。二十七岁的诸葛亮就这样走上了政治舞台,帮助刘备与孙权结盟。赤壁一战,大败曹操,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接着,诸葛亮指挥刘备的军队占领了荆州与江陵四郡。再挥师西进,于214年占领益州即今四川与陕西、甘肃、云南的部分地区,并正式建立蜀汉政权。223年,刘备病死,将辅佐刘禅治理蜀汉、完成统一的大业完全托付给诸葛亮。从此,蜀汉的整个领导权事实上完全控制在诸葛亮手中。他“开诚心、布公道”,任人唯贤,“能尽时人之器用”;他厉行法治,“循名责实”,“赏罚必信”,“吏不容奸,人怀自厉”,使国中“风化肃然”;他大力发展生产,“务农殖谷”,造成了“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的繁荣景象;他用“和彝”的政策解决了南中的叛乱,“七擒孟获”,促进了民族团结;他五次北伐,两出祁山(今甘肃西和县西),一心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最后,以鞠躬尽瘁的精神病死于前线,葬于汉中定军山。临去世时,还留下遗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他治理蜀汉的光辉业绩,忠诚国事的高风亮节,洁身自励的高尚品格,“天下奇才”的军事智能,都永远受到后人的崇敬。在人们心中,他已成了智慧与忠诚的化身。
诸葛亮的著述,曾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整理为二十四篇(即二十四卷),可惜已经失传。但就今天所能见到的清人张澍所辑的《诸葛亮集》来看,诸葛亮的文学成就是相当高的,他的《草庐对》《出师表》多少年来一直是文学史上交口赞誉的名篇。特别是那篇脍炙人口的《出师表》,气概豪迈雄伟,情感真挚动人,结构整饬谨严,辞令典雅流畅,世代为人们所传诵,在整个中国散文史上,也是第一流的作品。
四川人民永远怀念着诸葛亮,至今还有大量有关他的遗迹:在邛崃,有他视察过的“火井”;在奉节,有刘备向他托孤的白帝城;在新都和奉节,都有他筑垒练兵的“八阵图”;在成都,更有全国著名的武侯祠。杜甫早已咏叹过的“锦官城外柏森森”的武侯祠,现已成为全国纪念与研究诸葛亮的中心,每天都吸引着大批的中外游客。如今全国第一个诸葛亮研究会和诸葛亮博物馆都设在这里,到这里观光与瞻仰的人们也就愈来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