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宋四家词选译(修订版) 作者:王晓波 译注


前言

宋代是词的全盛时期。柳永、秦观、周邦彦、姜夔,是两宋词坛上享有盛名、很有影响的四大作家。他们对宋词的发展和创造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柳、秦、周、姜虽然生活的年代不同,但他们个人的遭遇却有某些相似之处。柳、秦二人一生道路坎坷曲折,仕途极不顺利。周邦彦则是“浮沉州县”(王明清《挥麈馀话》卷一),“飘零不偶”(《重进汴都赋表》);即使还朝任职,也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京华倦客”;直到晚年,仕途才稍为显达。姜夔更是一生漂泊,以布衣终老。这些相似的人生经历,表现在他们的词作里,有着某些相近的内容和类似的情调。如羁旅行役之愁,相思离别之苦,漂泊无偶之叹,怀乡念旧之感,等等。在词的艺术形式上,柳永首先开创了长调慢词,扩大了词所表现的领域,成功地在词里运用民间口语以及铺叙描述的手法,使词这种特殊的抒情诗歌形式,更适合于表现日益繁富的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感受,从而在社会上获得了广大的声誉,引起了词坛的重视。秦观接受了柳永词的影响,例如他著名的《满庭芳》词,不仅在意境上与柳永的《雨霖铃》相似,而且,其中的“销魂,当此际”两句,就是“柳词句法”,因此遭到过苏轼的讥讽(见黄昇《花庵词选》卷二)。比秦观稍后的周邦彦,全面继承了柳、秦词的成果;而处于南宋后期的姜夔,则承袭了周邦彦的词风。但是,柳、秦、周、姜各自所处的生活背景不同,自身遭遇也不完全相同,他们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四位词人在创作上都不是单纯地师承一家,而是博采众长,自铸新辞。他们在各自的创作道路上,都能超越前辈的畛域,各以不同的艺术风格并显所长,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因此,从柳永到秦观、周邦彦,从周邦彦到姜夔,四家文人词的创作,经历了一个递承发展变化的过程。

然而,尽管他们的词作都不同程度地扩展了词的题材,突破了唐、五代、宋初一般小令艳科的格式,改变了那种只抒发一瞬间情思的写法,但是,以柳、秦、周三人的词而言,他们的婉约词风,都还没有从“词为艳科”这一传统观念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姜夔虽然在婉约中另开清空刚健一脉,但内容上也是多写个人身世恋情,而且过多地像他写诗那样,把词当作了自己“陶写寂寞”的工具(《白石道人诗集自序》)。其次,柳、秦、周、姜四人,对词的音律都深有研究,皆是当行本色。他们的词,不仅协合音律,而且还都创制了新的词调。这是他们胜过晏殊、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曾巩等人之处。但是,从柳永到姜夔,由于讲究音律,注重词的格律化,并过分讲究写作技巧,而词风也逐渐趋于雅正(到姜词时,已将俚词完全排斥),因此,反映现实的面都不够广。只是他们之间,程度有所不同罢了。四家词的题材都比较狭窄,不能与苏轼、辛弃疾等豪放派词人相比拟。对后世词坛,无疑起到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在我们今天看来,四家词作都各自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瑕不掩瑜,他们在创作中所取得的成就还是主要的,特别是他们创造的写作经验和艺术技巧,一直都影响着后世的词家;而他们创作的那些精美的、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受到了普遍的喜爱,证明了它们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柳永(约987—约1053),字耆卿,崇安(今福建省县武夷山市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排行第七,故世称柳七。

柳永生活在一个有儒学传统的仕宦家庭。父亲柳宜,南唐时为监察御史,入宋后官至工部侍郎;长兄柳三复,次兄柳三接,也都由进士走上仕途。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青少年时期的柳永,也非常期望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

可是,柳永的政治道路并不平坦。尽管宋初人才缺乏,录取进士的名额较大,但柳永却接连落榜。为此,他怀着激愤的心情,写了一首《鹤冲天》词,发泄怀才不遇的牢骚。据说这首词传入宫中后,引起了宋仁宗的不满,以致后来的一次考试,柳永本已通过,临放榜时,宋仁宗特地把他黜落,并且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柳永其时在四十岁左右。他在如此沉重的打击下,于是自称“奉圣旨填词柳三变”(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艺苑雌黄》),带着嘲弄的态度,怀着辛酸失意的情绪,走上了专力创作歌词的道路。直到景祐元年(1034),他才考中进士,相继在睦州(今浙江建德县)、定海做了十多年的小官。后来改名为永,方得迁为京官,官至屯田员外郎,世人因此称他叫柳屯田。最后,死于江苏镇江的僧舍。

