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画鹰

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杜甫 作者:马玮 编


画鹰

素练风霜起[1],苍鹰画作殊[2]
㧐身思狡兔[3],侧目似愁胡[4]
绦镟光堪摘[5],轩楹势可呼[6]
何当击凡鸟[7],毛血洒平芜[8]

题解

这首题画诗大概写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末期,是杜甫的早期作品。此时诗人正当年少,富于理想,过着“快意”的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富有积极进取之心。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自己自命不凡、疾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壮志。

赏析

《画鹰》是一首题画诗。画上题诗是我国绘画艺术中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也是一个传统。在画上写诗,诗情与画意完美结合,相得益彰,这是古代文人墨客抒发画意、寄寓人生追求的一种表现形式。杜甫的题画诗是杜甫诗歌中的重要一部分,具有很高的成就。

全诗共八句,可谓“句句有鹰,句句有画”。诗人分三层向读者描绘了一幅苍鹰雄姿勃发的画像。第一、二句,直解题意。诗人描写了洁白的画绢上突起风霜肃杀之气,正因为画绢中呈现的苍鹰因其矫健有力的气势而来,由此读者可以感受到这种高超的绘画技巧给人们所带来的特殊的视觉享受,诗人则给予这种高超的画技以赞美。诗人采用倒插的艺术手法,起笔就再现所画之苍鹰的“素练风霜起”之势,然后告诉读者此乃画鹰技艺高超所致,大有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接下来诗人用四句诗表现绢上所画之苍鹰的各种不同神态,可谓惟妙惟肖。“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从鹰的眼睛写到了动作。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身突起的样子,好似要攫取狡猾的兔子,从而生动传神地描绘了苍鹰凭空而起力欲搏击的动作和紧盯着猎物不放的神态。一只雄鹰在诗人笔下栩栩如生。“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绦”是系鹰用的丝绳;“镟”是转轴,系鹰用的金属圆轴。“轩楹”是堂前廊柱,此指画鹰悬挂之地。这两句是说系在金属圆轴上的苍鹰,光彩照人,只要把丝绳解掉,便会展翅高飞;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神采飞扬,好像马上就能呼之而出追逐狡兔。诗人在这里将画上之鹰与真鹰相比较,将画鹰描摹得活灵活现。在这一层中,诗人在刻画鹰的神态与动作中着意使用了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字眼。“思”与“似”、“摘”与“呼”将画鹰的生动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似”写鹰之静、“摘”写鹰之情、“呼”写鹰之神。动静相宜,情神兼具,诗人用字精工、别具一格,可见其匠心独运。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最后一层。大意是写何时能振翮高飞、搏击长空,将“凡鸟”的毛血洒落山野,寄托了诗人英才勃发的心智和鄙视平庸的思想。“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写出了诗人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去翱翔天空、搏击凡鸟的思考。诗人用“凡鸟”借喻误国的庸俗之徒,此句似有铲除奸恶小人之意。由此可知:诗人写此诗借咏画鹰,表达痛恨小人清君侧之心,抒奋发向上之志,也表达了诗人能为国除害的思想感情。

《画鹰》一诗,结构严谨,语言生动形象,主旨立意深远。诗人从描摹画鹰的情态入手,写出画鹰之气势,继而对其神态进行具象的描绘,最后以其势可呼收笔。全诗寄寓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提示了文章的主题,立意高远,可谓题画诗中不朽之作。

注释

[1]素练:作画用的白绢。风霜:指秋冬肃杀之气。这里形容画中之鹰凶猛如挟风霜之杀气。

[2]画作:作画,写生。殊:特异,不同凡俗。

[3]㧐(sǒng)身:即竦身。是收敛躯体准备搏击的样子。思狡免:想捕获狡兔。

[4]侧目:斜视。愁胡:指发怒的猢狲。

[5]绦:丝绳,指系鹰的绳子。镟:金属转轴,指鹰绳另一端所系的金属环。堪摘:可以解除。

[6]轩楹:堂前窗柱,指悬挂画鹰的地方。势可呼:画中的鹰势态逼真,呼之欲飞。

[7]当:安得,哪得。这里有假如的意思。击凡鸟:捕捉凡庸的鸟。

[8]芜:草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