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楼丽阁老霄顶
位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的乐山古城,绿水环绕,青山如屏。除岷江对岸的凌云山、乌尤山、龟城山、东岩,单就西岸来讲,就有白岩山、鹣子山、虎头山、海棠山等。它们连绵起伏,成为乐山主城区的“绿色心脏”或者“绿色之肺”。所以,上世纪九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乐山城市的评价是:“城市在山水中,森林在城市中。”
白岩山在城市西北面,是面朝城区的一壁断岩,因其山崖呈灰白色而得名。山上林木森森,鸟语花香,远望如绿色屏障,矗立在城市的楼宇之中。紧邻白岩山的是鹣子山,也是山峦叠翠,林泉清幽。据说山的得名与鳖灵有关。鳖灵从荆楚之地来到三江汇合处,然后将他的部族骨干鹣子、莫子、车子、牟子等分别派驻四周,其中鹣子所在的开发之地就在这白岩山附近。如今除鹣子山外,乐山周围不少地方的名字还保留有最初的痕迹,如篦(鳖)子街、牟子镇、车子镇、磨子场(五通桥金粟镇)等。而嘉木幽秀、嘉篁撑绿的虎头山,则如一头猛虎雄踞在大渡河畔。不过当地村民比较务实,也将其称作斧头山。
上得山去,小路盘曲,青枝拂面,松林遍布,山花烂漫。间或有几片庄稼果园,散落在绿色坡地上;有三两人家,掩映在青枝绿叶间。城市、山野、田地和乡村,在这里和谐共处,相互兼容。城里人一抬腿就走进了乡村,乡村人一抬腿就走进了城市,这是其他城市不多见的。
穿行在山野,你还会在不经意间,发现几处汉代岩墓,空洞深邃,如沧桑的眼睛。史载,乐山地区在秦汉时期就很发达,居住人口密集。当时的土著居民盛行的安葬方式就是在半山崖壁上挖洞进去,凿成生前居住房屋的样式,卧室、厨房、储存室一个都不能少,门楣、崖壁上还有精美的雕花图案,棺木旁还要陪葬一些马车、瓦罐等,富贵人家还有金银制品。岩墓结构大致可分为单室、双室与多室类型。各类型墓葬的规模悬殊,这与墓主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分不开。白岩山中,最著名的岩墓是濒临竹公溪的三个洞穴,分别叫朝霞、白云、清风,宽阔高大,气势恢弘。汉崖墓是秦汉时期乐山的一种墓葬形式,与当地地理情况和风俗有关,应该与“悬棺”墓葬齐名。乐山地区的岩墓,成片集中的有麻浩崖墓、棉花坡崖墓和白岩山崖墓。据说陆游煮茶品茗的叮咚院,所用之水就是从1000年前的岩墓中沁出的。今天在乌尤与凌云之间,建有乐山崖墓博物馆,通过棺椁、瓦罐、雕塑、兵器、陶车马等一件件珍贵文物,真实展现了秦汉时期先民们的生产生活状态和战争能力。
乐山城区的最高峰是老霄顶,因其巍然高峙,万象在前,江山千里,一目可尽,故亦名高标山、高望山。老霄顶是一个相对孤立的山峰,其山直从城隅屹立,危磴从山麓起始,曲折数百级,始达其顶巅。它在城市群落和起伏山峦中,临江而立,拔地而起,有孤芳自赏、卓尔不群之姿。站在山巅举目四望,有三江来仪、群山簇拥之势,堆碧叠翠、气象万千之感,仿佛汉嘉山水灵秀之气,全都汇聚于老霄顶一山,故素有“府之主山”的美称,其实是说它是嘉定府城的主峰。范成大在《吴船录》卷上称:万景楼“在州城,傍高丘之上。汉嘉登临山水之胜,既豪西州,而万景所见,又甲于一郡。其前大江之所经,犍为、戎、泸,远山缥缈明灭,烟云无际。右列三峨,左横九顶,残山剩水,间见错出。万景之名,真不滥吹。余诗盖题为西南第一楼也。”
万景楼位于万寿观南面,现存万景楼为清嘉庆年间重建,重檐歇山式顶,屋面盖琉璃瓦。四柱三开间,建筑面积一百四十多平方米,其规模仅次于万寿观。灵官殿位于万景楼西南,1813年建于古代石砌城墙的城垛上,中间砌券拱门,造型浑厚,殿宇庄重。灵官殿在城门上,单檐歇山式木结构,台梁式五架梁,面阔三开间,古朴典雅,小巧玲珑。