柳永一生不得志。死后,作品也散佚不全。他的词集名《乐章集》,在南宋时,还保存有九卷(据《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到清代修《四库全书》时,仅有一卷存世(《彊村丛书》分为三卷),有词二百零六首,加上集外传词六首,共存二百一十二首。另存七言古风《煮海歌》一首,反映了盐民悲惨的生活。

柳词有三分之二以上为长调慢词。这种曲调舒缓的新声新词,对宋代的慢词,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他的小令、中调也写得非常出色,同样保持了自己的风格特点。

柳永风流浪漫,为举子时,便常为歌妓填词;科场失利后,他滞留京都,出入坊曲,遍游歌馆,还到苏州、杭州度过一段时间。他为了求得经济上的一些资助,为民间乐工歌妓创制了大量表现市民生活情趣的慢词。其中,有蔑视功名利禄的《传花枝》、《鹤冲天》,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更多的词,反映了下层妇女的生活。例如《迷仙引》、《倾杯乐》、《集贤宾》等词,描写了不幸歌妓对自由正常的夫妻生活的渴望。这些以歌唱为生的乐妓,卖艺而非卖身,但在社会的歧视和恶势力的摧残下,她们的遭遇往往是很不幸的。作者在词里,流露了对这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歌妓的同情。还有不少词如《定风波》、《昼夜乐》、《击梧桐》等等,描写了这些下层女性爱情生活中的痛苦。作者创制的这些长调慢词,多采用生动活泼的民间口语,语意刻露,也不讲究含蓄,但它却以清新的面貌,一扫五代“花间”派以来的陈旧辞藻和典雅之风。如《定风波》写一个女子对她情人的思念,大部分篇幅都用女子自叙的口吻,大胆直露地道来。正是由于这种浅近无余的写法,他的这类俚词,受到正统文人的轻视,被斥之为“词语尘下”,“声态可憎”。今天看来,柳永这些通俗词,表现的是新兴市民阶层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感情,比起专供统治阶级歌筵舞畔消遣助兴的雅词来,其进步性是明显的。至于柳永为迎合市民的低级口味,也有些歌词写得庸俗猥亵,像《菊花新》等,自是作者病态心理的一种反映,理应受到摒弃。

柳永抒写羁旅情怀的慢词,像《雨霖铃》、《八声甘州》、《夜半乐》、《凤归云》等,都是代表性的名篇。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说柳词“尤工于羁旅行役”。柳永这类近雅的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善于将身世之感,失意之悲,消溶于离情别绪之中,并利用自然景色的层层渲染烘托,使感情逐步深化。在发端、结尾、换头处,尤见功力;题意虽同,章法多变,而无雷同之病。小令如《凤栖梧》、《少年游》等,也写得耐人寻味、凄楚感人。苏轼曾特别赞赏《八声甘州》中“渐霜风凄紧”以下三句,认为“不减唐人高处”(见赵令畴《侯鲭录》卷七),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柳永生活的真宗、仁宗两朝,是宋代比较安定繁荣的时期,部分柳词描绘了当时的都市风情,反映了那个时期都市的繁盛景况。其中,有汴京元宵千门万户的灯火(《迎新春》)、清明前后的“万家竞奏新声”和“斗草踏青”(《木兰花慢》);金陵、苏州、扬州、杭州等都市的“承平气象”,在他的词里,都“形容曲尽”(《直斋书录解题》)。范镇说:“仁宗四十二年太平,镇在翰苑十余载,不能出一语歌咏,乃于耆卿词见之”(祝穆《方舆胜览》卷十一)。这些词作,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也有一定的史料意义,虽然作者对生活还缺乏深刻的理解,描绘的只是一种表面的繁荣。

宋词“至柳永而一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他创制的长调慢词,音律谐婉,语意妥帖,增加了篇幅,扩大了词的容量,在艺术形式上有着革新的意义。在写法上,柳永创造性地把传统的“赋”的手法运用到词中,铺叙展衍,不用比兴夸张,也能收到好的艺术效果。在结构上,柳词能在铺叙中做到层次清楚而又富于变化,前呼后应而和谐完整,显示了柳永驾驭长篇的才力。其次,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采用民间口语,而绝无晚唐五代词雕琢的习气。即使是那些反映游宦生活的近雅的词作,虽无俚俗之语,但仍是精炼的白话。以上特点,在《八声甘州》、《望海潮》、《雨霖铃》、《曲玉管》等词中,就不难看到。

