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望岳

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杜甫 作者:马玮 编


望岳

岱宗夫如何[1]?齐鲁青未了[2]
造化钟神秀[3],阴阳割昏晓[4]
荡胸生层云[5],决眦入归鸟[6]
会当凌绝顶[7],一览众山小。

题解

这首诗大约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漫游齐赵之时,诗人当时二十五岁。此前赴长安参加贡举考试,落榜后云游于齐赵之地(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此诗为诗人游览泰山时所作。山高称之为岳,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北郊的泰山,有“东岳泰山”之称,为五岳之首。青年时代的杜甫用这首诗歌,描绘出了泰山的气势磅礴与雄伟壮丽,抒发了诗人希望登上事业顶峰的雄心壮志以及对万里前程的乐观和自信,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向上的朝气。

赏析

被誉为“诗圣”的杜甫为表达自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曾写下不少讴歌山川的名作。在杜甫诗集中以《望岳》为题的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望岳》是现存杜甫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这首《望岳》歌咏东岳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希望自己能凌顶而小天下,以抒胸中雄心壮志。表现的是青年时代的诗人那种勇于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诗文中蕴含了极其深刻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气势挺拔、笔力雄健,体现了诗人优秀的创作才情。

这首诗以“望岳”为题,从“望”字入题,以“望”的不同角度,将泰山壮美的自然景象和所象征的崇高人文内涵融为一体。开篇以问句“岱宗夫如何?”领起,“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的发问,准确地表达与再现了诗人首望泰山之时的惊喜与感叹之情。第二句“齐鲁青未了”是说从齐地到鲁地都是望不尽它一片青翠山色,以景色描写烘托出泰山横跨齐鲁两地的高大雄伟。

0019-01

会当凌绝顶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则是写诗人近望泰山时所见到的神奇秀丽与巍峨高大。“钟神秀”再现的是泰山的奇秀之景,而“钟”字的运用,传达出诗人对泰山极度的钟爱与赞美之情;“割昏晓”三个字中以一个动词“割”,表现出泰山雄伟而峻拔的气势,此处诗人表现的是泰山的宏伟与阔大。这一实一虚,一静一动,使壮丽、雄奇的泰山充满活力。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写出诗人仔细凝望泰山时的所见。遥望山中云层起伏,心胸豁然开朗;目送飞鸟归山,眼眶几乎为之睁裂。因为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所以感到眼眶都要裂开了。这两句,以动态的描绘,极力表现出泰山的高大。“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儿,由此可知此时已是傍晚,诗人还在如此入神细细凝望泰山,说明诗人爱岳之情至真至深。“荡胸生层云”,想象力极为丰富,让人想见那种吞吐自然豪气的壮举。后一句采用夸张手法,用眼眶的极度夸张动作表达作者目送归鸟时那种强烈的愿望:终有一天我会登上顶峰。

最后,诗人依然延续了前面几句的豪情,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的方式发出强烈的召唤,从侧面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表达了作者登临饱览的急切之情。当自己亲临山之巅峰,作者心胸顿觉开阔,感受到与泰山相比,其他的山峰都显得不足挂齿。“会当”意即“一定要”。“凌绝顶”,则反映了诗人的远大志向和豪迈气概。一个“凌”字,十分传神而又贴切地将诗人那种不畏艰难险阻、一往直前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壮志雄心充满在诗文之中。从这里可以十分清楚地体会到年轻诗人那种坚韧不拔的信心与意志,也折射出杜甫早期积极进取的思想。“一览众山小”写出了诗人在想象中登上泰山之顶俯瞰群山的真实感受,雄壮的气势之中充满了力量。这里诗人引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极其巧妙地述写了自己的志向与抱负,使得泰山的崇高伟大具备了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含义,感情真挚自然,丝毫不见刻意雕琢的痕迹。

结尾两句读起来意蕴深长,极富启发性和象征意义。在这里,读者能够体会到诗人那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攀登高峰、俯视一切的宏大志向和豪迈气概。而这种品质,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爱国心的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普天下有所作为的仁人志士追求的一种精神和品质。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千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所传诵。

注释

[1]岱宗:泰山别名岱山,因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齐鲁:古代二国名,这里泛指山东一带地区。

[3]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钟:赋予,集中。

[4]阴阳:阴指山北,阳指山南。割:分割。

[5]层云:云气层层叠叠,变化万千。

[6]决眦:形容极力张大眼睛远望,眼眶像要裂开了。决:裂开。眦:眼眶。

[7]会当:一定要。凌:跃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