老霄顶一带,自古种植了许多名贵花卉,比如初春盛开的海棠,寒冬吐蕊的腊梅,金秋绽放的桂花,三月落霞的桃树,等等,一年四季都有花开,江风一吹香气袭人,故山下的江边建了一座城门名“来薰门”,这是对老霄顶花香飘散的赞美。自古以来,许多文人雅士来到嘉州,都要登临老霄顶观景赏花。他们把酒凭栏,临虚纵目,东可望三江奔流,大佛崔嵬;西可望峨眉飘渺,如云天一抹。春可赏山脚的海棠,冬可弄山上的梅花,夏夜月下聆听蝉鸣,重九登高把酒赏菊。如此江山如画,不觉诗思如涌,才情勃发,留下不少诗章。
而今的老霄顶,虽饱含沧桑,却依然风景独秀。
从乐山名胜叮咚井登山,沿乐山文庙宫墙外的步行道,便来到一座古朴山门。山门全由石头堆砌而成,整体为古代烽火楼的造型,呈现淡淡的赭红色。再沿着山门两侧的阶梯上去,一座葱绿的山峰便出现在眼前。这就是有着1500年历史文化的老霄顶。
通向山顶有两条道,一条是古代修筑的石阶,盘盘曲曲地穿行于绿草之中,石梯经历千年风雨,棱角已经被磨损了不少,且两边的石栏上布满苔藓,石缝里生长着杂草。另一条是近年修建的九曲游山栈道,由木质护栏和水泥平台相连接,悬空在山岩之外的林木之中。路边生长着粗可合抱的桢楠和香樟,树干挺直,藤蔓披拂,枝叶繁茂,隐天蔽日。它们的树龄大都在百年以上,有的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林中夹杂着纤细的绿竹和茂盛的灌木,闪烁着丛丛野花,共同营造出一块清静之地,仿佛都市中的世外桃源。
山顶为一平台,也生长着不少参天古树,多为珍稀的润楠,间杂着近年新植的桃树、海棠、桂花、玉兰等,给老霄顶的绿意增添几许别样的色彩与风情。平台中间有石砌的水池,游弋着几尾锦鲤;两三方园圃簇拥着楼阁,里面开放着一丛丛菊花,点缀着四季开放的杜鹃。而古代留下的万景楼、灵官殿、万寿宫等建筑,就掩映在葱茏的树木之中,殿宇轩昂,气势不凡,飞檐翘角犹见昔日风流,雕梁镂窗依稀昨日风景。虽然如此,毕竟春来冬去,沧海桑田,时间老去的同时,曾经的辉煌也会老去。一些枯黄的落叶填满了瓦楞,由此生长出几茎衰草和藤蔓。那些潇洒典雅的楹联、匾额也不知去向,只留得寂寞而色彩斑驳的檐柱,回忆着往日的辉煌。走在经历了风雨沧桑的石级、廊檐或道观之间,眼前的景象让人有既清晰又模糊之感。清晰在于这一切都实在地存在着,古树、石径、道观、轩榭,却又不是记载中的模样,我确切地感受到今天的老霄顶,再没有了昔日的那份风雅,更没有往昔的壮丽辉煌,这似乎印证了南唐皇帝李煜的绝唱:“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当你站在万景楼中凭栏俯看,一片琉璃覆顶的建筑铺陈在山下,那就是保存还算完整的乐山文庙。文庙最初建于唐朝武德年间(618-626年),当时的地点是在乐山城南与大佛相对的育贤坝上。由于水患和其他原因,经宋、元、明三次搬迁,直到天顺八年(1464年)才定址于今天的老霄顶下。现存文庙为康熙时张能麟重建,尚存泮池、棂星门、圣域、更衣房、执事房、名宦祠、乡贤祠等十五座古建筑,形成了宏大巍峨的古建筑群。文庙建筑群,坐西向东,依山就势,渐渐升高。其中大成殿为主体建筑,系单檐歇山式屋顶,屋面覆盖琉璃筒瓦,鳌角飞翘,庄严古雅。左右庑殿系单檐歇山式,穿斗木结构。
文庙前面是嘉州名胜叮咚井,又名方响洞,有清澈泉水自洞中流出,发出清脆悦耳的叮咚鸣响,故名。传说用叮咚井之水沏茶,味道醇香。岑参、陆游等诸多文人墨客都曾在此煮茶品茗。至今还留存着黄庭坚题写的诗句:“古人题作丁东水,自古丁东直到今。我为更名方响洞,信知山水有清音。”
再往前,就是古代州府署衙旧址。从山顶到署衙的这段绿色侵道的曲折山路,晚唐的女诗人薛涛走过,落寞的嘉州刺史岑参走过,宋朝的山谷道人黄庭坚走过,南宋的四川军政长官范成大走过,主政嘉州的陆游走过。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郭沫若,求学时无数次走过;“九叶诗人”陈敬容和“中国第一比丘尼”隆莲法师,少女时更是一遍遍走过。
走过的人早已远去,连同白岩山、鹣子山岩墓中的故事。而不变的依然是叠绿堆碧的绿林,是拂过面颊的徐徐江风,是道观上年年筑巢的翩翩紫燕,是山下滚滚滔滔的三江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