柳词在当时流传最广,以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说明柳词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都易为普通市民所接受。它不仅为以后的文人总结了写作慢词的经验,也为金元的说唱文学和戏剧曲辞的创作,提供了足资借鉴和取法的营养。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别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市)人,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进士。哲宗元祐年间,因苏轼的推荐,任太学博士,充国史院编修官。绍圣初年,章惇等新党执政,他连遭贬斥。徽宗即位,被命放还,途经藤州(今广西藤县),在光化亭内饮酒时猝死。

秦观出身于一个中落的地主家庭,他一生的道路坎坷曲折。熙宁、元丰期间,他屡试进士不第;入仕后,仕途也极不顺利。旧党得势时,他在洛蜀两党的斗争中因依附蜀党,虽备受攻击,但在元祐五年(1090)至八年(1093),在他一生中还算比较顺利和得意的。新党上台后,他受到牵连,遭受到了接连不断的打击。先出为杭州通判,赴任途中改贬处州(今浙江丽水)监酒税,又削职徙郴州(今湖南郴州市),继编管横州(今广西横县),又徙雷州(今广东雷州市),他和苏轼一样,愈谪愈远,一直到死。

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诗、文、词均有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今存宋本《淮海居士长短句》三卷,有词七十七首,今人还辑得三十余首。“少游性不耐聚稿”(毛晋汲古阁《宋六十名家词》本《淮海词跋》),散佚的词当不少。

秦观现存词数量不多,内容单薄。他早期的词,大都写男女的相思相恋和离愁别苦,且多为小令。其中一部分是为乐工歌妓撰写的歌词。如《浣溪沙》一、二、三、五,《调笑令》十首等,风格妩媚,宛如女郎。有的词活泼明快,语言俚俗,如“软顽”、“罗皂丑”、“孛罗”(《满园花》),“怎得香香深处,作个蜂儿抱”(《迎春乐》),“若说相思,佛也眉儿聚”(《河传》)等,明显看出柳永词对他的影响,也是作者青年时狎邪生活的一种反映。

青年时期的秦观,也曾有过远大的政治抱负。史称他慷慨豪俊,强志盛气,喜读兵书(见《宋史》本传)。表现在现存的词作中,可惜不多。一是写于元丰初年的《望海潮》其一,铺写扬州的繁华富丽,揭露隋炀帝的豪奢侈张,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对政治的关心。二是《雨中花》,描写幻想中的仙境,想象奇妙瑰丽,境界也比较开阔,表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可是,在科场屡遭挫折,特别是在政治上受到打击之后,他便灰心丧气,悲观失望,因此,秦观词带有浓厚的感伤情调,这与他的身世是分不开的。例如,作于元丰二年(1079)的《满庭芳》(山抹微云)便是把离情别绪与抑郁失意的心情融合在了一起。《望海潮》其二,吊古感怀,也带有消沉的色彩。贬谪后的词,如《踏莎行》、《千秋岁》,则是作者痛苦孤寂心境的写照;《好事近》表面颇旷达,骨子里却隐藏着深沉的痛苦;即使是写儿女之情的,如《江城子》三首,《临江仙》其二,《虞美人》三首,情调极其凄婉,也暗含有作者的身世之感。

爱情词在作者词中略占半数。有的含有比兴寄托,而单纯歌咏爱情婚姻的也不少。如《鹊桥仙》赞美纯真的爱情,《调笑令》中《无双》、《烟中怨》、《离魂记》,歌咏自由的婚姻,对包办的封建婚姻制度有较明显的批判,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一落索》、《一丛花》、《南歌子》等恋词,也没有狎弄的情调。而且,那些不幸的歌妓娼女,在作者的笔下,与良家女没有什么不同,比起柳永的这类词来,格调自是高出一筹。

秦观与北宋晏几道、贺铸、柳永虽同属婉约派词人,但词的风格却各不相同。他的词,具有柔婉清丽、平易含蓄的艺术风格,而且,“情辞相称”(沈雄《古今词话》引),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因此,历来被誉为“词家正音”(胡薇元《岁寒居词话》)。例如《满庭芳》词,作者的感情与自然景色完全融为一片,用“微云”、“衰草”、“斜阳”、“流水”等意象,组织成了一种凄迷感伤的艺术境界。其中“山抹微云,天粘衰草”中的“抹”、“粘”二字,精炼贴切而又显得毫不费力。秦观词少用典,即使用,也溶化无滓,如同己出。即如上举词中“斜阳外”三句,融化前人诗句,不仅使人不觉,而且还别寓深意。

用词抒写羁旅行役之情,是柳永的开创,但往往揉于男女相思中。秦观词开始摆脱这种寄寓的方式。如《千秋岁》、《踏莎行》,直抒其情而又不失含蓄委婉,显示了秦观词艺术上的创造性。

秦观词远绍南唐。它的语言和手法不像温庭筠、韦庄那样“摛金布绣”,也不像柳永词那样尽情发泄。他和苏轼、黄庭坚等词人在慢词上相继有作,使慢词创作逐渐兴盛。特别是他的柔婉清丽的词风,加上词的平仄协调,音律和谐,旋律优美等艺术特点,把婉约词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对周邦彦、李清照等词人,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秦观词题材狭窄,内容单薄,俚词中也存在一些不健康的成分,词风也失之纤弱。这些,前人早有批评,这主要是他思想和性格的局限所造成的。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少年时落魄不羁,“不为州里推重,而博涉百家之书”(《宋史》本传)。神宗元丰初为太学生,七年(1084),因献《汴都赋》受到神宗赏识,被提拔为太学正(太学里管训导的官)。哲宗元祐三年(1088)外放,浮沉州县,经历了整整十年。其后被召还朝,又度过了十四年“京华倦客”的生活,以后又外放州县。徽宗政和六年(1116),六十一岁的周邦彦自明州(今浙江宁波市)入为秘书监,进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中央音乐机关)。约两年左右,又因事被牵连外放,一直到死。

据《宋史·艺文志》载,周邦彦有《清真居士集》十一卷,久佚。现存词集,以今人吴则虞先生校点本《清真集》(一名《片玉词》)收词最多,有词206首。

周词的主要内容是写男女之情,这与作者滞留汴京期间流连坊曲的生活有关;其次是描写去国离乡旅况凄凉的羁旅行役词。吊古感今的,仅《西河》一首。内容狭窄,思想性贫乏,比之柳永、秦观词为甚。正如王国维所评:“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人间词话》)它的成就,主要在词的艺术技巧上。

周邦彦词长于铺叙,这是与柳永词的相同之处。但是,在写作技巧上,周词有新的创造和发展。陈振孙说他的慢词长调“尤善铺叙,富艳精工”(《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是十分中肯的评价。

柳永词的铺叙,往往多是平铺直叙而结构简单,尽情描绘而备足无余。周词则通过顺叙、逆叙和补叙等多种铺叙方法,回环往复,在结构上显得曲折多变。在写景、抒情、叙事中,既能做到情境浑融,又往往是点到为止,有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在长调慢词中,周词多运用曲折的章法,叙述一件首尾较完整的事情,而这种叙事,又不影响其抒情效果。本书所选《瑞龙吟》、《兰陵王》、《满庭芳》、《六丑》、《花犯》等词,皆可见以上艺术特点。即使小令,周词的叙事性也较强,情致也相当含蓄。如《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并刀如水)、《阮郎归》等。

周词长于“艳语”,明显地受到了秦观词的影响。但秦词“淡艳”,周词“富艳”,淡妆浓抹,风格有所区别。它和秦观词的不同,还有较显著的两点:一是秦词少用典故,而周词善于融化前人诗句。陈振孙说周词“多用唐人诗语隐括入律,浑然天成”(引同上)。例如《西河》一词,融化刘禹锡两首诗而能做到浑然无迹,极见其艺术功力;二是秦、周二人都妙解音律,但较之秦词,周词更是辨析入微,精审严密,“所制诸调,不独音之平仄宜遵,即仄字中上、去、入三音,亦不容相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由于他深谙音律,词中常用拗句、去声,从而形成了一种拗怒激越的音韵特色。例如《兰陵王》一词,拗句竟达十多处,去声字用得更为普遍。“回头迢递便数驿”句,就连用了“递”、“便”、“数”三个去声字。还连用六个仄声字结尾:“似梦里,泪暗滴。”中间四字,皆为去声。但拗怒之中,又具和婉之美。因此,后世讲究格律的词人,皆把周词奉为标准,使词愈向形式化的方向发展。

周词还擅长于写景状物。如《苏幕遮》写荷花,《玉楼春》写黄昏景色,《满庭芳》写江南初夏景物等等,或形神兼备,或状物新奇,都非常出色。综而言之,周邦彦词思想境界不高,它对后世词坛的影响,主要在它的艺术成就上。由于周邦彦吸取了婉约派各家之长,在写作技巧上穷极变化,因而被称为“集大成者”(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其父名噩,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姜夔少年时随父宦游汉阳(今湖北武汉市)。父死,流寓于湘、鄂之间。约三十岁时,在湖南遇见诗人萧德藻,萧氏赏识他的文才,把侄女嫁给他,并带他寓居于湖州(今浙江湖州市)。后经萧氏介绍,姜夔在杭州谒见了著名诗人杨万里。他的诗受到了杨氏的赞许,于是写诗引见他赴苏州,结识了曾任副宰相的诗人范成大。后来,他又纳交了寓居杭州的张鉴(南宋大将张俊的后代),并受知于朱熹。庆元二年(1196)他移家杭州,后在贫病交迫中死于西湖之畔。

姜夔一生未入仕途。他精通音律,曾于庆元三年(1197)向朝廷上书论雅乐,进《大乐议》、《琴瑟考古图》,但未获进用;两年以后,又上《圣宋铙歌十二章》,得免解(不必经地方考选的手续)参加礼部进士考试,但仍未及第。他一生除卖字外,常往来于苏、杭间,依靠萧德藻、范成大、张鉴等人为生。但是,姜夔毕竟与南宋后期一般无行的江湖游士不同,他所结交或寄食的人,如上举萧、杨、范、朱,和他晚年相交的辛弃疾,都是重名节、有德行的著名诗人或政治家。张鉴有庄园在无锡,曾经要割赠良田供养姜夔,姜夔也谢绝了。可见姜夔还不失为一个狷洁耿介的清高之士。

姜夔的著述,可考者有十二种。今犹存有《白石诗集》、《诗说》、《续书谱》等数种。他的词成就和影响最大。词集《白石道人歌曲》有词八十余首。其中,交游酬赠的有十多首,眷怀恋人的有近二十首,其余多是咏物和抒写飘零之感的词。也有少数词表现了作者对现实和国事的关心。如“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八归》),“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满江红》)、《凄凉犯》(绿杨巷陌)以及本书所选的《扬州慢》、《永遇乐》等。但是,由于作者主要生活在宋金妥协议和的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狭窄的生活圈子,又使他不可能深刻地认识现实,因此,只是有所感触,感情是不够深切的。

北宋词发展到周邦彦,词风渐趋典雅。姜词继承了周词雅的方面加以发展,而一扫俚俗。他适当地吸收晚唐诗人的手法,又把江西诗人瘦硬的笔法引入词中,从而形成了自己清幽刚健的独特风格。他的恋情词,情感真挚,格调高旷,俗处能雅,绝少浮艳之辞。本书所选《小重山令》、《踏莎行》、《点绛唇》、《江梅引》等,都是用刚健的笔法,写缠绵缱绻的柔情,辞句精美,寄意含蓄,体现了作者的风格特色。

由于姜夔的词作主要是用来寄托自己落寞幽独的心情,所以,姜词的主观感情色彩较重。如《齐天乐》、《鹧鸪天》(巷陌风光纵赏时)和上举《点绛唇》等,都很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特色。前人用“清空”二字评姜词,也正是着眼于此。

讲究词的音律,注重研辞炼句和写作技巧,是周、姜两家词的共同倾向,也是周词影响姜词之所在。但比较而言,姜词更能较大地摆脱形式的束缚而注重内容。最明显的,体现在他词的音律上。他在自制曲《长亭怨慢》小序中说:“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这与依调死填的形式主义方式,是完全不同的。这类“自制曲”、“自度曲”,在他的词中,共有十二首。此外,在词的声调上,姜词也能从内容的需要出发而有所突破,并能做到音调谐婉,声韵精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他“尤善自度新腔,故音节文采,并冠绝一时”。先成辞,后制谱,这是姜夔新的创造,也是北宋以来的婉约派词人所不及之处。总的说来,尽管姜词还存在着雄健不足、意境浅狭、内容单薄等缺点,但他在艺术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不仅影响宋末的王沂孙、张炎等人,而且还下开朱彝尊等浙派词人。他和柳、秦、周三家词,在宋词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个普及性的读本,共选译了柳永、秦观、周邦彦、姜夔四家词60首,每人15首。本书除柳永词以《彊村丛书》所收《乐章集》为底本,选目次第依它本有所变动外,其余三家词,选目各依原有次第。文字上,都参校了《全宋词》及其他尽可能找到的版本,择善而从,未加注明。在撰写过程中,也曾参考并吸收了国内一些学者和专家的研究成果,未一一加注,并在此说明和致谢。

本书对原词的翻译,务求直译;直译难惬意时,才间以意译辅之。注释是对译文的补充,它和译文、提示,都是为了帮助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原词。由于笔者学识所限,疏误在所难免,恳切期待着读者和专家的批评指教。

王晓波(四川大学图书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